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紅秀
摘 要:2019年9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將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山東沿黃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豐厚,開展對山東沿黃非物質文化遺產廊道建設工作對于講好“黃河故事”、傳承歷史文脈具有現實意義。文章通過探討非物質文化遺產廊道概念,以山東沿黃國家級、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為研究抓手,梳理山東沿黃非物質文化遺產廊道概況及保護進展,用管理學SWOT分析法對非遺廊道建設進行多維度剖析,并試圖從ST、SO、WO、WT四方面提出針對性建設建議,以期為山東沿黃非物質文化遺產廊道建設資源開發、有效保護傳承與活態利用提供有益參考。
關鍵詞:SWOT分析;沿黃;非物質文化遺產;廊道建設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2.01.053
黃河滋養了中華文明,在山東孕育出豐富多彩的齊文化、魯文化、泰山文化、泉水文化等具有地方特色的山東黃河文化,成為山東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2019年9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將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會議提到要“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要推進黃河文化遺產的系統保護”,守好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推進山東沿黃非物質文化遺產廊道建設是搶救性保護沿黃非遺的有效途徑,對于挽救沿黃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和傳承人、賡續黃河文化發展具有積極意義。
1 非物質文化遺產廊道概念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傳并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以及與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實物和場所。
遺產廊道概念20世紀80年代產生于美國,旨在嘗試保護大型線性文化景觀,是“線性的遺產區域保護形式”①,經多年不斷地實踐、完善和發展,促進了美國本土文化遺產保護和發展。近年來,我國也在開展一些類似的線性遺產區域研究,但相關理論研究還尚未成熟。“中國目前還缺乏對遺產廊道概念嚴格完整的認識,也缺乏相應的遺產保護的法規和體制”②,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廊道的概念更是沒有達成統一的認識。
本文嘗試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廊道概括為: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串聯起來的,以線串點成面,集合非遺節點保護之力,以有利于實現非遺有效保護與活態利用為目的的聚而合、強而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線性保護區域。
2 山東沿黃非物質文化遺產廊道概況及保護進展
山東沿黃非物質文化遺產廊道即是指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串連起來的山東沿黃河線性非物質文化遺產區域。九曲黃河,在山東境內蜿蜒千里,自西向東流經菏澤、濟寧、泰安、聊城、德州、濟南、淄博、濱州,最后抵達東營,匯入渤海。具體到縣級市(區)分別經過東明縣、菏澤牡丹區、鄄城縣、鄆城縣、梁山縣、東平縣、東阿縣、平陰縣、長清區、齊河區、槐蔭區、天橋區、歷城區、濟陽區、章丘區、鄒平市、惠民縣、高青縣、濱州濱城區、博興縣、利津縣、東營區,最后在墾利區匯入渤海。
山東沿黃城市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豐富,《世界遺產名錄》中我國目前入選了55項,黃河流域的世界遺產有19處,山東沿黃河流域就有兩處,即泰山和曲阜孔廟孔林孔府。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和擴展名錄(共五批)中涉及山東沿黃縣市共計52項,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和擴展名錄(共四批)中涉及山東沿黃縣市共計146項。
為做好黃河流域非物質文化遺產廊道建設工作,山東省政府積極響應國家政策,高度重視,做出了諸多努力:2020年制定了《山東省黃河流域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弘揚專項規劃》和《2020年山東省黃河非遺行動計劃》;在2021年山東省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利用,打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先行示范區,建設長城、大運河、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山東段),支持濟南等沿黃城市建設非物質文化遺產廊道”。
3 山東沿黃非物質文化遺產廊道建設的SWOT分析
為更全面、系統、準確把握廊道建設的方向,更好地為廊道建設建言獻策,本文采用管理學SWOT分析法對山東沿黃非物質文化遺產廊道的優勢、劣勢、機會、威脅分析如下。
3.1 優勢(Strengths)方面
3.1.1 廊道內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富,涵蓋項目類別全
山東沿黃縣市的國家級、省級四批非遺名錄涉及民間文學、傳統美術、傳統音樂、傳統舞蹈、傳統戲劇、曲藝、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傳統技藝、傳統醫藥、民俗11個大的項目類別,共計198項。山東沿黃非物質文化遺產廊道中適合開發展示的,極具觀賞價值和體驗性的傳統技藝、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傳統舞蹈、傳統戲劇、民間文學等數量可觀。
3.1.2 地域特色濃厚
曲藝類的山東大鼓、山東琴書、山東快書、山東花鼓,傳統音樂中的山東古箏樂,傳統戲劇中的山東梆子、呂劇,傳統技藝中的魯錦織造技藝等,都起源于齊魯大地,具有濃厚的山東地方特色。例如,山東大鼓發源于魯北、冀南一帶的農村,為中國北方最早的鼓曲形式,原名“犁鏵大鼓”,因其最初用耕地的犁鏵碎片伴奏而得名。劉鶚《老殘游記》加以美化,據其諧音改稱為“梨花大鼓”,從業藝人叫作“唱梨花片的”。1920年前后,梨花大鼓發展成為具有全國影響的大曲種,因其“所唱皆山東土調”“唱者皆山東產”而通稱為“山東大鼓”。③
3.2 劣勢(Weaknesses)方面
3.2.1 忽視整體開發,缺少有效聯動
山東沿黃非物質文化遺產廊道地理和時間跨度長,流經山東九市,每個城市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方面多局限于自身個體保護,忽視了整體開發,更缺少有效聯動、深入合作。容易存在資源開發單一、部分項目重復建設、資源浪費、項目之間聯系不緊密、知名度不高、缺少黃河文化內涵的深入挖掘等問題。
3.2.2 經濟基礎差,廊道建設工作被動
廊道地區經濟基礎較差,“據統計,山東黃河段的灘區面積大約有1702平方公里,耕地180多萬畝,所涉人口大約有60多萬人。這些地方一直是山東省自然條件最為惡劣,基礎設施最差,生活最艱苦的區域之一,也是山東省扶貧攻堅的重點區域”④。由于沿黃地區經濟基礎差,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開發建設缺少資金,非遺廊道建設需要借助外界的如社會、政府各方面資金的幫扶,工作開展存在被動性。
3.3 機會(Opportunities)方面
3.3.1 國家高度重視
山東沿黃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黃河文化的重要載體,是沿黃地區社會記憶、集體記憶、生活習俗、文化信仰的生動體現,其保護傳承工作的進展對于延續歷史文脈、推動新時代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具有積極意義。2019年9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對黃河文化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給予高度重視。
3.3.2 科技發展賦能
時代發展讓云計算、5G技術的應用更加普及,“互聯網+”賦予傳統更多的創新展示形式,非遺傳承保護得以搭上新時代的高速列車。科技發展非遺、繁榮非遺廊道建設成為非遺保護事業下一步的新徑、捷徑,更是其必由之路。在此時積極開展山東沿黃非物質文化遺產廊道建設正當其時,我們應該積極把握、借助科技力量,趁勢而為。
3.4 威脅(Threats)方面
非遺項目和傳承人生存狀況堪憂。隨著城鄉現代化進程推進,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賴以生存的土壤正日益遭受著侵蝕和破壞,山東沿黃非遺項目生存狀況艱難,像“長清落子等表演藝術只有零星的幾個人在苦苦支撐,隨著某些傳承人的離世,許多曲目和技藝也隨之消失”⑤。菏澤鶯歌柳書素有民間曲藝“活化石”之稱,2006年被列入山東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但是目前“已基本沒有了演出市場,處于瀕危消失狀態,亟待搶救和保護”⑥。搶救性保護雖然在非遺保護中取得了顯著成績,但是受各種因素沖擊、影響,非遺消失的速度、生存狀況對山東沿黃非物質文化遺產廊道建設構成威脅。
4 基于SWOT分析的山東沿黃非物質文化遺產廊道建設的建議
4.1 ST組合方面:政府主導,協調各方,積極引領,有序推進廊道建設
山東沿黃城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廊道建設涉及多個縣市、多種形式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政府務必堅持規劃先行,優化頂層設計,做好廊道的功能定位、開發方向,確實有效調動各方積極性和參與度,通過政策優惠、項目扶持等形式,改善非遺傳承人的生存環境和境況。尤其要積極發揮濟南作為文化名城、泉水文化發生地、省會城市的引領作用,有序聯動各縣市,有規劃、有安排,帶動整個廊道建設有序推進。
4.2 SO組合方面:與時俱進,創新形式,盤活資源,重新煥發不竭生機
積極利用“互聯網+”,積極培育、挖掘、展示非物質文化遺產,通過互聯網、5G、AI等手段,打造符合現代大眾審美需求的非遺文化產品和成果,積極探索數字化非遺保護形式,實現數字化技術和非遺資源的深度融合,盤活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通過積極打造沉浸式非遺展示區和體驗區,讓非遺活起來,貼近民眾生活。幫助非遺項目從業者豐富傳統非遺項目的產品品種,借助特定節日、習俗等形式,讓傳統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生機,盤活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
4.3 WO組合方面:深入挖掘,產業融合,強化賦能,文化經濟相得益彰
黃河文化承載著齊魯人的歷史記憶和文化印記,如何深入挖掘黃河文化蘊含的時代價值,講好“黃河故事”,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山東沿黃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世代相傳的文化財富,作為黃河文化的一部分,應該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生機,通過產業融合,轉化為脫貧生產力,通過“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非物質文化遺產+扶貧”、非遺產品深加工等形式,促進非遺活態保護的同時將精神文化成果積極轉化成經濟發展成果,實現文化與經濟的共生、共振、共鳴,帶動當地居民居家就業、增加收入,切實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鄉村振興、助力脫貧攻堅方面作用的發揮。
4.4 WT組合方面:因地制宜、良性競爭、多元一體,實現廊道和諧共榮
由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廊道具有地理上不可分割的線性屬性,山東沿黃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不同縣市的某些范圍存在小范圍的重合和相似性,因此,非遺廊道建設必須對區域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進行頂層規劃,因地制宜,重點開發,聚焦亮點,突出特色,打造品牌,構建沿黃區域一體化的競爭合作系統,從源頭上避免同質化項目或產品的內部惡性競爭,減少重復建設和資源浪費,打造沿黃各地多元和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共生系統,促進非遺廊道建設的有序、健康發展。
2021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也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開啟之年,謀劃好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和傳承工作就顯得尤為關鍵。而山東沿黃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黃河文化的重要載體,是沿黃地區社會記憶、集體記憶、生活習俗、文化信仰的生動體現,其保護傳承工作的進展對于延續歷史文脈、推動新時代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具有積極意義。山東沿黃非物質文化遺產廊道將傳統的非遺保護由點、面的形式改為線性,有利于提升非遺保護力度,發揮整體保護、有效規劃、全方面關注的作用,有利于更好傳承黃河文化、賡續文化血脈。
注釋
①王肖宇.清文化遺產廊道保護研究[M].沈陽:東北大學出版社,2014:6.
②王志芳,孫鵬.遺產廊道—一種較新的遺產保護方法[J].中國園林,2001(5):88.
③李宗偉.山東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圖典:第一卷[M].濟南:山東友誼出版社,2012:252.
④馬德輝,段同苑.山東黃河時空大數據中心研究與構建[C]//北京沃特咨詢有限公司.2020年(第八屆)中國水利信息化技術論壇論文集.北京:北京沃特咨詢有限公司,2020:5.
⑤王云慶.山東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及傳承人立檔保護研究[J].檔案學通訊,2018(2):62.
⑥李夢華.菏澤曲藝的“活化石”—鶯歌柳書[J].曲藝,2020(10):47.
sdjzdx202203231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