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強 馮學武 陳植芳
勞動是人類最基本的實踐活動,勞動教育是學生成長的必要途徑,具有樹德、增智、強體、育美的積極作用。福州金山中學始終堅持德智體美勞并舉兼濟,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健康成長,為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和勞動態度,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學校勞動教育構建了“134”模式,即“一特色”“三路徑”“四常態”勞動教育模式。
一、“一特色”:建設“陽光農場”,開創勞動教育新樣態
學校積極探索基于“校園農場”的特色化勞動實踐教育,充分發揮勞動綜合育人功能——以勞樹德、以勞增智、以勞強體、以勞育美、以勞創新的理念,構建系統化、立體化的勞動教育課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形成了具有一定特色的校園勞動教育模式,被福州市教育局評為首批中小學勞動教育特色項目。
(一)注重“校園農場”頂層設計,讓勞動教育有“形”
在寸土寸金的福州城區,學校在滿足教學、運動、生活等用地外,充分利用學校食堂與宿舍樓之間的一塊空地進行改造,設計,創辦了一個可以供學生自己勞作的小型農場。為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學校還在農場內還設置了“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等固定標語,設立農場宣傳欄,展示同學們勞動過程的點滴事跡,營造濃厚的勞動教育氛圍。學生在自己改造的“陽光農場”中,通過除草、翻土、修埂、播種具體勞動實踐,在真實生活、生產、生態中體驗學習,有主題、跨學科地親近大自然,促進生命健康多元發展。
(二)明確“校園農場”實踐規范,讓勞動教育有“根”
1.實行農場值周制:學校農場實行值周制,每周安排一個班級參與農場的生產勞動,包括耕地播種、澆水施肥、捉蟲除草、采摘收獲等,讓學生親歷勞動過程,提升勞動教育的實效性。
2.成立種植社學生社團:在指導老師的幫助下,社團成員承擔校園農場的日常管理,包括果蔬種子挑選購買、肥料選購、勞動設施及工具維護、勞動教育宣傳、值周班級指導等主要任務,這支隊伍是維持農場有序運行的一支生力軍。
3.加強技術合作,提升種植水平:加強與福建農林大學、福州科技館等單位的合作,邀請專家到校對學生進行果蔬種植、菌菇培植等方面的科學指導,進一步培養學生對農作物種植和栽培的興趣,從而自覺學習農業科學知識,養成自主學習和鉆研的能力。
4、通過校企合作,提升農場硬件設施:在福建益升食品有限公司的幫助下,農場辦起了“菌菇培植”棚,學生們建菌棚、測棚溫、噴菌棒、割菌菇,記錄菌菇由菌絲長成子實體,由小到大,共同見證了真菌類生物的生長周期。在學校食堂的支持下,學生們的勞動成果均由食堂免費負責加工,供給師生免費食用,每次采摘收獲、品嘗成果都是金中師生最歡樂的時刻。
金山中學校園農場實現了讓教育回歸到勞動實踐的目標,在種植過程中,同學們會遇到很多問題,這就促進他們帶著問題去思考、去請教,去解決問題。學生們的創造力被激活,生命力也被喚醒。從開墾、播種、培育,到收獲,到茁壯成長的不僅是農作物,還有在“陽光農場”勞作的每一位師生。無論寒天酷暑,還是刮風下雨,參與的師生們,心中總有一份暖暖的掛念,滿是對生命的感動,淡忘了勞動的艱辛,學會用微笑迎接明天,在勞動中獲得新知,在勞動中收獲快樂,在綠野與和風中勇敢地面對未來,金中學子種出了——信念。我想這正是校園農場勞動教育的最大價值所在。
二、“三路徑”:課程開發、學科融合、多元評價,讓勞動教育扎實接地氣
勞動實踐教育只有深入探索課程體系的建設,才能真正發揮“勞動教育”在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中的教育價值。學校從國家課程校本化和主題學習地域化的兩個角度,以教育性、實踐性、趣味性、探究性為課程建設原則,將主題課程開發、勞動教育與學科深度融合、加強勞動教育過程評價作為全面建設勞動實踐課程體系的三條核心路徑,讓全員育人、全面發展的理念實實在在地貫穿于課程體系的建設中。
(一)開發勞動主題課程,挖掘勞動教育文化傳承。
通過初中綜合實踐課、高中勞動課、校本課程、研究性學習、主題班團隊會等課程,開發“農場”專題課程。開展常規勞動技能和勞動素養教育,了解農作物耕種,體驗農耕文化,感知節氣氣候特征,了解農作物生長變化周期以及研究土壤特質等農業素養。如:“二十四節氣與農場”研究性課程,既有“二十四節氣歌”的內容,又有歷史學科中的歷法知識內容,還有生物、地理學科關于植物特性、環境氣候等方面的內容。與此相類似的主題課程還有“農具力學”、“科學除草”、“昆蟲與仿生”、“農場的服飾”等主題課程。
(二)勞動教育與學科教學深度融合,為學生成長點亮生命底色。
將勞動實踐課程有機結合到各學科教學內容,融入學科課程的教育教學中,打破傳統課堂對學科教學的限制,讓學生走出教室、走進農場,勞動實踐中身臨其境地開展學科課程學習,在知行合一、手腦結合中獲得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全面發展。如語文教師開發 的“植物的生命”、“古詩中的農場”、“農場的四季”、“種子的力量”;數學教師開發的“種植中的數學”、“農場里的統計學”、“農場的成本與產出”;政治教師開發的“農民與土地”;生物教師開發的“農場里不同的生命”、“菌菇孢子印制作”;化學教師開發的“植物生長與化學反應”;地理教師開發的“氣候與農場”;美術教師開發的“美術作品中的農場”等等。這些課程既豐富了學科綜合學習內容,又豐富了勞動實踐教育的樣態,滲透了勞動意識和勞動素養教育。
(三)加強勞動教育過程性評價,為達成育人目標提供有力依托
學校將勞動實踐評價與綜合素質評價相融合,是學生“德育分”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表彰獎勵的重要參考條件,同時每年還開展“勞動之星”、“勤勞奉獻”美德少年等評選活動,對學生端正勞動態度、主動發展、全面發展起到了良好的導向作用。
三、“四常態”:班級—校園—家庭—社會,讓新時代勞動教育落地生根
學校從學生入校第一天開始就教育學生“學校是我家,守護靠大家”的愛校理念,形成了從班級—校園—家庭—社會的網格式常態化勞動教育活動。
(一)班級(宿舍)勞動教育
學校倡導“自己的家,自己管理,自己整理,自己布置”。每天定時輪流做(教室、宿舍)衛生,有檢查、有評比;每周五最后一節課全校全員參與衛生大掃除;每學期開展示范教室評比、文明宿舍評比,班級(宿舍)布置提倡原生態學生動手設計的素材,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及熱愛班級、熱愛集體的情感。
(二)校園勞動教育
學校將校園公共區域(操場、綠地、實驗樓、圖書館等)劃分為若干模塊,分配給各個班級,進行衛生打掃、綠地養護、書籍整理、實驗設備清理等。
(三)家庭勞動教育
學校結合特定的節日(如:拗九節、重陽節等)對學生進行尊老愛老感恩教育,引導學生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泡一杯茶、洗一次腳、捶一下背)。每年的寒暑假布置德育作業,要求每個學生完成一項特定的家務勞動任務,在家開展“當家一周”活動,要求從“起床—買菜—洗衣—做飯—洗碗—掃地”等全程參與家庭勞動,體驗父母一天的辛勞。學生記錄下一天的勞動時間節點,并附上勞動圖片等,撰寫勞動心得體會,感受父母的艱辛,最后由父母做出評價。此項活動多年來堅持開展,深得學生及家長的好評。
(四)社會勞動教育
學校定期組織學生開展社會實踐和研學實踐活動,組織學生參加文明勸導、尊老敬老、義寫春聯、環境保護、賽事服務等志愿服務活動。在寒暑假,還給每為學生發放《社區服務登記表》,要求學生在假期內走進社區、企事業單位等開展實踐活動,做到:有過程記錄、有過程圖片、有社區單位評價、有蓋章證明等,這些服務情況,都將作為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重要內容。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生活即教育,勞動即生活”。
學校自上而下對勞動教育進行研究設計,通過創設“校園陽光農場”,加強勞動教育課程開發、勞動教育與學科教學融合,發揮多元評價作用,逐步建立了集學習、勞動、體驗 、探究于一體的教育綜合體。學校依托“家庭、學校、自然、社會”,扎實開展勞動教育,學校看到了學生的明顯變化:百分百的學生積極參與家校日常生活勞動;跟著節氣開展“農場”項目化勞動教育,實現了學生學習方式的整合和跨學科融合學習,學生綜合素養明顯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