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倩
摘要:目前社會各界也都意識到愛國主義教育在人的成長過程中占著極其重要的分量,作為民辦高校,肩負著教育高素質人才的重任,應該把愛國主義教育納入人才培養目標中,針對當代大學生特點,制定相應計劃,在校園文化活動、教學活動等等方面深植愛國主義教育,幫助學生成長成才。本文就疫情期間高校輔導員對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策略探討。
關鍵詞:疫情;高校;輔導員;愛國主義;教育
一直以來,高校肩負著教育、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在高速發展的現在,不管是經濟、社會還是生活,都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這導致著更加豐富的文化對青年一代的價值取向、思想意識等等方面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因此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發揮好黨在高校的政治優勢,成為了目前高校輔導員的重要課題之一,高校學生愛國主義的教育方式需要更深層次的探索及創新。
一、影響愛國主義教育因素
(一)社會上充斥各類思潮
隨著國家與國家、國家與地區之間交流日趨緊密,社會上充斥著各類思潮,這些思潮中很多有著較強的功利性,這些功利性思想看似可以解決當前社會上存在的問題,但卻存在很多負面影響,直接影響到青年大學生的思想價值觀念。高校輔導員在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時通過研究這些內容,可以制定有效的教學方案。
尤其是當前社會上各類思潮混雜,不同思潮之間甚至可以相互融合。青年大學生心理尚不成熟,很容易受到這類思潮影響出現迷失現象。當前社會中青年大學生在社會信息傳播中發揮著重要角色,他們有著極強的模仿能力,習慣通過網絡渠道發揮發表意見。高校輔導員要制定合適方案,搶占大學生群體的輿論高地,引導其形成正確價值觀念。
(二)思政教育的情感缺失
青年大學生心理不成熟,容易出現情緒波動,實際生活中部分大學生會出現孤獨心理,覺得自己承受著巨大壓力,部分學生不能正確的處理人際關系,造成思政課教育中存在情感缺失問題。社會上過分寬容大學生,不重視情感教育,造成一些大學生情感冷漠,無法正常融入到社會中。
受此影響使得優秀傳統文化逐漸缺失,部分學生甚至直接拋棄這些內容,如勤奮、借鑒等。隨著互聯網快速發展,大學生被繁雜的信息與各類思潮圍繞著,最為明顯的就是出現各類不良情緒,如校園暴力、自卑等。這類情況的存在,直接影響到大學生的健康成長。
(三)受到網絡文化的影響
網絡信息繁雜充斥著各式各樣的內容,在當下這一階段,由于很多學生受到年齡的限制,因此思想還未成熟,而且容易被一些新鮮事物吸引。實際中容易被網絡上不良信息的侵襲,出現價值觀念混亂的情況,無法承擔相應的責任,甚至無法了解與自己交流的對象,容易出現人與人關系淡漠的情況。
在網絡上各種信息良莠不齊,而這些信息也會直接影響學生的行為,一部分學生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誘導,引發網絡違法犯罪。在學生成長的過程中,由于對于一些網絡信息者分辨能力并不是很強,對于言論是否正確是否具備明細的政治立場等有時辨別不清,還有一部分學生比較習慣性地在網上發表自身的意見,并且宣泄情緒。
二、疫情期間高校輔導員對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對策
(一)結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1.具體教育時要突出重點。愛國主義教育工作推行多元化教育模式,形成和諧的價值觀念。如果學生不缺少完善的價值觀念,無法應對繁雜的社會思潮,出現一些錯誤行為。要注意大學生的特點,選擇合適的教育方式,詳細分析問題成因,提高大學生人才培養質量。
2.培養集體價值觀念。引導大學生在日常學習、生活中融入集體價值觀念,形成團隊合作能力,充分適應社會經濟環境,形成社會需要的高素質人才。整個教學過程中面臨著各方面的因素,要主動配合,在校園內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圍,主動糾正自己的行為,譴責社會上存在的違背核心價值觀念的行為,提高大學生人才培養質量。
(二)創新教學方法與形式
1.新媒體可視化。作為教師應當充分運用這一特點展開愛國主義課程的教學,教師可以使得課程教學知識點進行可視化,豐富課程教學內容,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提供獨特的視聽體驗。在縮短課程教學時間的同時,也能夠確保教學質量教師。在開展愛國主義教學的過程中,可以運用教學場景并且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采用比較以及借鑒等多種方式展開引導,最終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
2.創新教育載體。在新媒體的背景之下,信息的傳播渠道也更加的多元化。這也為高校愛國主義教學的開展提供了機遇以及挑戰。在實際課程教學的過程中,作為教師應當對新媒體傳播渠道進行整合以及利用,使得學生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及時獲取教學資源,并且將其融會貫通。如MOOC平臺、虛擬仿真實踐教學的運用等。在網絡時代,信息傳播快速,輔導員應該利用好網絡陣地,建立好網絡平臺,讓愛國主義教育穿插到碎片時間中。在平臺發布愛國主義教育相關信息,結合打卡制度,讓學生在刷手機的過程中,就能接收到愛國主義教育訊息,同時打卡制度能夠確保信息真實傳遞到位。該模式是以網絡陣地為依托,以新媒體為載體,擴大愛國主義教育的影響,具有一定范圍的輻射性。
3.創新教學形式。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我國高校師生交流互動的形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學生普遍追求個性化,需要為其量身定制一種教學模式。研究發現,學生對于移動多媒體存在很大的興趣,完全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時間進行學習和認知。由此可見傳統網絡教學模式已經無法滿足當前學生學習需求,他們需要一種節奏更快、形式向更加自由、靈活。
結束語:
作為輔導員,結合新形勢,為實現民辦高校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做好學生的愛國主義培養尤其重要,從社會、高校、學生等等影響因素分析出發,將愛國主義教育工作落到實處,讓學生在掌握專業知識的同時,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鍛煉,更有利于學生自身的綜合素質發展。
參考文獻:
[1]余艷楷.新時代高校輔導員開展愛國主義教育路徑研究[J].吉林教育,2021(32):33-35.
[2]薛文輝,曹守軍.“三全育人”背景下高校輔導員如何加強學生愛國主義教育[J].文教資料,2021(13):136-137+170.
[3]李春易,李燁,劉晴,宋開賀,佟保遠,梅思琦.網絡新媒體視域下高校輔導員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策略研究[J].廣東職業技術教育與研究,2020(05):146-148.DOI:10.19494/j.cnki.issn1674-859x.2020.05.050.
[4]吳雅燕.關于高校輔導員開展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思考[J].科教文匯(中旬刊),2020(07):41-42.DOI:10.16871/j.cnki.kjwhb.2020.07.019.
[5]林金獅,劉龍.新媒體在高校輔導員愛國主義教育中的應用研究[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6(10):114-116.
1622501705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