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慶華
昆山市實驗小學西校區,江蘇 昆山 215300
近些年,我國學者就“如何提高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這一話題展開了廣泛而深刻的討論,其中多數研究表明體育運動對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如盛建國等認為體育鍛煉量通過提高學生自我效能感間接影響心理健康,張梅通過對464名高中生調查發現體育鍛煉對于青少年的生活抗壓能力、心理健康與人際關系的影響顯著。
以籃球運動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響機制為研究對象,隨機選取50名學生進行實驗研究,其中男生人數為20人,女生人數為30人。隨機選取的實驗對象發放調查問卷50份,回收50份,回收率為100%,有效問卷48份,問卷有效率為96%,其中男生18人,女生30人。對問卷測得的數據用EXCEL2003和SPSS17.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經統計學分析后進行比較,并比較學生在參加籃球課前后的心理健康水平。在具體操作程序上,對隨機抽取的的學生參與籃球課前后分別進行籃球運動參與情況調查和心理健康測試。問卷兩次進行,第一次是在學生參加籃球課之前進行,第二次是在參加十周的籃球課后進行,并對比和分析前后兩次調查和測試的數據,最后得出相應的結論并提出建議:一是對學生心理健康的測試,采用信度和效度都被國際認可的SCL-90心理癥狀自評量表,從量表中選取人際關系、抑郁、焦慮、敵對、偏執9個癥狀因子對學生進行測試。二是對學生籃球運動參與情況的調查,主要從籃球運動的喜歡程度、規則和技戰術的了解程度、課外參加籃球運動的次數進行。
根據調查可知,從參加籃球課后的學習結果來看,參加之后對于籃球的喜歡程度由占比15.5%的非常喜歡,39.7%的喜歡籃球運動,27.6%的一般喜歡轉變為有63.8%的男生非常喜歡籃球運動,比參加籃球課前提高了48.3%;可見十周的籃球學習對于學生在籃球方面的喜好有顯著提高。不喜歡籃球運動的學生比參與籃球運動前減少了12.9%。因此,籃球課能夠提高男學生對籃球運動的喜歡程度。經過十周籃球課的學習后,34.6%的女學非常喜歡籃球運動,比參加籃球課前提高了31.5%;50%的女生喜歡籃球運動,比參與籃球課前提高了16.7%;有11.5%的女學生一般喜歡籃球運動,比參加籃球課前減少了42.7%;僅有3.8%的學生不喜歡籃球運動,相比參與籃球課前降低了5.6%。因此,籃球課明顯提高了女學生對籃球運動的喜歡程度。通過以上分析,籃球課能夠提高了男女學生對籃球運動的喜歡程度,且男學生對籃球運動的喜歡程度明顯高于女學生,這與男生的生理和心理特點相關。
籃球知識大體包括籃球規則和技戰術兩大方面的內容,對籃球知識的深刻理解有助于籃球技術的提高,更好地參與和欣賞籃球比賽。經過十周的籃球訓練與教學后,由原先占比53.4%的一般了解和27.6%的不了解轉變為44.7%的男學生了解籃球運動技戰術和規則,比參加籃球課前提高了32.6%;且僅有4.3%的男生對籃球規則和技戰術不了解。經過十周的籃球課,學生對籃球技戰術和規則有了新的認識和深刻的理解。女學生在經過10周的籃球學習后,由原先占比54.2%的一般了解和42.7%的不了解轉變為44.2%的女學生了解籃球運動技戰術和規則,比參加籃球課前提高了42.1%;其中對于籃球運動的不了解程度也大幅度降低,不排除女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籃球運動的愛好逐漸上升。當然相比較男生來看,女學生對于籃球的非常了解的程度還是微乎其微。因此,女學生能夠通過籃球課來掌握一定的籃球技戰術和規則,但對籃球知識的了解還停留在最基礎的階段,且女學生對籃球知識的了解程度明顯低于男生。通過籃球課的學習后,男女學生對籃球這項運動的技戰術和規則了解程度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且男學生的提高效果較明顯,了解差異較大,呈現出男生的了解程度明顯高于女生,這與學生的性別差異和男女生對籃球運動的理解差異有關。調查還發現,學生對籃球技戰術和規則了解程度越高,學生籃球運動的參與程度就越高。
通過對比分析,參加籃球課前,每周課后不參加籃球運動的學生占調查人數的31%左右,每周只參加一次籃球運動的學生占調查人數的38%左右,每周進行2-3次籃球運動的學生占調查人數的27%左右,每周進行4次及以上籃球運動的學生占調查人數的不足5%。進行十周籃球課的學習后,每周課后不進行籃球運動的占調查人數的13.5%左右,比參加籃球運動前減少了17.5%;每周課后進行1次籃球運動的學生占調查人數的25%,比參加籃球課前降低了13%;每周課后進行2-3次籃球運動的學生占調查人數的47%左右,比參加籃球課前增加了20%左右;每周課后進行4次及以上籃球運動的學生占調查人數的15%左右,比參加籃球課前增加了10%左右。調查發現,參加籃球課前,學生課后參加籃球運動的次數主要集中于每周一次,經過10周籃球學習后,每周進行籃球運動的次數以2-3次為主,每周進行籃球運動的次數顯著提高,這可能與學生對籃球運動的喜歡程度及對籃球技戰術和規則的了解程度的提高有關,也與女學生對籃球運動的重新認識有關。綜合以上數據可以發現,男女學生在參加籃球課后每周課后參與籃球運動的次數明顯增加,但存在明顯的性別差異,這與女學生的生理及心理特點相關。課后籃球運動的次數、籃球運動的喜歡程度、對籃球技戰術和規則的了解程度三者之間相互制約、相互影響,共同構成影響學生心理健康。
籃球運動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著廣泛的青少年群體,其娛樂性、激烈的對抗性可調節學生體內神經物質的分泌,獲得愉悅感,學生在參與籃球教學與比賽中可直接或間接地改善其人際關系、培養集體協作精神、緩解各種壓力,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有積極的影響。
有調查數據可分析,籃球課前學生在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敵對、偏執癥狀方面的平均分均高于籃球課后的平均分,學生在參加籃球課前后其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癥狀的得分存在非常顯著的差異(p<0.01),在學生的焦慮、偏執癥狀的得分與參加籃球課前相比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其敵對因子的得分無明顯差異。說明在參加籃球運動后學生在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偏執等心理癥狀方面得到了明顯的改善,但同樣對學生的敵對癥狀也有積極的影響作用,因此,學生參與籃球課有利于預防和改善其心理癥狀,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3.4.1 籃球課前后學生人際關系的對比與分析
數據表明,在參加籃球課后學生人際關系敏感的平均分為1.274分,比參加籃球課前減少了0.732分,且學生在參加籃球課前后存在非常顯著的差異(p<0.01),說明籃球運動對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的提高有積極的作用。籃球以特有的方式可增進隊員的理解與默契,為學生學習和溝通提供了空間,有利于形成相互理解、相互鼓勵、相互信任的積極氛圍,從而有助于緩解學生緊張的人際關系。
3.4.2 籃球課前后學生抑郁癥狀的對比與分析
學生在參加籃球課前抑郁癥狀的平均分為1.805分,而在參加籃球課后抑郁癥狀的平均分為1.270分,比參加籃球課前降低了0.535分,學生在參加10周的籃球教學與訓練前后抑郁癥狀的得分有非常顯著的差異(p<0.01),這說明籃球運動對緩解學生的抑郁癥狀有明顯的積極作用。有研究表明,人類的抑郁、沮喪等不良情緒通常發自左腦半球的思維部分,而產生愉快的區域在右腦半球,進行籃球運動時會對左腦半球產生抑制作用,而右腦半球則會逐漸活躍起來,因此,中等強度的籃球運動能夠緩解學生的抑郁癥狀。
3.4.3 籃球課前后學生偏執癥狀的對比與分析
學生在參加籃球課前偏執癥狀的平均分為1.578分,參加籃球課后其偏執癥狀的平均分為1.433分,比參加籃球運動前降低了了0.145分,且學生在參加籃球課前后的偏執癥狀的得分存在顯著差異(p<0.05),說明籃球運動對改善學生的偏執癥狀有一定的積極影響。在籃球比賽中隊友之間出現意見不一致時,也不會責怪他人,也會為了團隊共同的利益來虛心聽取他人的意見并于他人溝通,共謀策略,使隊友間相互信任、相互理解,以寬廣的胸懷對待他人,對緩解學生今后學習、生活的偏執癥狀有很好的作用,有利于學生的心理健康。
3.5.1 提高學生心理抗壓能力和抗挫折能力
籃球運動具有鮮明的競爭性,既能提高學生的競爭意識,又能鍛煉學生的抗挫折能力。籃球比賽每次進攻的成功率為30%-40%,就目前來看,學生的成功率更低,也就是說,由于失誤和投籃不中的原因,就有60%-70%甚至更多的失敗可能性;防守同樣總是面對成功與失敗,但往往失敗多與成功。學生在高強度身體對抗中,既要完成既定的目標,又要滿足觀眾的期望,還要承受傷病及失敗的心理壓力,也正是一次又一次的失敗,以及來自體能、技戰術和身心等方面的挫折與壓力,造就了學生強硬的心理素質。因此,經常參加籃球運動有利于提高學生心理抗壓能力和抗挫折的能力。
3.5.2 有助于培養學生的集體榮譽感和團隊協作的精神
籃球運動是一項團隊項目,團隊合作是主要的運動精神,它的特點決定了參與籃球運動的每名學生要以集體利益為主,能夠正確合理處理個人利益與球隊集體利益的關系。比賽中,每位隊員在其位置上都有自己的任務,隊友間的戰術執行、擋差掩護、傳切配合都離不開隊友間的團結協作,也正是這些讓我們認識到,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團隊的力量才是強大的。球場上,學生共同承受失敗與壓力,不斷建立起有福同享、有難同當的觀念,共同為集體增光添彩,共同維護集體利益,這對每個人的集體榮譽感和團隊合作精神的培養有著積極的作用。
3.5.3 塑造學生健全的人格品質
籃球運動中,要求學生以更加專注的精神促成運動中的得分和勝利,這不僅對于培養學生的獨立人格,提升學生的自我認知能力有積極的作用,還能夠幫助學生養成獨立、堅定而明確的思維習慣和性格特征,從而有利于完善學生的個性心理特征,培養學生堅強、機智、勇于面對困難的能力。
3.5.4 有利于形成學生良好的情緒狀態
籃球運動具有趣味性和激情,在比賽的過程中,可通過嫻熟的運球、巧妙的傳球、精準的投籃、霸氣的封蓋、高潮的扣籃,以及攻守的順利轉換、戰術的配合、個人能力的展現和完美的得分與勝利,這些都給人以美的感受,使參與者經歷“尖峰時刻”,從而得到良好的情緒體驗,加強其大腦皮層興奮與抑制的轉換過程,并且參加運動后能使大腦和神經系統得到放松,緩解不同程度的抑郁、焦慮癥狀,消除不良情緒。籃球運動能夠加強心理穩定性、強化積極情緒,使學生盡可能地展現自己,追求身心健康全面發展。
3.5.5 提高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
籃球運動是人類社會的縮影,其規則的限制能夠提高學生的自律能力,會使其懂得遇到問題時冷靜思考,學會運用頭腦的智慧、運用技巧和戰略戰勝困難,從而克服自己的弱點。學生通過參加籃球比賽活動,以球會友,擴大交友范圍,增加情感溝通的渠道,從而不斷提高學生的交際能力,使學生進入社會后能夠順利適應社會,融入社會。
(1)提高學生參與籃球運動的積極性。學生在參加籃球課后,課后參與籃球運動的次數較參加籃球課前有了明顯的增加,且男女學生對籃球運動的喜歡程度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同時對籃球基本技戰術和規則的了解程度有了明顯的增加。這對學生身心健康有積極影響,有助于學生參與籃球運動積極性的提高,使學生的課外體育活動更加豐富。(2)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男女學生在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癥狀方面得到了非常明顯的改善,對偏執、焦慮癥狀有也明顯的緩解作用,學生的敵對癥狀沒有得到明顯的改善,但是對學生敵對癥狀產生了積極的影響。這說明籃球課對提高學生人際交往能力和緩解學生抑郁、焦慮、偏執等癥狀有很好的積極作用。因此,籃球課有利于學生的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