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省岑鞏縣人民檢察院姜某故意傷害案辦案團隊
摘 要:因民間矛盾、鄰里糾紛引發的輕傷害案件常見多發,如果機械司法、一訴了之,容易進一步激化矛盾,形成更深積怨,埋下更大隱患。檢察機關在辦理此類型案件時,要以少捕慎訴慎押刑事司法政策為指導,主動履職,堅持能動司法,自覺融入社會治理。綜合運用檢調對接、公開聽證、認罪認罰從寬等制度機制化解矛盾,通過案件辦理有效修復被犯罪破壞的社會關系,減少司法對抗和社會對立,實現辦案政治效果、社會效果和法律效果的有機統一,切實做到案結事了人和。
關鍵詞:鄰里糾紛 少捕慎訴慎押 檢調對接 公開聽證 不起訴
一、基本案情及辦案過程
(一)基本案情
被不起訴人姜某(1994年10月出生)與被害人何某(1978年9月出生)系鄰居,兩家因相鄰通道使用問題多次發生矛盾,積怨頗深。
2020年2月15日,何某阻止為姜某家送裝熱水器的車輛從其門口通過,姜某獲悉后,持斧頭到何某家門口,揪住何某妻子的衣領質問不讓通行的原因。何某聞訊趕到后與姜某發生爭執、扭打,姜某用斧背打擊何某后背、面部等部位,致何某右側額骨骨折,左側眼周挫傷。經鑒定,何某兩處傷情分別構成輕傷二級和輕微傷。2020年2月27日,貴州省岑鞏縣公安局立案偵查,3月1日對姜某采取取保候審強制措施。
(二)案件辦理過程
2020年4月28日,貴州省岑鞏縣公安局以姜某涉嫌故意傷害罪向岑鞏縣人民檢察院移送審查起訴,經過系統輪案至辦案團隊。4月29日,承辦檢察官攜團隊成員深入當地鎮政府、村委會了解相關情況,并實地查看了爭議通道,詢問了被害人何某、被不起訴人姜某的母親及當地村民,掌握了何某家門前通道是去往姜某家的必經之路,兩家因該通道通行問題在案發前已多次發生糾紛,雙方家庭成員互有損傷,當地政府、村委多次組織調處均未能成功,積怨頗深。
在充分了解案發原因及爭議通道權屬的基礎上,承辦檢察官會同當地鎮政府工作人員、人民調解員分別到雙方當事人家中,通報了經調查核實后該爭議通道權屬的調查結果,提出雙方共同使用、共同維護的處理方案,聽取雙方意見。在該案造成的損失方面,承辦檢察官聯合偵查人員、駐村網格員逐一核實被害人何某的實際損失,引導被不起訴人姜某主動道歉、積極賠償。通過卓有成效的檢察履職,雙方均有了調解意愿。2020年5月4日,該鎮人民調解委員會、駐村網格員組織雙方當事人調解,就通道問題達成共同使用、共同維護的書面協議。姜某主動向何某賠禮道歉,當場賠付何某住院費、務工損失費等各項損失3萬余元,何某接受道歉并出具諒解書。
岑鞏縣人民檢察院審查認為,姜某犯罪情節輕微,且犯罪后自愿認罪認罰,雙方已經達成刑事和解,根據刑事訴訟法第177條,擬依法對姜某作相對不起訴處理。為主動接受監督,廣泛聽取意見,2020年5月8日,檢察機關組織召開擬不起訴案件公開聽證會,邀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律師、脫貧攻堅包村干部、偵查人員等參加。聽證會上,檢察機關就案件事實、證據認定、法律適用以及擬對姜某作出不起訴決定的理由和法律依據進行了充分闡釋,聽證人員一致同意對姜某作不起訴處理。2020年5月9日,檢察機關依法對姜某作出不起訴決定。
作出不起訴決定6個月后,承辦檢察官就該案回訪了當地鎮黨委和村委會,了解案件作相對不起訴的后續情況,認真聽取對檢察工作的意見建議。經了解,該案刑事和解作相對不起訴后,涉案雙方家庭成員均按照協議管理、維護、使用共同通道,多年的心結已經打開,現雙方當事人對黨委、政府的各項工作積極配合、支持,案件不起訴處理效果良好。
二、案件辦理的重點難點分析
(一)鄰里積怨,心結不解,案結事不了
該案系鄰里糾紛引發的輕傷害刑事案件,就犯罪構成理論分析,案件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在法律適用上并不存在疑難、復雜之處,是一個典型的“小”案。檢察機關依法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公訴,由人民法院判決和執行并無不當。但承辦檢察官審查認為,被害人何某家門前的通道是去往姜某家的唯一必經通道,雙方家庭因該通道通行問題已經發生矛盾糾紛20余年,家庭成員互有損傷,期間還提起民事訴訟,積怨始終未能有效化解,直至此次矛盾升級引發刑事案件。如果就案辦案,簡單追訴,案結后可能會激發后續的鄰里矛盾,造成不可預知的嚴重后果,讓搬不走的鄰居結下“世仇”。因此,如何有效化解心結,促成和解,以“小”案件化解“大”矛盾,成為承辦檢察官必須面對的難題。
(二)因案致貧風險高,部門聯動若不通暢,雙贏多贏共贏難實現
該案案發時,正值全面決戰決勝脫貧攻堅關鍵時刻,被不起訴人姜某與被害人何某均系雙方家庭主要勞動力和主要的經濟來源,承載著兩個家庭的幸福與未來,案件處理不當會導致兩個涉案家庭因案致貧、因案返貧,影響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成效。檢察機關應該通過檢察履職為決勝脫貧攻堅提供司法保障,不能因履職不到位影響脫貧攻堅進程,如何處理好二者的關系,也是該案辦理的重點問題之一。
三、案件辦理的實踐思考
(一)提升政治站位,把檢察工作主動融入政府中心工作,堅持為民司法
檢察機關是政治性極強的業務機關,也是業務性極強的政治機關,檢察工作應當圍繞黨委、政府的中心工作需要,主動發現社會治理的中心問題,解決人民群眾“急”“難”“愁”“盼”之事,以高效的檢察履職助推經濟社會的高質量發展。該案雖是常見多發的“小案”,卻是當事人眼中“天大的案件”,在該案辦理過程中,檢察機關充分考慮全面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工作大局,把檢察工作同當地黨委、政府的中心工作相結合。從維護當事人合法權益的角度出發,檢察機關主動厘清矛盾根源,確定了刑事和解的主基調并持續不斷地開展工作,最終促成刑事和解,讓司法有力度的同時散發溫度,讓人民群眾在具體個案中感受到公平正義。
(二)避免就案辦案,堅持恢復性司法,實現案件辦理同社會治理有機融合
檢察機關是推動訴源治理的重要力量,檢察辦案必須打破“就案辦案”的固化思維,“跳出案件看案件”[1]。實踐中,因鄰里糾紛引發輕傷害案件背后的原因瑣碎復雜,如果不能予以妥善解決,勢必遺留社會隱患。該案中,雙方當事人因共同通道通行問題積怨多年,如果機械司法,就案辦案,一訴了之,行為人一旦受到刑事處罰,司法高壓帶來的將是雙方當事人矛盾的更加不可調和。該案通過檢調對接的方式,促成雙方對爭議通道達成共同使用、共同維護的書面協議,達成了深層次和解,解決了根本矛盾,實現了司法辦案政治效果、社會效果和法律效果的有機統一。
(三)堅定不移推進認罪認罰從寬制度,促進社會和諧穩定
認罪認罰從寬制度是通過“從寬”鼓勵促使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認罪服法,轉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2]法律不應是一種冰冷的工具,而應是一種溫情的規范與指引。法律對行為的約束,其主要目的不在于“懲惡”,而在于對“惡”的預防,正如貝卡利亞指出:“刑罰的目的既不是要摧殘折磨一個感知者,也不是要消除已犯下的罪行。……刑罰的目的僅僅在于:阻止罪犯再重新侵害公民,并規誡其他人不要重蹈覆轍。”[3]該案中,檢察機關通過對被不起訴人姜某依法適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姜某自愿認罪、認罰、認賠,被害人何某因姜某“認賠”得到了物質上的補償,也修復了社會關系,減少了司法對抗和社會對立,有利于促進社會和諧。
(四)堅決落實最高人民檢察院工作部署,通過公開聽證,自覺接受社會監督
正義不但要實現,而且要以看得見的方式實現。案件公開聽證,對于雙方當事人而言,可以充分表達自己的訴求,了解并參與程序進程,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對于聽證員而言,能夠了解檢察機關執法辦案的全過程,并參與案件的釋法說理,從而提升檢察工作的社會認可度和滿意度;對于檢察機關而言,能夠廣泛聽取社會各界的意見和建議,進而提高不起訴決定的準確性,保證不起訴決定的權威性,實現以公開促公正,以公正提公信。該案因刑事和解擬作不起訴決定后,檢察機關在案發地組織召開擬不起訴案件公開聽證會議,強化雙方對處理結果的認同,消除社會對“刑事和解”是否是“拿錢消災”的懷疑,讓聽證員一同開展釋法說理工作,以“第三方”“社會人”的形式將法言法語轉化成民情民理,消除雙方的情緒對立,進一步打開雙方當事人的心結,化解雙方矛盾。因此,公開聽證不但是檢察機關自覺接受社會監督,促進司法公開,提升司法公信的重要舉措,也是尊重和保障人權,促進矛盾化解的有效途徑。[4]
(五)強化部門聯動,形成強大工作合力,實現雙贏多贏共贏
貫徹落實少捕慎訴慎押刑事司法政策,是一項長期性、系統性工程,“它貫穿于刑事訴訟全過程,有賴于偵訴審一體統籌、分工配合、互相制約,需要在黨委領導下,公安機關、檢察機關、審判機關以及辯護律師凝聚共識、協同發力、共同推進”[5]。因鄰里糾紛引發的輕傷害刑事案件多發于鄉村,少捕慎訴慎押刑事司法政策的貫徹落實需要得到當地黨委、政府、村委會、基層調解組織的參與和支持,檢察機關在強化法律監督的同時,要“密切與司法行政、律師協會、人民調解組織等單位的溝通聯絡,充分依靠社會各方力量搭建刑事和解平臺”[6],形成工作合力,實現雙贏多贏共贏。該案辦理過程中,案件承辦檢察官從厘清矛盾根源入手,通過廣泛的調查走訪,以翔實的第一手資料向當地黨委、政府展示了解決問題的信心與決心,在取得當地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后,村組織、駐村網格員、人民調解員、偵查人員才能形成強大的工作合力,共同促成矛盾糾紛的最終化解。
該案的成功辦理,用生動的司法實踐詮釋了檢察機關在司法辦案中將習近平法治思想貫穿司法實務的政治自覺、法治自覺和檢察自覺。通過辦理好“小”案,以“小”案件化解“大”矛盾,體現“大”擔當,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維護社會和諧穩定。同時在該案的辦理過程中,也啟示我們進一步完善村規民約,實現鄉村“法治”與“自治”相結合勢在必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新時代做好“三農”工作的總抓手,提升基層治理能力,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檢察機關要持續發揮檢察職能,服務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相銜接,在每一個具體個案中為大局服務、為人民司法。
*辦案團隊成員:黃俊保,貴州省黔東南州人民檢察院第一檢察部副主任、一級檢察官;楊光軍,貴州省黔東南州人民檢察院岑鞏縣人民檢察院黨組副書記、常務副檢察長、三級高級檢察官;白婷,貴州省黔東南州人民檢察院岑鞏縣人民檢察院第三檢察部副主任,四級檢察官助理;楊家成,貴州省黔東南州人民檢察院岑鞏縣人民檢察院五級檢察官助理[556000]
[1] 王焰明、周耀鳳:《少捕慎訴慎押刑事司法政策推進應把握三對關系》,《檢察日報》2021年12月7日。
[2] 參見莊永廉、張相軍、顧永忠、陳瑞華、劉傳稿:《檢察環節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適用與程序完善》,《人民檢察》2016年第9期。
[3] (意)貝卡利亞:《論犯罪與刑罰》,黃風譯,中國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第49頁。
[4] 參見王慶民、潘一暢:《檢察聽證的實踐價值與制度完善》,《中國檢察官》2021年第21期。
[5] 史兆琨:《準確適用少捕慎訴慎押,需要辯證思維》,《檢察日報》2021年12月04日。
[6] 賈宇:《堅持少捕慎訴 促進社會治理》,《人民檢察》2019年Z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