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是人體基本活動能力之一,也是一種基本運動方式,是發展學生基本運動能力及學習各項運動的基礎,《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2022年版)》]提出“指導學生學會基本運動技能、體能和專項運動技能”“創設田徑類運動項目的比賽情境,指導學生運用結構化的知識與技能積極參加班級內的教學比賽”“創設和選擇豐富多彩的內容與方法,引導學生體驗所學田徑類運動項目的樂趣”。本文旨在探討總結如何提高學生跑的能力,如何進行跑的教學設計與組織,從而激發學生跑的興趣,發展學生跑的能力,培育學生體育與健康課程核心素養。
跑較為單一、枯燥,如果僅簡單地采用單調重復的練習方法,會讓學生產生畏懼心理,導致學習積極性降低,對此,如何有效激發中小學學生跑的興趣是關鍵。江蘇張修笠認為,可以通過創設生活、競賽的情境,巧用丟手絹、運輸“物資”、持輕物、定向跑等趣味游戲,巧借賽練來提高學生跑的能力。遼寧柴毅認為,通過項目融合,利用不同時間、不同距離、不同主題的折返跑競賽增強跑的趣味性。山東王姍姍認為,可以根據學生個體差異性巧設學練目標,依據場地器材優化組織形式,采用激勵性、鼓勵性評價等方式讓學生體驗跑的快樂。山東葉志強認為,可以通過性別分組、同質分組、跨年級班級分組等多種分組形式激發學生的集體榮譽感。重慶趙毅和云南高德岷認為,可以充分利用各種新媒體平臺、資源,選擇學生更喜歡的內容,用學生最容易接受的教學方法,抓住學生的心,才能從最顯性處激發興趣。綜合研討教師觀點,認為教師可結合自己的工作經驗,從趣味化、個性化的內容設計,采用游戲、競賽的形式,合理利用場地器材,提出不同的學習目標,促進每一名學生產生良好的跑的體驗,不斷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信心,讓學生懂跑、愛跑。日常教學中,首先追求跑的價值,真正做到在真實情境中運用跑解決問題。靈活多變的教學組織形式、合理及時的課堂評價、教師的教學藝術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源泉。
依據《課程標準(2022年版)》要求,設計專項運動技能的大單元教學,使學生掌握所學項目的運動技能,加深學生對該項運動完整的體驗和理解。教學中創設運動項目的比賽情境,指導學生運用結構化的知識與技能積極參加班級內的教學比賽,體驗田徑類運動項目比賽的樂趣,加深對所學田徑類運動項目的理解,提高比賽能力。各水平內容既相互融合,又各有側重,根據學生身心發展規律以及動作形成規律,對所學內容與難度進行適當調整。研討中,教師們針對“結合案例,如何以單元的視角建構跑的教學內容”紛紛給出自己的理解,并結合自身教學經驗進行分享。江蘇李翔認為,大單元的教學設計需要遵循課程理念、遵循學生的身心特點以及項目本身的邏輯結構,跑的大單元教學可以從項目分類、跑的技術特點、專門性練習、規則的了解、欣賞比賽等角度進行課時設計。山東王姍姍認為,以五年級快速跑的大單元教學設計為例,在學練賽一體化的思路下,從多種形式的起跑、專項跑的練習、完整競賽等方面進行單元設計。山東謝麗認為,借助名人效應,大單元設計中要介紹對跑的意義的認知。
針對“課時安排時如何編排設計好的教學內容”,江蘇袁金風以《耐久跑》為例,認為小學低年級的耐久跑教學,可根據校園景觀創設情境,組織學生按照不同的景觀路線走,過渡到運用景觀地上的線進行慢跑、折線跑、曲線跑等練習;中高年級的耐久跑教學,可以融入合作跑、接力賽等形式;初中階段則可以增加耐久跑的理論知識,讓學生認識和理解耐久跑的價值。
綜合研討教師觀點,認為實施跑的教學時,要注重對跑的內容進行整合、重組和開發,并結合跑的特征進行整體設計,采用項目化大單元教學,明確單元核心目標,在對跑的教學內容進行設計編排時,實施結構化的教學內容,以整體的思維把握教學內容,進而有效落實“教會、勤練、常賽”。
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和動作形成規律,針對耐久跑項目的特點,教學中要采用多種多樣的、生動活潑的教學策略和方法,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課程標準(2022年版)》針對水平一目標,專門設置包括移動性技能、非移動性技能、操控性技能的基本運動技能課程內容。潘紹偉提出移動性技能是所有運動的基礎。在水平一目標中,要求學生體驗移動性技能的具體內容和練習方法,在運動過程中體驗位移速度的變化。江蘇王振興認為,在水平一跑的教學中,可采用游戲競賽的方式,可以開發與利用校內外的場地和設施資源進行跑的運動,激發和提升學生的運動興趣。重慶龔攀認為,針對水平一學生特點,可以加強融合,如,項目類、學科間,創設不同的教學情境,采用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等學習形式開展活動。江蘇汪星辰認為,可以創設真實的折返跑情境與問題,如,折返跑教學時思考“如何快速又安全地放煙花”這個問題,也可以多角度創設戰場、紅色體育的真實任務,如,障礙跑教學時發布“火線運輸”“傳遞軍情”等任務,讓學生對技能的學習根植于真實問題和真實任務中。
針對水平二和水平三的目標,掌握所學田徑類運動項目主要的基本動作技術、組合動作技術,并運用于多種游戲和比賽中。江蘇董仲柱認為,從季前賽、季中賽、季后賽3個階段的運動教育模式,分別通過設計多樣的游戲、進階技術與素質提高、綜合運用和團隊協作遞進式競賽的方式,串聯跑的教學內容,促使學生在復雜的情境下運用跑的技能。重慶郭平認為,日常教學中可以讓水平二的學生通過多種形式的耐久跑感受重心的變化、步伐的力量、節奏的變化等;針對水平三學生的學情,可以采用多樣化方式進行耐久跑的練習,如,定向越野跑、定時定距跑、折返跑等。
水平四的課程目標包含改進和提高完整動作技術、理解運動項目的相關原理。山東陳衛東認為,以合作跑為例,通過合作思考、規則意識的培養等方面進行德育教育,不同情境的游戲讓學生愿意參與到跑的運動中。
綜合研討教師觀點,認為跑的教學內容貫穿于整個義務教育階段,要多措并舉,聚焦基于學生為主體的“教會”,學習目標要合理化、學習過程要情境化、學習評價要多元化,要巧設教學情境,多變創新練習,常換學練環境,通過“學、練、賽”的教學方法,提升學生跑的能力,達到會跑、能跑的目的。
華東師范大學尹志華在論證體育與健康學科核心素養的關系時提出,運動能力是形成健康行為和體育品德的基礎,體育品德是提高運動能力和改進健康行為的保障。體育品德涵蓋體育精神、體育道德和體育品格三個方面,良好的體育精神有利于學生自覺提高運動能力和改進健康行為,高尚的體育道德有利于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規范,積極的體育品格有利于幫助學生增強心理品質。
針對“如何讓學生在各類跑的項目中發揚體育品德”,重慶劉歡結合定向越野,認為可以通過目標導向性評價引領教學的實施,提升學生解決困難的能力,強化團隊合作的功能。江蘇金剛以耐久跑為例,認為體育就是看得見的德育,通過愛國主義情境教學,培養學生頑強的體育精神。重慶李科認為,遵守跑的競賽規則就是公平競爭意識的體現,用目標、鼓勵性評價讓學生在遵守規則的前提下用合理的技術動作獲得比賽勝利。江蘇孔林燾、陳英馮認為,通過體育競賽培養學生的規則意識,引導學生公平競爭,學會尊重對手,正確面對情緒,個人賽時保持競爭心,敢于競爭;團隊賽時側重于團隊的配合和合作,尊重隊友,互相鼓勵。
綜合研討教師觀點,認為通過運動項目引導學生在奔跑中發揚體育精神、恪守比賽規則,讓學生在奔跑中養成體育道德,體現出體育就是看得見的德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