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作文的普遍現狀是:感到作文難,他們面臨的首要問題是學會怎樣作文,因為大部分小學生初學作文時通常都無話可說,無事可寫,無從下筆。下面我針對這一現狀談談思維分級發散導向作文訓練目標的方法與策略。
一、問題的提出
“寫什么”和“怎么寫”是習作指導要解決兩個主要問題。小學生容易盲從,導致寫出的作文話題或內容雷同。同時,由于缺乏具體方法的指導,學生的作文出現平鋪直敘、方法單一、語言枯燥等現象。這是目前作文教學的現狀。
(一)為了解決“寫什么”的問題,需要激活學生的生活積累,讓學生在看似簡單的生活中尋找寫作的素材。
少年兒童每天對信息的吸收量是成人的5倍到8倍,他們雖然經歷比成人少,但他們對很多事物和現象的思考、想象、聯想,要比成人廣泛和深刻得多。當一個孩子在觀察蜜蜂釀蜜的時候,也許他(她)正在跟每一只蜜蜂對話,當一個學生望著窗外發呆時,也許他(她)的心早已飛到遙遠的天涯海角去了。
劉國正先生認為:十二到十七八歲的孩子已經閱歷很多。大至世界和社會,小至學校和家庭,其中發生的許多事情,都會叩擊他們的心弦,引起他們的關注和興奮。他們有很強烈的求知欲和辨別是非的要求;他們有他們的喜怒哀樂、愛好、追求和理想;他們有一個時而變幻色彩、時而涌起波瀾的天真爛漫的生活領域,其中有很多可以取作素材。寶庫就在身邊,他們卻視而不見,這是因為他們誤以為面包和鹽既然不是精金美玉,就不值得拾取和收藏的緣故。”劉國正先生說的,其實在小學階段甚至幼兒階段也同樣適用。其實,少年兒童的思維更加無拘無束、天馬行空,因此,他們的感受更加細膩、豐富。因此,要解決“寫什么”的問題,就要打開學生的思路,調動學生的生活積累,讓他們用心去體會那些耳熟能詳、司空見慣卻被忽略的事物。這樣,他們就能夠找到許許多多可以寫作的素材。
(二)要解決“怎么寫”的問題,就要將文本中抽象的語言進行梳理并具象化,便于學生對寫作方法有一個比較具體的了解,形成一種可操作的寫作思路。
由于小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他們對概括、歸納、整理等抽象思維的理解、掌握有較大難度。因此,要借助一定的方法策略將文本中抽象的思維過程具象化、可視化,以方便學生掌握。到了中高年級,教師將寫作能力分為若干訓練點,對學生進行寫作訓練。如,有條理地寫清楚一件事、選擇典型材料、詳略得當、點面結合等。在指導學生思考和學習怎么寫的時候,要目標清晰、思路明確、方法得當,這樣才能讓學生一課一得,學有所獲。
二、思維分級發散及其特點
思維分級發散,指的是從思維原點(話題)出發,按照抽象—次抽象—次具象—具象的基本規律打開思路的一種思維方法。如,“記錄生活”的作文教學片斷。
(一)談話引入,激發興趣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從課前和孩子們的談話中,我感受到大家都愛美食、愛生活。在今天這節自由習作表達課上,我們就從美食說開去。
(二)頭腦風暴,思維發散
1.四人一組,開展“美食頭腦風暴”,快速完成思維發散圖表。
2.以小組為單位,選擇美食的不同種類進行匯報交流。如下圖
這是以美食為話題進行全方位發散。一級發散分別為主食、小吃、熱菜、涼菜,還是比較抽象概括的,但已經比美食范圍更小一些了;從熱菜進行二級發散,可以是扣肉、紅燒排骨、豆腐圓等,就已經具象化了。這種由抽象逐漸過渡到具象的發散思維方法,我們稱為分級發散。到了高年級,可以更細致地進行發散。例如,熱菜還可以從原料分為雞、鴨、魚、肉……可以從做法分為煎、炸、蒸、煮……然后再到具體的菜。這樣發散級別越多,就能夠找到更多的素材。很多素材原來是沒想到的,但隨著思維的發散,涉及面越來越廣,素材也就越來越多了。
思維分級發散具有什么特點呢?
第一,由抽象到具象。它以話題為思維原點,由抽象到具象進行發散。因此,要讓學生學會概括和提煉。如,上文的例子,如果一講到美食馬上就想到紅燒排骨、豆腐圓等具體的菜式,那么就很難擴大思維的廣度。將美食概括、提煉為熱菜,可從原料的角度考慮,有雞、鴨、魚、肉等;在此基礎上,又從做法的角度發散,有煎、炸、蒸、煮等,這樣菜的種類就更多了。
第二,同一級的各個發散點是并列的。如,主食、小吃、熱菜、涼菜之間基本上不能夠互相包含、互相交叉,否則容易導致混亂。
第三,各個發散的層級可以根據喜好和需要靈活變化。每一級、每一個角度都不是絕對的,各級發散可多可少、可大可小,關鍵看學生的學習狀況和教學的需要。例如,美食也可以直接從原料、做法、地域等角度發散,或者先從原料再從不同做法發散,或者先從不同地域再從不同做法發散都可以。
思維發散是有一定規律的。思維發散圖可以將抽象的、看不見的思維具象化、顯像化,便于學生理想和掌握所學的內容。
三、思維分級發散導向訓練目標的方法與策略
(一)針對教學目標進行發散
對原點進行發散之后,會產生許多新的發散點。教師要根據教學的重點、目標,選擇其中一個或若干個發散點,進行進一步的針對性發散。這樣,就能使學生比較容易掌握寫作的方法。在指向教學目標的時候,要注意選擇恰當的角度。如果是訓練素材選擇或詳略安排的內容,就要根據這一目標進行思維發散。如《師恩難忘》思維發散圖如下。
如果作文重點目標是選擇素材,那么通過全面發散找到具體的老師之后,針對性發散可以是表現老師的若干事例。發現這些事例之后,再選擇其中最能表現老師特點的幾個事例來寫,就達到學習選材的目標。如果是學習詳略安排,則進一步引導,這些事例,不需要每一個都具體地描述,事例1進行詳細描寫,事例2、事例3則略寫。這樣,文章就顯得簡練而豐富。
如果作文訓練的重點是通過細節描寫表現人物特點,則可以將發散的事例調整為外貌、語言、動作、心理,然后再將發散點進行細致描寫,這樣就能夠實現通過細節描寫表現人物特點的目標。
(二)通過發散將生活和世界納入胸懷
語文的外延等于生活,寫作需要描寫社會生活、表達思想情感,作文的內容、題材就要從生活中擷取,從生活的世界中選擇。要促進學生寫作素材選擇的范圍進一步擴大,就要充分利用發散思維,從掌握一種事物、一類人的寫作方法開始,發散到所有類型的人、事、景、物等,探尋其共同的寫作規律。
1.從小到大。
教學“記錄生活”一課,經過發散思維的練習,學生基本上掌握了怎樣抓住特點、有條理地介紹美食的思路和方法。但是,美食只是生活中的一個方面。因此,我們以美食為切入點,指導學生進一步發散思維,拓寬思路,選擇生活中的其他事物進行習作。
美食屬于生活中“物”的一個方面。除此之外,生活中的“物”,還有衣、住、行等方面。生活中除了“物”,還有人、事、景等。因此,教學時我們從具體的美食入手,倒推生活中“物”的衣、住、行等方面;接著,由“物”再倒推到人、事、景等方面,這樣使學生的思維一步一步地擴大。這是從小到大的發散方向,是從針對性發散到全方位發散的過程。
2.從大到小。
教學中,我們也可以從生活中抽象的人、事、景、物發散開去,從抽象的人、事、景、物到次抽象的衣、食、住、行(物),熟悉和陌生(人),喜怒哀樂(事),東西南北(景)等角度發散。這是從大到小,從全方位發散到針對性發散的過程。
根據思維的特點,相對而言,從小到大更符合低中年級學生的心理需求和思維習慣;從大到小的思維具有一定的抽象性,更適合高年級或初中以上學生的心理需求。
總之,運用思維發散方法、靈活選擇發散的角度,能夠將思維導向教學目標、理清思路,對學生進行具有針對性的作文指導,切實提高作文教學的有效性。
作者:郁慧云
單位:廣西河池市東蘭縣東蘭鎮可立小學
詳細通訊地址:廣西河池市東蘭縣東蘭鎮可立小學
聯系電話:13132980798 ? 13768485101
郵編:547400
電子郵箱:qinjujin@126.com
2598501186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