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文茜
過了55 歲之后,我開始練習和死亡對話。在面對未來的死亡時,我意外學到對過往更寬容的能力。
我56 歲時,大我20 歲、非常注意身體健康的四阿姨,因車禍意外死亡。我58 歲時,大我五歲的表哥林維中,在美國西北大學附近的工作室,也意外“自然地”死亡。他曾經是一切“成功價值”的典范,中年之后穿上道袍,走入與眾不同的道家世界。他仍在美國西北大學教授人工智能,是一位非常謙遜且認真指導學生的教授……這樣的轉變及猝死,讓向來疼愛他的家族長輩,充滿不舍。
表哥生前說,小時候,他享有太多掌聲,理所當然,迷醉其間。其后,在道家的傳統中習得了“無”的道理。“無”和“有”,是一扇門的關系,你以為擁有的,并不真實;你認為失去的,它仍存在。生命自“無”中誕生,有一天也會在“無”中消失。其間的旅程,是一種“有”和“無”之間的體悟。
這一生,我見過有些人才得了一次榜首,就驕傲終生。這是光環嗎?可能更是桎梏。我的天才表哥頂著太多“第一”的光環,但他不是俗人。修煉生命,使63歲的他,縱使疾病纏身,仍氣宇軒昂。他不計較名利、看空成敗。他的靈魂里沒有憤怒、恐懼、不平,甚至沒有失望。他的前半生以無與倫比的聰明天分完成了一般人入世的價值;他的后半生則以獨特的靈魂體悟,修煉克服了人生往往無法超越的障礙。
面對親人接二連三的意外死亡。我告訴自己,活著,為需要你的人而活,愉悅地活,就是生命的真實意義。在生與死之間,不該是恐懼,不該是強求,而應該是微笑……修煉死亡,與死亡對話,不要害怕。時間的流水滾滾而去,我們的人生本來就宛如泡沫,有一天也會隨著日夜流逝飄向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