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德芬,重慶市江津區教師發展中心副主任、小學語文教研員,小學語文何德芬名師工作室主持人。重慶市特級教師,正高級教師,重慶英才計劃“名家名師”,重慶市教育學會小學語文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曾獲“重慶市優秀教師”“重慶市優秀共產黨員”“重慶市教研科研先進個人”等稱號。
懷感恩之心,走穩成長每一步
“我覺得這一路走來,有很多值得感恩的人。”何德芬回憶,自己作為一個農村家庭的孩子,能夠通過讀師范、當老師改寫命運,一路以來走得順利、平穩,這離不開人生各個階段所遇之人的幫助。
何德芬年幼時家庭貧寒,還記得小時候在做農活時,不小心切到了手,沒錢去醫院治療。班主任刁祥容老師看到之后,便自掏腰包多次帶她去治療,生活上學習上對她特別關心。也正是無數件這種細微的小事累積之后,她開始立志自己也要做一名好老師。讀師范之后,所遇到的周國堂老師在教學上給她帶來了很大的影響。周老師不僅知識淵博,上課時旁征博引,還親自上臺演話劇,用活動化的教學方式讓學生愛上語文課,這也影響了何德芬后來成為一名語文教師。品學兼優的何德芬在師范校畢業時,在縣教育局組織的全優生選拔中以第一名的好成績分配到城區小學,自此開始了三尺講臺之路。
“歲月如歌,成長路上我遇到了許多關心我的人,在這里不能一一列舉他們的姓名,但是今日之我將永遠銘記他們的關愛和幫助。”何德芬回憶了一個細節,參加工作之后,為了不斷提升思想上的認識,學校的書記親自指導她寫入黨申請書,幫助她進步。在她外出參加賽課活動時,分管教學的副校長也會親自陪同,為她悉心指點。而在她青年時期的記憶中,江津教師進修校的羅祖宏校長,五十多歲還親自為年輕教師上示范課,課堂上的他激情洋溢,讓何德芬印象特別深刻,也為她樹立了心中的榜樣。
一名青年教師的成長離不開一個地方良好的教育生態,她一直感恩黨和組織對她的培養,如數家珍般道出歷任教委及教科所的領導、教研員對她的鼓勵和引領,正是來自各方的力量,才讓她在專業的路上越來越篤定,越來越奮進。何德芬的成長之路是順利的,更是刻苦的,在師范院校讀書時,常常別人都睡了,她還在路燈下看書,別人還沒起床,她又早早地起來學習。走上工作崗位,周末和節假日,別人在休閑娛樂,她卻常常獨自在家閱讀專業書籍,分類整理筆記……這種刻苦也成了她幾十年如一日的工作作風。時至今日,她總是早上6點半起來開始一天的工作,“成長就是要和時間賽跑”。
“年輕教師的工作能力需要在各種各樣的任務中得到鍛煉”“我始終覺得態度決定高度”何德芬言辭懇切,她說執著的態度就像一棵大樹向下扎根的深度,只有扎根越深,枝丫才能越經得住風雨,迎著太陽去生長,最終枝繁葉茂,開花結果。這是她多年來的成長密碼,也是她身體力行向年輕教師的一種示范。
以責任之心,大力引領青年教師
2015年3月,乘著江津區第一批中小學名師工作室建設的東風,江津區小學語文何德芬名師工作室成立了。從此,一群熱愛小學語文、潛心研究的伙伴聚集在了一起,開始了筑夢之旅。
“在這之前,我從擔任學校副校長開始,就一直致力于引領青年教師的成長,在這個過程當中,能夠幫助和見證別人成長是一件令人快樂的事情。”何德芬說。2018年,學員陳泓宇在重慶市第九屆小學語文青年教師優質課大賽中勇奪一等獎。彼時,陳泓宇在農村學校,學校的教研力量十分薄弱,沒有團隊可以依靠,指導教師何德芬不得不帶領工作室學員全過程地為她設計、修改、磨課。為了調整課堂的教學設計和細節問題,她們甚至一天之內將一堂課講了四次。后來比賽結束之后,何德芬足足整理了100多頁磨課記錄。
“對于青年教師的成長,我是有切身體會的。因為我自己就是在眾多人的幫助下成長起來的,所以我舍得去付出,也愿意去幫助更多人。”何德芬說,2004年自己評上了特級教師,后來又被為正高級教師,入選了重慶英才計劃名家名師,伴隨榮譽而來的就是越來越重的責任感。她現在最想做的事,就是不斷地為青年教師搭臺階,鋪好路。
如今,何德芬工作室的第一屆學員已經順利結業,目前已經在帶第二屆學員。在總結之前的經驗時,她提出了“四化”“五動”的工作思路,即通過導師帶動、任務驅動、活動推動、小組互動、個人主動的方式,實現管理自主化、研修項目化、展示全員化、成果系列化。
“我們的重點就是聚焦課堂,打造隊伍,研究課題,最終服務學生,提升教育質量。”何德芬說道。工作室通過五項修煉,助力每一位名師成長。即:思,以課題研究破解學科難題;讀,以專業閱讀夯實學科基礎;磨,以課例研修提升教學技能;訓,以高端研訓拓展研究視野;展,以實踐展示發揮示范引領。借助工作室的平臺,工作室學員的教育教學水平不斷提升。近年來,工作室承擔了3項市級規劃課題,學員獲得重慶市各種現場賽課一等獎7人次,獲評市級骨干、學科名師7人,參編書籍10余本,獻課講座100余場,在全國以及市級教研會中展示近16人次……
一花獨放不是春,萬紫千紅春滿園。采訪之中,不難發現何德芬是一個使命感和榮譽感比較強的人,盡管個人已經取得了諸多榮譽,她現在的每一天仍然在不斷地做加法,讓自己始終處于奔跑的狀態當中。她說:“我希望自己能夠通過不懈努力,為工作室的學員,以及更多的年輕教師搭好臺階,和他們一起做出更多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