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效衛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佛教中的菩提樹,被很多人視為智慧的象征,它在潮濕的熱帶都可生長,但很多國家的“菩提樹”并非本尊,而是被錯譯為“菩提樹”或被賦予了本地特色和傳說的其他植物。
菩提樹,古印度叫畢婆羅樹,在印度如同中國的楊、柳、桐、槐一般普通。2500 多年前因釋迦牟尼曾在一棵菩提樹下悟道成佛,菩提樹遂升格為佛教的“圣樹”和印度的“國樹”,遍植于印度全國寺廟。但源自印度的菩提樹(上左圖)是熱帶植物,只在赤道至南北緯23.5度的地區生長。位于北緯52 度的德國柏林市,不具備菩提樹的生長條件。著名的“菩提樹下大街”(簡稱“菩提大街”)中的“菩提”,實際上是椴樹(上右圖)。
這種錯譯首先是語言的轉換所致。中文的“菩提樹下大街”譯名來自日語,椴樹在日語中被稱為“菩提樹”。其次,椴樹在中國也被視為菩提樹。由于菩提樹無法生長在南嶺以北,中國古代僧人為弘揚佛法,因地制宜,用北方常見的椴樹、銀杏、暴馬丁香等樹種來代替菩提樹。
這種錯譯能保持到現在的第三個原因是成功地轉譯了椴樹對德國人所特有的意義。椴樹在德國幾乎無處不在,過去典型的村莊總會有一棵高大美麗的椴樹。人們在椴樹下聚會、聊天、舉辦婚禮等。椴樹常被認為是女性物種,拼寫與德語“柔和”一詞音近,并被日耳曼人敬為愛情與幸運女神費里婭,因此也是神圣的樹。
網上很多文章把南非的國花“帝王花”視為“菩提花”,也是將錯就錯。菩提樹與同為桑科的無花果樹相同,外表看不見花朵。而帝王花不僅有300 多個品種,而且花冠巨大,色彩美麗,造型優雅,被譽為“花中之王”。
這樣的錯誤是怎么產生的?原來,帝王花在南非當地語中為“protea”,音譯為“普洛蒂亞”。有的媒體不明就里,將其簡化為“普蒂亞花”,甚至“菩提花”。追本溯源,如此簡稱恐怕出自當地華人,便于記憶和交流。
網上一篇題為《泰國一古寺廟內,百年“菩提樹”開花了》的文章,展示的圖片卻全是炮彈花。歸結起來,有兩個相互聯系的原因:
一是菩提樹遍及東南亞和南亞。佛經規定寺院里必須種植的“五樹六花”(五樹是指菩提樹、高榕、貝葉棕、檳榔和糖棕;六花是指蓮花、文殊蘭、黃姜花、雞蛋花、緬桂花和地涌金蓮)中,菩提傲居榜首。菩提樹被賦予了深厚的佛教內涵,其分量與意義遠大于其他植物。東南亞和南亞國家普遍信奉佛教,到處可見的寺廟讓人容易聯想到菩提。
二是菩提花不顯眼,炮彈花則填補了這一空白。炮彈樹作為一種熱帶雨林植物,在東南亞國家容易生長,各地的寺廟中自然廣泛種植。更關鍵的是,炮彈花花苞像帶著彩條的糖果,碩大美麗且有濃烈的香味,自然博得眾人的青睞。很多帶著朝圣心態的人“見花即見樹”,炮彈花遂“轉型”為菩提花。
佛祖釋迦牟尼降生于無憂樹下,成佛于菩提樹下,常說法于七葉樹下,圓寂于娑羅樹下,這四種與其一生幾個關鍵時刻有關的樹,被稱為“四圣樹”。
玄奘從西域取經返回時帶回了上述幾種樹的種子,但這些熱帶植物在中國西北地區大都水土不服,只有七葉樹得以存活。中國佛教徒以前沒有見過真正的菩提樹,便視七葉樹為菩提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