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延年
【摘要】中共一大決議確定的“由勞動階級重建國家”是共產黨人無論在何種社會環境中都堅持的“初心”。為了實現初心目標,共產黨人在革命戰爭年代錯綜復雜的社會環境中與時俱進,適時調整自己的新聞宣傳話語體系,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共同爭取革命勝利;為了實現初心目標,共產黨人在國共關系和國內外形勢發生變化的社會環境中與時俱進,適時轉變新聞話語體系,體現了“不忘初心”和“與時俱進”的辯證統一。
【關鍵詞】共產黨新聞活動? 新聞話語研究? 民國時期新聞史
【中圖分類號】 G219?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22.03.008
引? 言
“革命戰爭年代”是指從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誕生起,到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在北京宣告成立的這一歷史階段,也稱為“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v觀革命戰爭年代的近三十年間,中國共產黨身處紛繁復雜甚至極其險惡的社會環境。在復雜多變的社會環境中,共產黨人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帶領全國人民與外國帝國主義勢力和國內反動勢力(北伐戰爭時期的北洋軍閥勢力,大革命時期及十年內戰時期的國民黨右派,抗日戰爭時期的日本侵略者、漢奸賣國勢力和國民黨頑固派以及解放戰爭時期的國民黨反動派)進行浴血奮斗,最終帶領全國勞苦大眾成立了“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1]——中華人民共和國,實現了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簡稱“中共一大”)決議確定的“由勞動階級重建國家”的奮斗目標。
革命戰爭年代中國共產黨新聞宣傳話語體系的演變
回顧革命戰爭年代中國共產黨新聞宣傳工作的歷史,自1921年中國共產黨誕生到新中國成立的近30年間,我們黨新聞媒介建構的新聞宣傳話語體系經過了多次演變,而且每一次演變都有其深刻的內在動因,與當時的社會環境變化密切相關,這也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的必然。
中共一大確定“勞動階級重建國家”新聞宣傳話語體系。在民國初年的300多個[2]各色政黨團體中,1921年7月誕生的中國共產黨是唯一以“工農勞動者和士兵利益”為代表的政黨。中共一大通過的《中國共產黨第一個綱領》(英文版)規定“以無產階級革命軍隊推翻資產階級,由勞動階級重建國家”,“承認無產階級專政”和“消滅私有制”,“歸社會公有”。[3]1922年7月召開的中共二大提出“消除內亂,打倒軍閥,建設國內和平;推翻國際帝國主義的壓迫,達到中華民族完全獨立,統一中國為真正民主共和國”[4]的綱領。中國共產黨的政治目標是“勞動階級重建國家”即“消除內亂,打倒軍閥,統一中國為真正民主共和國”,所以“勞動階級重建國家”既是中國共產黨制定路線、方針、政策和目標的出發點和歸宿,也成為這一階段我們黨新聞宣傳話語體系的最頂層主題。
一大黨綱規定了我們黨新聞宣傳話語的主題:提出“以無產階級革命軍隊推翻資產階級(政府)”;由勞動者自己“重建”,在生產資料方面“消滅私有制”,保證生產資料“一切歸社會公有”并實行“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如何實現讓“勞動階級重建國家”的奮斗目標呢?共產黨人針對當時資本家和地主階級掌握生產資料(即生產資料屬于資本家和地主個人“私有”,所有者憑借所掌握的生產資料在政治上壓迫、經濟上剝削、在人格上鄙視勞動者的不公平狀況),提出實行“消滅資本家私有制,沒收機器、土地、廠房和半成品等生產資料,歸社會公有”的經濟政策,目的是要使“勞動者”成為社會生產資料的主人。同時,在政治思想方面提出“黨的根本政治目的是實行社會革命”,并宣布“徹底斷絕同黃色知識分子階層及其他類似黨派的一切聯系”。由此形成了這一階段中國共產黨的新聞宣傳話語體系。
這一階段新聞宣傳話語體系的頂層主題是“勞動階級重建國家”,第二層級話語主題分為三個層面:第一是確定共產黨和無產階級國際組織第三國際的關系,基本方針是“聯合第三國際”(承認中國共產黨是第三國際的支部之一并接受共產國際的領導),這既體現了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確定的“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的基本原則,也是出于中國革命必須得到世界各國無產階級支持和聲援才能取得勝利的基本判斷;第二是宣布共產黨主張的中國“勞動階級重建(的)國家”將“承認”由工人、農民和士兵選出代表組成政府權力機構的“蘇維埃管理制度”,通過學習社會主義蘇聯進行無產階級革命的成功經驗推進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同時也以蘇聯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增強黨員斗爭的信心;第三是為了表現共產黨區別于其他資產階級政黨的徹底革命性,成立之初只有數十名黨員的中國共產黨宣布“徹底斷絕同黃色知識分子階層及其他類似黨派的一切聯系”。
由此可以清晰地看出,中共一大建構的新聞宣傳話語體系表現為兩個層級:頂層話語主題的“勞動階級重建國家”,清楚地表明了中國共產黨的“初心”和立黨宗旨,目標堅定且清晰,并將一直貫徹始終。第二層級主題中的“聯合第三國際”在當時既有必要也有可能,實際上也對中國革命的發展起了積極的作用;“承認蘇維埃管理制度”貫徹了頂層主題“勞動階級重建國家”的基本精神,雖然當時還沒有可能,但作為黨的奮斗目標的具體化是必要的;而“徹底斷絕同黃色知識分子階層及其他類似黨派的一切聯系”則忽視了中國共產黨創建時只有50多名黨員,卻要面對北洋軍閥在帝國主義支持下建立的政府和軍隊的實際情況,勢單力薄的共產黨在這時候要單獨實現“勞動階級重建國家”的政治目標是完全不可能的。
中共三大后“打倒列強,除軍閥”的新聞宣傳話語體系。1922年8月,中共中央領導人在杭州西湖開會(史稱“西湖會議”),討論實現“二大”反帝反封建綱領的具體途徑和策略等問題。與會者從第一次工人運動失敗中認識到“中國革命的敵人是異常強大的”,“僅僅依靠工人階級孤軍奮戰是不夠的”,“必須利用一切可能的機會,爭取一切可能的同盟者”,才能“戰勝強大的敵人”。[5]西湖會議通過的中共中央《教育宣傳問題議決案》強調“最近期間可略偏重以下幾種政治上的及外交的宣傳”,并把“國民黨之改組”名列第三,明確“提倡健全的國民運動的政黨,當就現有的國民黨著手”。[6]《教育宣傳問題議決案》表明,西湖會議改變了一大黨綱中關于“徹底斷絕同黃色知識分子階層及其他類似黨派的一切聯系”的做法。
1923年6月召開的中共三大正式決定,共產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實行“國共合作”,共同進行“打倒列強,除軍閥”的社會革命。1923年7月創刊的中共中央機關刊物《前鋒》,在其發刊詞中一方面指出“除了廣大而且劇烈的國民運動,沒有別的方法可以去掉軍閥和外國勢力的壓迫”,另一方面又主張“除了漢奸賣國賊以外,凡是愛國的中國人”都“加入國民運動”,表明共產黨將團結帶領所有“愛國的中國人”——當然也就包括了“愛國的中國人”中的“國民黨人”一起推進國民運動,以拯救“國家生命”。隨著西湖會議和中共三大對社會環境和自身力量作出新的判斷,中國共產黨建構的新聞宣傳話語體系也隨之發生轉變。由此,形成了體現黨奮斗目標的頂層話語主題不變,而如何實現奮斗目標的第二層級新聞宣傳話語主題發生明顯改變的新的新聞宣傳話語體系。
中共三大后,中國共產黨新聞話語體系的頂層主題仍然是“勞動階級重建國家”。但是,這個國家是與當時軍閥當政的國家性質完全不同的生產資料歸社會公有并實行蘇維埃管理制度的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這是共產黨人不變的奮斗目標?!皠趧与A級重建國家”的前提是“去掉軍閥和外國勢力的壓迫”。如若“不去掉軍閥政治,不革新自強,決不能脫離半殖民地的地位”;“不去掉利用軍閥奸商和掌握關稅運輸權的外國勢力,中國國民永遠沒有革新自強的機會”。但彼時,共產黨成立還不滿兩年,黨員也只有420人[7],自身的力量十分有限,“除了廣大而且劇烈的國民運動,沒有別的方法可以去掉軍閥和外國勢力的壓迫”[8]。只有“打倒列強,除軍閥”,“勞動階級”才能“重建國家”。為此,中共“三大”在新聞宣傳話語體系頂層主題“勞動階級重建國家”之下,提出了兩個次級新聞話語主題。一是“提倡健全的國民運動”。即在全國范圍進行揭露列強對中國進行政治、軍事、經濟和文化侵略罪行的新聞宣傳,使那些雖“已經看清本國軍閥的壞處”但“還未十分看清外國勢力的害處”的“中國商人學者”,看清外國勢力的“害處”,目的是提高中國民眾的政治覺悟——既反對封建的北洋軍閥、又反對站在北洋軍閥背后的外國帝國主義勢力。二是“爭取一切可能的同盟者”。即與孫中山領導的國民黨合作,以擴大“反帝反封建”的斗爭陣營,動員和團結各階層民眾一起進行“打倒列強、除軍閥”的社會革命。之所以選擇和國民黨合作,是因為“中國現存的各政黨,只有國民黨比較是革命的民主派”,因此決定與國民黨“共同建立一個民主主義的聯合戰線,向封建式的軍閥繼續戰爭”。[9]如是,“勞動階級重建國家”處在共產黨新聞宣傳話語體系的頂層位置,次級主題就是“反帝”和“反封建”——“反帝”須“提倡健全的國民運動”,“反封建”必須組織“民主主義的聯合戰線”,由此形成了中共三大以后的完整新聞話語體系。在這一新的社會環境和政治形勢下建構的新聞宣傳話語體系之下,中國共產黨實行國共合作,開展以“反帝反封建”為旗幟的大革命運動,統一了黨內的思想,營造了國共合作進行大革命運動的輿論氛圍,孤立了北洋軍閥勢力,為大革命運動的勝利提供了理論依據。實踐證明,共產黨在當時社會環境下的政治決策和建構的新聞宣傳話語體系是正確的。由于孫中山的崇高威望和堅定態度,國民黨“一大”確認“共產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進行“國共合作”,并“對三民主義作了順應時代潮流的新解釋”[10],南方出現空前高漲的革命形勢。
“八七會議”后“無產階級政黨擔負領導責任”的新聞宣傳話語體系。孫中山病逝后,國民黨內的“分裂勢力就不受約束,日益坐大”[11]。因當時共產黨一些領導人在階級關系分析上犯了“公式化”“定型化”錯誤,“不懂得人是會變的”[12];加上斯大林不希望國共在這時候加速分裂,因而命令中國共產黨為了留在國民黨內而忍受這些決議。[13]國民黨右派力量利用當時共產黨領導人的失誤和掌握著軍隊的力量優勢,通過制造上海、武漢、廣州、長沙等地以“清黨”為名的反革命政變,把“打倒列強,除軍閥”的合作伙伴打進血泊里。最終,“大革命運動”失敗了。
1927年8月7日,瞿秋白和李維漢在湖北漢口主持召開中共中央緊急會議(即“八七會議”),總結了大革命失敗的教訓,討論了黨的工作任務,通過了《中國共產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告全黨黨員書》《黨的組織問題議決案》《最近農民斗爭的議決案》《最近職工運動議決案》等文件,確立了實行土地革命、武裝起義以及建立工農民主政權的方針。[14]中共中央在1927年8月21日把“汪精衛代表的勢力”與“張作霖為代表的勢力”一起列入“由實際上和理論上聯合向本黨進攻”的“全國一切反動的勢力”之列,要求“各級黨部”按照“八月七日中央緊急會議確定的黨的新政策”,“加緊黨的政治宣傳和鼓動”[15]。同年9月19日,中央臨時政治局會議通過《關于“左派國民黨”及蘇維??谔枂栴}決議案》,明確提出“現在的任務不僅宣傳蘇維埃的思想,并且在革命斗爭新的高潮中應成立蘇維?!盵16],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中國工農民主革命和建立共產黨領導的工農民主政權的開始。同年10月創刊的中共中央機關報《布爾塞維克》的《發刊露布》指出,國民黨“已經不是從前的革命的國民黨,而是屠殺工農民眾,壓迫革命思想,維持地主資本家剝削,濫發鈔券紊亂金融,延長亂禍荼毒民生,屈服甚至于勾結帝國主義的國民黨”;“誰能解放中國,使中國最大多數的工農貧民自己得到政權,開辟真正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只有布爾塞維克”[17]。正是在這種急劇變化的政治斗爭環境下,中國共產黨又建構起新的新聞宣傳話語體系。
“八七會議”后中國共產黨新聞宣傳話語體系的頂層主題仍是一大黨綱提出的“勞動階級重建國家”,并進一步明確“勞動階級重建國家”就是建立以工人、農民和士兵代表為主體的“蘇維埃”政權。同時,明確了“此后中國的革命,只有無產階級的政黨能夠擔負起領導的責任”。為了實現“勞動階級重建國家”即建立工農蘇維埃政權的目標,共產黨人一方面繼續揭露已墮落成為“屠殺工農民眾,壓迫革命思想,維持地主資本家剝削,濫發鈔券紊亂金融,延長亂禍荼毒民生,屈服甚至于勾結帝國主義的國民黨”,以啟發工農和士兵的革命覺悟。另一方面,進行武裝斗爭以反對武裝的反革命,主要包括在城市發動反對國民黨右派的武裝起義,建立工農自己的軍隊;在偏遠農村進行土地革命并建立以工農貧民為主體的“蘇維?!闭?,為“勞動階級重建國家”創造條件。由此,建構起了“八七會議”后共產黨新的新聞宣傳話語體系。
這一新聞宣傳話語體系的頂層主題仍然是中共一大提出的“勞動階級重建國家”。但實現這個目標的次級主題已不再是黨的三大確定的“提倡健全的國民運動”和“爭取一切可能的同盟者”,而是根據新的政治斗爭形勢提出的兩個新的第二層級話語主題:第一是在大城市“揭露國民黨”和組織“武裝起義”,第二是在農村進行“土地革命”和“建立蘇維?!闭?。之所以會提出這樣兩個第二層級的新聞話語主題,根本原因是共產黨人通過大革命興起、發展和失敗的實踐過程,認識到原來寄予厚望并一心與之合作的“同盟者”國民黨叛變了革命,并向共產黨人揮起了血淋淋的屠刀,因此,“此后中國的革命,只有無產階級的政黨能夠擔負起領導的責任”。這一新的新聞宣傳話語體系,為黨在大革命失敗后的城市斗爭和農村革命斗爭指明了方向。
“瓦窯堡會議”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新聞話語體系。隨著日本政客田中義一出任日本政府首相并確定對中國實行“強硬外交”的“積極政策”,[18]日本對華政策的進攻性迅速增強,于1927年6月和1928年5月兩次出兵山東阻止南京政府北伐,并制造了濟南“五三慘案”[19]。1931年制造“九·一八事變”。日本侵略者制造“九·一八事變”的前幾天,中央紅軍在毛澤東同志、朱德同志等人的指揮下于9月15日在方石嶺地區消滅國民黨軍隊一個多師,取得了第三次反“圍剿”的勝利。[20]“九·一八事變”發生后,中共中央迅速于9月20日發表《中國共產黨為反對日本帝國主義強暴占領東三省事件宣言》,號召“全國人民動員起來、武裝起來”,堅決“反對日本帝國主義強占東三省”。隨后,又于9月22日作出《中央關于日本帝國主義強占滿洲事變的決議》,要求滿洲地區黨組織“加緊的組織群眾的反帝運動,發動群眾斗爭,來反抗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21]。同年11月27日,剛剛成立10天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發表對外宣言,號召全國人民動員起來、武裝起來,反對日本侵略和國民黨的反動統治。[22]然而,這些呼吁并沒能改變當時南京政府當政者堅持“攘外必先安內”的基本方針,其一方面通過《大公報》宣傳“明恥教戰”,另一方面繼續準備對紅軍和根據地進行“圍剿”。日本侵略者鐵蹄步步緊逼,1932年3月公然扶植前清廢帝溥儀在中國東三省成立所謂“滿洲國”;1935年先逼迫民國南京政府簽訂《秦土協定》和《何梅協定》,后又扶植漢奸殷汝耕成立“冀東防共自治政府”,并在12月逼迫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冀察政務委員會”時塞進了漢奸官僚王揖唐和王克敏等人,企圖使華北成為第二個“滿洲國”。[23]日本軍國主義分子滅亡中國的野心昭然若揭,中華民族到了“亡國滅種”的“最危險時候”。中華民族和日本侵略者的矛盾上升為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
1935年12月17~25日,長征到達陜北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陜西安定(今子長縣)的瓦窯堡召開會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目前政治形勢與黨的任務的決議》。12月27日,毛澤東同志根據會議精神作了《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的報告。瓦窯堡會議通過的會議決議和毛澤東同志的報告,標志著中共中央政治局在日本軍國主義企圖使中國“亡國滅種”的危險面前,確定了黨在反對日本軍國主義侵略的基本政治方針,即“抗日民族統一戰線”。1936年1月27日,中共中央向全黨發出《中央為轉變目前宣傳工作給各級黨部的信》,要求各級黨部“必須以最痛切、最警惕的宣傳去指出亡國滅種的大禍已經近臨在全中國民眾的頭上,不愿當亡國奴的中國人不分階級、派別、團體、隊伍,都應該聯合在一條戰線上以民族革命戰爭去戰勝共同的主要敵人”[24]。迫于全國社會輿論的巨大壓力,1937年8月,“逼上梁山”的國民黨同意和中國共產黨“合作抗日”。1938年1月,共產黨在國民黨統治區武漢創刊了完全由共產黨人獨立創辦、編輯并公開發行的報紙《新華日報》——大革命運動失敗后第一份在國民黨統治區大城市武漢出版的共產黨報紙?!缎氯A日報》在其發刊詞中指出,“在‘抗日高于一切,一切服從抗日’之原則下,本報將盡其綿薄提倡與贊助一切有利于抗戰之辦法、設施、方針,力求其迅速確實的實現,而對于一切阻礙抗日事業之缺陷及弱點,本報亦將勇敢地盡其報急的警鐘的作用”[25]。為挽救中華民族危亡,共產黨人捐棄了國民黨右派在大革命后期血腥鎮壓的前嫌,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以共同抗日的政治主張,由此形成了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時期的新聞宣傳話語體系。
這一新聞宣傳話語體系的頂層主題仍然是中共一大黨綱確定的“勞動階級重建國家”,前提是中國必須是一個“獨立國家”。日本全面武裝侵華的目的是滅亡中國,如果讓日本侵略者的目的得逞,中國就成了日本的殖民地,中國勞動階級就沒有國家可以“重建”。為使“勞動者”能有“國家”可以“重建”,共產黨人就必須“堅決抗日”并把“日本侵略者趕出中國”。但在當時,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工農紅軍剛經過萬里長征,無論是人數還是武器裝備方面的實力,都相對較弱。要打敗日本侵略者,必須團結全國愿意抗日的人們一起抗日,也就是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這就使得黨在抗日戰爭時期的新聞宣傳話語體系在“勞動階級重建國家”這個頂層主題下,有了三個第二層級主題:第一是“堅持抗戰”,反對任何散布投降主義和悲觀主義消息的行為;第二是“堅持團結”,反對諸如誣陷友黨友軍、制造軍隊摩擦以散布不利于國內團結消息等行為;第三是“堅持進步”,反對從國共合作團結抗日的政治局面倒退。提出“抗戰、團結、進步”三大方針,清楚表明了共產黨在全民族抗戰中堅持的獨立自主方針。“堅持抗日”必須依托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堅持團結”必須維護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堅持進步”則是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正確方向。只有爭取抗日戰爭勝利,才能為“勞動階級重建國家”奠定基礎。
中共七大提出“建立民主聯合政府”的新聞話語體系。從1944年起,抗日根據地軍民開始進行局部戰略反攻,抗日戰爭即將取得最后勝利。同年8月17日,毛澤東同志批示,“應與張、左商各黨派聯合政府”[26]。9月1日,毛澤東同志在中共六屆七中全會主席團會議上指出,黨的主張是“召集各黨派代表會,成立聯合政府,共同抗日將來建國”。根據中共中央決定,共產黨代表林伯渠9月15日在國民參政會第三屆第三次大會第十三次會議作《關于國共談判的報告》時提出了廢除國民黨一黨專政,建立各抗日黨派聯合政府,以求國內政治問題根本解決的主張。10月2日,新四軍成立7周年紀念大會通電呼吁“立即改組國民政府組成真正的國民聯合政府”。10月10日,周恩來同志在延安“紀念雙十節大會”上發表《如何解決》演講,進一步提出建立民主聯合政府的六個步驟。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召開的中共七大明確提出了“放手發動群眾,壯大人民力量,在我黨的領導下,打敗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國人民,建立一個新民主主義的中國”[27]的政治路線?!靶旅裰髦髁x的中國”本質上就是一大黨綱中“勞動階級”在舊國家(政府)廢墟上“重建國家”,只不過隨著社會環境的發展和變化,共產黨領導建立“民主聯合政府”的形式出現,以爭取更多社會各界人士的理解和支持。由此形成了中共七大以后的新聞話語體系。
中共七大后,新聞話語體系的最頂層主題仍然是“勞動階級重建國家”,即在共產黨領導下,“解放全國人民,建立一個新民主主義的中國”。在“勞動階級重建國家”的頂層話語主題之下,設計了三個次級話語主題:第一是“放手發動群眾,壯大人民力量”,這既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群眾“打敗日本侵略者”的前提基礎,也是人民群眾“建立新民主主義國家”的力量基礎;第二是“打敗日本侵略者”,這是從根本上推翻帝國主義在中國侵略的決定性戰役,只有“徹底打敗日本侵略者”,中華民族才能徹底擺脫“亡國滅種”的歷史命運;也只有“徹底打敗日本侵略者”,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才能獲得更大更快的發展壯大。第三是“建立新民主主義中國”,這個“中國”既不是清王朝統治下的“大清帝國”,也不是孫中山領導建立的“中華民國”,而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廢除國民黨一黨專政”,“各抗日黨派代表參加”的“民主聯合政府”,而在“中國人民”這個群體中“最廣大”的部分,當然是“勞動者”。
全面內戰爆發后“打倒蔣介石,解放全中國”的新聞宣傳話語體系。在日本天皇裕仁廣播“停戰詔書”即正式宣布日本無條件投降前的1945年8月14日,蔣介石致電毛澤東同志,“特請先生克日惠臨陪都,共同商討”[28],而后又于8月20日、23日兩次電邀毛澤東同志去重慶“共定大計”。毛澤東同志于8月28日在赫爾利、張治中等人陪同下抵達重慶進行國共合談。10月10日,國共兩黨代表在重慶的桂園簽署了《國民政府與中共代表會談紀要》(即《雙十協定》),然而這一切都是蔣介石的緩兵之計。在蔣介石自認為有把握“消滅”共產黨和人民武裝時,奉其命令的10萬國民黨軍在1946年6月26日凌晨分路向以宣化店為中心的中原解放區發動了進攻。全面內戰由此爆發。同年10月11日,國民黨軍占領張家口。當天下午,蔣介石下令11月12日召開“國民大會”,中共代表團于11月19日從南京撤回延安。國共關系公開進入“對決”狀態。隨著國內政治形勢的劇烈變化,共產黨的新聞宣傳話語體系也隨之變化。
比較集中反映共產黨新聞宣傳話語體系變化的是經毛澤東同志親自修改定稿并通過新華通訊社公開發布的《紀念“五一”國際勞動節口號》。其公開號召“全國勞動人民團結起來,聯合全國知識分子、自由資產階級、各民主黨派、社會賢達和其他愛國分子,鞏固與擴大反對帝國主義、反對封建主義、反對官僚資本主義的統一戰線,為著打倒蔣介石建立新中國而共同奮斗”;同時,號召“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各社會賢達迅速召開政治協商會議,討論并實現召集人民代表大會,成立民主聯合政府”,并明確提出了“打到南京去,活捉蔣介石”的口號。在這一新聞宣傳話語體系中,處于頂層主題的是“勞動階級重建國家”反映在現階段的“打倒蔣介石建立新中國”,第二層級話語主題有兩個:一個是“團結、聯合”,即“團結”全國人民和“聯合”全國知識分子、自由資產階級、各民主黨派、社會賢達和其他愛國分子,“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以實現新聞宣傳話語體系中的另一個第二層級主題“反對、打倒”——明確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打倒“蔣介石”這一國民黨反動勢力的政治領袖。共產黨人抗戰勝利后的新聞話語從“自衛戰爭”到“解放戰爭”,由“制止內戰,恢復國內和平”到“打倒蔣介石,解放全中國”,目標就是建立“新中國”,實現黨的一大確定的由“勞動階級重建國家”的“初心”。
革命戰爭年代中國共產黨新聞話語體系演變的歷史啟迪
縱覽從中共一大黨綱提出“由勞動階級重建國家”的奮斗目標并以此形成新聞宣傳話語體系,到中共七大提出“放手發動群眾,壯大人民力量,在我黨的領導下,打敗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國人民,建立一個新民主主義的中國”政治路線以及形成有關新聞宣傳話語體系的歷史進程,能夠非常清晰地感受到如下幾點。
首先,政黨(政治團體)的新聞宣傳話語體系必定是為實現其政治目標服務。政黨確定了什么“政治目標”,就必定會有與宣傳實現該政治目標相配合和適應的“新聞宣傳話語體系”。新聞宣傳話語體系產生和變化的功能和價值在于為實現政黨的政治目標宣傳動員。共產黨是如此,國民黨是如此,其他政黨也是如此。
第二,政黨新聞宣傳話語體系的形成和變化,必然受當時社會環境等諸種因素影響制約,且須大致上與社會生活變化保持相應或相近的節奏。不但太超前了(如“左派”幼稚病)脫離社會需要,太落后了(右傾或教條主義)也會脫離社會需要。
第三,不管中國共產黨新聞宣傳話語體系如何發生變化,其頂層主題一直保持“勞動階級重建國家”這顆“初心”不變,孜孜以求、不懈奮斗,所有轉變和堅持都是為了實現這個“初心”目標。大革命時期是如此,十年內戰時期是如此,抗日戰爭時期是如此,解放戰爭時期更是如此。
第四,中國共產黨的新聞宣傳話語體系之所以在特定環境下在表述上會有所變化,其根本原因是當時的社會環境發生了重大變化。共產黨人為了實現“初心”目標,以“大無畏革命精神”對國民黨的血腥武裝鎮壓進行武裝反抗;以“民族利益高于政黨利益”的胸懷倡導并踐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以“不可沽名學霸王”的“徹底革命精神”堅持“將革命進行到底”,以實事求是和平等友好的態度團結國內各階層民眾,最后領導全國人民取得革命勝利“建立新民主主義的中國”。事實證明,非如此中國共產黨不能發展壯大,更談不上實現“初衷”目標。這就是歷史的結論。
注釋
[1]《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1982年12月4日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通過并公布施行),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常用法律法規全書》,北京: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2002年,第1~21頁。
[2]謝彬:《民國政黨史》,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第8頁。
[3]《中國共產黨第一個綱領》(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通過),《中國共產黨歷次黨章匯編(1921-2012)》,北京:中國方正出版社,2012年,第49~51頁。
[4]《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1922年7月23日通過),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中國共產黨的九十年》,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黨建讀物出版社,2016年,第43~44頁。
[5][10][22]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中國共產黨的九十年》,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黨建讀物出版社,2016年,第50、59~60、144頁。
[6]中共中央:《教育宣傳問題議決案》(1922年),《中國共產黨黨報》,1923年第1期。
[7]《辭?!罚ǖ?版縮印本),上海辭書出版社,2010年,第2469頁。
[8]《本報露布》,《前鋒》創刊號,1923年第1期。
[9]《中國共產黨對于時局的主張》(1922年6月15日),中央檔案館、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一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
[11]徐中約:《中國近代史:1600-2000中國的奮斗》,北京:世界圖書出版社,2013年,第526頁。
[12]周恩來:《關于黨的“六大”的研究》(1944年3月3、4日),《周恩來選集》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167頁。
[13]Brandt, C., Stalin's Failure in China, 1924-1927,[美]徐中約,朱慶葆、計秋楓譯:《中國近代史:1600-2000中國的奮斗》,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8年,第530頁。
[14][23]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中國共產黨歷史(第一卷)(1921-1949)上冊》,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11年,第240、409頁。
[15]《中共中央通告第四號——關于宣傳鼓動工作》,《中央通訊》,1927年第3期。
[16]中共中央《關于“左派國民黨”及蘇維??谔枂栴}決議案》決定“八月議決案中關于左派國民黨運動與在其旗幟下執行暴動的一條必須取消”。見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中國共產黨歷史(第一卷)(1921-1949)上冊》,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11年,第241頁。
[17]《〈布爾塞維克〉發刊露布》,《布爾塞維克》,1927年第1卷第1期。
[18]朱漢國、楊群主編:《中華民國史》第一冊,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96頁。
[19]張憲文等主編:《中華民國史大辭典》,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1432頁。
[20]《中國共產黨歷史(第一卷)(1921-1949)上冊》第316~317頁載:“1931年7月開始,蔣介石自任‘圍剿’軍總司令,調集30萬部隊向中央根據地發動第三次‘圍剿’。同年9月15日,紅軍在方石嶺戰斗中殲敵一個多師,蔣介石親自指揮的第三次‘圍剿’以失敗告終”。
[21]韓信夫、姜亮夫主編:《中華民國大事記》第三冊,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97年,第239頁。
[24]《中共中央為轉變目前宣傳工作給各級黨部的信》(1936年1月27日),《中國共產黨新聞工作文件匯編》上卷,北京:新華出版社,1980年,第81頁。
[25]《〈新華日報〉發刊詞》,《新華日報》創刊號,1938年1月11日。
[26]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中國共產黨歷史(第一卷)下冊》(1921-1949),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11年,第640頁。
[27]毛澤東:《愚公移山》(1945年6月11日),《毛澤東選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101~1104頁。
[28]韓信夫、姜亮夫主編:《中華民國大事記》第五冊,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97年,第276頁。
責 編/張 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