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 磊,朱宇宏,時海峰
(射陽縣人民醫院腫瘤科,江蘇 鹽城 224300)
肺癌是一種臨床中較為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具有病情發展快的特點,通常早期無明顯癥狀,待出現癥狀時病情多已進入中、晚期,臨床上對于肺癌的治療多見于手術與化療。化療對于晚期肺癌患者的治療雖然具有一定的關鍵作用,但也會對患者產生嚴重的不良反應,導致患者免疫力和抵抗力下降,進而導致患者醫院感染發生率明顯升高,且相關研究發現,癌癥患者在住院期間進行化療后發生醫院感染也是導致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1]。因此,在癌癥患者化療中有效避免醫院感染對延長癌癥患者生存周期具有重要意義,鑒于此,本研究旨在對晚期肺癌患者化療后醫院感染的病原菌分布情況及其相關因素進行探討,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回顧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1年9月于射陽縣人民醫院行化療治療的240例晚期肺癌患者的臨床資料,并依據其化療后是否發生感染分為未感染組(180例)、醫院感染組(60例)。診斷標準: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國原發性肺癌診療規范(2015年版)》[2]中的相關診斷標準。醫院感染組患者同時符合《醫院感染預防與控制指南》[3]中的相關診斷標準:①血、尿、痰液以及患者病灶部位的常規培養病原菌結果為陽性;②原有感染部位發生新的病原菌感染;③原有感染的基礎上患者出現不同部位的感染。經化療后出現≥?1條上述指標則可進行診斷為醫院感染。納入標準:符合上述診斷標準者;經病理學檢查確診為晚期肺癌者;TNM分期[4]為Ⅲ ~ Ⅳ期者;臨床資料完整者;在患者入組前全身無感染部位及發熱等癥狀者等。排除標準:合并其他部位惡性腫瘤者;自身免疫系統或代謝系統疾病者等。射陽縣人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并批準此研究。
1.2 研究方法①醫院感染組患者病原菌分布情況,采集患者的鼻拭子、痰標本及腹水等標本,采用全自動微生物分析儀進行檢測病原菌檢測,其中菌種包括革蘭氏陰性菌(銅綠假單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腸埃希菌、鮑氏不動桿菌等)、革蘭氏陽性菌(肺炎鏈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等)、真菌(熱帶假絲酵母菌、白假絲酵母菌等)[5]。②影響晚期肺癌患者化療后醫院感染的單因素分析,對患者的相關資料進行收集,包括年齡、性別、住院時間、操作人員手衛生、侵入性操作、合并糖尿病、吸煙史、應用免疫抑制劑,CD4+、CD3+、CD8+百分比,血紅蛋白(Hb)、白蛋白(ALB)水平。采集所有患者空腹靜脈血6 mL,取其中3 mL,采用流式細胞儀檢測CD4+、CD3+、CD8+百分比;剩余的3 mL,經3 000 r/min離心10 min取血清,采用生化分析儀檢測血清Hb水平,使用免疫比濁法測定血清ALB水平。③將單因素分析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的因素納入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模型,篩選影響晚期肺癌患者化療后醫院感染的危險因素。
1.3 統計學方法通過SPSS 22.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以[ 例(%)]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影響因素篩選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病原菌分布情況60例醫院感染組患者的樣本中共分離出65株病原菌,其中革蘭氏陰性菌43株(66.15%),革蘭氏陽性菌14株(21.54%),真菌8株(12.31%),以革蘭氏陰性菌中的銅綠假單胞菌的占比(32.31%)最高,見表1。

表1 醫院感染組患者病原菌分布情況[ 株(%)]
2.2 單因素分析單因素分析結果顯示,醫院感染組患者住院時間>20 d、操作人員手衛生情況差、侵入性操作、合并糖尿病、吸煙史、應用免疫抑制劑、CD4+百分比 <25%、CD3+百分比<45%、CD8+百分比>25%、Hb水平<60 g/L、ALB水平<30 g/L占比均顯著高于未感染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影響晚期肺癌患者化療后發生醫院感染的單因素分析[ 例(%)]
2.3 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以晚期肺癌患者化療后是否發生醫院感染作為因變量,將單因素分析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的指標作為自變量,納入多因素Logistic回歸模型進行多因素分析,結果顯示,住院時間>20 d、操作人員手衛生情況差、侵入性操作、合并糖尿病、吸煙史、應用免疫抑制劑、CD4+百分比<25%、CD3+百分比<45%、CD8+百分比>25%、Hb水平<60 g/L、ALB水平<30 g/L均為導致晚期肺癌患者化療后醫院感染的獨立危險因素,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OR= 1.917、1.800、2.404、1.441、1.631、1.483、1.761、1.730、1.592、1.749、1.645,均P<0.05),見表3。

表3 影響晚期肺癌患者化療后醫院感染的多因素分析
肺癌是一種較為常見的惡性腫瘤,其主要起源于支氣管黏膜上皮或肺泡,且可通過縱隔淋巴結進行轉移,具有較高的發病率和死亡率。隨著肺癌患者早期手術以及化療等多種治療方式的發展,使肺癌患者的生存時間得到較大的提升,尤其針對化療的患者,通過化療其肺部腫瘤可被抑制生長與擴散,但是化療同時給患者帶來了貧血、感染、營養不良等不良事件,對患者的生活質量水平產生較為嚴重的影響[6]。因此及時了解影響晚期肺癌患者化療后醫院感染的相關因素并對此采取相應措施,以便對其進行預防。本研究結果顯示,60例醫院感染組患者的樣本中共分離出65株病原菌,其中革蘭陰性菌43株(66.15%),革蘭陽性菌14株(21.54%),真菌8株(12.31%),以革蘭陰性菌中的銅綠假單胞菌的占比(32.31%)最高,因此臨床上可針對上述病原菌對患者采取對應的抗菌治療,以降低患者的醫院感染率。
本研究中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住院時間>20 d、操作人員手衛生情況差、侵入性操作、合并糖尿病、吸煙史、應用免疫抑制劑、CD4+百分比<25%、CD3+百分比<45%、CD8+百分比>25%、Hb水平<60 g/L、ALB水平<30 g/L均為導致晚期肺癌患者化療后醫院感染的獨立危險因素。分析其原因可能在于,患者住院的時間越長其接觸病原菌的時間隨之延長,病原菌感染率也隨之升高。侵入性操作會對患者產生一定的創傷,損傷肺癌患者氣管黏膜;同時在操作過程中,患者的受創部位會與外界環境接觸,而操作人員手衛生情況若相對差,則會致使患者出現醫院感染的情況[7]。合并糖尿病的晚期肺癌化療患者,因其體內存在過高的血糖狀態,致使患者體內血漿滲透壓相對較高,因此其機體內白細胞吞噬病菌的能力相對差,對單核吞噬細胞的殺傷力相對較低,使患者感染病原菌的發生率升高[8]。具有吸煙史的晚期肺癌化療患者,因香煙內的有害物質會對患者氣管部位的黏膜造成一定的影響,從而導致患者發生黏膜腺體過度分泌的可能性增加,致使患者的肺功能受到影響,最終導致患者發生醫院感染[9]。免疫抑制劑藥物對腫瘤細胞殺滅的同時,也會殺死或抑制機體正常增殖細胞,導致機體免疫細胞的下降,使患者抗感染能力下降,隨之醫院感染的風險增加[10]。CD3+、CD4+是免疫細胞,在人體免疫反應中有著重要功能,能指揮機體抵抗微生物,保護人的機體不受外物侵害,因此當晚期肺癌患者機體內上述指標水平異常時,其抵抗外來病原菌的能力相對較為低下,導致醫院感染的發生率升高[11]。CD8+屬于抑制型T淋巴細胞,可抑制T淋巴細胞活性,其水平升高會導致晚期肺癌患者免疫功能減弱,從而增加患者醫院感染率。Hb水平過低可引起患者發生貧血,將腫瘤侵襲性增強,患者抵抗力下降,容易引發醫院感染。ALB水平過低代表機體營養狀態不佳,可引起患者免疫功能減弱,從而增加醫院感染的風險。
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應盡量控制晚期肺癌患者的住院時間,以幫助減少醫院感染的發生;在對晚期肺癌患者進行侵入性操作時,應保證操作環境及人員的無菌性,以最大程度減少其化療過程中醫院感染的發生率;對于合并糖尿病的晚期肺癌患者,應對患者的血糖水平進行定期監測,使用降糖藥物進行控制,從而降低醫院感染的發生率;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應建議具有吸煙史的患者不吸煙或少吸煙,同時對患者家屬進行叮囑,由家屬對患者進行吸煙危害的告知,以幫助減少醫院感染的發生;在晚期肺癌患者住院期間予以其一定的營養支持,以提高其機體內的營養儲備從而增強其抵抗力,以幫助減少醫院感染的發生;在臨床治療中,應結合病原菌培養結果,合理正確使用抗菌藥物,最大程度減少其化療過程中醫院感染的發生率;密切監測患者Hb、ALB水平,合理調整飲食,適當的鍛煉,若有異常應立即采取相應措施,進而減少醫院感染的發生率[12]。
綜上,醫院感染組患者檢出的病原菌中革蘭陰性菌中的銅綠假單胞菌的占比(32.31%)最高,住院時間>20 d、操作人員手衛生情況差、侵入性操作、合并糖尿病、吸煙史、應用免疫抑制劑、CD4+百分比<25%、CD3+百分比<45%、CD8+百分比>25%、Hb水平<60 g/L、ALB水平<30 g/L均為導致晚期肺癌患者化療后醫院感染的獨立危險因素,因此在對晚期肺癌患者進行住院化療時,可針對上述危險因素進行篩查和有效防治,以降低患者醫院感染的發生率,值得臨床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