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舒瑜
【摘? ? 要】立法報道是法治宣傳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全社會法治氛圍的營造和法律法規的實施起到重要推動作用。深圳特區報緊緊圍繞深圳的立法創新,把握好鮮度、溫度、深度,力求讓立法報道深入淺出、鮮活可讀。
【關鍵詞】立法報道;民生視角;深度挖掘;創新
法者,治之端也。執政興國,離不開法治支撐;社會發展,離不開法治護航;百姓福祉,離不開法治保障。深圳是同時擁有經濟特區立法權和設區的市立法權的城市,自取得立法權近30年來,深圳市人大及其常委會立法超過200件,成為我國地方立法最多的城市之一。這些法規,不僅對深圳乃至中國的改革開放、經濟社會發展有著巨大影響,也與每個市民的利益息息相關,還為媒體進行新聞報道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宣傳報道好法律法規,讓公眾更好地了解法規制定的過程,普及法律知識,弘揚法治精神,是新聞媒體的職責和使命擔當。
立法工作是一項復雜而又系統的工作,政治性、法律性、專業性都很強。如何將立法報道寫好,考驗記者的水平。筆者在深圳特區報負責人大新聞報道多年,參與了數十部法規的宣傳報道工作,結合人大立法新聞報道實踐,在此簡單談一談做好立法報道要把握好的三個“度”:溫度、深度、鮮度。
一、強化民生視角,讓立法報道有“溫度”
在新聞報道中,民生視角一向最能抓住讀者眼球。在立法報道中,以貼近老百姓的民生視角,關注法律制定或者修改給經濟社會發展、特別是老百姓生活帶來的影響,不僅是遵循新聞規律、提高新聞關注度的需要,也體現了立法機關以人民為中心的立法原則。
(一)幾乎每一部立法都有民生視角,找準貼近性才能增強可讀性
近年來,以人為本、立法為民已成為人大立法工作一個最鮮明的時代品格。看似“高冷”的立法,其實都有民生視角,目的都是要保護民生福祉,使人民生活得更幸福。教育、醫療、社保、住房等社會領域的立法與大家的利益緊密相關,毋庸置疑是民生立法,而科技創新、經濟發展等各領域的立法,其實也都和老百姓的生活有千絲萬縷的關系。進行立法報道時,從老百姓的立場出發,從老百姓關注的問題切入,就能增強報道的貼近性、可讀性,提升新聞報道的熱度。
2021年7月,《深圳經濟特區數據條例》獲通過并在深圳市人大常委會網站正式公布。作為一部新興領域的立法,該條例涵蓋個人數據、公共數據、數據要素市場、數據安全等方方面面,是數據領域一部基礎性、綜合性立法。深圳特區報在報道該條例時,以《大數據“殺熟”最高可罰五千萬元》為題,從民生視角切入,“經常使用某個APP,卻發現自己下單購物或者預訂酒店機票的價格比‘新手’貴。針對社會各界反映強烈的網絡平臺利用大數據‘殺熟’問題,條例給予重罰。”針對市民深惡痛絕的“任性”收集個人信息等問題,報道著重從個人數據保護的角度對條例進行全面解讀,受到各界廣泛關注和好評。隨后,全國各地數十家媒體對該報道進行了轉載,新華社、人民日報、中央電視臺等多家中央媒體隨后跟進采訪作大篇幅報道,提升了該項法規的關注度。
民生視角,還可以從社會關注的熱點事件切入,把立法與熱點事件關聯起來,力爭做出有影響力的報道。比如,2021年初,海底撈在包房安裝攝像頭一事沖上熱搜,引發巨大爭議。不久,《深圳經濟特區公共安全視頻圖像信息系統管理條例(草案)》開始對外征求意見。深圳特區報在報道時,就從海底撈事件引出公共安全與隱私權如何平衡的話題切入,引發讀者關注和思考,也為法規征求意見營造良好的環境。
(二)法規解讀要深入淺出,讓讀者喜歡看、看得懂
法律法規條文嚴謹,在非專業人士看來枯燥和呆板。如果在報道時囫圇吞棗、照搬立法機關提供的立法說明,甚至只是照抄法規條文,就很難說得透徹明白。立法報道強化民生視角,就要求記者在作法規解讀時不僅要準確,更要生動、簡潔、“接地氣”。
在這方面,深圳特區報作了一些探索。2020年4月,《深圳經濟特區科技創新條例(草案)》首次提請深圳市人大常委會會議審議。條例草案規定,深圳注冊的企業可以設置特殊股權結構,在普通股份之外,設置擁有大于普通股份表決權數量的特別表決權股份。這項被稱為“同股不同權”的制度涉及到金融資產和股權歸屬,如何讓讀者能更清晰地了解其中的重大制度創新?記者在《在深注冊企業可望實施“同股不同權”》報道中,一開始就直接提問:阿里巴巴、京東、小米等企業為何選擇境外上市? 并以劉強東手中的美股B股投票權為A股的20倍、能夠以較小股份保持公司的控制權為例,生動闡釋了“同股不同權”制度突破了《公司法》的規定,能夠在擴大企業融資渠道的同時保護其穩定發展,對科技創新具有重要意義。這種從現實經濟現象入手的解讀方式,使讀者更好理解。
(三)加強學習,處理好準確性和通俗化的關系
立法是一項專業性很強的工作,在報道的時候要處理好準確性和通俗化的關系,將準確性放在第一位,切不可為了追求可讀性而曲解法規原意。舉個例子,近年來,河北、江蘇、吉林、浙江、山東等地陸續出臺老年人權益保護條例,規定有獨立生活能力的成年子女要求老年人給予經濟資助時,老年人有權拒絕。不少媒體以“立法禁止啃老”為題進行報道,確實很吸引眼球,但也引發社會爭議。事實上,這是一種誤讀。各地的規定盡管文字表述有所不同,但核心是相通的,即明確“老年人有權拒絕”,卻并非強制“一刀切”。 俗話說,清官難斷家務事,每個家庭的情況不同,“啃老”問題畢竟屬于公民的私事,法律不能強制性地替老人對“啃老”的子女下“逐客令”。
要做到立法報道既準確又生動,就要求記者不能僅從字面簡單理解法規條文,對于把握不準的地方,要及時采訪立法機關相關負責人,避免對法規的曲解。同時,要加強學習,練就扎實的法律基本知識功底。
二、加強立法全過程報道,深度挖掘新聞素材
報道有深度,媒體才有競爭力和影響力。這要求我們在做立法報道的時候,不能滿足于立法機關提供的現成的材料,簡單照抄立法說明,只做“打字員”“搬運工”,而是要跳出條條框框,選好角度,深度挖掘新聞素材。
(一)抓住一個新聞點做深做透
缺乏深度的立法報道往往是根據立法機關提供的材料“給啥寫啥”,沒有聚焦重點、深度挖掘。2014年,《深圳經濟特區控制吸煙條例(修訂草案)》公開征求意見。記者了解到,原條例作為全國第一部地方控煙法規,實施14年來竟然沒有開過一張罰單。經過大量深入的采訪,記者在稿件《法律不能成為“紙老虎”》中剖析了長時間開不出罰單的原因,提出增強可執行性是該項法規面臨的最迫切問題。同時,請立法專家提出意見建議,將新加坡、中國臺灣等地控煙做法作為新聞鏈接。稿件受到好評,也為法規的修訂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推動輿論與法規的良性互動
隨著我國開門立法、民主立法步伐的加快,“開門立法”成為常態。立法在征求意見的過程中,常常會聽到不同的聲音,對于一些涉及到重大利益調整的法規,社會上的爭議可能會比較激烈。要將立法報道做“深”,就要加強立法全過程報道,聚焦社會關注的熱點,將不同的聲音表達出來,推動輿論與法規的良性互動,使立法導向更加精準,更貼近民意,讓法規“立得住、行得通、真管用”。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來,野生動物交易與濫食對公共衛生安全構成的重大隱患引發社會高度關注。深圳市人大常委會率先就全面禁止食用野生動物開展立法。《深圳經濟特區全面禁止食用野生動物條例(草案)》以“白名單”的形式規定了9種可食用動物,將甲魚、蛙等列入“禁食”范圍,這在征求意見時引發巨大爭議,不少人認為禁食范圍過大。深圳特區報緊扣爭議熱點,進行報道的同時,在APP平臺針對禁食范圍進行網絡調查。同時,采訪了大量市民和餐飲、養殖業人士,推出《牛蛙該不該禁食成為焦點》等后續報道。同時,記者還將各種渠道收集到的大量意見,反饋給市人大常委會法工委。立法機關高度重視民意,最終通過的條例規定,禁食范圍不超過國家有關規定,甲魚、牛蛙等市民呼聲較大的動物列入食用范圍,但是大幅加重了非法食用野生動物的處罰。修改后的立法獲得廣泛好評。
(三)跳出法規條文挖掘立法背后故事
進行立法報道,光關注法規內容還不夠,只有深入立法的過程,挖掘立法背后的故事,才能尋找到更深層的意義,看到法規的價值和立法的趨勢。
2017年,深圳特區報報道《從食品安全條例立法看我市立法“新常態”》,回顧了該條例不同尋常的立法過程:從條例草案在提請市人大常委會會議首次審議時,市人大常委會委員首次行使“動議權”,批評該條例草案的立法質量,建議“打回重新起草”;到市人大常委會專門成立食品安全立法工作小組,主導該項立法,并在大量調研的基礎上,將條例草案由一部“大而全”的“基本法”,變成“小切口”的監督條例,反映出深圳立法的新趨勢——精細化立法,立最管用的法,體現了科學立法、民主立法的原則。
三、聚焦立法創新,讓報道有“鮮度”
新鮮性是衡量新聞價值的重要標準。深圳是創新之城,創新也是深圳經濟特區立法的鮮明特色。做好深圳的立法工作報道,就要從不同角度聚焦創新,探尋創新的價值和創新的原因,讓新聞報道有“鮮度”。
(一)“全國首創”式立法,報道要打“組合拳”
據統計,在深圳的立法中,有三分之一是在全國相關法律法規尚未制定情況下的先行先試。報道這些為國家“探路”的創新立法、創新條款,本身就很有新聞性。但是,如果僅僅報道創新條款具體內容,在眾多媒體同題材報道中并沒有競爭力。要在相同題材報道中保持“鮮度”,做到“出彩”,立法報道就要立體化,不僅報道“創新了什么”,還要關注“為什么創新”,以及該創新對于全國立法的意義。
比如,2021年3月1日,《深圳經濟特區個人破產條例》正式實施。這是全國首部個人破產條例,引發強烈關注。深圳特區報推出系列報道,除了報道條例內容本身,還包括我國個人破產制度緣何能夠在深圳“破冰”、個人破產條例的立法經過、專家訪談和評論員文章等等,讓讀者能夠多維度了解這部先行先試的特區立法,更清楚其在填補國內立法空白、進一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中的重大意義。
(二)既關注立法內容創新,也關注立法機制創新
立法機制的創新,是立法創新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推進科學立法、民主立法,提高立法質量有重要意義。在進行立法報道時,采訪再深入一些,在繁瑣的立法程序中敏感地抓住立法機制的創新亮點,也是提升報道“鮮度”的重要途徑。
比如,近年來深圳特區報報道《一項立法發放30萬份問卷》《法規隨時“體檢”確保與時俱進》《立法全過程網上“曬”出來》等,都是記者根據在具體法規采訪過程中抓住的立法體制機制創新提煉出的新聞點,在沒有占據獨家信源的情況下,寫出獨家新聞,受到好評。
(三)多種形式推出法規宣傳新媒體產品
隨著新媒體的發展,單純的紙媒宣傳已不能滿足讀者需求。深圳特區報近年也嘗試利用客戶端、微信、微博等新媒體平臺進行法律法規的宣傳。比如在宣傳《深圳經濟特區個人破產條例》等重要法規過程中,除了傳統的文字解讀稿外,還運用了動畫、漫畫、短視頻等形式,增強法規宣傳的可讀性和趣味性,提高宣傳效果,獲得受眾喜愛和歡迎。
但總體而言,包括深圳特區報在內的許多傳統媒體在進行法規報道時,大部分內容還是以文字新聞為主,缺乏法規宣傳的常設性新媒體頻道或者欄目,數字化產品也不夠豐富。進入新媒體時代后,人們獲取信息的習慣發生了變化,信息的傳播形式也發生了巨大的改變。群眾對普法的需求更加多樣化、細致化。如何將傳統的法規宣傳與新媒體技術相結合,創作出更多具有詼諧幽默語言風格和生動鮮活故事情節、符合新形勢下大眾閱讀習慣的漫畫、動畫、微電影、微視頻等法規宣傳產品,如何在新媒體平臺上加強與受眾的互動以增強法規宣傳效果等,是值得媒體人深入思考的問題。
(作者:深圳特區報政治新聞部記者)
責編:項賢勇
1667501705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