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竹怡
摘要:校本課程在促進學生個性發展,促進教師專業發展,促進學校特色形成上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地理學科具有地域性、實踐性、綜合性的特點。利用鄉土資源開展學生探究、研究學習為主的校本課程可以彌補國家課程開發的不足,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有利于教師專業水平的提高和學生主體性的發展。
關鍵詞:校本課程鄉土資源教學設計教學實施學習評價
全面推進素質教育,要求從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學習出發,構建體現現代教育理念、反映地理科學發展、適應社會生產生活需要的高中地理課程。校本課程成為了新課改的重點。校本課程在促進學生個性發展,促進教師專業發展,促進學校特色形成上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不可或缺。開發整合鄉土資源的校本課程素材更接地氣,學生更樂于學習。本文將從開發整合鄉土資源的地理校本課程的意義、課程設計、課程實施、學習評價等四方面論述。
一、開發鄉土化校本課程的意義
地理學是研究地理環境以及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關系的學科。具有地域性、綜合性特點。《普通高中地理新課程標準》中倡導:強化學生人地協調觀,形成關注地方問題及可持續發展問題的意識。引導學生通過探究在自然、社會的等真實情景中開展豐富多樣的地理實踐活動。而鄉土資源是學生所在地域的自然生態和文化生態,包括鄉土地理、風俗習慣、傳統文化、名人思想、生產生活經驗等。鄉土資源以其“近、熟、親”的特點,讓學生通過自主搜集、觀察、分析鄉土資源以獲取其他途徑難以獲得的信息,從中使地理核心素養得到提高。
利用禮樂鄉土資源開展學生探究、研究學習的校本課程可以彌補國家課程開發的不足,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有利于教師專業水平的提高和學生主體性的發展,真正滿足學生生存與發展的需要,更好地掌握地理知識。
二、設計整合鄉土資源的地理校本課程
(一)整合鄉土資源校本課程的設計原則
1.科學性和指向性原則
校本課程的設計要符合科學性原則,設計內容要準確反映地理基本原理和客觀規律。設計內容要聯系高中地理各模塊內容,符合新課程標準里的課程目標。同時,內容指向要明確,選擇有價值、學生感興趣、內容積極向上、具有代表性和創新的內容。
2.鄉土性原則
鄉土資源,指具有本土特色,能在教育中發揮重要作用的各種教學資源。包括經濟、政治、文化、歷史、自然等。鄉土資源是學生身邊熟悉的素材資源,從生活中獲取知識,運用所學知識解釋生活中的問題,讓學生更有成就感和滿足感。所以在設計校本課程時盡量采用本土的素材案例,教學會事半功倍。
3.探究性原則
新課程改革重視對地理問題的探究。倡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開展地理觀測、地理考察、地理實驗、地理調查和地理專題研究等實踐活動。設計校本課程應盡可能設計更多可行、有價值的探究活動,讓學生參與其中。讓學生親自體驗地理知識生成過程,增強地理實踐能力。
(二)整合鄉土資源校本課程的內容
新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提出要培養未來公民必備的地理素養;滿足學生不同的地理學習需要;重視對地理問題的探究;注重學習過程評價和學習結果評價的結合。所以校本課程的內容首先應符合以上理念。
整合鄉土資源的校本課程必須融合本土有代表性的鄉土案例素材,把地理知識和鄉土素材有機結合。書本上的案例大多數是學生不熟悉的地方,用學生身邊的案例解釋地理知識往往效率更高,學生理解得更好。
(三)整合鄉土資源校本課程的設計環節
1.確定課程主題
根據課程標準和教材內容,結合地理必修模塊的主題,再整合本地與之相關的鄉土資源素材,確立課程主題。應設計一定數量和不同類型的主題,供學生投票選擇,最終確定校本課程的主題。
2.明確教學課程目標
根據課程內容確定課程目標,明確學習目的。
3.整合鄉土資源素材
根據課題主題和課程目標,搜集本土鄉土資源素材。將素材整合到校本課程中,設計教學案例。
4.設計學生研究性活動方案
每一個主題的校本課程配套設計一個研究性學習活動,突出學生主體地位,提倡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開展地理調查和地理專題研究等實踐活動。
5.制定學習評價方案
三、地理校本課程的實施
校本課程的實施流程為:設計校本課程及教學設計——課堂教學——課外研究性學習——學生提交報告——成果展示——學習評價。實施環節分為教師部分和學生部分。教師部分分為以下環節:先進行教師校本課程培訓,再進行教案編寫和課件制作,然后是課堂實施和對學生評價,最后是課程反思。學生部分分為以下環節:課堂學習、課外研究性學習、學習自我評價、成果展示。校本課程可以使師生共同進步,達到高效課堂的目的。
四、地理校本課程學習評價
(一)評價理念
高中地理新課程理念注重學習過程評價和學習評價的結合,重視反映學生發展狀況的過程性評價,實現評價目標多元化、評價手段多樣化,強調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反思性評價與鼓勵性評價相結合。
(二)評價內容
新課程標準下地理課程旨在使學生具備人地協調觀、綜合思維、區域認知、地理實踐力等核心素養。評價內容圍繞以上維度進行。評價的主要內容有:1)學生對地理位置、地理概念、地理特征、地理空間結構、區域差異、地理因果關系的理解狀況。2)學生在尋求空間順序性與規律、解釋空間效應等學習活動中應用地理知識的狀況。3)學生在地理探究學習過程中的各種表現。4)學生是否學會了綜合思維分析。5)學生讀寫能力、計算能力、圖解能力的發展。6)學生是否在地理學習過程中形成了人地協調觀。
(三)評價方法
新課程評價方法多樣,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反思性評價與鼓勵性評價相結合。方法一般包括:課堂表現(聽課情況、提問及回答問題、筆記、參與積極性等)、作業、探究性學習、小測、期中考試、模塊考試等。為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我們在開展教學活動時,應充分考慮學生的學習需要,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結合多種評價方法,使學生得到全面發展及自我認同。
20425005203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