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作為地處首都功能核心區的重點文化企業,北京出版集團充分發揮地理優勢、品牌優勢和資源優勢,堅持文化的核心定位,把握出版為本、運營為先兩個著力點,實施用文化園區承載文化產業、用品牌運營接引積累流量、用綜合配套涵養產業生態的三輪驅動,著力建設出版主題文化產業園,打造北京文化新地標、新名片。北京出版集團這一舉措能更好地服務于首都全國文化中心建設大局,為北京全國文化中心建設做出貢獻。
【關? 鍵? 詞】北京出版集團;文化新地標;出版文化產業園
【作者單位】康偉,北京出版集團。
【中圖分類號】G239.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2.03.005
北京出版集團是北京市屬唯一的大型綜合性出版機構,隨著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和《投資北京》雜志社的加入,集團現在已有9家出版社、6家雜志社和15家子(分)公司。集團具有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積淀,前身為1948年的北平大眾書店,在經營圖書的同時兼做黨的地下工作。70余年來,集團擁有一支包括郭沫若、老舍、曹禺、茅以升、季羨林、王蒙、鐵凝、莫言、袁行霈、賈平凹、曹文軒、徐則臣、葉廣芩等名家巨匠在內的雄厚作者隊伍;推出了一大批經得起歷史和人民檢驗的經典之作、傳世之作,如《平凡的世界》、《穆斯林的葬禮》、《少年天子》、《北上》、《云中記》、“大家小書”叢書等。集團先后榮獲國家級、省部級大獎2000余種。2021年,集團又獲得國家級、省部級以上獎項22個。其中,7個項目入選“第五屆中國出版政府獎”,為歷年之最、歷史最高。
作為地處首都功能核心區的重點文化企業,怎樣更好地服務于首都全國文化中心建設大局,是北京出版集團一直考慮的問題。對此,集團黨委達成共識:要對標首善定位和行業標桿,在抓好出版核心業務的同時,著力推動核心資產的經營,培育集團“出版+”新增長點,實現核心發展要素效益最大化。具體而言,就是建設一個出版主題文化產業園,努力打造北京文化新地標、新名片。
一、打造文化新地標,是更好服務首都全國文化中心建設的必然要求
文化地標是城市文化和城市精神的載體,同時又參與城市文化的塑造。提起一些世界名城,人們往往會想到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地標,如巴黎盧浮宮、洛杉磯好萊塢星光大道、首爾數字媒體城等,都令人耳熟能詳。國內的文化地標如上海城隍廟、成都草堂、南京秦淮河,以及北京的故宮、鳥巢水立方、琉璃廠、798藝術區等,都以其鮮明獨特的符號形象享譽海內外。這些城市文化地標或深植于歷史文化,或體現時代風貌。文化地標是有形的,更是無形的,其凝聚的文化底色是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獨特“味道”,徜徉其中,能得到文化的熏陶和心靈的慰藉。以文化城,以城化人,在人與城之間,最直接的紐帶就是文化地標。通過文化地標,人與城市能心靈相通,得到情感共鳴。正如美國建筑師埃羅·沙里寧所說:“讓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說出這個城市的居民在文化上追求的是什么。”在文化產業蓬勃發展的當下,文化地標作為城市文化的重要空間,還應具有引領文化產業發展的帶動力。也就是說,文化地標應具備文化象征、文化傳承、文化聚集和文化消費等綜合功能。
文化地標是文化產業發展到一定階段和層次的必然產物。從生產端來說,文化積淀需要物化的呈現方式;從經營端來說,文化經營需要品牌效益和可持續變現能力;從消費端來說,文化消費休閑需要可觸摸、可“打卡”、可傳播的實體。有專家認為,文化地標的建設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城市文化的發展水平,文化地標的運營能力體現了文化的經營效益和品牌價值,文化地標的熱度代表了城市精神的傳播力。
作為全國的文化中心,首都文化繁榮興盛的“大氣象”需要與之相匹配的文化地標“大模樣”。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化建設的重要論述,傳承發展源遠流長的古都文化、豐富厚重的紅色文化、特色鮮明的京味文化、蓬勃興起的創新文化[1],文化新地標建設正逢其時。
二、打造文化新地標,是轉型發展的現實選擇
當今世界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仍在全球肆虐的疫情影響人們的閱讀習慣和文化生活方式,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科技革命也帶來了層出不窮的新產業、新商業模式,出版業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經濟基礎、體制環境和社會條件正發生深刻變化。面對實體書店銷售業績持續下滑、紙質書在閱讀市場中份額大幅縮減的形勢,集團黨委深刻認識到,必須在危機中育新機,于變局中開新局。由此,集團黨委聯合北京市西城區政府,以集團本部樓宇群為依托,以專業化服務、品牌化運營、產業化經營,集聚出版文化產業鏈的上下游和周邊優質企業,逐步形成出版特色鮮明、文化氛圍濃厚、配套功能完善的文化產業園區。在定位上,以文化為核心,用文化雕刻園區、用園區經營文化;在品牌上,以《十月》、《父母必讀》、“大家小書”叢書等為號召,聚集國內外頂級作家、藝術家、評論家、翻譯家到這里創作創業、交流研討、發布作品,形成品牌聚集效應;在影響上,要吸引全國的讀者、文藝青年來參觀、“打卡”,吸引普通市民來聽講座、看展覽;在經營上,要逐步從租金收入為主的1.0階段,提升到“服務+中介+租金”的2.0階段,再到“投資+運作+服務”為主的3.0階段??傊?,打造一個集精品圖書生產、高端文化交流、大眾文化消費為一體的文化新地標,實現核心資產運營效益質的提升,是當務之急。但是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對標首都全國文化中心的地位和作用,集團認識到自身發展已經慢了,必須要加速推進轉型發展、科學發展、創新發展。
轉型發展,首先要讓思想轉型到位。為統一思想、凝聚共識,北京出版集團黨委召開了5次務虛會,分析研判集團坐標定位和發展形勢,謀劃轉型改革發展思路和重點。不僅要領導班子思想統一,還要全集團統一思想認識,形成上下一盤棋的局勢。對此,集團組織全員參與“轉型升級”和“立足實際 守正創新”大討論,形成思想大碰撞的熱潮。兩次大討論共收到649條建議,其中有60條建議被采納,達成了“轉型發展勢在必行,不改慢改都不行”的高度思想共識。
做好了改革的充分思想準備,集團黨委開始大刀闊斧推進“五位一體”的系統化、全方位體制機制改革:實行機構調整與崗位競聘、事業部公司化改革、融數中心建設、全員季度績效考核、現代企業制度建設年,等等。如今各項工作都取得了階段性成果。集團干部職工一致認為,通過這次改革,集團解決了許多過去想解決卻沒有解決的問題,辦成了很多過去想辦卻沒有辦成的大事,轉型改革大勢漸起。
三、打造文化新地標的條件分析
集團打造文化新地標,是黨委集體研究、廣大干部職工集體討論形成的共識,是基于行業趨勢和自身優劣勢深刻把握的基礎上做出的戰略決策,有深刻的必然性和現實可行性。
從政策環境看,北京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文化地標建設,在《北京市推進全國文化中心建設中長期規劃(2019年—2035年)》中提出,“加快培育建設新興商業街區,植入高品質文化設施、文化景觀、文化項目、文化業態,吸引國際知名品牌、原創自主品牌在京首發,打造具有全球知名度的文化商業新地標”,這為集團的發展指明了路徑。
從集團自身看,集團具備打造文化新地標的充分條件。概括地說,包括地理優勢、品牌優勢和資源優勢3個方面。
1.優越的地理條件提供了得天獨厚的硬件保障
集團地處西城區,臨近北三環的核心區,毗鄰中軸線。向南是北二環的鼓樓、南鑼鼓巷、北海,向北是元大都城垣遺址公園、鳥巢、水立方。集團在這個區域共有7棟功能齊備的樓宇,其中有4萬多平方米的商用面積可供出租,充足的空間足以涵養出版文化產業園的生態。這里有文化、人氣、歷史、地利,只要明確目標定位、積聚人氣、講好故事、做好功能配套、匯聚好上下游文化企業,就極有可能成為二環路文化景觀環線和中軸線文化探訪線路交匯點的一個文化高地。
比如京版集團D座,是建筑大師朱培精心設計的“鳥嘴”型大廈。它毗鄰北三環城市中軸線,運用270度環視透明玻璃結構,室內面積700平方米,露臺面積300平方米,堪稱“京版之珠”,開發條件非常好,但這座大廈早已被規劃為工會活動室。根據測算,其每年房租、水電費、維護費、人工費等需要投入150多萬元,且工會活動大多在晚上和周末等業余時間,資源浪費嚴重。轉變思路后,集團引進了“想心空間”書店,采取365天24小時營業模式,除了書店,還包括想心自習室、兒童獨立的繪本室、想心花店、想心咖啡館、想心讀書會、想心設計工作室、想心讀書慈善基金,承接舉行名家講壇、新書發布、書畫會展,以及文化頒獎、銷售榜單發布等活動,完善了園區的配套功能。“想心空間”自開業以來,便得到各級領導的關注,市領導、市委宣傳部領導、西城區領導等都曾到書店視察指導工作。經過一段時間的運營,“想心空間”已小有名氣,中國作家協會主席團委員邱華棟在“想心空間”出席朱秀海長篇小說《遠去的白馬》研討會;北京市委宣傳部奧運籌備活動在“想心空間”舉行,2022年北京冬季奧運會主題曲《一起向未來》在此誕生;2月4日北京冬季奧會開幕式,“想心空間”借助優越的地理位置,積極組織開展冬奧煙花觀賞活動,當晚門票收入4000余元。書店的引進開發,成為新地標打造的一個神來之筆。
2.突出的品牌優勢形成硬核的文化軟實力
集團擁有豐富的品牌資源。如創刊于1978年,名列文學期刊“四大名旦”的《十月》。作為新時期創刊的第一家大型文學期刊,《十月》在文學界享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發行量和影響力一直位居國內文學期刊前列。作為其子品牌的“小十月”——《十月少年文學》近年來強勢崛起,以典雅、深邃的文學意境,搭建兒童文學創作的新高地。1980年創刊的《父母必讀》雜志,作為國內知名度較高的育兒雜志,連續三屆榮獲國家期刊獎,現已形成包括雜志、養育系列圖書、養育科學研究院、新媒體平臺、品牌活動在內的立體化育兒傳播架構,微信公眾號粉絲量達到百萬級。此外,“大家小書”系列輕學術圖書也口碑極佳。這些品牌具有極高的商業開發價值,是打造文化新地標的堅實基礎。
3.眾多的文化活動匯成取之不盡的源頭活水
秉承社會效益為先的原則,集團主辦、承辦了很多的公益性文化活動。包括已成功舉辦6屆的“北京十月文學月”活動、知名度較高的“京版大眾文化講座”,以及“品讀北京”“名家講經典”“育兒智慧大講堂”等系列講座,這些活動實現了線上線下互動,規格高、質量優、口碑好,豐富了北京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樹立了集團厚重、大氣、有公益心、有責任感的社會形象。一旦這些活動于出版文化產業園薈萃,就可以吸引人們持續關注。
以“北京十月文學月”為例,“北京十月文學月”是一場文學的盛會,2016年至今,共成功舉辦了6屆,成為北京乃至國家的一張文化金名片。2021年10月,在梅蘭芳大劇院,集團還和西城區共同舉辦了第六屆“北京十月文學月”開幕式,實現從50人的規模拓展到500人、從文學象牙塔走向社會、從小眾走向大眾。文學月期間,集團舉行了上百場國內、國際的文化交流活動,在線點擊量約2000萬次,吸引了王蒙、鐵凝、曹文軒、阿來、梁曉聲等重磅作家、知名人士參與。
四、打造文化新地標的整體思路和實踐路徑
就國內外文化地標的形成機理看,大體分為三類。第一類是歷史積淀型。如上海石庫門、成都寬窄巷,其本質是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基礎上形成的文化圈。第二類是產業集聚型。比如洛杉磯的好萊塢星光大道、巴黎老佛爺百貨商店等,其本質是特色文化產業集聚產生的商業圈。第三類是品牌效應型。比如日韓的熱播影視劇取景地、國內知名流量大咖的工作地等,其本質是名人流量匯聚成的品牌圈。
打造北京文化新地標、新名片,就要高站位謀劃、高起點設計、高標準推進。只有做好頂層設計、高舉高打,才可能實現新地標建設的高水平、高效益。舉辦奧運會是中華民族的百年夢想,筆者曾幸運地參與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建設工作,并擔任鳥巢、水立方等5大奧運場館建設的負責人。建設期間,筆者多次面對面地向中央領導直接匯報項目進展。奧運工程弘大復雜,施工難度超乎想象,且奧運場館賽后運營是世界性難題。但建設團隊牢牢把握投資、施工、工程、安全和賽后運營五個關鍵點,從全球設計招標之初,就確定了奧林匹克新地標的目標,如“鳥巢”“水立方”的命名,都是筆者大力推動才選用的,很有故事性。相比“國家體育場”“國家游泳館”,其更具無限的商業開發價值。在奧運臨近結束的時候,筆者又找到張藝謀導演,和他策劃、實施了“鳥巢版圖蘭朵”大型演出。此后,“意大利超級杯足球賽”等大型體育賽事也在鳥巢成功舉辦。水立方也是如此,開發團隊基于水立方原型,開發了系列品牌文創產品。正是這種運籌帷幄,步步推進,最終才實現了奧運場館運營的文化價值和商業價值。
對于集團來說,建設出版文化產業園,打造北京文化新地標要兼收并蓄,創新發展。整體思路是:堅持文化的核心定位,把握出版為本、運營為先兩個著力點,實施用文化園區承載文化產業、用品牌運營接引積累流量、用綜合配套涵養產業生態的三輪驅動。
1.堅持文化的核心定位
文化既是凝聚力量的精神紐帶、推動發展的重要支撐,又直接關系民生福祉、關系人的全面發展。沒有文化大繁榮,就沒有現代化強國;沒有文化幸福感,就沒有高品質生活。黨中央反復強調“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推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北京出版集團作為文化企業,責無旁貸,義不容辭。
筆者在北京演藝集團任職時,就和北京市東城區簽署了《公共文化建設戰略合作協議》,成為國有文化企業參與首都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專業化發展的經典案例。北京演藝集團整合系統及業內專業文化資源和人才資源,以東城區北新橋街道、東直門街道、東華門街道、龍潭街道四個街道為試點,提供“菜單式”“訂單式”的各項規范化和標準化服務,對試點街道開展場館管理、基本服務、地域文化建設三方面的16項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并形成了可推廣復制的工作模式,逐步推廣到東城區17個街道,成為東城區考核中一項亮眼的成績。
文化地標不能是單一的展示,必須增強體驗性、互動性、參與性,以滿足市民多方面的需求。抓綜合配套,就產生一個主業輔業的取舍問題,規劃團隊要做好“加減法”。文化地標必須立足自身文化特色,堅持文化定位:地產是文化地產,活動是文化活動,品牌是文化品牌,餐飲、住宿、休閑、文創產品等都要有文化韻、文化味兒、文化范兒。一切建設和運營都圍繞“文化”這個核心,其他的都必須讓位、服務、配套于文化,園區內所有的項目,都應該是為文化配套,為文化賦能,圍繞文化核心來開展。
2.把握出版為本、運營為先兩個著力點
打造文化地標要把握好文化事業與產業的關系。結合多年的工作經歷,筆者認為,要想把文化產業做強做大,做成國內一流,必須堅定不移地在社會效益為先的前提下,走市場化的道路。只有真正被市場認可,能產生經濟效益的文化產品,才有經久不衰的生命力;只有老百姓心甘情愿掏錢來消費的文化活動,才能深入人心。文化建設需要政府扶持,但不能一味靠財政補貼,若其不會開拓市場、不能造血,那終究只是溫室里的花朵,成不了氣候。
北京出版集團作為北京市國有文化企業,放在首位的必然是社會效益,堅定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的理念。同時,集團也注重提高經營意識,增強經營能力。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爆發,使集團粗放經營的問題暴露,物業空置率不斷上升,集團的資產運營效益不高,缺乏專業的人才儲備和整體的運營規劃,存在品牌開發不足、文化辨識度不高、產業上下游配套不夠、市場號召力不強的問題。集團必須抓緊補齊短板,才能使文化地標的運營行穩致遠。
3.實施文化園區、品牌運營、綜合配套的三輪驅動
(1)龍頭帶動,構建園區文化產業業態新格局
打造文化新地標,要加強頂層設計,分步推動。第一步,在可視化的“形”層面,要有鮮明的文化辨識度,這是文化地標的物化前提。兩年來,集團積極爭取市、區政府支持,統一命名園區樓號,增加企業標識,使企業形象構成北三環一道靚麗的風景。第二步,提高園區企業品格。針對園區經營項目雜亂、水平參差不齊的現狀,集團著手招納相關行業標桿和龍頭企業入駐,引進了北京人民東方出版社、知名的四世同堂餐飲公司、“想心空間”品牌書店等,有效提升了園區的格調和文化層次。下一步,集團要明確標準,進一步提高入園門檻,逐步淘汰那些與園區核心功能無關的一般性企業,優化園區的產業業態格局。
(2)品牌運營,涵養園區良性運轉新生態
文化地標要做到有人氣、有熱度、有效益,關鍵在于形成品牌。要加強品牌推送,一方面,集團要把已有的品牌匯聚成品牌矩陣;另一方面,要不斷接引、孵化新的品牌,通過品牌的融合、相互賦能,鑄成文化地標的整體品牌。在此基礎上,集團應做好品牌變現,把金字招牌變成真金白銀。一旦形成了品牌和效益的良性循環,園區就會形成一個良性運轉的生態圈。
理想的生態圈包括層層擴展的三層圈子:一是核心層——出版產業圈。園區通過完善財務、人力等服務保障能力,以及圖書審校、發行、版權、物流、倉儲等全方位的出版服務能力,匯聚一批出版機構、工作室、獨立出版人等。二是中間層——閱讀交流圈。通過建設實體書店,舉行創作沙龍、藝術培訓、網絡文學論壇、閱讀指數發布等文化活動,以及版權對接會、讀者見面會、圖書首發式、書畫展等會展活動,園區能夠吸引作家、藝術家、專家學者、文化經營者,以及中小學生、文藝青年和閱讀愛好者等。三是拓展層——配套服務圈。園區通過開發有文化韻味的餐飲、酒店、咖啡廳、特色文創店等,滿足市民和游客購物、休閑、觀光、娛樂等需求。這三層環環相扣的同心圓,構成“創作出版—閱讀交流—文化消費—創作出版”的良性循環。在這個生態圈中,品牌共享、產業共融,新業態、新產業茁壯成長,事業出精品,產業出效益。
(3)綜合配套,構建園區政策集成新優勢
北京出版集團在打造出版文化產業園的過程中,堅持尊重城市文脈,延續文化空間,不大興土木,在原有建筑環境的基礎上進行創意改造,優化產業布局,植入新理念、新模式、新業態,達到增加文化品位和經濟附加值的效果。其硬件投入并不多,主要是政策層面的配套和集成。
北京出版集團旨在將北京市相關的產業發展政策,精品創作、實體書店、影視產業、會展產業扶持獎勵政策,創業創新政策,文化消費補貼政策,對外文化貿易相關政策,文化金融政策,以及文化企業、小微企業稅收減免政策,高科技企業人才落戶等政策在園區落地落穩,扶持出版、文化企業轉型發展,必將充分釋放政策紅利,提高園區活力,繁榮文化產業。
遵循《北京市推進全國文化中心建設中長期規劃(2019年—2035年)》的宏觀引領,有西城區政府的大力支持,集團有信心通過新地標建設,不斷孵化“出版+”新業態,以園區建設反哺主業,賦能出版核心業務,推動集團高質量發展,將出版文化產業園打造為立足西城區、輻射全國、面向世界的北京文化新地標、新名片:一個文化產業業態完整、配套齊全的示范區;一個各地作家、藝術家、文藝青年向往的首都文學圣地;一個與市民休戚與共、魚水相依的城市文化載體和精神象征。
五、集團打造北京文化新地標的舉措和進展情況
1.加強頂層設計,爭取屬地支持
集團黨委成立新地標建設工作小組,將打造北京文化新地標寫入集團“十四五”戰略發展規劃,全面推動打造北京文化新地標的工作,并積極爭取屬地政府的支持,聯合西城區共同打造北京文化新地標。西城區委副書記、區長孫碩帶隊到集團交流座談,與集團達成共識。雙方成立了專班,建立了日常聯絡機構,將超前規劃、統一設計,同步考慮產業布局,建設示范園區。2021年9月,北京市西城區政府和北京出版集團正式簽訂了《北京市西城區人民政府與北京出版集團戰略合作協議》,構建了政企合作新機制。
目前,北京出版集團和西城區一起聘請了北京建筑設計研究院的專家,開展園區規劃的整體設計,包括產業設計、外觀設計等,旨在通過樓宇改造的“小投入”,實現園區品質、功能、外觀等整體的“大提升”。目前,規劃設計方案也完成了公開招標。
2.完善配套功能,優化業態布局
集團新地標建設工作小組赴多個文化產業園區進行學習交流,吸收有益經驗,探索園區經營模式。集團園區逐步吸引行業龍頭企業入駐,如北京人民東方出版社、著名京味餐飲品牌四世同堂旗艦店、“想心空間”書店等,初步實現優質產業聚集。同時,“十月作家北京居住地”已被納入園區配套項目。目前,“四世同堂”文學主題餐廳已開業,北京海拔最高的書店“想心空間”已正式運營。
十月文學院地處北京中軸線南起點,與集團主園區遙相呼應。集團與西城區共同助推十月文學院佑圣寺駐地的發展,延續集團文化空間建設規劃,為文學院植入新理念、新模式、新業態。正研究設計的十月文學院佑圣寺經營改造方案,以空間升級改造為抓手,探索將文學院打造成有品質、多功能的公共文化空間,實現與集團主園區的呼應協同。
3.整合各方資源,聚圈擴圈跨圈發展
聚焦黨委確定的多元產業布局,2021年,集團對外簽署戰略合作協議13個,涵蓋國家大劇院、中國文物交流中心、中科大腦、愛奇藝等單位,不斷聚圈、擴圈、跨圈。隨著2021年年底由集團暢銷圖書《耗子大爺起晚了》改編而成的同名兒童舞臺劇的上演,北京出版集團與北京演藝集團的戰略合作正式落地開花,融合發展實現新突破。2020年12月,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無償劃轉至集團。2021年12月,《投資北京》雜志社成功劃轉至集團,為集團出版矩陣再添新軍。
4.履行社會責任,引爆新一輪首都文化援疆熱潮
按照北京市委宣傳部工作部署要求,北京出版集團積極參加“文化潤疆·書香和田”圖書捐贈活動,捐贈圖書5.8萬冊、全年新期刊11880冊,合計碼洋約202萬元。為明確集團文化潤疆工作的重點,筆者帶領調研組,冒著惡劣的強沙塵天氣,跋涉和田市等5個區縣進行深入調研,摸清了和田地區的圖書需求及文化發展的具體困難?;鼐┖螅{研組起草了《北京出版集團關于書香和田援建工作的調研報告》,中央政治局委員、北京市委書記蔡奇等多位領導先后做出批示。集團先后召開3次黨委(擴大)會進行傳達學習,研究落實舉措,制訂工作方案,實施方案已被北京市支援合作辦公室采納。下一步,集團會將文化潤疆工作與打造北京文化新地標深度融合,力求形成最佳效果。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文化地標的打造也一樣,文化氛圍和品牌涵養需要窮數年之功才能有所成就,需要精心策劃、不斷積累,積小勝為大勝。打造北京文化新地標不是一個人的事,也絕非一日之功,需要接續奮戰、久久為功,把集團所有員工的智慧、汗水、激情融入其中,才能見到實效。我們必須要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歷史擔當精神,以“前人栽樹后人乘涼”的歷史責任感,以只爭朝夕的歷史緊迫感,加快轉型改革,努力做好應做之事,給后來者開一個好頭,為北京出版產業、北京全國文化中心建設做出我們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中共北京市委關于新時代繁榮興盛首都文化的意見[EB/OL].(2020-04-10)[2022-02-10]. http://www.beijing.gov.cn/zhengce/zhengcefagui/202004/t20200410_1799129.html.
3469500589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