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晨露
當我們在電視上看到天安門廣場升旗時,會激起心中陣陣愛國熱忱;當我們在奧運會的運動場上看到徐徐升起的國旗時,會心潮澎湃;當我們參加每周一的升旗儀式時,心中會充滿作為中國人的自豪感。這是一種莊重的儀式感,說起儀式感,大家可能腦海里會浮現這樣一些情景:情人節的一束鮮花、一次溫馨浪漫的燭光晚餐;求婚現場的一枚戒指、一段感人肺腑的告白。還有各種的生日宴、紀念日、閨蜜下午茶等,有這樣一個現象,一年下來,感覺每天都在過節,但是大家依然樂此不彼,這是為什么呢?因為盡管生活一地雞毛,但是總有人把雞毛撿起來扎成雞毛撣子來彈走生活的瑣碎。其實大到國家活動、婚喪嫁娶,小到節日生日,儀式感都會蘊含一種力量,讓我們獲得內心的莊嚴感和精神的慰藉。
儀式感對幼兒園的教育又有什么意義呢?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政協會議中講到:教育要“培根鑄魂、啟智潤心”,這深刻揭示了教育的使命和價值。教育家夸美紐斯在《大教學論》中也寫道:“一切知識都是從感官開始的。”幼兒園的孩子更注重的是感知教育,日復一日平凡的生活中,簡單的一聲問候、一個擁抱、一個節日、一個活動因為賦予了儀式,孩子親身的參與和感知,讓平凡的日子變得有意義。那么幼兒園又是怎樣詮釋儀式感教育的呢?幼兒園儀式感教育是指幼兒園圍繞教育的目的,精心設計具有較強儀式感的活動,巧妙地把儀式感運用于孩子的成長教育中,通過氛圍感染幼兒,潛移默化、潤物無聲地陶冶幼兒的道德情操,培養幼兒高尚、高雅、高潔的生活情趣,豐富幼兒的審美體驗。那么,幼兒園最直接、最重要的一種儀式感活動——幼兒園升旗活動的儀式感教育又是怎樣的呢?
1. 德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法》第一條明確指出升國旗是“為了維護國旗的尊嚴,增強公民的國家觀念,發揚愛國主義精神”,由此可見,升旗儀式是幼兒園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手段和德育工作的重要陣地。升旗儀式作為一種儀式感的體驗性活動,自身具備儀式的共性——神圣性。當小旗手手持國旗邁著整齊有力的步伐走向旗臺時,自然而然萌發了對國旗及其他象征物的興趣;當主持人說“升國旗,奏國歌,全體行注目禮”時,潛移默化運用了作為國家的象征符號的國歌和國旗。在莊嚴神圣的升旗儀式氛圍中萌發幼兒的愛國情感,增強幼兒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2. 美
每周一的清晨,在不同的園所,大家都進行著相似的升旗儀式,主持人致辭、出旗、升旗、唱國歌、主題講話、主題表演等。每個幼兒園的老師都非常認真地做了前期的準備。在現場,我們會看到美觀童趣的主題背景、色彩艷麗的輔助道具、統一鮮明的服飾妝容、聽到朗朗上口的閩南童謠、悅耳動聽的兒童歌曲,并且能從孩子在臺上落落大方、精彩紛呈的表演中感受到臺下老師們趣味生動的動作編排以及賞心悅目的舞臺表現。這些都賦予了幼兒最好、最直接的審美體驗,讓幼兒通過視覺、聽覺等各種感官來感受美、發現美、表現美。
3. 情
在升旗活動中,莊重的儀式帶來愛國主義教育,主題性講話、表演滲透了更多的情感教育。我們以其中最常見和最重要的情感教育“關愛”出發為例。可表現為:第一,愛同伴、愛幼兒園,關心周圍的變化。第二,愛家人、愛老師,關愛弱勢群體。第三,愛家鄉、愛祖國,衍生真實情感。第四,愛生命、愛成長,體驗合作快樂。通過這些主題性國旗下講話和表演對幼兒進行關愛情感的培養,孩子們學會了分享,學會了尊老愛幼,懂得盡情、盡性、盡意、盡心地去愛,成為一位富有愛心、至情至性的孩子。
4. 行
幼兒園的升旗儀式作為集體活動可以形成“能量場”效應。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班杜拉認為:“一切行為的形成都可以靠簡單而直接的經驗觀察、模仿學習得來,最終獲得行為內化。”提到了榜樣示范在人們的社會性學習過程中的重要性以及無法替代的作用。統一的著裝,得體的舉止,面對國旗莊重、不能嬉戲打鬧的態度,這些要求都有助于孩子形成相應的禮儀規范。在短暫的升旗儀式過程中學會自律,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這些榜樣的力量讓儀式現場以榜樣為中心形成了一個“向榜樣看齊”的能量場,無形中傳遞著儀式感教育的正能量。另外,升旗手的競選、展示,小主持人的侃侃而談,小演員們的大膽表現都能讓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藝術表現力得到提高,增強他們的自信心,激勵其更好地成長。
1. 道德講堂
2. 大型特色活動:健康美食運動節開幕式、閉幕式,六一藝術義賣節開幕式、閉幕式等。
3. 主題性活動:祭英烈活動、建國七十周年活動等。
4. 常規活動:周一升旗儀式
1. 時間
每周一上午八點二十五分,如遇雨天,往下順延,確保主題的時效性。
2. 班級
每學期除第一周由工會和團支部組織升旗以外,其余時間均由各班輪流負責,按照從大班至小班的原則,依次順延,如遇個別主題年齡適宜性的問題,另調整班級順序,每學期每班均有1~2次機會主持升旗儀式。
3. 主題
為確保升旗主題的全面性和多樣性,升旗活動的主題由學園統一制定安排,以季節、節日、實事、班級主題等為參考依據,結合學園文明校園評選等相關指標內容,依據各班實際特點設計制定升旗的主題。
4. 環節
(1)升旗:此環節有主持人致辭、出旗、升旗(唱國歌)、旗手退場等環節。
(2)主題表演展示:圍繞預設主題編排4~5分鐘的節目,如詩歌朗誦、歌曲串燒、舞蹈表演、童話劇演繹、主題性講話等多種方式,以片段式、主題創排式等方式完美呈現。
(3)國旗下頒獎:頒獎分“國旗下好孩子”“文明班級”“衛生班級”等項目,如遇主題特色活動,可增設其他相應獎項,如“書香家庭”“最美家風”等。
(4)唱園歌:安排幼兒擔任領唱、指揮。
1. 著裝得體
著裝的要求從一方面反映出對升旗儀式的重視,表現出對國旗的尊重;另一方面,由于升旗儀式的主要目的被定為強調團體的一致性而不是差異性,每個人都不再是以一個個體的存在而出現,而是以集體中的某個形象出現,他所代表的已然不是他本身,而是某一類角色。這就出現了著裝要求,我們會讓主持班級的幼兒身穿相應的演出服(小主持人:隆重華麗的禮服,小旗手:規范儀式的旗手服,小演員:形象生動的表演服飾等);參與幼兒身著統一的園服或段服;老師、阿姨身穿園服、扎頭發;觀摩家長身穿得體大方的服裝,不穿奇裝異服,同時佩戴統一的觀摩卡。
2. 情緒飽滿
幼兒園的孩子的情緒都有什么樣的特點呢?表現為易沖動、易外露、易感染,這是他們的特點。我們要抓住這些特點引導幼兒以飽滿的情緒參加升旗儀式,當五星紅旗高高升起時,我們的情緒是莊嚴肅穆的;當參與主題表演時,我們的情緒是快樂自信的;當接過證書獎狀時,我們的情緒又是喜悅自豪的。
3. 姿態適宜
①入場的姿態:幼兒排著整齊的隊伍從相應的位置踏步入場;②觀摩者(教師、幼兒、家長)的姿態:站立,手放兩側,雙眼平視前方,不隨意走動、交頭接耳;③參與者的姿態:小旗手一手擺臂一手持旗,踏步走的姿勢、升旗手兩手拉繩,跟著音樂節奏,一小節拉一次的姿勢,指揮,園長、書記頒獎鞠躬、雙手遞送獎狀、錦旗,上下場的手勢提示動作,等待幼兒排隊站立的姿態等。這些姿勢都體現了身體儀式的秩序感和神圣性。
1. 空間布置
場域是什么?它的提出者布迪厄說:“一個場域可以被定義為在各種位置之間存在的客觀關系的一個網絡,或一個構型。”在升旗儀式中每個人都有他相對固定的位置,主持人站在旗臺的中間,決定著今天主人翁的身份;旗手站在操場的中后方營造莊嚴的氛圍;參與表演的幼兒站在舞臺兩側,預示節目的開始;班級教師站在幼兒隊伍的后方,起提示指導的作用;觀摩家長站在教師的后面,顯現參與的情感。這些位置安排會油然產生一種身份認同感,每個人都有特殊的身份。同時,前面提到的老師們按照園服的穿著排隊,也是為了班級的榮譽,形成一個完整的位置場域。
2. 環境創設
確定了位置后,我們需要進行環境創設,環境在儀式感教育中,體現的是一種符號的象征。鮮艷的五星紅旗象征著國家的崇高地位;主題鮮明的背景裝飾象征著國旗下主題教育活動的內涵;趣味十足的表演道具象征著幼兒朝氣蓬勃的精神狀態;代表性強的地毯、頒獎臺、頒獎托盤象征著儀式的隆重特別;標志鮮明的獎狀、錦旗象征著學園的辦園理念和特色文化。環境創設中不同的物品、符號都被賦予和平常不一樣的象征意義。
3. 音樂渲染
除了空間布置和環境創設外,音樂的渲染對儀式感教育也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提示入場:鏗鏘有力的運動員進行曲;顯示符號:雄壯激昂的義勇軍進行曲;展示主題:特色鮮明的主題音樂;呈示文化:清新悅耳的園歌。
1. 主題教育
第一,主題文字:(“我是健康小寶貝”“青山綠水家鄉美”“愛干凈講衛生,從你我做起”“尊重自然,熱愛生命”)這些文字可以明確升旗活動主題教育的內容;做好學園資料的收集保存(省文明校園、平安校園等評比佐證材料);儀式感教育的提示作用。第二,節目語言:節目語言的形式多樣,現場采訪式(畢業季,采訪大班哥哥姐姐)、故事串講式(泉州走透透,逛西街方式)、旁白陳述式(童話劇背景語言,在一座茂密的大森林里)。第三,國旗下講話:大部分幼兒園都有國旗下講話的環節,我們把這一環節融入主題表演,用不同的形式進行演繹。國旗下講話有的是教師講述,有的是幼兒演繹,不論主體是誰,我們都應該注意這四個字:精(只講一個主題)、明(通俗明了,易于幼兒接受)、短(簡短扼要、不要長篇大論)、活(生動形象、富有感染力)。
2. 儀式銜接
小小主持人,主持的時間不宜過長,環節過渡緊湊,避免拖沓煩冗;主持稿的內容簡潔明了,文字趣味,貼近幼兒生活,避免成人化說教式;主持表述恰當,避免念經式,升旗儀式語言自信有力,情境表述富有感情,頒獎陳述清晰自如。
3. 評價總結
采用多形式由教師或園行政針對不同領域內容的發言:評述式、問題式進行活動評價(針對外出參觀活動、評比情況、升旗現場等給予評價,培養幼兒的集體榮譽感);演講式、對話式開展隨機教育(對一日生活中普遍性或典型意義的一些事情及時分析評述,使幼兒明白道理、分清是非。春游、散步、入園等);介紹式、表現式表達致謝感恩(感謝升旗活動家長、幼兒、其他班級教師的支持幫助,潛移默化對幼兒進行感恩教育,為升旗畫上圓滿的句號)。
怎樣進行節目的編排對每個老師來說都不是難事,節目的選擇、隊形的設計、動作的創編都不在話下,但是如何讓節目出彩,有創意,如何讓幼兒在排練的過程中收獲滿滿,盛放你的“鋒芒感”,這是我們值得思考的。
1. 以大帶小,攜手成長
大多數老師都有這樣的經歷和感受,排練對象如果是大班的孩子,會覺得輕松自如,成效顯著,但是如果遇到小班的幼兒,可能就會一籌莫展,無可奈何。那么以大帶小就是一個最好的辦法,以大帶小這個方式可能在區域活動、創游,一些主題系列活動中經常出現,但是運用于升旗活動中,會讓你有意想不到的收獲。在一次小班愛鳥周主題活動中,里面的三個主要角色:鳥、熊、砍伐者(光頭強)都選用大班幼兒帶領小班幼兒的方式進行表演,這樣有什么樣的作用呢?
(1)心理鼓勵:小班幼兒年齡較小,易怯場、害怕,可以由大班幼兒對其進行心理鼓勵,增強其自信心。
(2)定位參考:經常“找不到位置”這也是大家頭疼的問題,中大班的幼兒可以利用參照物、貼點的方式,但是小班的孩子沒有辦法達到我們的要求,這時大孩子就起到了定位參考的作用,在剛才的視頻中大班孩子扮演的小鳥就為小小鳥們做了定位參考。
(3)動作示范:在排練小班的升旗節目時,老師們往往是自己跳得滿頭大汗、激情似火,可是底下的小學徒們似乎卻不買你的賬,動作隨意,這時孩子的示范榜樣力量就起了事半功倍的作用。小小光頭強在大班幼兒的帶領下活靈活現,深受大家的喜歡。
(4)情緒暗示:節目正式開始前,我們經常會遇到哭鼻子不上場的,找媽媽在哪里的,怎么辦呢?哥哥姐姐的鼓勵與帶動,開心喜悅的情緒讓他們一個個都轉化成了面帶微笑、自信大方的小演員,呈現給我們一場升級版的“熊出沒”。
2. 巧用家長,資源共通
家長資源,大家都會用,那么如何用得巧,用到刀刃上呢?以大班舞蹈《我也想當兵》為例:
(1)家長全面參與:在節目編排前,我們將升旗課程延伸到家庭中,孩子們以家庭小分隊的形式,在武警爸爸的帶領下走進軍營,觀看軍人的日常訓練,參與體驗部隊的生活,感受部隊的紀律性和特殊性,有了前期的主題認知、課程建構,孩子對角色的把握輕松自如。
(2)個別資源挖掘:班級家長從事不同職業、身處不同環境,我們要善于挖掘他們的長處,彈、唱、說、跳、演,當然不一定要能歌善舞,職業也是他們的優勢,警察、教師、醫生、主持人、軍人,在這個節目中,只有一位爸爸是軍人,其他的是老師、藥劑師、公務員,因為有了共同的目標聚在一起,呈現給大家震撼的表演。
(3)表現形式推敲:從人數上看可以是個人、組合,甚至是團隊。表演形式可以是舞蹈、唱歌、主持、演講、戲劇、情景表演,甚至是職業的本色出演(警察指揮、軍人操練、拳術等),(觀看代表視頻)有了家長的參與,定會讓你的節目加分,盛放“鋒芒”。
3. 妙用道具,優化內容
這里的道具并不是我們常見的表演道具,而是由幼兒扮演的“活道具”,這個活道具有什么奇特的地方呢?
(1)會說話、會行動的道具:會說話、會行動的籬笆、樹,分割組合的房子,形象生動地串接故事的發展,表現小豬前后的變化。同時這樣可以避免創設物質上的房子、籬笆而造成人力物力財力的浪費。
(2)能變化、能組合的道具:活道具的活不僅僅是擬人的活,同時也可以是凸顯變化和組合的“活”。《絕不上當》里的小兔,正面的裝扮是小兔,背面是組合變化的房子墻體。《熊熊修理鋪》里的樹,不僅僅是背景的樹,更是LED顯示屏的代替,根據劇情變換月亮的形狀。
(3)有情感、有寓意的道具:從內涵看,活道具也是有情感有寓意的道具,《紅燈停、綠燈行》中的紅綠燈、行走的斑馬線折射出安全教育的寓意,《向夢想起飛》中的最后造型凸顯了向上、充滿希望的情感。
這些活道具的使用不僅為節目畫上點睛之筆,更能解決老師在排練過程中的“困惑”——人員安排,人數較多、能力差異、舞臺畫面等。
4. 尊重幼兒,弘揚主題
我們在選擇節目主題內容的時候,各類大小節日都成為老師們編排的首選,或許會有老師發出疑問,還有什么是我們可以參考的主題呢?任何出彩的節目都必須從幼兒的角度出發,尊重幼兒,探尋什么是適合幼兒的,怎樣做才能易于理解,樂于接受。
(1)熱點捕捉:老師要敏銳地捕捉信息,尋找當下的時事熱點,抓住各種教育契機。例如當下討論最多的生命教育,我們應當思考選擇用什么內容闡述生命教育,用什么形式呈現節目內涵。
(2)常事新編:幼兒園的常事是什么?老生常談卻又至關重要的安全教育、一日生活活動,這些緊密關系幼兒安全卻又看似有些難以理解的教育內容怎樣通過升旗呈現。
(3)園本再現:每個幼兒園都有自己的園本文化、園本課程、各類課題。我們應該抓住近在咫尺的資源進行主題弘揚。
升旗后,我們要善于收集資料,包括精彩瞬間的記錄、動態影像的留檔、文字資料的上傳、公眾平臺的宣傳,通過資料的保存我們形成了文化認同。儀式既是一種文化載體,也是一場文化盛宴,同時是傳承文化的重要手段。
在科學的形式和優秀的作品傳承的同時,我們也非常注重升旗活動儀式感教育的活動主體——幼兒。利用陽光播報的平臺競選小主持人、通過投票選舉的方式確定升旗手、根據自己的意愿選擇角色扮演,這些充分體現了幼兒的主體地位;幼兒自主參與道具背景的制作、服飾妝容的設計,這些充分激發了幼兒的情感能量;通過晨間計劃環節制訂排練計劃、與老師共同探討動作設計、在排練中調整幼兒語言表達內容,這些充分展示了師幼的雙方互動。
從升旗儀式出發,縱觀幼兒園一日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儀式感教育無處不在,大到入學儀式、六一系列活動、畢業典禮、升班儀式,小到每月加餐、一日進餐環節、入離園等,這些都是儀式感教育挖掘的內容。在實踐中,我們將通過有效整合已有幼兒園儀式、充分挖掘本土的特色文化、有效借鑒外國的優秀儀式等方式豐富幼兒園儀式感教育的內容,并采用有效促進幼兒園儀式感的多樣性、全面推進幼兒園儀式感的生活性、強力增進幼兒園儀式感的趣味性等方式改善幼兒園儀式感教育的形式,從而堅定我們的文化自信。
在幼兒園的一日生活中,注重活動的儀式感,讓孩子們感覺這一天與別的日子有所不同。有滿懷的期待,有深切的體會,還有難忘的回憶。這些儀式感并不僅是發思守舊,也不是搞形式主義,而是不斷挖掘承載傳統文化和節日內涵的時代載體。相信我們會讓精心設計的儀式感教育活動成為我園的一種校園文化,讓特殊的校園文化發揮有效的教育作用。讓孩子們的心靈得到成長,生命得以綻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