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瑞斌
(汕頭潮南民生醫院神經內科,廣東 汕頭 515154)
急性腦梗死是臨床常見的一種神經內科疾病,發病率較高,常見臨床表現為肢體偏癱、言語含糊、雙眼對側偏盲、步態不穩等,具有致殘率高、社會經濟負擔重等特征?,F階段臨床治療急性腦梗死主要采用標準化綜合治療與抗血小板、溶栓類藥物,然而對改善患者神經功能方面效果欠佳[1-2]。阿托伐他汀屬他汀類藥物,多應用于調脂,可降低脂蛋白、血漿膽固醇水平,常被用于治療高膽固醇血癥、冠心病等[3]。丁苯酞是一種人工合成的消旋體,通過阻斷腦梗死的多種病理環節縮小腦組織缺血面積,減輕腦部水腫,改善血管內皮功能,促進腦組織血供恢復,降低血管通透性,抑制氧自由基釋放,對促進局部血流微循環有一定作用[4]。本研究旨在探討丁苯酞對急性腦梗死患者血流動力學指標、血清谷胱甘肽過氧化物酶(GSH-Px)、超氧化物岐化酶(SOD)、一氧化氮(NO)水平及斑塊穩定性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以隨機數字表法將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期間于汕頭潮南民生醫院接受治療的200例急性腦梗死患者分為對照組(100例)和觀察組(100例)。對照組患者中男、女性分別為58、42例;年齡61~73歲,平均(68.47±4.25)歲;發病至入院時間為2~25 h,平均(12.45±4.72) h。觀察組患者中男、女性分別為55、45例;年齡60~73歲,平均(68.75±3.54)歲;發病至入院時間為2~24 h,平均(12.37±4.56) h。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組間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符合《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4》[5]中有關急性腦梗死的診斷標準,且經MRI或CT檢查確診者;無急性腦梗死病史者;近期無出血性疾病者等。排除標準:合并其他惡性腫瘤者;短暫性腦缺血發作者;肝、腎等臟器功能損傷者;嚴重營養不良者;無法口服藥物者等。本研究經院內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所有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治療方法入院后給予兩組患者標準常規化治療,包括控制血壓、抗感染、對癥治療、營養支持等。在上述治療的基礎上,給予對照組患者阿托伐他汀鈣片(輝瑞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1408,規格:20 mg/片)口服治療,20 mg/次,1次/d。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的基礎上聯合丁苯酞軟膠囊(石藥集團恩必普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0299,規格:0.1 g/粒)口服治療,0.2 g/次,3次/d。兩組患者均連續治療15 d。
1.3 觀察指標①臨床療效。根據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6]評估兩組患者治療后的臨床療效,其可分為治愈:治療后患者肢體偏癱、口眼歪斜等臨床癥狀基本消失,NIHSS評分降低 >90%,且病殘程度分級為0級;顯效:治療后患者肢體偏癱、口眼歪斜等臨床癥狀明顯緩解,NIHSS評分降低46%~90%,且病殘程度分級為1~3級;有效:治療后患者肢體偏癱、口眼歪斜等臨床癥狀有所好轉,且NIHSS評分降低18%~45%;無效:治療后患者肢體偏癱、口眼歪斜等臨床癥狀無明顯變化或臨床癥狀加重,且NIHSS評分降低<18%。總有效率=治愈率+顯效率+有效率。②血流動力學。分別于治療前后采集兩組患者約4 mL的空腹外周靜脈血,其中2 mL采用錐板式測量方法檢測其血流動力學指標并進行比較,包括血漿黏度、全血高切黏度等。③氧化應激反應。剩余2 mL以3 000 r/min的轉速離心15 min取血清,經酶聯免疫吸附實驗法檢測血清GSH-Px、SOD、NO水平并進行比較。④斑塊穩定性。采用多普勒超聲診斷儀記錄并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頸動脈內 -?中膜厚度(IMT)、斑塊面積及斑塊數。
1.4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2.0統計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計量資料分別以[ 例(%)]、(±s?)表示,組間比較分別采用t、χ2檢驗。以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臨床療效觀察組患者臨床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例(%)]
2.2 血流動力學與治療前比,治療后兩組患者血漿黏度、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紅細胞壓積指數均降低,且觀察組均低于對照組;兩組患者紅細胞變形指數均升高,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 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血流動力學指標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血流動力學指標比較(?±s?)
注:與治療前比,*P<0.05。
組別 例數 血漿黏度(mPa·s) 全血高切黏度(mPa·s) 全血低切黏度(mPa·s) 紅細胞壓積 紅細胞變形指數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100 1.96±0.34 1.62±0.33* 5.82±1.16 5.25±1.05*14.77±2.18 12.65±1.53*0.64±0.04 0.42±0.04* 0.59±0.05 0.75±0.05*觀察組 100 1.98±0.33 1.48±0.32* 5.85±1.14 4.42±1.07*14.86±2.16 8.36±1.67* 0.64±0.03 0.34±0.03* 0.58±0.04 0.84±0.06*t值 0.422 3.046 0.184 5.537 0.293 18.941 0.000 16.000 1.562 11.523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3 氧化應激反應與治療前比,治療后兩組患者GSH-Px、SOD水平均升高,且觀察組均于高對照組;血清NO水平均降低,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氧化應激反應水平比較(?±s?)

表3 兩組患者氧化應激反應水平比較(?±s?)
注:與治療前比,*P<0.05。GSH-Px:谷胱甘肽過氧化物酶;SOD:超氧化物岐化酶;NO:一氧化氮。
組別 例數 GSH-Px(U/mL) SOD(U/mL) NO(μmol/L)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100 93.72±15.23 118.41±15.20* 90.17±9.18 105.35±10.23* 72.52±10.12 46.12±2.21*觀察組 100 95.25±15.25 129.61±15.01* 90.16±9.16 127.46±11.07* 72.51±10.58 31.26±2.12*t值 0.710 5.243 0.008 14.669 0.007 48.523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4 斑塊穩定性與治療前比,治療后兩組患者IMT均降低,斑塊面積均縮小,且觀察組均低于/小于對照組;斑塊數均減少,且觀察組少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 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斑塊穩定性比較(?±s?)

表4 兩組患者斑塊穩定性比較(?±s?)
注:與治療前比,*P < 0.05。IMT:頸動脈內 -?中膜厚度。
組別 例數 IMT(mm) 斑塊面積(mm2) 斑塊數(個)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100 1.82±0.03 1.32±0.02* 1.02±0.08 0.75±0.03* 3.03±0.05 2.52±0.06*觀察組 100 1.83±0.05 1.25±0.08* 1.03±0.08 0.51±0.02* 3.04±0.04 2.35±0.08*t值 1.715 8.489 0.884 66.564 1.562 17.000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急性腦梗死是由于動脈粥樣硬化,使管腔狹窄或者閉塞,導致腦組織局部供血障礙的一種缺血缺氧性腦組織壞死疾病,多發于40歲以上的人群,該病發病機制較為復雜,起病急驟,肥胖、高血壓、冠心病等疾病均為致其發生的危險因素[7]。阿托伐他汀鈣是一種他汀類的降脂藥物,可將羥甲基戊二酸單酰輔酶A轉化為固醇前體,具有降低血脂、穩定斑塊的作用,可有效促進低密度脂蛋白受體的合成,進而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平,減輕動脈粥樣硬化發展[8]。但單一用藥效果有限,因患者年齡、發病至入院時間、發病嚴重程度等因素的影響,隨時有出血的風險,嚴重危害患者生命安全。
丁苯酞具有較高的脂溶性,其通過降低患者的血脂水平、減小血管阻力,從而抑制機體內血小板聚集,調節血液黏稠度,促進受損的血管內皮修復并改善動脈彈性與腦循環,保護缺血腦細胞,阻止神經細胞凋亡或壞死,減輕腦水腫的同時增加腦組織供血,使急性腦梗死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程度減小[9-10]。此外,丁苯酞可有效降低細胞內鈣離子超載現象,改善患者高凝低纖溶的狀態,抑制血小板聚集,減少腦血栓形成,從而減輕急性腦梗死患者臨床癥狀[11-12]。上述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臨床療效、血液流動學指標、IMT均優于對照組,斑塊面積小于對照組,斑塊數少于對照組,提示相較于單一應用阿托伐他汀,急性腦梗死患者采用丁苯酞聯合阿托伐他汀治療,可有效改善其血流動力學指標,療效確切,且安全性較高。
血清GSH-Px、SOD、NO均為檢測應激反應的常用指標,其中GSH-Px是機體內重要的抗氧化酶,主要發揮清除自由基、抑制脂質過氧化的作用,可防御自由基對腦組織細胞膜結構和功能的損傷;SOD是抗氧化損傷的生物酶,可清除超氧自由基,并阻斷其對機體細胞造成的傷害;NO是一種自由基,具有神經毒性,可與超氧化自由基結合,使脂質過氧化損傷加重。急性腦梗死會刺激誘導型一氧化氮合酶,提高NO合成與釋放水平,產生細胞毒性作用,導致神經元死亡和腦組織損傷[13-14]。丁苯酞可減少機體中花生四烯酸的含量,抑制谷氨酸的合成與釋放,提高神經細胞線粒體、腦皮質總SOD和線粒體GSH-Px的活性,進而增強自由基清除能力,并抑制超氧陰離子自由基的形成,提高患者抗氧化水平,緩解腦組織損傷,保護神經血管[15]。上述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患者血清GSH-Px、SOD、NO水平均優于對照組,說明丁苯酞與阿托伐他汀聯合使用具有協同作用,可有效緩解患者氧化應激反應,并改善神經功能,利于患者預后。
綜上,急性腦梗死患者采用丁苯酞聯合阿托伐他汀治療可改善其血流動力學指標與氧化應激反應,促進其腦部血液循環,增加斑塊穩定性,且臨床療效顯著提高,值得臨床推廣與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