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文傳 薛奧傳 王建強 翟 亮
1.四川農業大學體育學院,四川 雅安 625000;
2.遵義醫科大學體育學院,貴州 遵義 563000
清代是繼明代之后,中國古代武術發展的又一個興盛時期,與明代武術不同的是,清代民間武術與軍事武藝逐漸分離,清代武術加強了與傳統文化中的哲學、兵學、宗教、養生等思想文化之間的交融。另外,由于清代內憂外患等多種歷史原因及特殊的社會矛盾關系,使得武術在階級矛盾、民族矛盾加劇惡化中逆向生長,反而促進了武術的發展,所以探討清代武術文化的成因有利于厘清清代武術的歷史沿革及相關文化脈絡,對清代武術文化特點進行研究不但有利于明晰同時代不同思想文化的交融,更有利于武術理論的傳承與發展。基于此,為更好地傳承武術文化、展現武術民族文化特點,本研究選取清代武術文化為研究對象,將清代武術文化放到廣義的文化概念中論述,認為以“廣義文化”入手談論“清代武術文化”才能更加具體。這里的清代武術文化是將清代武術作為一種整體的文化系統來看待,而不僅僅是將其作為一類技術技能體系來看待。它不僅包含了清代的武技,還浸透和蘊含著它本身所賴以產生、形成和發展的清代歷史環境和文化背景的全部基因和養分。
武術史研究學者大都認為清代是武術文化的主陣地繁榮期。而在與武術史相關的論著中,大多數論者又常將明清時代放在一起作為一個大的框架進行梳理、解析。例如,在《體育學院專修通用教材·武術》中載:“明、清,是武術集大成的發展時期。流派林立,不同風格的拳術、器械都有了空前的發展。” 又如周偉良先生編著的高等學校教材《中國武術史》也是將明清時期的武術放在同一個章節總體闡述。究其原因發現明清時代是我國武術大發展大繁榮的時期,明代為清代武術立論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技術和理論基礎。明清時期武術文化的發展是一個整體,很難將其割裂開來進行獨立時期的闡述。清代時期無論技術方面的拳種的林立,還是理論方面的日趨完善,都與明代息息相關。對于拳種在明代的武術典籍中已經有了很清晰的分類。戚繼光在《紀效新書》中說:“古今拳家,宋太祖有三十二勢長拳,又有六步拳、猴拳、囮拳。各勢各有所稱,而實大同小異。至今之溫家七十二行拳、三十六合鎖、二十四棄探馬、八閃番、十二短,此亦善之善者也。呂紅八下雖剛,未及綿張短打。山東李半天之腿,鷹爪王之拿,千跌張之跌,張伯敬之打;少林寺之棍與青田棍法相兼,楊氏槍法與巴子拳棍,皆今之有名者”。
鄭若曾在《江南經略》中列舉了當時民間流行的十一家拳法、三十一家棍法、十六家槍法、十五家刀法、六家劍法等;何良臣的《陣紀》記載了十七家拳法和諸家器械。武術理論也在吸取了明代理論的基礎上開疆拓土,無論是明代戚繼光的《紀效新書》、何良臣的《陣紀》、程宗猷的《耕余剩技》,還是俞大猷的《劍經》都為清代武術理論的日趨完善做好了鋪墊。例如明代程宗猷在《耕余剩技》中將創編的刀術套路的技術要領編撰成歌訣的形式,以便后人背誦記憶。這種以圖譜說明兼用歌訣的編撰形式,意味著武術文化形態發展已經取得了明顯的突破,并為清代武術理論的編撰提供了范式。延續著前朝的武術理論基礎,隨著中國傳統文化與武術結合的進一步深入,清代武術理論也日趨完善,特別是如《手臂錄》《混元劍經》《內家拳法》《太極拳論》等一些經典武術器械及拳種理論的產生,使武術理論體系逐漸形成,清代武術理論追求整體觀的特點也初現端倪。正是汲取了前朝眾多的武術文化理論基礎從而逐漸形成了后期繁榮的清代武術文化。
尋求史料我們發現,明代火器在軍事領域的使用已經非常廣泛了。中國軍事史學家奚原先生說:“當時中國的明王朝已日趨腐敗,但在嚴重的戰爭局面下,對于火器技術則始終采取積極的態度。明廷通過沿海作戰繳獲、傳教士引進、高價購買等渠道,先后取得了佛郎機、鳥銃、紅夷炮等西方先進火器,認真組織專家研究,學其所長,并加以仿制、改進,大大提高了各式火器的技術水平,因而當時中國火器與西方火器的差距并不很大。到清代情況便完全不同了,正當西方資本主義蓬勃發展和走向工業化的時候,腐朽愚昧的清王朝卻走進閉關鎖國的死胡同,依然自守著封建落后的手工作坊,中國火器與西方火器的差距便愈來愈大?!痹诿髂?,中國的火器無論是技術還是規模都已經達到了一個相當高的水平。但是在清代中國的火器無論數量還是質量又遠遠的落后西方國家。這是由于努爾哈赤帶領女真部落從分散走向統一,滿洲人從馬背上打下的江山由奴隸社會進入了封建社會,所以清朝歷代統治者都強調“騎射滿州之根本”,卻不重視火器的研制,從而導致中國軍隊火器發展的滯后,進而影響武術最后退出軍事領域進程的推遲。雖然在明代已出現此現象,但縱觀整個清代隨著火器緩慢的發展卻對軍事武術呈現出最直觀的演替過程。所以談及清代眾多武術文化的成因,討論火器對武術發展的影響就顯得至關重要。
在以冷兵器為主要軍事裝備的時期,軍事需要主導了武術的發展。顯然,武術的技擊價值在軍事領域為其存在的主要價值依據。軍事史專家說:“火器這樣逐步由低級向高級發展的過程也就是逐漸代替冷兵器的過程?!泵?、清時期由于火器廣泛地使用推動了軍事技術發生了巨大的革命性變化,從而削弱了武術在軍事領域的技擊價值,因此,直接影響了作為軍事技擊價值為主要價值依據的武術的發展。在《中國武術概論》探討《火器的進步對武術發展的影響》一章中溫力先生認為:“武術以簡單實用技術滿足軍事實戰的需要,其他的都處于次要的、從屬的地位。只有在武術從軍事需要解放出來以后,才能使其原來處于次要地位的社會價值轉變為它的主要價值,它才可能在更大的范圍里,以更自由的形式發展起來,才有可能“集其大成”。由于火器的發展促使冷兵器逐漸退出軍事舞臺,從根本上改變軍事技術,從而影響了武術的技擊實用的主體價值,促使武術技術發生質的改變。從軍事武術中脫離出來的武術沒有了戰場上殘酷的環境,不僅不具備生死存亡的壓力、也不再具備“防身立功殺賊救命”的緊迫感。當武術的技擊價值逐漸消退以后,以軍事為主要價值應用和傳播途徑的武術,實際上已失去了存在的意義和存在的依據,僅此而言,武術面臨淘汰也將是歷史必然的選擇。“兵者,國之大事”“國之大事,在祀與戎”,武術一旦失去了在軍事活動中的技擊價值,失去了國家行為對軍事技擊技術的需要,武術便失去了原有的價值地位。為避免武術發展的局限性和滯后性,此時的武術只能另謀出路,在它原有的次要的社會價值中尋找使之能繼續存在的因素,多元化的發展從而使武術走上一條探索發展的新道路。從另一個方面考慮,冷兵器在軍事中作用的減小,使得基本上脫離了軍事生活的武術爭取了更大的發展空間。不再像以前那樣受統治者重視,脫離了廟堂文化的束縛,處于江湖之遠的武術更加親民,一般老百姓也因此有了在武術領域里更加充分發揮自己才能的機會。1989年版的《體育學院普修通用教材.武術》編者認為:“近代以后,冷兵器在軍事上的地位明顯消退,而武術并未因此而消退。它作為強身自衛的運動,適應時代的變化,逐步成為中國近代體育的有機組成部分?!?/p>
正是由于火器的使用削弱了武術在軍事領域的技擊價值,逼迫武術轉戰于多元化發展,例如,清代的民間拳師、花法與實戰、鏢局武術、武術藝人活動等,從而使得武術流向民間開辟了一條嶄新的道路,才為武術文化的豐富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清代是中國武術集大成的時期,無論是從流派,還是不同的拳術、器械風格都有了空前的發展,逐漸退出軍事舞臺的武術在民間逐漸興盛。相較于之前武術運用在軍事領域中的一般理論,此時的武術理論在各拳種中逐漸自成體系。隨著武術的逐漸成熟,清代的武術理論開始向整體化、系統化方向發展,各拳種既有不同演練風格卻又反映了共同技擊運動規律。在中國傳統文化的熏陶下,清代武術家不斷完善武術的整體觀念,規范拳械技術,豐富流派體系,升華武術理論,使得武術進入了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
清代武術理論在繁榮的武術文化沖擊下,由各派武術家及相關武術學者總結前人經驗,立足傳統哲學,結合各派拳術風格著論產生的。從清代武術文獻論述的基本內容考察,可發現清代武術研究的重點已由明代注重兵械技術而轉向注重拳學的內外兼修。這與明代武術典籍系由兵家論述槍刀兵械技法的特點相比,形成了全新的武學研究態勢。余水清先生在《中國武術史概要》中認為:這一突出特點不僅標志著兵家武術向民間武術的轉型,還標志著武術技術與理論的研究重點發生了根本性轉變,即以拳法為主體的民間武術的研究已經占據了主導位置。
清代武術在技術、理論方面以傳統陰陽哲學觀為引導,由內而外建立了武術文化整體觀,如周身合一、內外兼修、天人合一等。清代武術在技術上與前朝有了明顯的區別,前朝武術更多的講究技術本身的“勢”和“用”,而清代武術更講究整體觀念。無論是技術上的周身合一、技理上的陰陽相濟,還是由技術到意識形態的形神兼備都體現了清代武術的整體觀。
陳長興在其“十大要論”中認為,拳技“千變萬化,無往非勁”,要練出勁力,首先取決于內外是否合一,而人體“內有臟腑筋骨,外有肌膚皮肉”,須將四肢百骸“散者統之,分者合之”,方能練就周身一家之動。在訓練階段上,吳殳的《手臂錄》中在論述槍法訓練時說,開始階段務使重實闊大,繼而輕虛緊小,最后求平淡脫化;稍后的王宗岳和萇乃周則分別提出了“招熟”“懂勁”“神明”和“煉形合氣,煉氣歸神,煉神還虛”的習武三部曲。形意拳的“六合”,長拳中的“八法”,也體現人體內與外的矛盾。即身體表面各部動作的要求對精神、意識及人體內臟各器官機能的要求。這些拳種都要求從人體整體觀出發,把人體的“內”與“外”結合起來,作為普遍遵循的運動規律進行訓練,來提高武術技術水平。
在訓練內容上包含完整的功法、拳、器械等,在訓練方法上遵從循序漸進、形神兼備。例如清代的梅花拳內容以拳、器械和功法三部分為主。拳法包括 “架子”“成拳”和“擰拳”。器械以刀、槍、劍、棍為主。功法基本分為硬功和氣功兩大類別。又如清代萇家拳包括拳、器械與功法。其拳術有二十四勢拳、上盤捶、下盤捶、二十四字拳、二十四戰拳及猿猴拳、引戰拳等。器械有棒法,如單練的“二十四勢的猿猴棒”和對練的“猿猴對棒”;有劍法,如純陽十二劍和雙劍;有槍法,如三十六槍、張夫子蛇矛和雙劍對槍;有刀法,如四十八勢春秋大刀等。在功法方面,萇家拳似乎更強調“工夫總在呼清倒濁”的呼吸吐納,故萇乃周留下的《萇氏武技書》中提出了“煉形以合外,煉氣以實內,堅硬如鐵,自成金剛不壞之體”的“中氣”理論。
蘊含中國傳統哲學陰陽思想的武技同樣反映了清代武術文化整體觀。例如,武技中的“動、靜;攻、守;虛、實;進、退;剛、柔;開、合;含、展;起、落;松、緊;屈、伸;曲、直;順、逆;內、外;快、慢;急、緩;前、后;上、下;左、右”等諸多對對立統一、相反相成的矛盾變化,都是陰陽思想在清代武術整體觀的具體反映。又如,長拳練習的十二型“動如濤,靜如岳,起如猿,落如鵲,立如雞,站如松,轉如輪,折如弓,輕如葉,重如鐵,緩如鷹,快如風”,其中包含多種對立因素的統一與互變。因為陰陽相濟的統一,使對立因素相互包融,能量相互轉換,進而形成了完整的勁力,使得清代武術技術上體現出“周身一家”的完整勁力。在哲學觀上一些拳種還強調“天人合一”的思想,從另一個角度體現了武術的整體觀念。著名拳家萇乃周在其著《萇氏武技書》中寫道:“陰必轉陽,陽必轉陰,乃造化之生成,故能生生不窮,無有止息。人稟天地之氣以生,乃一小天地?!痹凇短珮O拳譜·清代楊氏傳抄老普·太極體用解》中也有相應論述:“要知天人同體之理,自得日月流行之氣。其氣意之流行,精神自隱微乎理矣!”
在清代,武術論著的大量出版問世,標志著中國武術的發展進入到一個嶄新的階段。無論是從明代的軍事理論的拳學器械到清代進入民間武術文化理論的提煉總結,或是清代各流派通過技擊原理著書立說來豐富拳理,都體現了清代武術理論博采眾家之長,集古代武術之大成。清代武術論著從圖形到文字、口訣表現更加詳盡、生動。清代武術理論是中國古代武術理論走向成熟的時代產物。如陳王廷創編的太極拳,其拳架吸取了《紀效新書·拳經》三十二式中的29個拳式,其中吸收了道家《黃庭經》中的丹功精華,其拳理則處處講陰陽相濟、陰陽互包、陰陽互根、陰陽平衡等哲理,其運動過程,又處處強調陰陽變化的螺旋纏絲形式。太極拳的創編,無論是從技術還是理論的構建,無疑是清代武術集大成最好的體現。如張孔昭述、曹煥斗注《拳經拳法備要》一書,統論長拳短打,綜少林而融百家,其書正文引言說道: “至于張鳴鶚者,生平極好武藝。于是挾重資,游海內,遍訪名家。或慕其下盤之善,而效其下焉;羨其上架之美,而學其上焉。兼而習之,久而化之,遂獨成其一家,真所謂善之善者也。”體現了清代武術家博眾家之長,“學其上焉,兼而習之,久而化之,遂獨成其一家”。又如清代少林寺廣泛汲取北方拳派精華和四川槍術、福建棍術,在自身武術基礎上提煉融合,最終形成了博大精深、技藝精湛的少林拳體系。另外,清代姬際可在少林學藝數十載,又到南方,遍訪技擊名家,后撰《六合拳經》,以六合為法,以五行十形為拳,創立“心意六合拳”。清代武術理論的發展還體現在武術諺語、成語的應用。在武術的學練總結中,對練武的注意事項,攻防技擊,動作要點,等方面,都有簡明形象的概括,便于記憶,便于理解,這也是武術理論成熟的重要標志之一。
清代武術文化始終是動態文化相互交融的過程,這也與傳統文化在清代下移現象有著密切的聯系。與中國傳統哲學高度融合,主動汲取傳統哲學思想的指導,是清代武術發展的一大特點。受傳統文化的滋養,清代武術文化逐漸融合了周易哲學、中醫學、道家、美學等理論學說,逐步形成了內涵豐富、理論系統完善的武術文化新形態。如以五行學說立論的形意拳、以太極學說立論的太極拳、以八卦學說立論的八卦掌、等著名拳種,都形成于這個時代。又如黃百家的《內家拳法》中記稱其拳理說:“其中分陰陽,止十八法,而變出即有四十九”。顯然,此言寓陰陽相濟而化生的意思。大約至乾隆時期,以太極陰陽五行學說來闡發拳理已粗成系統。例如,“動、靜;攻、守;虛、實;進、退;剛、柔;蓄、發;收、放;開、合”等諸多單勢動作中對立統一、相反相成的矛盾變化,都是陰陽思想的具體反映。又如,長拳練習的十二型“動如濤,靜如岳,起如猿,落如鵲,立如雞,站如松,轉如輪,折如弓,輕如葉,重如鐵,緩如鷹,快如風”,這些都是傳統的哲學思想在清代武術中的具體反映。從中國傳統文化角度來看清代武術,“太極”一詞無疑最為耀眼。將太極、陰陽、五行、八卦等傳統哲學融入拳理,從而演變出太極拳這一流傳最為廣泛的拳種,將清代武術理論建設推到了一個高峰。
清代王宗岳所著《太極拳論》開篇便引入“太極”一詞,說“太極者,無極而生,陰陽之母也。動之則分,靜之則合”,闡釋了太極與無極、陰陽之間的關系,以“太極”為核心引領整個太極拳拳理。王宗岳在《太極拳釋名》中解釋太極拳又名十三勢時說:“掤、捋、擠、按,即坎、離、震、兌。四正方也;採、挒、肘、靠,即乾、坤、艮、巽,四斜角也。此八卦也。進步、退步、左顧、右盼、中定,即金、木、水、火、土也。此五行也。合而言之,曰‘十三勢’。”
王宗岳《太極拳論》的理論指導直接源于周敦頤的《太極圖說》,同時,還繼承了《易傳》的太極陰陽思想,又取了《洪范》的五行學說,以此取代《易傳》中原來的四象八卦中的四象,由此產生了以八卦合五行而成的包括“八門五步”在內的十三勢的理論,構成了太極拳理論的范式。又如以五行學說為理論基礎創立的形意拳。它以五行拳(劈、崩、鉆、炮、橫)和十二形拳(龍、虎、猴、馬、雞、鷂、燕、蛇、鼉、駘、鷹、熊)為基本拳法。其拳理認為:劈拳屬金,崩拳屬木,鉆拳屬水,炮拳屬火,橫拳屬土,此拳系依五行學說立論,以其基本五拳配五行,又依據五行相生相克衍生出單練套路和對練套路。由此找到了五拳與五行哲學思想的對應關系建立了形意拳的理論體系。
綜上,以上拳種將中國傳統哲學中的太極、陰陽、五行諸說與武術拳理結合,標志著中國古代武術理論與古典哲學文化的最終結合,促進了傳統武術理論化的進程。傳統文化的融入豐富了清代武術文化的內涵,形成了武術文化的新形態,為武術運動鮮明的文化特色注人了新的營養,開創了武術文化史上光輝的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