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磊 楊 維
1.卡威迪國立大學,菲律賓 卡威迪 99900;
2.宿州學院武家學派研究中心,安徽 宿州 234099
早在1917年,毛澤東就以二十八畫生為筆名在《新青年》雜志上發表了“體育之研究”一文,影響深遠。其中指出:“體育一道,配德育與智育,而德智皆寄于體,無體是無德智也。”把體育的基礎性地位以及與德育和智育的關系進行了全面且深刻的分析。而今,我國的基礎教育進入了前所未有的由高速發展到追求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面對長期以來所存在的“偏智”“疏德”“抑美”“弱體”“缺勞”現象,越來越多的專家和學者在思考和尋求解決的路徑和方案。目前的基本共識是只有實施“五育并舉,融合育人”的方略,才能真正落實黨的教育方針,即“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目前,進行“五育融合”問題的探討成為了中國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的研究熱點。五育并舉是基礎,五育融合是關鍵。五育融合要求要將學科與學科之間的聯系予以揭示,進而落實在學科教育之中,實現基礎教育的高質量全面發展。德育方面提出了課程思政的新理念,揭示了每一門課程的思政功能,作為體育課程的承擔者,如何清醒地認知體育課程與德育、智育、美育和勞育之間的必然聯系,進而將體育與德育智育美育和勞育融合在一起,使體育課程充分發揮全面育人的功能,是擺在我們每一個基礎教育階段的體育工作者面前必須破解的研究課題。
德育之意就是育德,即對人的思想品德進行教育和養成。其一,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國家大力發展體育事業,鼓勵體育健兒參加奧運會、亞運會、足球世界杯等各種國際體育比賽,其原因在于體育與國家的發展水平和政治制度有著密切的聯系,是國家綜合實力的反映。也在于奧運會、亞運會等許多國際性賽事設置了升國旗、奏國歌的儀式。這是其他行業和其他活動,包括其他非體育賽事沒有的現象。隨著現代傳播媒介的發展,原來人們大都無法親臨賽場觀看比賽,但是今天觀看比賽卻成為極其方便的事情了。2019年9月29日,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國慶閱兵前夕,中國女排在郎平教練的帶領下以11戰全勝且只丟3局的優異成績衛冕女排世界杯賽冠軍,為祖國母親獻上了一份厚禮。習近平總書記不僅電賀中國女排奪冠,還于次日會見了女排代表,10月1日女排教練、領隊、運動員共18人乘坐彩車出席了國慶閱兵儀式。中國女排成為了愛國精神教育的典范,得到了國家和人民的認可。其二,進行集體主義教育。集體主義是一切從集體出發,把集體利益放在個人利益之上的思想,是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基本精神之一。集體主義常常表現為團結合作,以集體的獲勝為獲勝的標志。體育運動是以運動項目為載體和形式的活動,運動項目按照人數參加的多少分為集體項目和個人項目。集體主義所要求的團結合作精神需要具體的、生動的形式作為載體,集體項目獲勝后人們看到的常常是相互之間抱在一起歡呼雀躍,這種場面會啟迪我們理解,獲勝不是一個人可以做到的事情,離不開大家的共同努力,團結合作,盡職盡責才是獲勝的法寶。這種思想意識參加集體比賽的運動員體會最深,觀看集體項目比賽的觀眾也可以感同身受。其三,進行頑強拼搏精神教育。頑強拼搏是體育比賽獲勝必不可少的精神品質,也是人們在其他任何一項工作和事業上取得成功的精神武器,因而成為思想品德教育的內容之一。出大力,流大汗的現象也可在勞動競賽的場景中出現,但隨著學生們參加勞動競賽的機會減少,因而常常可見的還是體育訓練和比賽中的汗水濕透衣背的經歷和場景。以中國女排奪冠之路為腳本拍攝的電影《奪冠》,形象生動地反映出了中國女排奪冠路上所付出的艱辛和努力,以汗水和咬緊牙關的生動形象充分展示了中國女排的頑強拼搏精神,催人淚下,感人至深。習近平總書記在會見女排代表時特別指出,“女排精神代表著一個時代的精神,喊出了為中華崛起而拼搏的時代最強音。”頑強拼搏的精神,是實現中國偉大夢想所需要的國民的精神品質,需要人們親眼目睹或親身經歷才能深刻地理解,才能在工作、學習、生活中踐行。其四,進行公平競爭精神教育。競爭,不僅是一種自然界的現象,也是一種普遍存在的社會現象。社會中的競爭是指個人或組織團體之間,為了獲得同一個目標而進行的較量,較量的結果分出勝負或優劣并導致利益的再分配。人類社會的發展表明,人類反對陰謀競爭和野蠻競爭,希冀和贊成公平競爭。公平是現代社會所倡導的價值觀,它要求每個人都享有平等生存、享受、發展的權力和機會。這種機會面前的平等,不承認任何種族、性別、年齡的差別,更不承認由血統、門第、宗法關系所決定的封建等級差別和特權。這種公平觀,不以分配均等為目標,而是以機會均等為條件。它要求每個人都站在同一起跑線上參與市場競爭,排斥一切特殊權利,反對一切權利依附。現代奧林匹克運動所倡導的競賽,為人類社會所倡導的公平競爭原則做出了一個非常典型的模式,使社會中的每一個人都可以目睹和感受到公平競爭的涵義。《奧林匹克憲章》即規定:“努力在體育運動中發揚公平競賽的精神,消除暴力行為。”正是因為這樣的原則性設計,才使得我們看到了運動員們不論進行多長距離的比賽,大家的起點和終點都是一樣的;我們看到了擲硬幣挑邊的現象;比賽雙方人數對等的現象;雙方在比賽的過程中輪換發球、輪換場地等現象;我們還看到了運動員按照體重劃分組別的現象;比賽場地相同、比賽裁判相同、比賽規則相同等等現象。盡最大可能使得比賽體現公平競爭的原則,這是奧林匹克運動賽事的靈魂。日本學者久松榮一郎在其所著《運動與社會學》一書中認為:“運動所得良好的結果是勇氣、忠實、正直、公平、忍耐、協力等。”公平成為我們國家在社會層面所倡導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之一,要實現社會的公平,有賴于每一個社會公民的公平意識的建立。以廣泛開展體育競賽為手段,讓公民廣泛參與體育競賽的過程,顯然就是一種非常生動形象的公平競爭精神的教育。其五,進行遵守規則和紀律教育。在足球比賽中,我們會常常看到“紅牌罰下場”的現象。喜歡觀看足球世界杯的觀眾都不會忘記,2006年德國世界杯上,法國隊與意大利隊在決賽場上相遇,法國世界級的球星齊達內用頭故意猛然頂撞意大利隊的馬特拉齊后被紅牌罰下,就此結束了自己的足球職業生涯。這一場景非常生動地演繹了規則面前人人平等的精神,這與現代社會所遵行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則是完全相同的。足球場上我們還可以常常看到裁判員給運動員出示黃牌警告的現象。田徑賽場上會看到搶跑被罰下的現象;會看到跳遠踩線不被記錄成績的懲罰現象;會看到投擲鐵餅出離鐵餅落地范圍不被記錄成績的懲罰現象;乒乓球的發球因為自己的衣服遮擋了對方運動員的視線也會被判重發。可以這樣說,凡是參加過或觀看過體育比賽的人都非常熟悉體育比賽中的犯規被罰現象。實際上,這在體育社會學家眼中就是一種人的社會化教育現象和過程。當一個人學會了遵守社會規范和紀律的時候,就說明他具備了基本的社會適應能力。國有國法,家有家規,各行各業也都有規范和紀律。遵紀守法的習慣養成屬于德育的范疇,需要借助于教育的各種形式加以培養,參加體育比賽就是一種非常具體生動的遵紀守法教育形式,有助于學生遵紀守法習慣的養成和社會化過程的完成。
所謂智育,一般理解為智力的培育。而對智力的解釋以往認為是以語言能力和數理邏輯能力為核心、以整合方式存在著的一種智力。伴隨著人們對智力問題研究的深入,一種新的智力觀得到了學界的認可,那就是美國哈佛大學教育研究生院教授華德·加德納的多元智力理論。該理論認為,智力并非只有一種,而是由彼此相互獨立、以多元方式存在著的一組智力構成。它們主要包括:言語—語言智力、音樂—節奏智力、邏輯—數理智力、視覺—空間智力、身體—動覺智力、自知—自省智力、交流—交往智力等7種智力。每一種智力在人類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都發揮著巨大作用,具有同等的重要性。每一個人與生俱來都在某種程度上擁有這7種智力的潛能。能否使人的這些智力潛能得到開發和培育,環境和教育具有重要的影響作用。現代的體育教學研究表明,體育教學過程對學生的視覺—空間智力、身體—動覺智力、音樂—節奏智力、自知—自省智力和交流—交往智力具有良好的培育和開發作用。所謂身體—動覺智力,主要是指感知和運用四肢和軀干的能力,表現為個體能否較好地控制自己的身體并使之對事件作出恰當的身體反應,以及是否善于利用身體語言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其主要由三個核心要素構成:一是有效地控制身體運動的能力;二是熟練地操作物體的能力;三是體腦協調一致的能力。而體育課程與其它課程的最大區別之一就在于,在體育活動過程中最大程度上活動了人的身體,每個體育項目都是對人的頭部、軀干、四肢、外部感覺器官和內部器官系統組織細胞的刺激和鍛煉;也離不開對距離、速度、角度、高度、重量、位置、平衡、時間、身體姿勢、動作幅度、動作軌跡等空間特性的感知、反應、判斷和處理;身體四肢的行為受制約于人的中樞神經系統,任何一項運動技能的形成都依賴于大腦與動作之間條件反射的形成,遵從于條件反射形成中泛化、分化、自動化的規律。運動技能形成的規律表明在學生運動技能掌握的過程中都要經歷粗略掌握動作階段、改進與提高動作階段和動作的鞏固和運用自如三個相互聯系的階段。其內在的過程也就是人的大腦與動作之間協調關系逐漸建立和協調一致的過程。在基礎教育階段越來越強調讓學生至少熟練地掌握一項運動技能時,這就為學生形成較好的視覺—空間智力、身體—動覺智力提供了良好的鍛煉機會,并打下了良好的基礎。運動科學研究表明,每一個人的運動素質的發展都是有敏感期的,一般是在人的青春發育期,視覺—空間智力和身體—動覺智力的發展敏感期也在這一時期。當錯過了這個時期,運動素質和這些智力的發展效果就會大打折扣。由于很多的運動項目要求在音樂的伴奏下進行,如健美操、藝術體操、體育舞蹈、花樣滑冰、花樣游泳、太極拳、八段錦、廣播體操、民間舞蹈等,節奏則是音樂的核心要素,也是所有運動項目的動作要素。所以,進行體育活動的過程對學生的音樂—節奏智力也是一個非常好的熏陶和培育過程。
人的自知—自省智力的形成過程離不開與他人的比較和參照環境,也離不開別人對自己的評價結果。體育教學過程中,要求學生在同學們面前去完成各種各樣的動作,學生自己的一舉一動和動作的好壞都成為同學之間比較和評價的對象,對學習的過程和結果的好壞的評價與其它課程不同,其它課程的學習結果常常要在學習結束的時候才能分出伯仲,體育課程的學習結果評價卻表現出了過程性、公開性和即時性特點,可以使學生非常方便地看到自己與其他同學的差別,進而為反省自己的不足和長處提供了素材。多種多樣的運動項目,所需要的素質和能力是不盡相同的,單就田徑運動而言,就劃分出了跑、跳、投三類,其中又分為許多小項。擅長跑的很可能不擅長跳躍項目,擅長跳躍的,投擲項目卻很可能是短板。長距離跑需要較好的耐力素質,但是短距離跑卻更需要爆發力素質。這樣一來,學生學習的運動項目越多對自己運動能力的了解也會越全面;與其他同學的比較越多對自己特點的的了解、反省和認識也就會越具體。交流—交往智力表現為樂于和善于與他人相處的能力,人的這一能力的形成并不是生來就具有的,需要后天的環境和學習。狼孩的故事可以充分說明環境對人的重要影響力。體育課程為培育學生的交流—交往智力提供了良好的環境,因為體育課程的學習常常需要同學之間的分工和相互配合。打一場籃球賽需要先分為兩個隊,每個隊又需要分出前鋒、中鋒和后衛,還需要分出隊長和隊員、教練和裁判員。凡是屬于集體活動的情境都離不開同學之間的相互交流和交往,交流和交往中都會遇到如何交流和交往的方法和態度等問題,只有交流的態度和交往的方法恰當才會收到良好的效果。教育的實踐表明,集體主義精神的培育離不開集體活動的實踐。交流—交往智力的培育同樣離不開交流—交往的實踐活動,正是在這個意義我們發現體育課程蘊藏著培育學生交流—交往智力的巨大潛能。
美育成為全面發展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并且越來越受到國家和教育部門的重視。2021年10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體育美學研究發現,體育課程中蘊含著豐富的美育資源。其一,健康美是體育課程追求的基本目標之一。世界衛生組織認為,人的健康不僅是指沒有疾病,而且包括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體育課程的實施不僅有助于實現學生具有良好的體格、體能、機能和對疾病的抵抗能力,而且有助于發展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即使學生具有良好的感知、注意、記憶、思維、想象等心理過程和具有良好的個性心理素質,即具有勇敢、沉著、冷靜、果斷、堅毅、熱情等良好個性和氣質。也有助于使學生具有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即使學生通過體育課程的學習實現人的社會化。學習和認識人類所積累的體育文化知識,掌握人類所創造的運動技能,嘗試和學會扮演社會角色,提高遵從社會規范的能力。其二,體育課程中的美育資源蘊含在運動之美的認知和表現中。運動之美包括人的形體之美、動作姿勢之美、動作節奏之美、動作準確之美、動作協調之美、動作速度之美、動作力量之美、動作柔韌之美、動作耐力之美、動作靈敏之美、動作難度之美、動作新穎之美、動作技藝之美等等。無論是學生作為運動美的表現者還是鑒賞者,上述運動之美都會成為他們的認知和追求對象。高水平的運動競賽之所以會吸引諸多的觀眾觀看,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觀眾可以欣賞到運動員所呈現出的運動之美。其三,體育課程教學蘊含著心靈和人格之美的教育資源。心靈和人格之美的培育集中表現為體育對學生德育的促進方面。通過前面的分析,我們已經知道了體育課程的學習非常有助于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公平競爭精神、吃苦耐勞、頑強拼搏、遵守規則和紀律意識的培育,而這些品德恰恰就是我們所要培育的心靈和人格之美的具體內容。在這里德育與心靈之美、人格之美的教育實現了統一和融合。
所謂勞動,一般將其解釋為人類創造物質財富或精神財富的活動,通常可以分為兩大類,即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有時也專指體力勞動。新時代所提倡的勞動教育具有新的涵義,必須突破勞動教育等同于體力勞動教育的認知誤區。在體育與勞動教育的融合方面應該進一步探索的路徑是:其一,將體育素質與勞動素質的培育有機融合在一起。我們知道,良好的體育素質是實現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良好效果的基礎條件,但是,“偏智”和“弱體”的現象卻長期存在。所以,必須堅決貫徹和落實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全面發展的黨的教育方針。2020年由中共中央辦公廳和國務院辦公廳聯合印發的《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意見》中明確指出:“學校體育是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的基礎性工程,是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和體育強國的重要工作”,要求“把學校體育工作擺在更加突出位置”。這一《意見》的貫徹落實無疑會促進體育素質與勞動素質的融合發展。其二,強化學生的體育實踐和創新能力。實踐和創新能力的培育是新時代勞動教育的內容和要求。學生的體育實踐和創新能力包括運動技能水平的提升和體育科學知識的傳播與應用。運動技能水平的提升過程需要學生養成課后進行體育鍛煉的習慣、需要學生參加課內外組織的運動訓練和競賽。為了強化學生的體育實踐和創新能力也可以讓學生深入到家庭和社區等領域,進行運動技能的教學、展示、競賽和表演,也可以結合實際宣講體育健身的科學知識。其三,培育學生的體育科學研究能力。體育科學研究能力的培育的核心是創新精神,創新精神的培育是新時代勞動教育的重要內容。體育科學研究需要解釋和研究的問題與現象很多,例如,運動與人的生長發育存在什么關系;如何能夠通過運動最有效地控制體重;為什么中國創造了那么多的仿生體育項目,華佗為什么會選擇虎、鹿、熊、猿、鳥作為仿生的對象;人的壽命長短與人的運動到底存在什么關系;烏龜喜靜而長壽卻為什么說“生命在于運動”;人的運動能力與遺傳有何關系。很多問題涉及到多學科的知識,恰好可以激發學生的探究意識,也可以使學生將其所學到的其他學科知識進行綜合運用,從而使學生將學與用、知與行有機地結合起來,創新精神得以培育,實踐能力等方面得以鍛煉和提升,其實質也就是勞動教育水平的真正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