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家緡
廣西藝術學院,廣西 南寧 530007
中國民俗傳統中,認為舞獅可以驅邪辟鬼,于是人們模擬獅子行為的舞蹈,再加以改進成為中華民族的一門獨特藝術。故此每逢喜慶佳節,都以敲鑼打鼓,舞獅助慶與辟邪。如新張慶典、迎春賽會等。不同地域有各自文化差異,它們有著各自的特色。在廣東省水東鎮東陽北街小巷進去第一間屋子,就有一家當地頗為有名世代相傳的武館世家,大門進去左側墻掛著三塊牌匾,左邊第一塊寫著“尚武堂”三字;中間寫著“妙手回春,再世華佗”,是患者贈送的牌匾,上面日期寫著1997年立春;第三塊是當地政府頒發的“春節表演杰出貢獻獎”,日期是2003年。在大堂正中間墻掛著“華光師祖”的雕像,供奉著“華光師祖”。右側墻一排掛滿各色獅子。每具獅子神情熠熠,端莊傳神,色彩鮮艷,有種威嚴感。
林師傅族譜源自福建一帶,在曾祖父那輩因躲戰爭而南下,遷移到這邊生活。世代以舞獅、武館、編獅、正駁骨和看風水為生。他們世代傳承下來的祖訓,以“仁義禮智信”為做人準則。林氏每一代人名字中都含有一個美德寄意。“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五谷豐登”“仁義禮智信”,而到林師傅上下四代,則以“五谷豐登”為字輩,到林師傅這輩則是取“登”為字輩。而林師傅兒子這輩的名字中,按輩分,以“仁”字輩為主,而孫子輩以“義”字為主,以此相傳。
他們世代都是以開武館,教武術,編獅售賣等為生,每逢佳節或新張慶典則舞獅表演。在日常生活中,會接待駁骨矯正生意。偶爾接待新屋遷喜、迎神納福、占卜算卦等。閑時還會編獅,創造出完整一套獅子裝備。但近數十年,景氣大不如前。以前習武人士老的老,中青年到大城市打拼,青少年與孩童興趣不高,多是三分熱度,且吃不了苦,加之家人反對,更不愿浪費錢讓孩子吃苦,所以學武人士減少,武館也算關閉,只是在自家一樓當武館,就算關閉也不會關門而已。以前當地政府每逢佳節會帶頭大搞節目,四處拉贊助和申請經費,所以每到節日,公園和街道張燈結彩,舞獅舞龍游行,歌舞喧嘩,夜里煙花吹璨,節慶味濃厚,人山人海,好不熱鬧。政策原因,即便新張慶典、迎春賽會,都不敢鋪張喧嘩,低調到只在公園隱約看到幾個應節擺設物和幾盆盆栽。現在,就算過年也看不到任何應節的陳設擺物,期間不過短短十來年,便發生如此大變化。
他表示,很多手藝傳到自己,面臨將要失傳,充滿了無奈和遺憾。他表示,兩兒子除了會舞獅和武術,其它的傳統技術都不會。最讓他遺憾的是,兩兒子都沒繼承他的駁骨矯正和看地理占卜,還有編獅等技術。筆者問林師傅,為何不教他們,又或傳授給弟子?他無奈解釋,各行業有自己規矩,他太祖曾把這些技術教給自己得意弟子,結果弟子學會后,攜帶其他師兄弟自立門戶,后來還形成行業競爭關系。此后,便立規矩不再傳授外人。他表示兩兒子都沒這方面慧根和天賦,大兒子較懶,喜投機取巧;小兒子雖勤快,但天資愚笨,因此便打消了傳承的念頭。他說以前自己習武和學技術,只要學不好就挨打,但現在的孩子較嬌氣,父母寵著,舍不得打罵。吃過苦也不愿意讓孩子走自己舊路。現在時代在變化,很多傳統技術都被時代淘汰。且現在這行業掙不了錢,只是世代在當地累積了名聲,所以當地人認準老字號,偶爾新張慶典、迎春賽會有邀約表演,圖個吉利。其它時候只能幫人駁骨矯正和編獅賣錢,對于傳統技術的流失也是無奈。
對于舞獅起源眾說紛紜,有神話傳說以前山中出現獅子,常在村莊出沒,咬傷村民,村民為自救而學武功,打死了獅子,之后村民們紛紛開始模仿獅子形態而形成舞獅;亦有傳說獅子在人間擾亂,百姓多喪命于獅子,如來佛憐憫人們,把獅子引走,因此在南獅中常有“大頭佛”引領獅子一幕;還有傳說有一個叫年的怪獸,經常在民間擾亂,有村民以紙扎獅子及鑼鼓鞭炮驅走年獸,演化成為舞獅。
舞獅真正起源較可靠說法是:中國沒獅子這物種,在中華文化中,“獅”本來是和“龍”“麒麟”一樣都只是神話中的動物。據說,它最早從西域傳入到漢朝,獅子本是文殊菩薩坐騎,隨著佛教傳入中國,才首次有少量真獅子從西域傳入。當時人們模仿獅子的外貌、動作作息,至三國時期發展成舞獅活動;南北朝時期,隨著佛教興起而盛行;到了唐朝,舞獅是大型宮廷舞蹈表演的一種活動,當時的“太平樂”亦稱為“五方獅子舞”。因此,舞獅有著悠久的歷史,它是中國與西域之間文化交流的產物。
獅子體型威武,被譽為百獸之王。把它當威勇與吉祥的象征,并希望用獅子威猛形象驅魔辟邪,造成獅形以鎮壓或以示威武。
今天的舞獅主要分南獅、北獅兩種,最初南獅流行于華南、南洋及海外,而北獅在長江以北較為流行。南方獅子顯得矯健兇猛,比較注重于武術的結合,舞起獅來除模仿獅子形態與動作,也添加不少難度極高的技巧和動作,讓人看得熱血沸騰。北方獅子雖在外形上與獅子十分神似,但是在動作上則顯得憨態可掬。望、跳、撲、咬、甩尾巴、抖毛和翻滾,樣樣動作極富趣味。數十年來,亦有將二者融合的舞法,主要是用了南獅的獅子形狀、北獅的步法,稱謂“南獅北舞”。
一套完整編獅手工藝所需工具材料有:竹藤條、宣紙、牛皮紙、漿糊、樹漿糊、小刀、棉花、剪刀、焊膠槍、膠條、細鐵絲、白布、各色人造仿毛、各色透明薄彩布、多色顏料罐、毛筆、卷尺、直尺、小白鞋、膠手套、紅色小毛球、白膠布、毛刷子、各色的純色貼紙、細繩、小珠鱗片、鱗片、長白毛等。
林師傅說,以前材料較真實牢固,且價格較便宜,受傳統教育節儉持家,以前都是自己去竹林砍竹回來,然后曬干砍成不同條狀,再然后削細,讓它變得光滑順暢,再接著放到陽光下暴曬,第一步才算完成。后來覺得麻煩,且年紀大了,便去市面上買現成的,但價格略貴,質量較差,主要問題是機械切割,周邊沒削順滑,容易有小刺,如不小心處理,易刺手,且質量差,易折斷。材料好壞與技術高低都決定編獅質量是否過關。
外型矯健碩大,神情嚴肅兇猛,給人一種不怒而威的畏懼感。這是林師傅編獅的統一造型,他爺爺編獅手藝才稱得上當地一絕。以前很多廣州、潮州、佛山、甚至吳川的人都慕名而來預定和購買。獅身會根據編制的獅頭顏色而定,要的就是統一連貫性。而獅褲和獅鞋亦是一樣。
在編獅取色方面,沒有色彩禁忌,但在用獅方便,則傳統會用紅黃兩色為主,但出師時,一般情況下不會輕易用黑色,除特殊情況。如某地方過于無法用科學來解釋,需要一種很嚴肅的氣場鎮壓;或有地方開盤動土時,需燒香祭拜,再用黑獅開場,才會動土順利。這些都是行規默認情況下會用黑獅,其它情況則是不允許的。
3.4.1 獅頭部分
首先,把曬好的竹藤一條與另一條錯位銜接,用白膠布捆綁固定位置,凹好每一個位置造型,粘漿糊在每一個白膠布固定位置上,用宣紙粘貼,進一步加固,再用細鐵絲在周邊打結牢固,使整個獅頭造型完成為止。放至陽光下曬兩天,利于牢固。這過程很重要也很關鍵,更考驗一個師傅技術是否扎實,如果在曬的過程中遇到水,或暴曬后裂開,那么前期所有工作都白費了。
其次,把曬完的獅頭貼宣紙,先把宣紙裁剪成不同大小尺寸,這時會結合膠槍、膠條、漿糊和樹漿糊一起使用,使鏤空的編獅頭變成實體,這步驟需要反復貼七層,貼完后拿到室外再曬一天,再接著貼牛皮紙,使制造出來的獅子更加結實和耐用。牛皮紙則需要反復貼五層,再曬兩天。這樣編織出來的獅頭,看起來碩大,實則輕,舞起來方便省力,不像獅面那么笨重。市面獅頭用的材料都是報紙、硬紙皮,所以舞動時會顯得笨重吃力,且不耐用,如舞獅時,稍微力度過大,便會散爛,更關鍵是市面獅子不敢暴曬和淋雨。自己制造的則不怕淋雨和暴曬。在這行業,自然氣象不是我們所能控制的,但時辰很重要。尤其是新張慶典或儀式墓基,客戶規定吉時,遇到不可阻擋的自然現象,也要按時出師。有同行為省成本,買幾百塊便宜獅子,遇太陽暴曬再加上舞獅者力度過大,就會爆裂散架;如遇雨季,因材料問題,易淋濕發霉。所以他們很害怕這種情況出師,因為接一場商演活動經費都抵不過報銷一頭獅子。但自己制造的獅子較耐用,不怕暴曬和雨淋,且每次商演完,都要拿吹風機對整個獅子進行吹干,再曬,每隔兩年要對它進行一次全面檢查及修補。
再次,用毛刷涂一層凝脂油,讓它變光滑,曬干,再復涂,復曬。此步驟重復三遍。裁剪人造彩色仿毛,用焊膠槍貼在獅頭不同部位,使其牢固,曬干。再接著用各色純色貼紙裁剪出各種紋樣,貼在獅頭每個對應地方,圖案有山形、波浪形、不同形狀的條紋、還有龍形、鳳形和鷹形等圖案。兩條龍對稱貼在獅臉兩側,兩只鳳則貼在獅背,鷹則貼在獅頭的額頭頂處,在貼鷹圖紋時,需要鑄一面光滑的小圓鐵鏡,然后再在鏡面貼上鷹圖紋。獅頭后背還橫貼著“尚武堂”三個字。接著再對整個獅頭旁白處進行彩繪,然后曬兩天。
最后,眼睛和耳朵的動態制造和須毛制作,眼睛是兩個燈泡,通過細繩綁固在一個位置上,然后再把耳朵兩邊的細繩捆在眼睛兩旁,再沿著兩旁的線系在一條線上。舞獅頭者,通過這條細繩,操控眼睛和耳朵。當不動這條細繩時,眼睛和耳朵是張開狀態;當操控這條細繩時,只需一拉,耳朵和眼睛都會隨著細繩一起合閉。當動作頻繁的拉和收時,會呈現出眼睛和耳朵張開和閉合的視覺效果。完成了眼睛和耳朵的細節后,再進行細節處理。如給獅頭添加人造仿毛,給旁白處貼上圖騰紋樣,周邊留白處上色,頭頂尖角處再縫上對應顏色的小毛球。獅頭內側縫了長方形布袋,里面放滿棉花。當小枕頭,方便舞獅者在舞獅過程中,頭可以靠枕在布袋上。最后才是獅須制作。
3.4.2 獅身部分
裁剪一張2.3米的白棉布,再裁剪對應獅身的純色人造仿毛,然后借助縫紉機,一條細邊五厘米的人造仿毛間隔縫制到白棉布上,中間留白十厘米的間距,再裁剪一塊二十厘米的純色透明薄彩布,裁剪成一條波浪狀倒三角,縫制到留白出,形成一層人造仿毛,一層純色透明薄彩布,以此類推,層層疊進。然后再在每一層透明薄彩布倒三角的尖角處,針線縫上鱗片。尾巴處縫一個圓錐形布袋,里面塞滿棉花,縫合好后,再圍上人造仿毛,一層一層的間隔縫上。最后再單獨縫制一條波浪形的黃色彩帶——黃褂。這條彩帶是當獅頭和獅身被捆在一起后,再系上,類似人們披風一樣。
3.4.3 獅腿部分
舞獅扮演者統一上身穿白T恤,上面印著“尚武堂”三個紅大字,腰間束系一條紅色大腰帶,而褲子依舊是裁剪純白棉布,通過大橡筋繩做成均碼褲,尺寸統一裁剪。所以不分高矮胖瘦都合適。同樣裁剪同獅身色系的人造仿毛,同色系的透明薄彩布,借助縫紉機,一層疊一層的間隔銜接。最后在每一個波浪倒三角的尖角處,縫系上鱗片,呈現出瑞獅祥和的端莊氣派。
3.4.4 獅鞋部分
準備了從40到43碼的小白鞋,裁剪紅和黃、白三種色系的人造仿毛,一層一層的縫制到小白鞋上,再縫上小珠鱗片,至此一套完整的舞獅裝備就制造完成,所需時間將近兩個月。
3.4.5 獅身圖騰
關于獅身圖騰紋樣,在獅頭兩邊臉頰處和后背有龍、鳳、鷹、山紋、海浪等圖騰紋樣,還有四神紋、仙鶴、麒麟等。其中以青龍、白虎、朱雀和玄武最為經典,也頗為講究。
舞獅極具民族特色,是特色的地域文化孕育出來的民族活動,其富含中華優秀民族文化精髓,頗得老百姓的喜愛與傳承。
舞獅活動起源于南北朝時期,而廣東醒獅興起于明清時期。最早由模仿“北獅”發展而來,因其較“北獅”更顯勇猛,音樂節奏更為激越能夠令人警醒,故稱為醒獅。廣東醒獅在發展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加入本土的風俗文化,諸如與南派武術的結合、對客家文化的吸收等,逐步形成自己的體系。獅舞基本動作有拜、舔、吃、吞、吐、探、戲、叨球、甩球、側滾、跳躍、擦、轉圈、絞子。結合弓、馬、虛、仆、跪、探、獨立、跳等步型步法,來表現出獅子的喜、怒、動、靜、驚、疑、怕、尋、探、戲等神態。
不同地域的舞獅青陣法的套路技術各不相同,較為有名的有:
行頭青陣法,擺放形式是五個方向分別用五個柑壓住五個紅紙(貴人紙和五粒柑),中間放青菜,紅利是上放一菠蘿。其文化寓意是向往美滿生活,貴人相助。
風水青陣法,擺放形式是十二個方向,分別用三個柑壓住紅紙(共三十六粒柑),中間一張圓桌,上面放盆,裝滿柑,再上面放青菜,菠蘿,紅利是。其文化寓意是四面八方,紅利平安,吉祥順利。
而其他青陣法中最為出名的是蟹青陣法,擺放形式是中間一個圓盤子,分別放三根筷子,盆子前放兩個柑和兩根叉枝。其文化寓意是斗智斗勇,粗中有細。
除了舞獅時的青陣法套路技術不同以外,而醒獅套路技術也不同。民間流傳的醒獅表演套路十分豐富,但目前流傳下來的只有150套左右,雖然醒獅表演套路不斷地被豐富,但是禮儀規范依然被完整地保留下來。其中,醒獅表演中的“三拜獅禮”最為經典。而其他常見套路技術有:拜神、會獅、搶青、舐須、睡獅、醒獅、拜神。
在節日慶典,老百姓認為舞獅除有祝慶還有驅邪鎮妖、消災除害功效。在舞獅文化中,最有特色的是,傳統南獅引獅人頭戴大頭佛面具,身穿長袍,腰束彩帶,手捏葵扇逗引獅子。此外,紅孩兒趣耍猴子與戲獅、還有猴子逗耍大頭佛和土地爺也是當地最有名的舞獅文化特色,堪稱當地經典。
不同地域文化有不同信仰,代表著不同文化元素。在廣東水東,當地以林師傅為主的尚武堂團隊,他們信奉道教,祖輩供奉的祖師爺是“華光師祖”,逢年過節商演都會焚香祭祖,祈求庇佑出師順利。
編獅前,林師傅會提前沐浴更衣,在供案上擺好五果等供品,以及要準備編獅材料,焚香禱告,先行三拜九叩禮,跪拜拱手卜卦,點香對材料掃一遍,嘴里振振有詞,稱之為開光儀式。儀式后便燒紙錢,最后倒掉供案上酒和茶,再跪拜,表示完成儀式。編獅結束,還會重復上面儀式,稱之為答謝儀式。表示感謝神靈和祖師爺庇佑,使動工順利開展和圓滿結束。儀式后,會準備一個紅色大布袋把獅子裹起來放進儲物室。其中最隆重也是最重要的是點睛儀式。點睛儀式不與編獅竣工后的答謝儀式一起舉行,而是分開。編獅結束舉辦完答謝儀式,不代表獅子可以立即使用,將會用紅布把獅子裹起來放在儲物室。只有點睛儀式完畢,獅子才正式啟動。新獅一般會在大年初一正式啟用。
在一年里,林師傅大概會完成五六具獅子。集中在年尾進行點睛儀式。每年農歷一月,他會恰接當地商演,是一年中最忙碌的月份,農歷三月有清明節;農歷五月有端午節,其中五天是陽氣最盛的時候,又有五毒日之稱;農歷七月有盂蘭節;農歷九月有重陽節。這些月份除農歷五月是至陽,農歷三月、七月、九月是至陰,因此都不宜在這些月份舉行點睛儀式,只能在農歷十一月份舉行點睛儀式。即便如此,只有初三、初六、初九這三天中挑一天舉行,儀式一般選擇在巳時(9:00—11:00)時段,以早上九點為吉時,且須保證儀式當天是晴天,如遇陰天或雨天只能重擇時辰。儀式前三天,提前備好需點睛的幾具獅子與供案,上面第一排備好五杯酒、第二排擺著五杯茶、第三排左邊放著一盆清水,水里有五片柚子葉、水下面有一小撮米、盆里插著一條柳枝條,右邊放一碟磨好朱砂和一支新毛筆。供案下面鋪席子,席上擺好要點睛的幾具獅子。儀式當天,用柚葉沐浴更衣,供案上擺好五果等。儀式開始,才把幾具裹在獅身的紅布摘下。儀式完成,行三跪九叩禮,整個儀式充滿嚴肅又神圣,大概這便是宗教的神圣作用吧!
筆者有幸在大年初一林師傅邀約下,正是大年初一,按當地習俗要備湯圓、蔬菜、水果等齋菜祭拜祖先,加上行規開工前也要祭祖。因為他們六點要準時出發,七點準時到達商演地,所以五點準時祭拜,而其他商演人員,有的在搬工具,有的在換商演服,有的在聊天,以及家里人丁走動,好不熱鬧。祭拜完,所有商演子弟換好衣服,排好隊形,集體拜過祖師爺,另外參與舞獅頭和獅尾的16人必須帶著獅子,對祖師爺行“三拜獅禮”,然后以退的形式,一頭獅子接一頭,從大門先尾巴退場再到獅頭退場,等離開大門后,獅頭才能轉身先行。八具獅子集體從屋子大門離開后集合,整理好隊形便出發。
到達商演地,天微微亮,接待人員拿出需開場材料,招待和安置他們團隊。然后林師傅開始布置青陣,團隊人員分左右兩批放好道具,并在自己工作區域待命。給大伙介紹商演流程,門口擺的青陣是八仙過海。鑼鼓響起,一開始先八具獅子齊齊三拜獅禮,然后進行會獅,八具獅子跟著鑼鼓的節奏進行表演。再然后是傳統高青上樓臺,接著是疊羅漢和爬樓梯,下來大堂會獅,三拜獅禮。這時土地爺先彩吉納福,然后到大頭佛,再到猴子,接著八具獅子齊齊三拜獅禮后,開始舞獅。此時,紅孩兒扮演者拿著小彩球開始遛獅子,遛到獅子退出七頭為止,然后剩下最后一頭時,紅孩兒離場,獅子開始盆青,采青結束就退下去。然后土地爺、大頭佛、紅孩兒、猴子以此類推,一人一次遛獅子,然后離場,獅子留下采青后再離場。直至八仙過海陣被八具獅子采青完結束。接著是武術表演,八具獅子再次行三拜獅禮,兩兩配對會獅,最后行三拜獅禮,此次商演便告一段落。
一般在奠基動土儀式和需鎮壓辟邪場面,會用到四神紋圖騰和黑獅。四神紋圖騰紋樣一般貼在白、黑、紅和黃獅頭后背,這也是經常會在嚴肅場合看到八獅匯合場景。四神紋在道教中又代表著四方位。青龍、白虎、朱雀和玄武又是上古時期的神獸,當地人也堅信通過舞獅,除了迎接喜慶祥和,以示辟邪。我們無法證實他所說的現象是巧合還是真實,至少我們可以通過這事件看出舞獅活動和獅子的形象在當地人心目中占有相當高的神圣地位和影響作用。以禮儀與禁忌的相關理論和田野材料為基礎,探討醒獅表演中的禮節行為,認為醒獅表演時所遵循的禮儀、禁忌與規則是源于中國傳統禮儀文化。中國傳統禮儀文化對中國樂舞文化的影響是深遠的,醒獅只是其中的代表之一。所有演出人員,須腰間系上紅腰帶,尤其是當地舉行年例、抬神出游時,可以起到庇佑的作用。因此,在商演整個過程中都要求系上紅腰帶,他們認為紅腰帶不僅是行業服飾標配,還有神靈庇佑的信仰。
每年農歷九月二十八是師祖誕,這天邀請所有弟子齊聚一堂,在異地弟子們也會趕回來參與。祭拜華光師祖,大擺宴席,自然少不了舞獅和功夫等才藝表演。有武藝展示還有才藝切磋,大家把酒言歡,好不熱鬧。
通過此次在廣東水東對當地的舞獅團進行田野考察,筆者首次親臨其境感受到編獅手工藝的造物和舞獅文化的魅力,以及了解當地的舞獅習俗和文化。同時發現對于編獅手工藝傳承存在的問題,一是繼后無人,因為手工藝不外傳,而林師傅兩兒子都沒能繼承父親手工藝,再好的傳承手工藝,后繼無人也無法發揚光大,編獅手工藝到林師傅這便斷了傳承。二是一套完整的編獅裝備,以前最快也要一個半月,現林師傅年紀大了,最快也要耗時兩個月,以兩個月編織一具獅子裝備,時間和人力的付出成本太高。雖說質量比市面上好,但售價比市面上貴,現同行者中也沒以前那么重視獅子造型和質量,認為在市面上買到最便宜,能用就好,都是商演時才會用,其他時候都是擺設。如果想買幾具完整一套獅子裝備,至少要提前一年預訂,基于這些因素,基本上是自給自足狀態。三是缺乏當地政府的支持和重視,以往有政府支持和重視,節日慶典都會邀約商演和游行。現在只有私人新張慶典和迎春賽會,一是商演少,二是經費少。除去材料成本,及人員的演出費用,剩下當團費就更少了。這個行業商演,越是重大節日,需要的人員越多,一是春節,二是端午節。但他們無法以這行業為長期生計,只能把它當成兼職。尤其年輕一代到大城市打拼,他們只能在春節才會聚集一起。要發揚當地的傳統文化和傳承,除了離不開傳承人的堅持和無私奉獻精神以外,還需要當地政府的支持和重視。四是要除舊迎新,結合新時代的潮流,融入一些新時代的元素,讓更多的青少年對舞獅和編獅文化深入了解和認識,開拓市場需求,相信一定會改變現在局限。
編獅手工藝是為舞獅文化而創造,舞獅是為展示地域文化特色而存在。舞獅表演不僅僅只是娛樂審美的消遣,更是一種當地的習俗文化傳播,只有真正了解、重視舞獅的文化和內涵,才會更好地繼承和弘揚它的精髓,展現它的價值與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