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宇

摘要:家庭和學校既是兒童主要的生活場所,又是他們重要的生長環境,家校環境的優劣及其變化,直接影響著兒童的心理健康。作為老師和家長,為兒童營造良好的家校環境是責任也是義務。家長和老師要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發展,我們需要注意的是,當家校環境發生變化的時候——尤其是發生不利于兒童心理健康發展的變化時,孩子的行為方式一般會呈現出一些異常的表現。
關鍵詞:少年兒童;心理健康;家校共育;
家庭和學校既是兒童主要的生活場所,又是他們重要的生長環境,家校環境的優劣及其變化,直接影響著兒童的心理健康。作為老師和家長,為兒童營造良好的家校環境是責任也是義務。
家長和老師要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發展,我們需要注意的是,當家校環境發生變化的時候——尤其是發生不利于兒童心理健康發展的變化時,孩子的行為方式一般會呈現出一些異常的表現。我們不要單純地認為是“孩子不聽話了”,或僅僅是“最近沒有人管了”,他們便有一些“退步”的行為發生。我們應該透過現象看本質,通過調查和家校溝通等方式,了解其發生的內在根本性原因。從源頭上尋找問題、商討策略、解決障礙,家校合作、協作,聯手打造有利于兒童心理健康成長的良好環境。
下面幾個孩子的案例,值得我們好好深思和總結:
這則案例里的兒童,是我所教的幾位小學生,這幾個孩子我曾經在一年級的時候都教過,他們的陽光與優秀、天真與活潑,當時在課堂上給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中間二年級和三年級階段,換作別的老師教授本學科課程,到了四年級和五年級階段,我又繼續教授本學科課程。此時,我驚訝地發現,他們上課聽講注意力無法集中,不愿意積極參與課堂,不認真甚至不屑于完成作業,在測試中也名落孫山。
相隔兩年沒有接觸,他們身上這判若兩人的變化,讓我好奇,我常常揣度,這期間是不是在他們身上發生了什么,如果生活環境穩定,依之前的狀態,他們應該是穩穩地成長。帶著這種猜測,我積極走近他們,他們雖然有共同的問題,但是性格表現的前后對比、學習狀態等方面還是有差別的,下面我用表格的方式進行對比呈現。
我通過調查、訪問等方式進行了了解,果然如我所測,他們的生活環境都發生過或發生了一些不利于兒童心理健康成長的變化:
一號學生,通過與班主任的交流,我了解到,他的媽媽因紅斑狼瘡常年臥病在家,四年級的時候,病情惡化,垂垂掙扎,奄奄一息,最終撒手而去。長期的特殊生活環境是他一直不夠優秀的原因,最后變得無心于世事,無疑是媽媽的去世給他幼小的心靈造成了強烈的沖擊。
二號學生,通過私下與他的交談,我了解到,在他二、三年級的成長期間,爸爸曾一度日日深夜回家,而且對媽媽毫不關心、百般挑剔,直到媽媽患了乳腺癌,爸爸悲傷不已、痛悔前過,并悉心照料,最終媽媽得以康復,闔家團圓幸福如初。這個孩子是幸運的,不良的意外只是一段插曲,最終家人兩團圓,但是這個“意外”當時給他心理造成的傷害卻留下了痕跡——偶爾的心事重重、學習上的懈怠等消極狀態,都是這個創傷留下的疤痕表現,只是不知這印痕在他未來的成長中還將隱隱作痛多少次?
三號學生,明顯是問題最突出的,起初他排斥和我交流,于是我頗有儀式感地對他進行了正式的邀約,所幸他沒有拒絕,隨后又對其班主任老師進行了訪問,綜合了解到的情況確實不樂觀——他的爸爸常年出差不回家,媽媽長期抑郁,不幸患了乳腺癌,正在醫院接受治療。于是他被寄養在大姨家,可是沒多久大姨也患了癌癥,當時也需要住院治療,可爸爸依然在出差(據班主任所知其父母已經離異),他越說越激動,哭得上氣不接下氣,聽到這里,我的心仿佛受到重重的一錘。如此境遇,他漸漸對生活失去了信心,日子在他幼小的心中,早就沒了生趣,沒了盼頭,他曾經在學校里的優秀也顯得那樣毫無意義,他放棄了優秀、放棄了成長、也放棄了生活。
了解到這些情況,除了單方面對孩子們給予更多的理解、關愛與包容,我還與班主任交流配合,與家長積極溝通,以達成共識,攜手合作,商討策略,通過多關注、多交談、多疏導等方式,先盡量緩解當前狀態,再慢慢嘗試、探索,以期找到治愈心靈的最佳方式。可遺憾的是,由于環境變化各有不同,對兒童心理傷害的程度也不盡相同,對于一些他們無法接受又不可改變的境遇,造成的心理傷害似乎無可挽救,學校方面的努力也顯得微乎其微,難以從本源上解決問題。
三名兒童的遭遇,各有不幸,究其根本原因只有一個——他們的生活環境都發生過或發生了消極的變化,這些變化是他們所不愿意接受又不得不被動承受的。他們年齡尚小,生活經驗欠缺,心智不夠成熟,難以抵抗環境“惡化”帶來的心理沖擊,他們或多或少、或輕或重,都出現了心理問題。如果這些心理問題一直處于蔓延態勢,長期的心理問題將轉變為扭曲的性格、不良的人格等問題。想到他們可能的未來,我的內心充滿了無力感。近年來,一些未成年人由于原生態家庭造成的心理問題導致的違法犯罪比比皆是,若干血淋淋的事實已經證明,這些“童年事件”無疑在一定程度上嚴重影響了兒童心理健康發展和健康人格的形成。
在此,我呼吁家長們,用心經營好生活,關心兒童成長,面對家庭不斷衍生的變化,隨時關注兒童行為變化,注重學校溝通,密切家校配合,在問題初起的時候,積極尋求解決辦法,阻止情況進一步嚴重化,甚至惡化。作為基礎教育者,我也呼吁我們的老師,密切關注兒童的心理健康發展,洞察學生成長中的每一個異常細微變化,提高對教育的敏感度,見微知著,對可能出現的問題有預判、思策略、勤實踐、深研究、重反思,倡導家校聯合,積極營造有利于兒童心理健康成長與發展的良好環境。
24965005203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