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艷杰

摘要: 目的? 簡單分析一下女性生殖期的保健服務。方法? 對來我計劃生育服務中心就診的1000例孕婦生殖保健服務進行跟蹤調查。結果顯示,2020孕婦的生殖健康率相對2019年來有明顯提高。結論 我國的生殖保健服務在不斷地發展和完善,婦女的生殖保健服務也越來越得到重視。
關鍵詞:生殖健康? 保健? 臨床
【中圖分類號】R33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2)03--01
隨著社會的發展,生殖保健服務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在計劃生育大力提倡優生優育政策的號召下,如何對在生殖期出現的各種疾病進行及時的檢測非常有必要,因此就非常有必要討論一下女性生殖期的保健服務。我計劃生育服務中心于2019年5月至2020年12月期間共對1000例計劃懷孕及已經懷孕的婦女進行生殖期的跟蹤服務,取得良好效果,現在報告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對象
2019年5月至2020年12月來我計劃生育服務中心的計劃懷孕和已經早孕的婦女中,平均年齡為26.5歲,其中未生育者792例,已經生育一胎者209例。生育一胎的婦女中,男孩為89例,另外120例為女孩。
1.2方法
所有計劃懷孕和早孕婦女均到我計劃生育服務中心接受系統的優生優育教育,同時對其生殖健康狀況進行原始資料登記,并且分別建立檔案。所有婦女每月定期到我服務中心接受保健服務或隨訪,孕前3個月至早孕3個月服用0.4/g/d葉酸片。對已孕婦女及胎兒進行系統規范產前檢查,一旦發現異常情況立即采取相應的處理方法。與此同時,提供相關的優生優育遺傳咨詢、孕期保健、婦科常見病、多發病及性病的防治、原發及繼發性不孕的診治等服務。
2 結果
2.1生殖健康狀況
780例育齡婦女中以生殖道感染發病率最高,由于生殖道感染誘發的繼發性不孕比例較大,但2019年的發病率與2020年發病率相比有顯著差異,p<0.05.具體情況見下表:
2.2分娩情況
1000例中妊娠826例,孕期跟蹤服務篩出高危妊娠378例,根據高危管理規定中的高危評分動員其到二、三級醫療機構分娩,所有孕婦均實行住院分娩。無孕產婦死亡,圍產兒死亡率為4.8‰,出生缺陷率3.7‰.
3 討論
孕期跟蹤服務極大地方便了廣大育齡婦女,通過孕前及孕前檢查,使得患有生殖道感染性疾病的婦女得到及時診治,提高了生殖健康水平,并治愈了由生殖道感染引起的繼發性不孕,深受廣大育齡婦女的歡迎。孕產婦死亡率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婦幼衛生工作的指標,通過孕期跟蹤服務,篩查出高危妊娠,做出正確的指導并轉診孕婦到更好的醫療機構進行分娩,保證母嬰安全,因此無孕產婦死亡發生。普遍推廣小劑量葉酸,于孕前3個月至孕后3個月,有效降低了新生兒出生缺陷。對某些超聲不能檢出的遺傳性疾病,如先天性耳聾、先天性甲狀腺功能低下癥、先天性苯丙酮尿在及其他代謝性疾病等,出生后及時進行了新生兒代謝性疾病篩查,對篩查出的各種先天性疾病,均重點跟蹤,告知去更高級的專業性診療機構進行及時診治,使嬰兒健康成長,給家庭和社會減輕了負擔。我們開展孕期保健服務是以現在先進的婦幼衛生保健網絡為基礎,立足社區,面向所有人群,順應原有的衛生模式轉向社會醫學、社區衛生、促進健康的潮流,根據人們群眾對生殖健康服務需求開展起來的一項優質服務項目,有利于廣大育齡婦女生殖健康狀況的改善及計劃生育優生優育事業的發展? 。
開展生殖保健服務工作,是婦保健與優生優育工作的一個重要舉措,為了更好、更完善地為廣大育齡婦女提供一流的服務,就需要有一流的設備、一流的技術人才,一流的技術力量、一流的服務質量。首先,應樹立開展生殖保健工作的思想意識,提高責任感和緊迫感。根據開展項目的內容挖潛,合理分工。給予社區服務中心技術人員學習交流和深造的機會,掌握新技術,提高服務水平。對專業技術人員的待遇、職稱、評優等多方面有關部門應給予關心,照顧。同時建立婦女生殖保健服務標準,最大限度地滿足育齡婦女的需求,其次,改變服務方式,堅持“面向基層、深入社區、服務上門、方便群眾”的原則,努力為育齡婦女提供優質的生殖保健服務。通過優質的服務,獲得更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實現生殖保健工作克持續發展。
總之,婦女生殖保健服務是一項長期、艱巨而復雜的工程,需要社會各界的重視,上級的扶持和協調,以及廣大婦女保健工作者的艱辛努力,提高對這項工作重要性的認識。把握機遇,與時俱進,開拓創新,使婦幼保健與優生優育、生殖保工作邁上一個新臺階。
參考文獻:
【1】馮琪.女性生殖健康面臨的問題及生殖健康促進策略【J】.繼續醫學教育,2007(17):44-51.
【2】肖廷武,潘常紅,高惠明,劉敬.楊柳灣兩社區女性生殖健康狀況分析與思考【J】.中國初級衛生保健.2008(18):33-42
【3】魏學杰,王淑芬等.孕期保健跟蹤服務與女性生殖健康【J】.中國計劃生育學雜志,2009(10):27-29
【4】孫慧杰.女性生殖生理特點與婦女保健【J】.中華臨床醫學研究雜志,2007(16):54-60.
312550190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