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秋文
摘要:研究短跑運動員運動損傷應用康復性體能訓練恢復的應用與效果。選取我院2019年8月到2021年8月收治的80例運動損傷短跑運動員作為研究對象,研究短跑運動員運動損傷及其康復行體能訓練恢復。運動員身體素質較差、運動前活動準備不充分、運動員技術不規范、長期超負荷運動量及訓練計劃不完善等,均可造成其運動損傷。
關鍵詞:短跑運動員;運動損傷;康復性體能訓練恢復
【中圖分類號】R8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2)03--01
短跑屬于高強度無氧運動,運動員在每次運動后,體能要得到充分的恢復[1]。由于短跑的運動特點,運動員在訓練時容易出現一些運動損傷,康復性體能訓練恢復是通過康復與運動相結合的方式,對短跑運動員運動損傷進行恢復訓練[2],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選取我院2019年8月到2021年8月收治的80例運動損傷短跑運動員作為研究對象,男運動員46例,女運動員34例,年齡15~25歲,平均(20.14±1.34)歲;訓練年限:2~11年,平均(7.35±1.25)年,初訓年齡:7~16歲,平均(11.52±1.42)歲。運動員等級均為一級。
1.2 方法
采用個體訪談和問卷調查兩種方式,對本研究展開深入調查。課題組成員對受傷的短跑運動員及其教練進行了面對面的訪談,了解短跑運動員運動損傷情況及規律,最易損傷的部位,運動損傷的類型。同時向一級短跑運動員進行問卷調查,問卷主要的內容是調查短跑運動員的運動損傷、康復體能訓練方面,共發放問卷數量98份,回收86分,有效問卷80份。
1.3 統計學分析
用SPSS20.0分析數據,計量資料(x±s)、計數資料行t檢驗、X2檢驗對比。P<0.05為差異顯著。
2 結果與分析
2.1 短跑運動員運動損傷部位結果及分析
通過體能主導速度是短跑這項運動的特點[4],短跑運動員損傷部位分別為:胸腹、脊柱、腰肌、髖關節、臀部、大腿、膝關節、小腿、踝關節、足部、跟腱等。對本研究調查結果進行統計(以下損傷部位均以概率從高到低排列),短跑運動員中男女運動員損傷概率最高的部位均為大腿、腰部及膝關節,短跑運動員中男性運動員常見的損傷部位:大腿41例(89.1%)、腰部28例(60.9%)、膝關節11例(23.9%)、跟腱10例(21.7%)、小腿9例(19.6%);女性運動員常見的損傷部位:大腿24例(70.6%)、腰部26例(60.4%)、膝關節17例(50.0%)、跟腱7例(20.6%)、小腿8例(23.5%)。由此可看出,短跑運動員運動損傷主要部位及概率分別為:大腿65例(81.2%)、腰部54例(67.5%)、膝關節28例(35.0%)、跟腱19例(23.8%)、小腿17例(21.3%)。對短跑運動員運動損傷部位及概率進行分析,男女運動員損傷部位并無明顯差異,但男性運動員大腿損傷率明顯高于女性運動員,女性運動員膝關節損傷率高于男性運動員。
2.2短跑運動員損傷類型調查結果及分析
由于短跑運動的項目特點,其損傷類型也較為特殊,該運動需進行長期大負荷的訓練量,提高競技成績,因此短跑運動員在訓練中會出現不同類型的運動損傷[5]。本研究通過調研得出結果,短跑運動員損傷發生概率最高的類型是肌肉拉傷、肌肉勞損、韌帶拉傷。此外男運動員拉傷類型還有(依據概率大小排列)骨膜炎、關節扭傷、肌肉痙攣、皮膚擦傷、關節脫臼、骨折及其他;女性運動員除上述概率最高的類外還有(依據概率大小排列)關節扭傷、骨膜炎、皮膚擦傷、肌肉痙攣。從調研結果可以看出,短跑運動員在訓練中主要損傷類型為:肌肉拉傷68例(85.0%)、肌肉勞損57例(71.3%)、韌帶拉傷37例(46.3%)、骨膜炎21例(26.3%)、關節扭傷20例(25%)等。
2.3損傷原因調查及分析
短跑運動員運動損傷在長期高強度的訓練中發生頻繁,通過調查可以得知損傷的原因有四個方面:運動方法,訓練環境、個人體質、心理素質,前兩者可歸結為外因,后兩者為內因[6]。本研究調查結果顯示,外因為主要損傷緣由,內因為輔,造成短跑運動員損傷概率最高的原因是訓練準備不充分、訓練動作錯誤及長期超負荷運動。除上述三個原因外,男性運動員損傷原因以概率大小排列為體質較差、盲目訓練、注意力不集中、自我保護意識不強、心理因素及場地器材問題;女運動員損傷原因以概率大小排列為盲目訓練、自我保護意識不強、注意力不集中、心理因素、體質較差。由此可見,短跑運動員運動損傷原因有以下幾點:訓練準備不充分69例(86.3%)、訓練動作錯誤46例(57.5%)、長期超負荷運動41例(51.3%)、盲目訓練26例(32.5%)、自我保護意識不強17例(21.3)、注意力不集中13例(16.3)、體質較差9例(11.3)。男女運動員的體質差異較為明顯,其他方面的損傷因素無明顯差異。
3 短跑運動員康復性體能訓練恢復應用研究
3.1身體核心穩定性訓練
以中心肌群為核心,訓練骨盆及軀干的穩定性和力量,是短跑運動員訓練的關鍵所在,不容忽視。人體核心肌肉群的主要作用是穩定脊柱及聚集核心力量,短跑運動員在進行短跑運動時,上下肢高速運轉,軀干則承受著極大的應力[7],軀干若力量不足,則會降低穩定性,引起胸腹及腰背部肌肉損傷。短跑運動員訓練中髖部肌肉的力量訓練也至關重要,其與核心力量共同保持訓練中的穩定性,在短跑訓練中,可對運動員進行平板支撐訓練,及一些不穩定的訓練器械進行核心力量訓練,對運動員進行胸腰段肌肉訓練,控制機械負荷[8],以上訓練可以幫運動員在運動時減少扭力,避免腰背肌肉損傷。在訓練過程中。
3.2運動員肌群訓練
人體小肌群主要的作用是固定及保護關節,其力量發展也非常關鍵,全身肌肉均衡發展,才能預防訓練過程中的運動損傷。根據本研究調查結果,運動員小肌肉群損傷部位主要在下肢,訓練過程中,運動員要加強下肢的力量訓練。主要的下肢力量訓練選擇小器械訓練,更有利于訓練效果,常用的器械有多個動滑輪拉力器及旋轉滑板車練習器,主要是對股四頭肌內側及大腿的小肌肉群,加強小肌肉群力量訓練,能對運動員髖關節、膝關節及踝關節進行有效保護,減少短跑運動員運動損傷。
3.3運動員柔韌性訓練
拉伸運動員的肌肉及軟組織,使其充分放松,為運動員的在運動前做好準備,防止肌肉拉傷,減少肌肉勞損,更有利于損傷后的肌肉恢復。練習柔韌性是對肌肉和神經進行調節,柔韌性的練習有主動和被動兩種訓練方式,被動訓練是對被動伸展和靜力性進行訓練,效果并不理想,主動柔韌性訓練是通過力量進行伸展練習,能更有效地對肌肉及軟組織進行拉伸[9],該拉伸方式對運動員小腿肌肉群、跟腱及足部的柔韌性康復訓練非常有效。
3.4康復性體能訓練護理
短跑運動員在康復性體能訓練的同時,要對其進行傷后恢復護理,可以促進運動員恢復。運動員在受傷后心理壓力比較大,會有迫切的康復心情,并且對恢復效果等十分擔憂,護理人員要對運動員進行心理護理,緩解其心理壓力,提高治療的配合度。對運動員損傷部位要重點護理,損傷后根據損傷程度及損傷部位進行適當的冰敷,之后用繃帶用力包裹損傷部位,防止損傷部位充血、腫脹。并且在康復訓練結束后,對運動員損傷部位進行按摩、熱敷,可有效加快損傷部位血液循環,促進康復。護理人員要具備一定的專業康復訓練知識,并對操作技術進行不斷改進、完善,提高護理水平。
4結論
短跑運動員康復行體能訓練的方案是將康復醫學與運動醫學進行結合,對運動員的損傷風險及康復治理療進行評估。通過多種運動訓練形式,將短跑運動員的運動損傷風險降低,預防其損傷性疾病的發生。運動員康復性體能訓練恢復中,對其進行相關功能性檢查,根據運動員損傷部位和損傷程度進行科學地實施,提高運動員的健康和運動水平。對短跑運動員實行科學體能訓練,在長期訓練中貫穿預防、治療、康復等核心理念,體現康復性體能訓練恢復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李滿媛.芻議田徑(短跑項目)體能訓練的重要性[J].越野世界,2019,14(5):1.
[2]蘇炳添,程志理,周維方.蘇炳添東京奧運會突破”常理”的訓練學反思——蘇炳添與程志理的訓練學對話錄之二[J].體育與科學,2021,42(5):8.
[3]沈曉紅.青少年短跑力量訓練與運動損傷的預防分析研究[J].當代體育科技,2021,11(20):3.
[4]田質全,董峰,閆杰.田徑運動員短跑能力訓練的研究[J].教學方法創新與實踐,2021,4(1):34.
[5]張海威,陳璐瑤.高校短跑運動員體能訓練中出現損傷原因及預防探討[J].當代體育科技,2020,10(32):3.
[6]李豫皖,吳桐,劉子銘,等.成骨分化與血管生成中分子耦聯機制在創傷性骨缺損中的研究進展[J].中華創傷雜志,2021,37(10):8.
[7]朱曉明.短跑運動員股后群肌損傷的康復訓練方法及探析[J].當代體育科技,2020,10(6):2.
[8]肖梅.試分析我國運動創傷康復的歷史及展望[J].當代體育科技,2020,10(15):2.
[9]周超.田徑短跑運動員力量素質訓練的有效方法研究[J].當代體育科技,2021,11(4):3.
3488501908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