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豆豆 郭星潔
近年來,國家及地方相繼出臺了一系列關于進一步加強勞動教育的意見通知,對兒童青少年加強勞動教育成為廣大教育工作者和家長廣泛關注的話題。《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明確指出:“引導幼兒生活自理或參與家務勞動,發展其手的動作,如練習自己用筷子吃飯、扣扣子,幫助家人擇菜葉、做面食等。”但是在實際的幼兒園及家庭教育中,由于重智育、輕勞動教育的固有觀念,幼兒勞動教育長期不被教師和家長重視,問題頗多。本文基于當前幼兒勞動教育存在的問題與發展困境,從家園共育背景出發,探尋開展與實施幼兒勞動教育的適宜策略,以期真正發揮勞動教育在學前階段的育人價值。
幼兒期是培養幼兒良好勞動行為習慣的重要時期。在家園共育的背景下,幼兒勞動行為習慣的養成可以通過開展勞動教育來進行。在幼兒園中,教師通過開展各種類型的勞動教育課程及活動,增強幼兒的勞動意識,鍛煉幼兒的勞動能力,使幼兒激發熱愛勞動的積極情感。在家庭中,家長的勞動行為為幼兒樹立了良好的榜樣,讓幼兒在享受親子共同勞動的快樂中提高勞動能力。
幼兒是一個獨立且完整的個體,具有自身的獨特性與差異性,勞動教育策略的實施要基于不同幼兒的特點靈活調整。在新時代背景下,幼兒勞動教育有了新的任務和使命。家園共育背景下的幼兒勞動教育強調教師與家長之間建立合作伙伴關系,共同努力促進幼兒勞動意識與能力的增強。因此,教師要豐富幼兒勞動教育的知識儲備,提高自身的專業能力與水平,制定合理的勞動教育方案。家長應增強勞動意識,積極配合幼兒園的勞動教育工作,引導幼兒參與家務勞動,為幼兒勞動能力的培養提供支持。
第一,幼兒勞動教育的內容簡單、體系不完整。幼兒園勞動教育內容包括自我服務勞動、為群體服務勞動、種植飼養勞動和手工勞動等。當下,幼兒園勞動教育內容多是自我服務勞動,如自主穿脫衣服、盥洗、整理物品等,其他類型勞動教育的開展較為欠缺,不能滿足幼兒多樣化的勞動需求。第二,幼兒園開展的勞動教育形式化。一方面,部分幼兒園沒有開設專門性、系統化的勞動教育課程,在一日活動中的勞動教育滲透存在目標不明確、內容不全面等問題,教師開展勞動教育能力不足,無法合理地將勞動教育理論與幼兒的生活實踐緊密結合,出現隨意和盲目開展的現象。另一方面,幼兒園勞動教育內容缺乏針對性和層次性。比如,不同年齡班實施的勞動教育內容出現整體劃一的情況,如種植區植物的選擇、動物的飼養等,難以滿足幼兒勞動的差異化需求。
第一,家長沒有充分認識到幼兒勞動教育的價值,認為幼兒年齡小,勞動能力不足,讓幼兒參與家務勞動是浪費時間的,且容易誘發安全隱患,因此,家務勞動都由父母包辦代替。這種包辦代替的觀念和行為不僅剝奪了幼兒的勞動自由,不利于幼兒的全面發展,還會阻礙勞動教育的落實。第二,家長忽視自身具備的勞動教育資源,對幼兒勞動能力的培養缺少支持。多數家長沒有意識到在自己從事的職業、個人行為習慣與興趣愛好中都隱藏著巨大的勞動教育資源,多數家長很少向幼兒提及自己工作的內容和自身具備的動手能力,如整理歸納的能力、制作美食的技能等,很少向幼兒分享經驗。由于家長的忽視,這些人力資源無法為家園合作中幼兒的勞動教育提供幫助與支持。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明確指出,“與家庭、社區合作,引導幼兒了解自己的親人以及與自己生活有關的各行各業人們的勞動,培養其對勞動者的熱愛和對勞動成果的尊重”。幼兒勞動教育不是幼兒園單方面的工作,還需要家長的配合與支持,需要兩者的共同努力。當前幼兒園勞動教育存在家庭與幼兒園之間脫節的現狀。其一,幼兒勞動教育主要由幼兒園主導,勞動教育計劃的制定、方案的選擇僅由幼兒園安排和開展,家長則處于被動地位,缺少主動參與幼兒園勞動實踐的機會,造成兩者合作地位的不平等。其二,家園合作開展幼兒勞動教育流于表面、形式化。由于家長的勞動教育觀念淡薄,導致幼兒在幼兒園建立起來的勞動規范又回到原點,沒有達到勞動教育效果。
1.統籌課程內容,豐富課程形式。幼兒園勞動教育課程是系統化培養幼兒勞動觀念和幼兒勞動習慣的主要方式。幼兒園要結合本園的辦園理念、勞動教育資源以及幼兒身心特點,整合家庭中的衣、食、住、行各個方面和幼兒園五大領域、區域活動、主題活動等,形成不同類型的幼兒勞動教育內容,構建獨具特色、個性化的幼兒園勞動教育課程體系。一是主題勞動活動,以節氣、節日為主題開展幼兒勞動教育。比如,勞動節期間教師帶領幼兒到社區開展“清潔環境”的公益勞動,讓幼兒感受勞動節氛圍的同時,提高動手參與勞動的能力,并感受通過勞動獲得美好環境的成就感;二是游戲中的勞動活動,將游戲融入幼兒勞動教育活動。比如,教師將游戲與果園勞動結合,讓幼兒利用竹竿幫助農民伯伯采摘果子,使幼兒在動手動腦游戲的過程中開發思維,提高勞動能力。
2.構建幼兒勞動教育課程評價體系。幼兒園要將勞動教育的評價納入幼兒園課程評價體系,發揮評價對促進幼兒勞動能力發展的重要價值。一是制定評價表。幼兒園要依據課程內容和幼兒的特點,制定幼兒勞動教育活動評價表。對幼兒在勞動中的行為進行觀察和記錄,利用工具統計分析數據,客觀評價幼兒的勞動狀況,并總結和反思,提出優化建議。二是評價幼兒在家庭中的勞動情況。幼兒園要鼓勵家長利用評價表對幼兒的家務勞動行為展開評價,并向教師反饋。三是強調評價主體的多元化。幼兒園要引導教師、家長、社區以及幼兒參與勞動教育評價,綜合多方意見,為提高幼兒的勞動能力提供多元參考。
1.幼兒園要發揮家園共育開展幼兒勞動教育的引領作用。幼兒園要在勞動教育過程中發揮帶頭作用。第一,創設勞動環境,豐富勞動場地與資源配置。幼兒園要充分挖掘各種勞動資源,為幼兒全力打造勞動場地,如種植區、飼養區等,并根據勞動場地的功能與特點投放安全、衛生、數量充足、種類多樣的勞動工具與材料,在勞動的過程中引導幼兒模擬多種職業,沉浸式體驗勞動,使幼兒在動手操作和探究的過程中建立勞動與生活之間的有機聯系。第二,提高教師的勞動教育認知,制定幼兒園勞動教育工作計劃。一方面,教師要利用多種渠道充實自身的專業知識,如通過參與職后培訓、專家講座等學習勞動教育理論;通過參與教師交流會,學習不同教師開展幼兒勞動教育的策略與方法。另一方面,教師要制定幼兒園勞動教育工作計劃。第三,賦予更多家長參與幼兒園勞動教育的機會。比如,在幼兒園勞動教育方案的制定上,幼兒園可以征求家長的意見,讓家長建言獻策。同時,幼兒園可以邀請不同職業的家長向幼兒分享自身職業的內容、特點與價值,增強幼兒對不同勞動的認識,以加強幼兒園與家長之間的聯動與合作。
2.家長要積極承擔家園共育開展幼兒勞動教育的責任。家庭是幼兒教育的基石,對開展勞動教育具有基礎作用。幼兒的初次勞動體驗多發生于家庭,家庭氛圍、家長的勞動理念與要求,影響著幼兒的勞動認知與行為,家長要充分發揮家庭對幼兒勞動能力培養的基礎性作用。首先,家長要轉變傳統的重智育、輕勞動教育的教育理念,樹立科學的幼兒勞動教育觀。家長可以利用書籍、網絡資源和幼兒園開展的講座等進行學習,提升自身對幼兒勞動教育認識的科學性與準確性。其次,家長要樹立與教師共同育人的意識。一方面,家長要認識到與教師共同合作開展幼兒勞動教育的價值,認可與支持幼兒園的勞動教育工作,主動參與幼兒園開展的相關勞動教育活動,并愿意向幼兒園提出策略建議、提供自身勞動資源,豐富幼兒勞動教育的內容。另一方面,家長要注意將幼兒在幼兒園的勞動延伸到家庭中,配合教師共同培養幼兒良好的勞動習慣。最后,家長要充分把握家庭中的勞動實踐機會,引導幼兒做一些簡單的家務勞動。如擦拭桌椅、掃地、照顧家人等。在幼兒勞動的過程中,家長也要充分發揮自身的榜樣帶動作用,讓幼兒在提升自我效能感的過程中提高勞動能力。
1.利用家園合作的各種形式,助推幼兒勞動教育。一是利用家長手冊或微信家長群向家長展示幼兒勞動教育的活動方案,使家長明確幼兒園勞動教育的目標、內容與過程;二是利用家長會、專家講座,分享科學的幼兒勞動教育觀念,提高家長的勞動認識;三是利用家長接待日、家長開放日,通過入園參觀,讓家長了解真實的幼兒園勞動教育現狀,了解幼兒的勞動發展情況;四是利用家長接送幼兒入園、離園階段,相互交流、溝通幼兒在家庭和幼兒園中的勞動教育狀況及進展;五是通過開展與勞動教育相關的親子活動,在親子互動過程中提高幼兒參與勞動的積極性,使幼兒獲得愉快的勞動體驗。
2.建立并完善協同聯動的機制和平臺。一是成立社區幼兒勞動教育委員會,促進家庭與社區之間的有效連接,形成三方協同共育模式,共同挖掘社區中的自然、文化資源,以豐富幼兒勞動教育的內容,拓寬幼兒勞動教育的途徑,推進幼兒勞動教育的開展。二是統籌社會各界力量與資源,搭建線上、線下勞動教育交流平臺。在線下,利用幼兒園空地、戶外種植園地,打造農場、勞動體驗館等,開展幼兒勞動實踐活動;在線上,利用釘釘、微信等平臺,實現教師與家長雙向互動。三是利用微信公眾號、官方網站等,推送幼兒勞動教育相關政策、研究成果等最新資訊,豐富教師與家長的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