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和智能媒體的涌現,碎片化、流動化的時空觀念成為構筑閱讀場景的基本邏輯,青少年的閱讀習慣發生變化,年齡、時空、環境、技術都是影響青少年閱讀體驗的重要因素。公共圖書館依托智能化信息技術,可以搭建智能化媒體傳播平臺,以中華民俗傳統節日、動物、植物、科技等為主題,將文化教育、生命教育和科學教育融入青少年閱讀場景,讓青少年獲得互動體驗。
【關? 鍵? 詞】智能化閱讀場景;圖書館;場景體驗
【作者單位】戰令琦,中原工學院新聞與傳播學院。
【基金項目】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高等教育教學改革項目“智能時代可穿戴設備的場景應用對紡織服裝院校傳媒類人才培養的影響研究”(2021BKJGLX548);河南省教育廳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5G時代新媒體營銷傳播的場景化與智能化研究”(2022ZZJH463);中原工學院青年人才創新能力基金項目“智媒時代虛擬社交場景中青少年的自我建構研究”(K2020QN020)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25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2.03.020
近年來,國家倡導全民閱讀,建設書香社會。青少年正處于形成正確閱讀觀念和良好閱讀習慣的關鍵階段,注重青少年閱讀有助于提高全民閱讀素質。圖書館承載著社會教育職能[1],在“雙減”政策實施的背景下,其作為精神文明建設的主陣地,是為青少年提供閱讀資源的主戰場,是指導青少年閱讀的重要場所和獲取知識的服務機構。圖書館應利用專業知識和場館先進的信息服務技術做好圖書推薦[2],提高青少年的閱讀能力,開闊青少年的認知視野,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行為規范鐫刻在青少年心中,成為青少年成長的精神支柱[3]。
一、閱讀場景的形態特質
場景由“場”與“景”組成,構成場景的基本元素,分別對應“場所”與“情境”,兩者在閱讀場景建構中形成伴生關系。其中,“場所”側重于環境物理層面,指場所、場域、空間和環境等客觀存在,承載人們活動的物理空間和地理位置,如餐廳、商場、電影院、圖書館等。“情景”側重于讀者心理層面,是景觀、情景、情境、意境等精神產物,指人們主觀上的感知體驗,即人們受到場景物質刺激后產生的心理變化與情緒波動,是其在特定場景中的心理感知體驗。
時空的碎片化導致傳播的碎片化,傳播的碎片化導致閱讀場景的碎片化。碎片化的場景重構人們的生活方式和閱讀習慣。現代信息技術使讀者的生活狀態和閱讀習慣被切割成零碎的狀態,隨著場景時空碎片化趨勢愈演愈烈,曾經完整的時空單元被打散成時空碎片,完整的時空資源越來越稀缺。時間的碎片化帶來空間的位移、重疊,呈現流動化趨勢。如今,青少年的閱讀方式從閱讀紙質書籍轉變為閱讀電子化資源,生活和學習狀態呈現碎片化趨勢。傳統的視聽習慣和閱讀方式被改變,青少年利用大量的碎片化時間,實現多屏整合。
場景是超越空間而存在的,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終端的場景應用使青少年的閱讀活動擺脫了地點的束縛,隨時隨地開展。移動化場景形成多維、并置的虛擬空間,真實空間與虛擬空間的界限無限接近,真實場景與虛擬場景可自由轉換。便攜式的移動終端賦予固定場景時空流動的可能性,讓媒介信息的傳播場景從室內固定場所延伸至室外移動場景,青少年攜帶移動設備在不同的場景中自由切換,使閱讀場景的流動性更強。
二、青少年閱讀場景的影響因素
新興媒介技術改變了青少年的閱讀習慣,海量信息涌現促使青少年養成讀圖和讀屏的習慣,青少年閱讀場景呈現數字化、移動化、視頻化的特征。影響青少年閱讀的因素有:年齡因素,如年齡層次、識字量、認知水平、興趣愛好等;讀者所處的閱讀場景的空間因素;環境因素,如色彩、光線、音樂、氣味、溫度等物理因素;新媒體、虛擬影像和智能感知等技術因素。
1.年齡因素
《全民閱讀調查報告》顯示,14—17歲青少年的閱讀率為90%,青少年閱讀呈現數字化傾向[4]。青少年思維活躍、求知欲強,處于身心快速發育階段,而在互聯網信息時代,智能手機、電腦的信息種類繁多,內容良莠不齊,給青少年閱讀帶來一定的不良影響。數字媒介技術為青少年在網絡世界建構新型的、動態的、理想化的身份[5],使青少年形成輕閱讀、淺閱讀的習慣,這種閱讀模式影響了青少年理性思維的訓練和對知識整體性的獲取。眾所周知,閱讀是學習知識、傳承文化和獲取精神食糧的重要方式,是吸收知識、獲取精神力量的重要途徑[6]。有深度的閱讀能夠幫助青少年疏解負面情緒,化解認同危機,培養完整人格。圖書館應以不同的方式使青少年回歸深層次、個性化、精細化閱讀。對于10歲以下的讀者,游戲是最好的互動形式。圖書館應針對低幼年齡段讀者開展舞臺劇、情景劇、角色扮演、故事會、小游戲、手工課等互動性強的活動,調動讀者興趣。例如,圖書館微信公眾號可在二十四節氣中推薦相應文章,在小寒節氣推出主題為“歲初寒尚小家和人正安”的文章,向讀者介紹小寒的三候、習俗(探梅、臘祭、冰戲)、時令養生方法。對于11—16歲閱讀量較大的讀者,他們對科技感十足的機器交互、知識豐富的科普活動更有興趣,圖書館可相應舉辦書畫展、知識講座,設置虛擬主播間、虛擬實驗室等[7]。
2.空間因素
為滿足讀者對閱讀環境場景體驗的需求,圖書館可將自身打造成集閱讀、交流、分享、社交于一體的休閑場所。如采用網絡化、數字化、智能化的管理模式,實現多功能、多載體的圖書信息服務,提升青少年在圖書館閱讀場景的交互性,培養青少年的閱讀興趣。
圖書館作為公共領域空間,擁有大量藏書,為讀者提供書籍借閱服務和安靜舒適的閱讀環境。公共圖書館應根據讀者不同的閱讀需求,為讀者提檢索圖書、挑選圖書的便利性,創造舒適的閱讀環境。如圖書館為青少年創建公共閱讀區,在小方桌上加隔板,使讀者可以在明亮、寬敞的書桌前閱讀圖書;設置私密的閱讀場景空間,如趣味閱覽室有矮凳、圓桌,可圍成半封閉的討論區,形成良好的私密空間。這些討論區域能夠滿足青少年讀者的互動需求。
3.環境因素
圖書館閱讀場景的環境可對讀者的視覺、聽覺、觸覺等產生多維度刺激,形成多層次的場景感知體驗。
以視覺符號為主的色彩與光線。色彩心理學指出,眼睛對顏色的感知源于大腦神經系統[8],色彩能喚醒讀者強烈的情感選擇。適當的色彩搭配對閱讀場景的符號設計至關重要。紅色代表活力、熱烈、喜慶、火焰;橙色代表歡快、活潑、陽光、快樂、幸福;黃色代表明亮、燦爛、輝煌、醒目;綠色代表恬靜、清爽、理想、希望、生長;藍色代表寧靜、博大、優雅、理智;紫色代表成熟、豪華、雅致、神秘。因此,在青少年閱讀專區,圖書館可以采用色彩作為不同閱讀區域的劃分。此外,燈光也是營造場景氛圍的絕佳工具,不同光源能營造不同的閱讀場景氛圍。閃爍的燈光營造喧囂、動感、躁動的氛圍,讓人的身體和情緒處于興奮狀態,不利于沉浸式閱讀。因此,圖書館的閱讀區域通常使用明亮穩定的燈光,使人感到振奮、爽朗、充滿干勁,擁有清晰的視野。
以聽覺符號為主的背景音樂。圖書館不僅是借閱書籍的場所,也是文化交流的場所。圖書館可采用歡快的兒歌、鈴聲來提醒讀者,用不同的音樂表示開門、閉館、活動即將開始等時間點。河南省少年兒童圖書館的“童夢劇場”面向低幼年齡的讀者群體,為讀者提供以聽覺符號為主的沉浸式閱讀。其通過環境設計、燈光變化、講述者的服裝營造故事氛圍,使讀者更容易理解故事情節。
以觸覺符號為主的書籍質地。對青少年讀者來說,觸覺是圖書館閱讀場景建構中不可缺少的因素。不同觸感的圖書能夠提升讀者的專注力,使讀者產生濃厚的閱讀興趣和探究欲望。例如,當讀者觸碰到翻翻書中用棉花做成的云朵、用水晶亮片做成的臺燈、用羽毛做成的棉被、用沙粒做成的海灘時,就會被該物體吸引。
4.技術因素
圖書館通過創建微信、微博、抖音賬號,搭建新媒體平臺傳播矩陣。新媒體技術對傳統閱讀場景產生巨大沖擊,也為新型閱讀場景的搭建開辟了新的路徑。疫情期間,圖書館為保證讀者的健康安全,限制進出場館的人流量。而圖書館與讀者的聯系不能斷,以微信公眾號、抖音號為主的新媒體平臺,成為讀者了解圖書信息的最佳渠道。如圖書館在其微信公眾號推出各類豐富的互動活動,在抖音號推出系列節目,使讀者感受穿越時空的魅力。
圖書館引進VR/AR等虛擬影像技術,為讀者呈現虛擬化、互動性強的圖書信息,優化讀者的場景閱讀感官體驗。多感官融合媒介解決了現場觀看的有限性和異地觀看仿真度低等缺點。AR技術不受時空、屏幕和設備的限制,可以將虛擬的物體影像疊加到真實的空間環境,個性化的交互場景讓讀者獲得身臨其境的沉浸體驗。平面書籍和拼圖在AR技術的賦能下變成立體、多維、會發聲、會變色的超級智能教育讀本,炫酷的虛擬場景激發了少兒學習的熱情和動力。虛擬影像技術為兒童讀者打造了一個生動的繪本世界,可加深其對自然事物的認知與理解,深化其對知識點的記憶。
圖書館借助3D打印、傳感器技術,建構智能化閱讀場景。結合智能化可穿戴設備,定位系統,采集聲、光、熱和運動的傳感器,具有強大的場景感知、數據存儲和分析的功能。無線射頻、傳感器等智能化技術能夠實現智能化檢索和推薦閱讀書目,讀者可以自助借書、還書,提高圖書借閱效率[9]。智能機器人可以實現智能化閱讀信息咨詢與精準定位導航,為讀者提供語音交互、圖書信息檢索和路線引導服務,還可以講故事、唱歌、跳舞,深受讀者喜愛。3D打印活動以機器人、無人機、創意手工制作、3D打印設備、樂高玩具、酷玩科學、編程等道具為載體,組織各種科技體驗活動[10]。
三、圖書館為青少年搭建閱讀場景的路徑
1.以民俗節日為契機,融入傳統文化教育
民俗節日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瑰寶,圖書館為弘揚我國傳統文化,可將傳統民俗節日融入青少年閱讀,培養其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取向[11]。在春節、清明節等傳統佳節到來之際,圖書館館員可扮演成歷史故事中的人物,演繹經典的中華傳統民俗故事,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例如,圖書館館員可組織讀者身穿漢服、學習漢朝禮儀、剪紙、陶藝、版畫,誦讀古詩,使其對“二十四孝”國學經典形象有更深刻的認知。或在圖書館的AR互動體驗區舉辦“斗”詩詞活動,將AR融入看圖猜成語和詩詞接龍游戲互動環節,吸引眾多讀者。
2.以動物植物為主題,融入生命健康教育
對于青少年讀者來說,動植物是他們最感興趣的話題之一。圖書館可以動物、植物為主題,在場館中創設虛擬動物園,采用影像投屏技術,為讀者呈現侏羅紀時代的恐龍、沙漠中的駱駝、極地的北極熊和企鵝、熱帶雨林里的大蟒蛇等已經滅絕或生活中不常見的動物。例如,《探索恐龍世界》將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的百科知識與4D場景模型有機結合,將虛擬的恐龍呈現在場館的多個角落,實現裸眼4D互動抓捕行動,使讀者充分發揮想象力和空間創造力,與恐龍在大屏和小屏上實時互動。
3.以科技元素為主題,融入現代信息教育
步入新時代,落實科教興國戰略,提高青少年的科技思維和科技創新能力,是青少年培養的重要目標。圖書館可以航空航天、海洋探險、人工智能等現代化科學技術為主線,向青少年展示祖國科學技術快速發展的成果。如河南省少年兒童圖書館內的互動百科,以動畫演示、AR互動和題目問答的形式,向讀者展示天宮一號、火箭發射、宇宙空間站等科技知識,同時其微信公眾號以《地球脈動》紀錄片為例,為小讀者講解紀錄片中的地理知識,進行環保教育。
隨著人工智能的迅速發展,青少年在智能時代的閱讀場景呈現數字化、虛擬化、智能化的趨勢。但信息技術終歸要回歸于人,形成以人為核心的閱讀方式。圖書館閱讀場景的搭建要以讀者為中心,深入洞察青少年讀者的需求,根據讀者的年齡層次、認知水平、興趣愛好的差異,采用不同的環境刺激和數字化、智能化、場景化的技術手段,為讀者提供個性化、精準化、全面的信息服務。
|參考文獻|
[1]俞蒙. 社會力量參與青少年閱讀推廣的實踐探索:以上海市嘉定區圖書館為例[J]. 圖書館學刊,2018(1):83-86.
[2]許志軍. 新時代背景下公共圖書館閱讀推廣服務策略[J]. 中國民族博覽,2021(19):198-200.
[3]黃珣. 播撒閱讀種子營造讀書氛圍:以江西省圖書館青少年閱讀推廣實踐為例[J]. 圖書館研究,2013(4):61-63.
[4]周子楊. 青少年數字閱讀與數字出版淺論[J]. 出版廣角,2019(17):34-36.
[5]馬中紅,楊長征. 新媒介·新青年·新文化:中國青少年網絡流行文化現象研究[M]. 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6.
[6]梅雪晴. 公共圖書館與青少年閱讀推廣的實踐研究:以周口市圖書館為例[J]. 甘肅科技,2013(1):81-83.
[7]于興曄. 新時期公共圖書館少兒體驗式閱讀推廣優化策略[J]. 河南圖書館學刊,2021(12):4-6.
[8]蒂娜·薩頓,布萊德·M. 惠蘭. 國際色彩設計搭配寶典[M]. 韓侃元,楊美艷,譯. 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15.
[9]梁艷玲. 數字圖書館智能閱讀場景的構建[J]. 出版廣角,2021(15):91-93.
[10]李芳. 文旅融合背景下公共圖書館的主題資源建設研究[J]. 甘肅科技,2021(13):96-97.
[11]田愈征. 少數民族地區青少年閱讀推廣活動的實踐創新:以烏魯木齊市圖書館國學經典誦讀親自讀書班為例[J]. 四川圖書館學報,2016(1):53-55.
3156500589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