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蘋 南京市園林規劃設計院有限責任公司高級工程師
河道景觀是城市自然景觀要素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城市文化的一個重要載體,其在歷史發展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1]。隨著城市的不斷發展,老城區河道逐漸出現渠化、硬化、水質惡化等問題[2]。因此對老城區河道進行整治改造和景觀更新,對于維護城市的生態系統、提高附近居民的生活水平具有重要的意義[3]。秦淮河中段是位于南京市老城區的一段重要河道,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主城區的城市綠廊。其交通便利,周邊的文化資源豐富,歷史積淀深厚,有利于挖掘文化要素。本文以內秦淮河中段為軸線,以沿河綠地為載體,對其河道進行整治和景觀更新,力求打造一條生態之河、人文之河、活力之河。
內秦淮河中段整治工程位于南京市秦淮區,東起夫子廟桃葉渡,西至張公橋鐵窗欞泵站,河道全長約2.9 km(圖1)。河道上口寬20 ~30 m,兩側綠化保護帶各5 ~10 m,匯水面積492 hm2。綜合整治包括改造局部道路景觀節點廣場、貫通全線慢行步道、全線綠化景觀提升等內容。
圖1 改造提升范圍
1.2.1 青溪、運瀆
青溪開鑿于三國孫吳赤烏四年(公元241 年),原名“東渠”,發源于今南京市鐘山西南,匯合于前湖(今稱燕雀湖),南流入城后,北接潮溝,南入秦淮河,也叫九曲青溪。運瀆遺脈從內橋向西,經鴿子橋、笪橋、鼎新橋、倉巷橋、文津橋、張公橋,在鐵窗欞入外秦淮河,流經的區域為繁華的老城區。
1.2.2 文保資源分析
內秦淮河中段規劃用地及其周邊的歷史積淀相當豐富,有夫子廟、太平南路商業街、回民街、朝天宮等,可以通過梳理將歷史文脈取其意融入景觀的主要節點中。同時要充分保護改造范圍內的文物,在改造景觀節點時注意配景與文脈的點綴,達到人在河邊走,水在身邊流,歷史心中存的效果。
河道藍線內步道貫通情況主要存在3種形式:一是已貫通路段,即沿河或者二級平臺部分貫通的路段;二是有條件貫通路段,即解決好周邊小區封閉問題,便可實現貫通的路段;三是特殊貫通路段,即實際使用中退讓河道藍線存在問題的路段。
秦淮河河道的水位一般為6.5 ~6.8m,最高水位7m 左右,當河道水位達到6.8m時泵站開始工作,自動開啟水泵進行機排。現狀駁岸均為二級直立式硬質駁岸。
現狀河道兩側藍線內的非成套建筑,原則上均作拆遷處理,原址或小區內選址盡量按原建筑面積還建。同時可保留景觀節點、街頭綠地廣場上的現有建筑,采用出新和局部改造的方式,使之符合整段河道的文化歷史氛圍。
現狀河道兩側綠化基本完全郁閉,上層喬木樹種以構樹、泡桐、楓楊、水杉(健康路至中華路段)為主,還有少量的垂柳、楝樹、女貞、雪松和合歡。灌木樹種主要有迎春(健康路至中華路段的二級平臺)、金邊黃楊和法青(部分路段的一級平臺外側)。當前綠化方面存在的問題主要是綠化郁閉度過高、植物景觀的觀賞性不夠及整形灌木無法修剪等。
內秦淮河中段景觀改造提升旨在以南京內秦淮河為核心,以河道周邊的歷史人文和自然生態為基礎,按照保護、控制、優化、提升的總體要求,完善內秦淮河東段的步行體系,進一步做好河道本體和周邊環境的保護與整治,實現濱河綠帶、親水步道、景觀小品的全面提升。改造提升注重延承內秦淮河的歷史風貌,注重處理景觀細節,充分利用河道現有水景資源,通過河道藍線內綠化景觀展現一個隨四季變化,擁有春季繁花、夏季綠蔭、秋季彩林的宜人濱河景觀園林環境。濱河步行道結合現狀進行合理布置,營造一個舒適的步行環境來提高濱河景觀帶的整體品質,增強市民對此段內秦淮河道的親近感。
根據河道現狀,通過分段的方式逐步實現全段景觀提升、濱河人行步道貫通的目標,并從保護自然生態景觀及文化繼承的基點出發弘揚秦淮河文化,突出秦淮河的歷史環境的真實性、完整性和豐富性。
內秦淮河中段景觀改造總體設計景觀結構主要為“一軸、三段、多點”,如圖2、圖3、圖4、圖5 所示。“一軸”指的是一條城市綠軸——內秦淮河中段河道,主要指東吳從遷都建業到進入興盛時期再到朝代滅亡的整個歷史時期。“三段”指東吳興起、東吳興盛和東吳滅亡,新南京崛起。東吳興起即區域綠廊——桃李橋至中華路,此段河道兩邊以居住空間為主,景觀空間范圍較小,景觀改造重在營造綠色生態空間,創造綠色、生態、怡人的生活氛圍;東吳興盛即區域展廳——中華路至莫愁路,此段河道兩側主要分布有朝天宮、中共江蘇省委黨校、南京市第一中學等極具城市歷史文化感的地塊,對于此處的景觀改造重在強調城市歷史文化的表達與串聯,展現具有區域特色的歷史文脈和景觀氛圍;東吳滅亡,新南京崛起即區域客廳——莫愁路至鐵窗欞泵站,此段靠近城市快速路,河道兩邊以商業和住宅及市政用地為主,未來將是地鐵出入口,是較為熱鬧的區域體驗空間。“多點”指沿線結合道路交叉口現區域綠廊——桃李橋至中華路,有街頭綠地、建鄴路沿街綠地等,設多個景觀節點。
圖2 一軸
圖3 三段
圖4 多點
圖5 改造提升總平面圖
針對已貫通路段,應不斷增加步行的舒適度;針對不通路段,應考慮如何創造條件使其貫通,貫通后如何解決周邊小區的封閉或開放問題等,最終達到沿河步道兩側或單側全部貫通的目的。在設計內秦淮河中段的慢行系統時,需要考慮慢行空間的舒適度、慢行設施和設施的可行性,慢行系統的可達性要好、慢行空間要有可供休憩的空間和必要的設施,要保證慢行系統的道路循環。在進行景觀設計時,應結合河道及水文情況進行改造,有條件的區段應保留河道兩側的雙向慢行步道,條件不允許的區段保留河道一側的單向慢行步道[4]。
采用相對封閉式的擋墻遮擋沿河河道保護線周邊不佳的現狀,采用相對通透的圍墻對周邊較好的景觀進行借景。同時,解決沿河圍墻樣式統一的問題。
本次景觀更新不再是簡單改造,而是通過對河道兩側建筑、小品等的粉飾、有效改造與利用,創造出不一樣的景觀效果。同時,充分利用河道與道路交叉口的綠地,擴大沿河休閑空間。
對現狀景觀不佳和占用河道藍線的建筑,可采取相對統一的風格進行出新以及還建[5]。
第一,堅持老城區河道保護與城市更新的有機結合,采用“小尺度、漸進式”的更新方式,融入城市歷史文化特色。第二,注重對于重點地段、重要景觀節點以及沿河綠化空間、綠化植物進行改造。
本文通過對南京市內秦淮河中段景觀現狀進行研究,提出具有南京市地域特色的河道景觀改造思路,并創造性地提出老城區河道微更新改造提升“五字方針”。隨著城市的發展與進步,城市景觀規劃也應進行同步更新,只有在先進技術、科學理念的引領下,結合城市自身地域文化、鄉土特色和景觀現狀等,對城市河道進行整治改造和景觀更新,才能讓河道景觀成為一座城市的特色和代表地域文化的重要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