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玉浩 劉巖芳 袁永久




[摘 要]本文運用文獻計量與可視化分析方法呈現高校教師勝任力在我國的研究進展及研究脈絡,以期為后續研究提供一定的參考及方向指引。研究發現,國內高校教師勝任力的研究聚焦于勝任力模型構建、思政教師及青年教師群體、勝任力結構的多重角度分析。在當前普遍開展教學評估及教學質量改革的背景下,今后的研究將更多地聚焦于“兩個以”模式的應用研究;對于教師勝任力評價體系的廣泛性和非靜態性研究;研究對象來源的多元性及重視不同教師群體間的差異化比較等。
[關鍵詞]高校教師;勝任力;文獻計量;研究展望
[中圖分類號] G645? ? ? ? ?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8-2549(2022) 02-0037-04
高校是向社會輸送人才的主陣地,而高校教師則是培養人才的主力軍,人才質量層次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的勝任力,勝任力不單單是指教師的外在能力展露,還包括個人特質與職位的匹配程度、角色理解及內在行為動力等。教師勝任力在教育領域出現于20世紀70年代。[1]初始的研究多為教師勝任力內涵的界定,隨著研究的持續推進,更多學者傾向于通過劃分各級評價指標組合模型方式研究高校教師勝任力。
本文運用文獻計量與知識圖譜的研究方法,清晰呈現這一研究領域的發展脈絡、重要研究力量及熱點關鍵詞,并在此基礎上展望我國高校教師勝任力未來研究方向。
一、我國高校教師勝任力基礎數據分析
本文所用數據源于知網數據庫。檢索條件式為:主題=“高校教師”AND“勝任力”,檢索時間不做要求,檢索結果=424。為提高數據分析結果的可靠性和效度,經人工篩選,剔除部分與研究對象或研究主題不相關、外文文獻資源,共計獲取367個有效樣本數據。
(一)研究脈絡分析
為在時間維度上展現我國高校教師勝任力主題研究的既往學術史及最新學術動態,筆者對得到的367個時間數據進行統計整理,繪制了如圖1所示的文獻年度分布柱形圖。
國內有關高校教師勝任力的研究大致起步于2004年,此后兩年只有零星成果。2007年,文獻發表量有了較大增長,增至10篇,我國高校教師勝任力研究逐漸得到研究人員的重視。2010年至2020年間,每年的學術成果均保持在20篇及以上,年均產量≈27篇,2017為研究的小高峰期,年產量突破40,縱觀該年的文獻資源,學者的關注點既有勝任力模型及指標體系的構建,同時也有教師勝任力與績效考核評估的關聯性研究。該時期相較于前一階段涌現出大量的文獻,研究的規范化與體系化也有了提升,處在大發展大變革時期,尤其是大數據、物聯網等新技術的沖擊,研究的數據化進一步加強,同時評價教師勝任力的模型也融入了更多網絡化元素,即教師不應只有專業知識技能,還應具備與現代世界溝通的網絡技能。從整體線性預測線來看,其走勢為一條遞增的曲線,表示今后有關該領域的研究將呈上升趨勢。
(二)文獻作者與機構單位分析
通過比較某一研究領域學者及機構的影響力大小,可以探測該領域的重要貢獻力量。借助可視化分析軟件繪制發文作者知識圖譜,從表1可以看出,發文頻次較高學者有河北工業大學的陳鴻雁、文龍,陜西師范大學的周榕及江西師范大學教育學院的何齊宗,發文頻次穩定在三次及以上。根據圖2可以看出,這幾位作者的節點較大,學者之間合作發文概率較低,僅有四個合作三角,其中井西學分別與四位學者存在合作關系,而在這些合作三角中,更多的還是機構內部之間的合作,跨機構合作較少,除此之外,其余更多的學者為單獨發文。
(三)研究熱詞分析
關鍵詞出現頻次能反映相關主題的研究熱度。為將文獻數據中的熱詞以圖譜方式呈現,利用可視化軟件繪制了我國高校教師勝任力研究的知識圖譜,共得到九個聚類,分別為#0勝任力、#1高校教師、#2勝任力模型、#3教師勝任力、#4崗位勝任力、#5高校、#6高校教師評價、#7高校青年教師、#8雙師型,聚類之間的重復性較高,從圖譜中能讀取出有研究價值的聚類主要為教師勝任力、勝任力模型、教師評價、青年教師等。提取全部關鍵詞顯露頻次,統計如表2所示的最低出現位次為4的關鍵詞,其中,高校教師、勝任力模型、青年教師、思想政治理論出現頻次較高,為研究熱詞。
結合圖譜的內容可以得出如下結論:首先,從教師群體整體來看,在年齡維度上,學者重點關注青年教師群體,青年教師的工作年限短、工作經驗少、崗位勝任力不穩定,但同時青年教師的可塑性較高,因此,這一群體備受學者的關注;從學科維度看,思政教師相較于其他專業教師有更為堅定的價值觀、清晰的自我認知、鮮明的個人特質等特點。其次,有關高校教師的勝任力特征,研究者們主要從高校教師的大學生就業指導技能、品性、人格素質、心理健康、專業化、核心能力、科研能力、德育能力等方面進行探討。學者還根據高校類型劃分研究對象,如詞圖中出現的“雙一流高校”“獨立學院”“民辦高校”“應用型高校”“研究型大學”等關鍵詞。第三,從研究方法來看,主要為勝任力模型、扎根理論、指標評價、模糊綜合評判、機器學習、回歸分析、心理量表等。在勝任力模型的研究中,較為常用的兩種方法是冰山模型和洋蔥模型,所謂冰山模型是將勝任力劃分為兩個部分,浮出水面的部分為個人外在表現及技能,水面之下為不輕易顯露的內在要素;根據洋蔥層層分明的特點,可將勝任力由內而外歸為特質、技能、角色定位、個人能力。[2]
(四)聚類主題分析
在關鍵詞基礎上進一步分析聚類主題,將提取后的高頻關鍵詞進行同義詞合并并構建語義網絡,根據網絡呈現結果可劃為三個聚類主題:
1.勝任力模型評價體系
勝任力模型評價體系是由評價體系、綜合評價、扎根理論、模型結構、行為事件訪談等關鍵詞合并而來。學者基于不同的分析視角構建不同的指標評價體系,如,劉業云和周思從社會責任視角出發,構建包括知識、技能、態度、個性動機在內的指標體系;[3]張玨圍繞科研和教學兩方面構建高教群體評價體系;[4]王亞萍以大數據為分析視角,并從任務、個體等方面構建指標體系。[5]研究存在的問題是眾多研究者們所構建的指標依據不明,其科學性、價值性并未得到驗證,高教群體勝任力評價標準仍不統一。
2.思政教育視角下高校教師勝任力研究
在眾多關鍵詞中,思政教育出現頻次較高。相比其他高教群體,思政教師群體在幫助大學生塑造健全人格、學習馬列主義、形成良好道德情操和為國奉獻的情懷等方面承擔了更多。在對該教師群體勝任力的研究中,趙光從新的視角出發,比較思政群體、專業教師、輔導員的不同模型特征,并提出應當加強三者的協同效應;[6]王巍和吳其陽運用扎根理論方法對江蘇某高校的23位思政教師的訪談數據進行加工,研究發現高校思政教師勝任力結構的主成分為業務能力、個性特征、職業態度、政治素養;[7]邵西梅分析思政課教師的政治素質、專業知識、教學技能。[8]
3.高校教師勝任力特征結構構成的多重角度探討研究
涉及該研究主題的關鍵詞有:“勝任特征”“科研勝任力”“教學勝任力”“崗位勝任力”“職業勝任力”“創新創業教育”“就業指導”“創新型人才”等。高校教師勝任力特征的結構內容較為廣泛,并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內涵和衡量標準。高原和徐寧等人以理工類高校實驗技術崗為研究對象,構建了包括技能、人格、職業素養在內的模型;[9]熊思鵬和何齊宗以發放問卷方式研究國內高校青年教師勝任力特征結構;[10]郭麗瑩運用實證研究方法,收集全國12596份教師樣本數據研究創新創業教師勝任力;[11]廖宏建和張倩葦選取國內高校的SPOC優秀教師作為訪談對象,研究我國高校SPOC混合教學勝任力;[12]周榕(2012)從不同角度研究了高校教師遠程教學的勝任。[13]-[14]處在智慧社會中,高教群體應被嵌入“智慧”,重新思考智慧教師勝任力的內涵特征,在新的研究視角下開發勝任力結構。
二、我國高校教師勝任力研究趨勢展望
為進一步探究我國高校教師勝任力這一研究主題的年度演化路徑及未來研究趨勢,筆者利用文獻數據繪制了關鍵詞時區圖。該圖譜以時間為推進線索,將詞域中的所有關鍵詞放置于其所屬的時間區域之中,以昭示某研究主題的推演脈絡。主題內容從勝任特征模型到績效評價及評價指標構建,再到基于互聯網、大數據分析教師的勝任力特征;勝任力結構經歷了就業指導—心理特質—教學及互動教學勝任力—專業素質(專業技能、專業知識、專業精神)及創新能力—信息化教學勝任力—科研、德育勝任力。分析已有研究成果,思考今后高教群體勝任力研究可在三方面著手:
(一)縱觀該領域的研究內容,大數據背景涉及較少,數據挖掘應用較為欠缺,高教群體無論是在授課還是在研討中都在產生數據,如何收集這些場景化和數字化的數據并進行價值信息挖掘,將零散的數據加以整合并劃分不同的維度對其進行勝任力分析將會是一個重要的研究方向。此外,深入實地驗證指標體系的可操作性及準確性并做追蹤研究則更有利于構建科學、客觀的指標評價體系。
(二)教師勝任力的評價體系受多方面因素影響,會因某一因素的改變而發生變化,因此是非靜態的,同時也具有一定的廣泛性,而不是只從某一方面或某一維度來評定教師的勝任力。專業修養、科研、教學、德育、心理、創新、信息技術、發展潛能等綜合性指標全部納入評價體系,對不同的指標賦予權重,分析影響教師勝任力各個等級因素。
(三)關注不同的高教群體。從關鍵詞頻次發現,學者的關注點主要聚集為思政教師、青年教師,研究對象較為單一,像資歷較深、年齡較大的教師并不一定都具備數字信息搜尋及處理、創新等的技能,同樣具有研究價值和改進空間。因此,研究對象要從年齡、專業、院校類型、性別等方面拓展,同時要比較同一方面不同條件之下的教師勝任力,如應用型高校的教師和綜合型高校教師、青年教師和中年教師等。
參考文獻:
[1]羅小蘭.教師勝任力研究的緣起、現狀及發展趨勢[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7(23):42-44.
[2]祁艷朝,于飛. 高校教師勝任力模型的思考[J]. 黑龍江高教研究,2013,31(9):43-46.
[3]劉葉云,周思.基于社會責任的我國高校教師勝任力評價體系創新研究[J].教育與經濟,2010(2):31-36.
[4]張玨.基于勝任力模型的高校教師多軌制評價體系構建[J].繼續教育研究,2010(11):44-45.
[5]王亞萍.大數據視角下高校教師崗位勝任力的評價體系構建[J].中國高等教育,2018(18):54-56.
[6]趙光,孫偉鋒,仲璟怡.“課程思政”視域下高校教師勝任力模型構建研究[J].南京社會科學,2020(7):136-143.
[7]王巍,吳其陽.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勝任力結構模型研究——基于扎根理論視角[J].教育學術月刊,2019(9):71-77.
[8]邵西梅.論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勝任力的提升[J].思想教育研究,2017(11):94-98.
[9]高原,徐寧,柯紅巖,等.理工科院校實驗技術崗位勝任力模型研究[J].實驗技術與管理,2020,37(8):1-5.
[10]熊思鵬,何齊宗.高校青年教師教學勝任力的調查與思考[J].教育研究,2016,37(11):126-132.
[11]郭麗瑩.高校創新創業教師勝任力指標體系的實證分析——基于全國12596名教師樣本[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3):53-62.
[12]廖宏建,張倩葦.高校教師SPOC混合教學勝任力模型——基于行為事件訪談研究[J].開放教育研究,2017,23(5):84-93.
[13]周榕.高校教師遠程教學勝任力模型構建的實證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12,33(11):86-92.
[14]周榕.勝任力模型:高校教師遠程教學能力研究的新視角[J].現代教育技術,2012,22(10):94-98.
(責任編輯: 劉潔)
254350051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