范海霞


摘要:目的:探討早期系統康復護理對重癥腦卒中偏癱患者日常生活的影響。方法:選擇74例腦卒中患者參與研究,利用電腦隨機均分為對照、觀察兩組(n=37),分別給予常規護理、早期系統康復護理,對比兩組患者神經功能、生活能力、生活質量。結果:兩組相比,觀察組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評分更低(P<0.05);觀察組格拉斯哥昏迷指數(GCS)、日常生活能力量表(Barthel)、生活質量評定量表(GQOLI-74)評分均更高(P<0.05)。結論:應用早期系統康復護理對重癥腦卒中偏癱患者具有重要臨床意義,能夠改善患者神經功能及肢體運動功能,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及生活質量,建議推廣。
關鍵詞:早期系統康復護理;重癥腦卒中;偏癱;日常生活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2)03--01
腦卒中屬于腦血管疾病,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導致腦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出現堵塞,致使血液不能夠及時供給大腦從而造成腦部損傷,該病目前處于我國死亡原因首位,可劃分為出血性與缺血性腦卒中,致病因素有高血壓、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癥狀一般表現為發病前期肢體無力、麻木、視物模糊,或出現頭痛、惡心嘔吐、意識障礙等突發癥狀,若不能給予及時有效的治療,可能引起嚴重的并發癥,甚至出現死亡的不良結局,同時,治療后盡早進行康復訓練對于疾病的恢復及預后也十分重要,采取正確的康復護理對于改善患者臨床癥狀及功能有良好效果[1]。本次研究對所選患者實施早期系統康復護理并分析應用效果,詳細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共選擇74例腦卒中患者作為研究對象,資料編選時間:2020年1月-2020年12月,將所選患者利用電腦隨機均分為對照、觀察兩組,各37例,對照組男女各19例、18例,年齡42~70歲,平均(56.28±3.54)歲;觀察組男女各22例、15例,年齡45~74歲,平均(61.34±3.36)歲;兩組患者基本資料無顯著差異(P>0.05),可對比。
經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納入標準:疾病診斷符合研究標準;對研究內容知曉并簽字同意;患者病情平穩、意識清楚。排除標準:臨床資料缺失;依從性較差;存在精神類疾病、認知交流功能障礙者。
1.2 方法
兩組患者均根據實際情況給予對癥基礎治療,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如下:對患者進行入院宣教,并指導患者及家屬康復訓練內容,囑其堅持鍛煉,同時給予飲食、體位等健康教育宣教,關注患者病情變化,對異常情況立即報告醫生并及時處理,為患者生命安全提供保障。
觀察組采用早期系統康復護理,康復治療應在患者病情穩定后進行,具體措施如下:
(1)心理護理:患病后受偏癱情況的刺激,容易產生擔憂、恐懼、焦慮等負面情緒,嚴重情況下可造成心理障礙,因此,在進行康復護理時護士應以積極樂觀、真誠、耐心的態度與患者進行交流,以良好自身的狀態來影響患者,同時了解患者病情、癥狀等各項信息,通過交談了解患者負面情緒的來源及心理需求,針對性給予護理干預,調節患者心理狀態。告知患者積極配合康復訓練的重要性及效果,鼓勵患者正確面對病情,并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積極配合治療。另外囑家屬多給予患者陪伴、關心,鼓勵支持患者堅持康復訓練。
(2)體位護理:卒中偏癱患者給予良好的體位擺放能夠避免患肢痙攣情況的發生,因此,護士應指導并協助患者及家屬進行正確體位的擺放,如仰臥位、側臥位、坐位等,可指導患者利用健側或家屬協助對患肢進行按摩,能夠幫助肌肉松弛并刺激患肢,應注意關注壓迫部位有無損傷。
(3)康復訓練:針對性給予患者訓練指導,如上肢可鼓勵患者利用健側肢體帶動患肢進行肩關節、彎曲肘關節、指掌關節屈曲等活動,下肢活動可在家屬協助下完成雙腿屈膝、屈髖等動作訓練,反復進行,對患肢產生一定刺激,使患者逐漸由被動運動發展為主動,可在有效保護下囑患者主動進行床上翻身、支撐臀部、移動、坐起等。根據患者訓練情況循序漸進進行坐立、站立等訓練,可先在有效支撐的情況下進行,如床邊、桌邊等,逐漸發展為拐杖等小支撐物,進行緩慢移步等訓練,根據耐受情況增加強度及內容,囑其每日堅持訓練。
(4)生活能力訓練:護士應指導患者利用相關輔助用具完成相關基本動作,如支撐床面進行翻身、利用輪椅或手杖進行移步等,同時在家屬的陪同下鼓勵患者獨立完成洗漱、大小便、穿衣等日常動作,可適當給予協助,能夠提升患者自理能力,使整體生活能力得到鍛煉。
(5)護士在康復訓練中應加強巡視,一方面關注患者訓練及恢復情況,為患者提供適當協助,另外能夠及時發現異常情況并處理,避免嚴重并發癥的發生,保障患者安全,促進恢復。
1.3 觀察指標
(1)比較兩組護理前、后神經功能、肢體運動功能、生活能力的變化。①采用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通過11項內容檢測,總分42分,分數越高表示患者神經功能受損越嚴重[2]。②采用格拉斯哥昏迷指數(GCS),總分15分,分數越高表示患者病情越輕。③采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Barthel),總分100分,分數越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越好[3]。
(2)比較兩組患者生活質量。采用生活質量評定量表(GQOLI-74),通過對四維度共20因子內容進行調查,采用1-5正向或負向記分,總分100分,分值越高表示患者生活質量越好。
1.4 統計學分析
用SPSS20.0分析數據,計量資料(x±s)行t檢驗對比。P<0.05為差異顯著。
2 結果
2.1 比較兩組患者NIHSS、FMA、Barthel評分
兩組護理前NIHSS、FMA、Barthel評分均區別不大(P>0.05),護理后觀察組NIHSS評分更低,FMA、Barthel評分更高(P<0.05)。見表1。
2.2比較兩組GQOLI-74評分
兩組相比,觀察組GQOLI-74各維度評分均更高(P<0.05)。見表2。
3 討論
腦卒中具有發病率高、死亡率高和致殘率高的特點,且病情發展較快,因此在發病后需盡快就醫處理,避免造成嚴重不良后果。而重癥腦卒中偏癱患者會存在一定程度的肢體功能障礙,使其出現活動受限的情況,從而對患者生存質量造成影響[4]。
常規護理對于患者康復治療雖存在一定效果,但仍存在一定局限性,且患者可能產生依從性差、抵抗康復訓練的情況,影響康復效果,早期系統康復護理盡早對患者實施早期肢體功能及生活能力訓練,一方面能夠調整患者情緒,以良好的心理狀態面對康復訓練,做到主動參與治療,另外給予患者正確的訓練指導,采用循序漸進式進行鍛煉,有效改善肢體功能,獲得良好的效果[5-6]。本文通過對比分析,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NIHSS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GCS、Barthel、GQOLI-74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
綜上所述,對重癥腦卒中偏癱患者實施早期系統康復護理后取得良好臨床效果,對于改善患者肢體功能有明顯作用,且提升患者生活能力及生活質量,為盡早康復打造良好基礎,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王春華. 早期綜合康復護理對腦卒中后偏癱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神經功能缺損的影響[J]. 中國醫藥指南, 2018, 016(010):213-214.
[2]馬麗. 早期綜合康復護理對腦卒中后偏癱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神經功能缺損的影響[J]. 內蒙古醫學雜志, 2020,52(11):90-92.
[3]郭琳, 鄧瓊芳. 早期康復護理對重癥腦卒中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影響[J]. 飲食保健, 2019, 006(049):198.
[4]蘇萬里. 腦卒中偏癱患者實施早期康復護理干預的觀察[J]. 心血管病防治知識(學術版), 2017, 000(010):24-25.
[5]鮑海琴, 萬麗. 早期系統化康復護理對腦卒中偏癱患者肢體功能及心理狀況的影響[J]. 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 2019, 28(017):1925-1928.
[6]孫秀艷, 蔡春琴. 早期系統康復護理對重癥腦卒中偏癱患者上肢H反射、日常生活能力的影響[J]. 檢驗醫學與臨床, 2019, 016(013):1932-1934.
3470500589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