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雙梅?陳為兵
【摘 要】地方古籍出版在文化地域傳承與保護、增進地方特色文化研究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但仍存在專業性有待提升、受眾面狹窄、重復出版等問題。文章從我國地方古籍出版的意義、現狀和問題出發,提出我國古籍出版須強化內容建設,在政府部門、教育機構與媒體技術的支持下獲得相應的內容保障,促進古籍出版向立體化、多元化發展;打造地方古籍出版特色,以好題材好故事在內容上取勝,配合多樣化產品路徑開發大眾市場。
【關? 鍵? 詞】地方古籍;現狀;困境;市場;技術賦能
【作者單位】王雙梅,內蒙古民族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陳為兵,貴州財經大學文學院。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課題“元兩都文學活動研究”(18BZW055);國家社科重大課題“歷代北疆紀行文學文獻的整理與研究”(19ZDA281)。
【中圖分類號】G239.2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2.03.012
地方古籍作為地方歷史文化的重要載體,飽含豐富的歷史底蘊與深厚的文化傳承,地方古籍出版工作對中華文明傳承永續、地方文化特色品牌構建和社會閱讀新風尚塑造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地方古籍出版工作一直受到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和支持,近年來,在中央政府出臺的一系列政策支持下,我國各地政府和出版界愈發重視地方古籍出版工作,“嶺南文庫”、《廣州大典》、“湖湘文庫”、“巴蜀全書”、“貴州文庫”等一批地方古籍重要項目陸續面世,呈現百花齊放的局面。
一、地方古籍出版的意義
1.助力地方傳統文化保護
地方古籍的整理、編輯出版活動是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有力行動。地方古籍的纂修和出版對地方文化的傳承發展和學術研究起著重要的作用,有助于地方傳統文化的保護。
經搜集、整理而成的地方古籍文獻主要具有以下特征。首先,地方古籍囊括的主要是歷代本省或本地區籍貫作者的著述,有時兼及省外人士在本地游宦、貶謫和寓居時撰寫的有關本地風土人情的重要著作,是當地文化積累的重要內容。其次,當前系統性的地方古籍出版工程具有鮮明的地方特征。如收錄和整理貴州省古近代歷史文獻的大型叢書“貴州文庫”,就以“精選精編精印”為原則[1],對貴州歷史文化文獻進行全面的系統整理,其中不僅包括黔籍人士的著述和客籍人士在黔的著述、漢文記載的貴州少數民族文獻(包括口傳文獻)等漢文文獻,還包括用少數民族文字記載的文獻。這些科學性、系統性的整理與出版工作,體現了貴州地方古籍出版工作鮮明的區域性特色,具有良好的社會效益。
2.增進地方特色文化研究
地方古籍中蘊藏的特色文化內涵不僅是地方文化發展的寶貴資源,也是地方特色文化的戰略高地。地方古籍出版工程的實施,是賡續傳承當地優秀文化與增進地方特色文化研究的重要手段。地方古籍蘊藏著各個歷史階段地方文化的精粹,不僅對發掘地方優質文化資源和強化地方文化發展意義重大,同時也為地方特色文化的學術研究提供系統的文獻支持。
如“湖湘文庫”不僅系統整理了湖湘文獻,還深入研究湖湘歷史人文,使湖湘文化得以傳承與弘揚;“荊楚文庫”旨在對湖北歷代文獻進行系統、全面的整理,構建完備的研究湖北的資料系統,深度發掘與大力弘揚湖北的地域文化特色;“廣州大典”的編纂目的就是要“尋找一個地區一座城市文化的根和魂”[2]。
二、地方古籍出版存在的問題
1.專業性有待增強,出版質量參差不齊
地方古籍整理出版的初衷是“上不負先賢,下無愧子孫”,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但由于地方古籍出版歷時較長,專業性強,參與者較多,存在一定的困難:一是具備專業素養的編輯人員較為缺乏,二是對出版質量的把關有待進一步加強。
要打造地方古籍精品力作,就要在各個環節對地方古籍的質量進行嚴格把關。在選題階段,要注意甄別文獻真偽,孤證不立,防止虛假史料以假亂真;在對史料進行編校時,要精選版本,擇其善者而用之;面對同一記載的不同版本,要請專家認真點校,利用不同版本互勘,不可松懈。
2.受眾面窄,市場化程度不高
由于地方古籍專業性強,市場需求較小,市場化程度不高,一些出版社花費多年時間編纂的地方古籍首印量甚至不足百冊。加上古籍整理、編輯難度較大,出版周期相對較長,出版單位往往在選題策劃上更偏向于傳承性整理,從而導致專業類出版物的數量遠超普及類讀物的數量,受眾面很窄。
3.重復出版造成資源浪費
地方古籍出版意義重大,任務繁重,各省市之間、各出版單位之間的重復立項和重復出版,不僅造成出版系統中的人力、物力、財力浪費,還導致出版成果中大量品種重復,一些亟須出版的冷門古籍善本缺乏。如老子與莊子的出生地分別在河南、安徽,但這兩地在當時都是楚國的領地,老子與莊子也就成為楚文化的重要代表人物,湖北省啟動的重大文化工程“荊楚文庫”必定要將其收錄其中。那么,河南與安徽在修訂地方文化典籍的時候,如何對老子與莊子進行收錄,需慎之又慎、嚴之又嚴。
三、地方古籍出版策略
1.專項扶持,提供資金保障
(1)政府牽頭,加強各方協調
古籍出版是一項耗資巨大的文化工程,如果沒有國家和政府的政策和資源支持,是難以進行的。因此,地方古籍出版首先要由各級政府主導,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加強各地方古籍出版社與綜合性大學、科技出版社等單位之間的協作,堅持質量第一的原則,將社會效益放在首位,構建地方文庫編輯出版開放性平臺,推動地方文庫項目間的交流與合作。
如近十年來,貴州省政府、省委宣傳部牽頭整理古籍出版項目近百個,同時以“貴州少數民族古籍總目”“貴州文庫”為重點出版工程配套開展了幾十項課題研究,建立了“汲古黔譚”“貴州古籍數據庫”等大型學術交流和文化傳播平臺;2018年成立了貴州省古籍保護中心,連續幾年申報“國家珍貴古籍名錄”,入選名錄的古籍數量多年高居全國榜首,其中《貴州清水江文書》入選國家古籍整理專項經費資助項目。這些工作不僅對貴州地方古籍出版體系的初步形成以及實現系統規模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也為古籍出版工程的多元創新發展提供了充足的文化動力與良好的政策環境保障。
為調動古籍出版工作的積極性,規避市場風險,除由政府主導地方古籍整理出版工作外,大型、系列化的古籍整理出版工程還需爭取資金支持,保證項目順利進行。地方財政立項撥款應成為各地古籍研究、整理和出版的主要經費來源。當前,一般的地方古籍編纂出版都是以政府提供的資助作為保障。此外,許多地方古籍的整理出版也獲得了國家出版基金的支持。如“荊楚文庫”在2014年啟動之初就得到湖北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視,初步預算經費約2億元。在湖北省財政廳的配合下,出版方長江出版傳媒公司努力打造以“荊楚文庫”為代表的國家傳承項目,爭取到了相應的國家專項基金支持。
(2)聯動企業和高校,提供人才保障
地方古籍出版需要專業性較強的工作團隊來完成編校工作,然而,由于古籍整理人才來源渠道相對較窄,出版社選擇余地小。加之許多地方古籍出版物市場狹窄,工作績效認定較低等原因,許多對口專業的畢業生不會選擇進入地方古籍出版社工作,從而加劇了古籍出版人才的匱乏[3]。在此背景下,許多古籍出版社逐漸加強與高校、企業之間的聯系與合作,通過產學研融合統籌發揮高校和企業人才培養與市場就業的作用。
校企合作、產學研結合的聯動模式不僅可以在教師與學生之間形成牢固的專業與情感紐帶,豐富古典文獻學、出版學、校勘學、文字學、訓詁學等專業課程內容,還有利于加快現代專業教學體系建設,創新應用型、技能型人才培養模式,為有志于從事古籍出版的年輕人提供社會實踐的機會,為古籍出版提供人才保障。
2.技術賦能,激活長尾效應
(1)加快數字轉化,更新傳播媒介
數字出版是當前地方古籍整理出版的重要方向。當前,網絡數字平臺上通過電子格式傳播的古籍越來越多,主打更多數據、更低收費與覆蓋面積更廣的專業古籍閱讀平臺和古籍數據庫成為地方古籍出版社強有力的競爭對手。在此背景下,地方古籍出版可憑借新媒體優勢,向跨地域生產、分發和傳播模式轉變。地方古籍數據庫以數碼信息、電子介質的存儲模式取代了傳統的實體介質存儲模式,為了查找資料特地去外地圖書館的歷史已一去不復返。媒體融合時代,地方古籍出版應加快數字化進程,探索古籍數據化、云出版等模式,讓新技術為地方古籍出版賦能。
(2)開發全媒體資源,打造沉浸式閱讀
古籍數字化與數據庫建設為地方古籍有聲資源開發和全媒體出版開發打下了堅實基礎。
首先,開發融合文字、圖像、聲音等元素的互動有聲模式,讓讀者感受沉浸式閱讀,是技術賦能地方古籍出版的重要方向。當前,全國多家地方古籍出版社紛紛抓住技術賦能、流量賦能和場景賦能機遇,積極搭建與自身發展相契合的融媒體平臺,通過多媒體渠道打造沉浸式體驗。如喜馬拉雅發起的“古籍喚醒計劃”,通過主播在線朗讀、講解等方式傳播古籍文化[4],深受用戶的喜愛。
其次,運用新媒體、新技術加速地方古籍出版全媒體轉化。地方古籍出版社可與淘寶、當當等電商平臺合作,積極嘗試閱讀服務的跨界融合,借助微信、抖音等直播平臺拓展傳播渠道,推廣古籍文化。這不僅能豐富古籍內容的呈現形式,還拓展了古籍傳播的廣度和深度,促進古籍出版向立體化、多元化發展。
3.講好古籍故事,開發大眾市場
(1)創新選題,打造自身特色
古籍出版的選題策劃考驗編輯對地方文化與歷史的認知水平,編輯只有熟悉地方文化,增強學術能力與意識擔當,苦練內功,才能從浩渺的文獻資料中開掘出具有特色的大眾選題,從而為地方古籍開拓大眾市場。
如“山西文華”大型叢書除涵括傳統的“著述”與“史料”外,為凸顯當地古建筑和壁畫、彩塑、石刻等歷史文化積淀,還特設以圖片為主的“圖錄編”;“湖湘文庫”則著眼于湖南地區民國時期獨樹一幟的紅色文化,重點編纂《楊昌濟集》與《湖南維新運動史料》,突出湖南近現代紅色文化發祥地的特點,彰顯湖湘文化特色。這些地方古籍根植于當地傳統文化,知古開新,通過內容和形式上的創新引領地方古籍閱讀新風向,對全國地方古籍出版和文化建設具有示范性意義。
(2)開拓文創市場,嘗試多樣化路徑
在書籍之外采用“IP開發+電商”的模式進行多路徑的文旅產品開發,也是保存和傳播先輩存留下來的文獻古籍的重要方式。如“湖湘文庫”不僅提供免費的網頁資源,還與天聞數媒、華為合作推出專門針對高端文創市場的限量版IP聯名平板電腦;“貴州文庫”則推出一系列文創禮品——黔西南依文服飾、福娘茶、以晴隆羊為原型打造的金羊工藝品、手工刺繡筆記本等。這些富含貴州地域文化元素的創意產品改變了以往古籍出版內容的單一形態,以多元化的產品激發了市場活力,提升了地方古籍的社會關注度。
地方古籍蘊含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其出版對中華文明的傳承與發展、地方文化品牌的發掘與建構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地方古籍出版和傳播既要全面梳理成績、總結經驗,也要從文化傳承與傳播的層面提高認識,以更加積極的姿態弘揚地方古籍中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參考文獻|
[1]范桂紅. 地方古籍出版工程的內容策劃與管理運營:以《貴州文庫》為例[J]. 出版廣角,2021(6):41-43.
[2]周百義. 文庫出版:找尋文化的根和魂[J].出版參考,2015(15):4-7.
[3]莫彬. 圖書館與地方古籍文獻的整理出版:以廣西桂林圖書館為例[J]. 河南圖書館學刊,2014(6):83-85.
[4]張雨. 古籍整理出版邁入3.0時代[J]. 出版廣角,2020(17):31-33.
3600500589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