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瑞雪 朱 萍 張治遠 朱亞成
1.西藏民族大學,陜西 咸陽 712082;
2.西藏民族大學西藏高原體育與健康研究中心,陜西 咸陽 712082
“一帶一路”倡議中“民心相通”為沿線國家間的“教育、藝術、文化、旅游”等民生領域迎來新契機,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戰略指針,亦是大國文化交流的重要體現,旨在促進地區國家共同發展,加強文明交流互鑒。“一帶一路”倡議為我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之發展提供了新機遇,為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走出去”乘上順風車,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其有著鮮明的民族性與地域性,是五十六個民族歷經幾千年歷史長河中積累的珍貴文化財富,是文化延續的重要載體。中國武術、氣功、龍舟、風箏、圍棋等一些民族體育項目已多次參與國際比賽和交流大會,并建立了相關的洲際和國際組織。2018年“上合組織青島峰會”等一系列大型賽事活動上的武術表演,以其獨特的方式展現了中國濃厚的傳統文化底蘊與內涵。此外,毽球、陀螺、板鞋競速、秋千、民族式摔跤、蹴球、押加等特色鮮明、競技性強的項目,形成極具號召力、影響力的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賽會活動品牌;舞龍、舞獅、秧歌、陀螺、花炮、賽馬、那達慕、趕秋等,形成了民族特色鮮明的體育節慶品牌。在“一帶一路”倡議下要加速推進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走出去”,積極將我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推向世界。有鑒于此,本研究對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走出去”的價值意蘊、發展機遇、現實困境進行研究,提出行之有效的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走出去”的消解路徑,以期為參與全球體育文化交流與合作提供依據。
民族傳統體育文化來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不僅擁有豐富的文化底蘊、中國哲學思想、中國傳統文化、現代體育文化,而且含有豐富的人文氣息,以及追求身心發展與精神內核的思維方式和行為價值。2019年7月,體育總局等十四部門印發了《武術產業發展規劃(2019-2025年)》,從政策上加強對武術文化建設的扶持,為武術文化“走出去”提供保障。將中國傳統體育文化以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為載體向沿線國家傳播,使“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更深入的了解中國,提升全國人民文化認同感,為我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突破位置空間限制等因素提供高質量路徑,有助于我國體育文化更好地走出國門。以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為項目載體,充分利用“一帶一路”這一戰略平臺,搭建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國際高質量交流的橋梁,從交流、共享中汲取有益文化內容,堅持傳統創新并舉,鞏固自身發展,拓寬文化內涵,從而更好地推動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國際化進程。
要實現建設“一帶一路”國際互利的經濟模式,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沿線各國家地區間的信任、理解、尊重、包容是重要的基礎。成功舉辦國際體育賽事是實現民心相通搭建民心紐帶的最佳方式之一。由于生活環境和地理位置的相似性,加強與鄰國特色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交流是關鍵。在全球疫情和社會動蕩的背景下,2021年“中韓文化交流年”的啟動儀式,為中韓關系升溫提供了契機。明年是中韓建交30周年,也是北京冬奧會、殘奧會舉辦之年,兩國交流合作迎來新的機遇。通過“一帶一路”倡議促進各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文化交流,實現共同繁榮發展,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其獨特的文化屬性是通過國與國間的交流與溝通來搭建民心的,以“文化相通”來促進“民心相通”,從而建立健全全方位傳播平臺。以文化交流來促進民心相通的交流傳播形式,起到推動器的作用,能夠促進“一帶一路”國家間的體育文化的經濟發展和政治互信。
“一帶一路”倡議為中國體育文化的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新機遇,為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實現與國際接軌所提供更有便利條件。借助“一帶一路”政策機遇加強與沿線其他國家與地區體育文化交流互鑒,借機提高自身體育文化質量,構建新型的對外體育文化合作交流機制。中華民族傳統體育資源豐富、項目眾多、形式多樣,部分項目已走出了國門,走向了世界,在世界各地得到了普及和推廣。以民族傳統體育為載體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行民族文化的傳播,幫助我國體育文化走出去的項目越來越多。近年來,國家體育總局健身氣功管理中心為促進健身氣功“走出去”,采取了“舉辦知識講座、表演展示功法、組織技術培訓”等方式。在民族體育文化與對外交流分享的過程中,汲取他國優秀體育文化內容,加快自身體育文化的發展,拓寬體育文化內涵,推動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國際化進程,為構筑人類相互依存的命運共同體意識貢獻大國力量。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借助“一帶一路”政策東風走出國門。
隨著“一帶一路”建設與我國區域經濟協同發展與合作的持續推進,倡導加強不同文明交流互鑒。極具多樣化的少數民族文明分布在沿線國家各個地域中,其加強沿線國家和地區文明對話,發揮區域體育文化優勢,挖掘其內在潛力。以“一帶一路”為指路牌構建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合作新格局。中國武術、健身氣功、龍舟、風箏、圍棋等一些民族體育項目已多次參與國際比賽和交流大會,并建立了相關的洲際和國際組織。而“體育產業合作青島國際研討會”“國際體育合作高峰論壇”“文化藝術峰會”等論壇會議的相繼舉辦,為搭建“一帶一路”體育產業與市場經濟合作交流平臺樹立新的里程碑,利用這一平臺所提供的各種有利條件,采取措施,建立健全多方文化交流機制,構建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合作新發展格局,實現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國際間的交流與融合。在“一帶一路”倡議下將體育項目以新的合作框架形式,創新民族體育文化交流交融形式,提升自身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對外交流質量。
鴉片戰爭后,國外各個領域的快速發展令國人對民族傳統文化產生質疑,開始一味的效仿西方的先進文化思想,包括體育文化,當前學校體育還是主要以西方體育文化占主導地位。國內民族傳統體育普及程度遠遠不如西方體育,中國傳統體育在國際比賽中參與度和影響力較高的體育項目并不多,在競賽規模、競賽等級、競賽關注度等方面與西方競技體育項目還存在較大差距。當前在“一帶一路”倡議的契機下將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走出去”,可以在提升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軟實力的同時增強國際認同。西方發達國家借助自身經濟政治的影響力,不僅表現在經濟層面,就連體育文化也不斷地向發展中國家輸出,奧運會項目也是主要以西式競技體育為主,從而使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發展空間囿于狹境,成為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走出去”的必然現實障礙。各國體育文化之間的交流互鑒已經成為大勢所趨,如何在西方資本主義國家肆意妄為的“中國威脅論”之謬論下推動中華優秀傳統體育文化突出重圍、走向世界是時代給予的挑戰,也是時代賦予的機遇。
“一帶一路”倡議下要想有長足的發展還是要落腳在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及完善人才培養體系上。民族傳統體育人才需要多層次化地培養,不僅掌握外語能力、專業技能,還需精通民族傳統體育的習俗、民族傳統體育項目規則。然而,高校培養出的人才專業技能較強,但外語水平相對較低,民間人才對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文化習俗比較了解,專業技能與對外交流溝通較差,而我國民族傳統體育在文字差異、禮節儀式、文藝作品創作等方面還處于被動發展層面。當前,絕大多數的民族傳統體育因文化差異都不具備國際競賽規則規范條件,具有國際競賽規則規范的也僅有武術、舞龍舞獅、龍舟等項目。當前我國民族傳統體育人才的缺乏,阻礙了我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高質量的走出國門,想要借助“一帶一路”讓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走出去”,人才培養是關鍵,當前國內涉及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國際人才交流較少,培養出來的人才已不能滿足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國際化的需要。
中華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在國際交流與推廣過程基本處于停滯狀態,這與傳播的渠道、內容、手段等方面的缺失有著較大聯系。在體育文化傳播渠道方面,主要是以電視轉播為主,實地交流較少,缺乏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傳播平臺。體育文化傳播內容來說,傳播體育項目較單一。目前,武術是國際民族傳統體育和技術交流的主要項目,雖兼有龍舟、舞龍舞獅、健身氣功、傳統式摔跤等其他項目的滲入,但從宏觀層面上看,還是以武術的傳播為主,其他項目較少。比如押加、達久(賽馬)、“大象”拔河、朵加(抱石頭)、投壺、踩高蹺、抖空竹等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國內傳播交流就較少,更別提對外交流。體育文化傳播手段方面,傳播方法較為單一,傳播過程中主要是以傳統的口傳身授的方式,傳播范圍較小、效率較低,對外交往的話語體系和方式也相對陳舊。在國際宣傳與推廣中仍習慣于使用中國式思維,沒有充分了解國際需求及不同國家所存在的文化差異和習慣,不能夠使用正確的國際語言,在國際間文化交流時很難產生預期效果。
文化自信是本民族優秀傳統文化面向世界發展的一種自我認同與自我堅守的結合。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走出去”要充分利用世界大型運動會展現中華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精髓,如2008年北京奧運會中展現的中國舞龍舞獅等傳統體育項目,以及2018年“上合組織青島峰會”等一系列大型賽事活動上的武術表演,為全球觀眾展現了中華傳統文化深厚的底蘊和內涵。同時還要積極參加世界游牧民族運動會、世界民族運動會等國際體育盛會,宣傳各具民族特色的中華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武術已成為亞運會、世界武搏會、世界運動會、世界大學生運動會等國際賽事的比賽項目。將龍舟、太極拳、押加、抖空竹、圍棋等蘊含著豐富中華傳統體育文化價值和精神追求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傳播給世界人民。同時,取長補短,學習他國優秀文化,堅持傳統創新并舉,“民族與世界”結合,尋求與西方體育文化的契合點,展現與體育強國相匹配的文化自覺、文化自信和文化擔當。
“一帶一路”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想有長足的發展,其出發點和落腳點都在于人才的培養上,多層次化培養民族傳統體育復合型人才“走出去”,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走出去”,高校需亟待優化和調整現有的民族傳統體育人才培養方案。同時,在相關人才多層次化培養上需要提升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專業技能,此外,還需要掌握其風俗習慣、人文知識、文化特點及體育規則,還要加強外語能力、人文交流、技能教學與訓練和創新科研能力等的培養。重視復合型人才的培養,推進民族傳統體育各層次、各方向的協同創新研究。借鑒高校“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優質經驗,注重培養復合型人才,調整人才培養結構框架,構建先進人才培養理念,將民族傳統體育人才培養工作放在舉足輕重的位置。
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在傳播的過程中傳播方式單一,應大力推廣線上傳播,將線下親身體驗與線上理論相結合,其中要以“微傳播”為主。“微傳播”指的是以短視頻教學為主,傳播內容在時間分布上呈現一定的規律性,并且將傳播內容成為體系。同時,在多媒體上也可以模擬虛擬場景進行體驗,感受與此相適應的體育文化。首先,應充分借助“互聯網+”“微傳播”的方式實現跨境傳播。因地制宜的選擇傳播內容與體育文化,有針對性地構建多元化的傳播平臺。其次,鼓勵和支持“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舉辦形式多樣的民族傳統體育賽事,讓多元化的民族傳統體育活動成為人文交流的紐帶和橋梁,將其建設成為民族傳統體育賽事、民俗文化、文化體育表演集一體的藝術活動的文化盛宴,讓“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傳統體育賽事遍地開花。主辦城市可以結合當地文化和環境的特點,利用媒體積極促進當地傳統體育,例如,投壺、踩高蹺、抖空竹等,這些民族傳統體育項目通過參賽運動員、現場觀眾的相互交流,媒體受眾的積極參與,使其成為中國傳統體育文化推廣與傳播的高效載體。最后,通過創新多渠道的傳播手段,做到“傳播渠道”多元化、“傳播內容”多樣化、“傳播主體”多層化、“傳播對象”廣泛化。
“一帶一路”戰略的提出,為世界各國傳統體育文化的融合提供了新的機遇和平臺。而且對沿線參與國家來說也是國家發展歷程上重要的轉折點,我國傳統體育文化應立足實際,把握“一帶一路”千載難逢的機遇,秉承與時俱進,從差異中找共性,在“一帶一路”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傳播中加快國際化推廣理念,我們需要優化體育文化傳播模式,加強我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自我認同,實現真正的文化自信和文化力量,尊重和認同“一帶一路”不同國家的文化差異性,積極探索促進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走出去”的新路子。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走出去”不僅對促進沿線各國及地區互聯互通體育文化成果具有極為重要的現實意義,同時還為中華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發展和我國特色體育文化的輸出路徑提供了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