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巧利 謝加書
摘 要:《雇傭勞動與資本》是馬克思分析資本主義私有制下雇傭勞動與資本關系的經典文獻之一。立足資本主義社會的時代背景和現實斗爭需要,通過汲取古典政治經濟學經濟理論的合理成分,馬克思創作了《雇傭勞動與資本》。在這篇文獻中,馬克思運用唯物史觀分析了雇傭勞動與資本的相關范疇,論證了雇傭勞動與資本之間既相互依存又彼此對立的關系。以雇傭勞動與資本對立關系為基點,馬克思揭示了資本主義雇傭勞動制度階級剝削的秘密及其對人類勞動本質的背離。《雇傭勞動與資本》銜接著馬克思經濟思想的發展脈絡,對批判當今資本主義社會宣揚的“無產階級逐漸消失論”具有時代意義,對我國構建新型勞動關系發揮著重要指導作用。
關鍵詞:《雇傭勞動與資本》;唯物史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型勞動關系
中圖分類號:A8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7408(2022)03-0106-06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中國共產黨紅色基因引領家庭家教家風的實現路徑研究”(21XKS006);廣東省社科基金規劃項目“習近平總書記的美好生活觀研究”(GD19CXY02)。
作者簡介:戴巧利(1990-),女,重慶人,華南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美好生活理論與實踐;謝加書 (1973-) ,男,武漢人,華南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美好生活理論與實踐。
雇傭勞動與資本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核心范疇,馬克思對雇傭勞動與資本關系進行過深入分析,《雇傭勞動與資本》就是其中一篇經典文獻。這篇文獻根據1847年12月馬克思在布魯塞爾德意志工人教育協會發表的系列演說整理編輯而成。該文獻最初以社論的形式連載于1849年4月5-8日和11日的《新萊茵報·民主派機關報》,但報紙在同年5月19日被迫停刊,連載中斷。直到1880年,《雇傭勞動與資本》才以單行本形式公開出版,并在19世紀80、90年代多次再版。恩格斯在1891年為該單行本撰寫導言,進一步擴大了它在工人階級中的影響力。在《雇傭勞動與資本》中,馬克思闡明了在資本主義私有制下工人勞動力①成為商品的緣由,揭露了雇傭勞動與資本對立的客觀事實,找到了無產階級貧困化加劇的經濟根源,提出了勞動價值與勞動力所創造的價值是不同的,為馬克思創立剩余價值論奠定了重要基礎。今天繼續研讀馬克思這篇經典文獻,有利于整體把握馬克思經濟思想的發展脈絡,為我們觀察當今世界經濟和社會發展現象提供重要理論指導,為我國利用資本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明和諧的勞動關系提供現實指引。
一、《雇傭勞動與資本》的出場背景
新的時代呼喚新的革命,新的革命需要新的科學理論。肇始于1789年的法國大革命和19世紀60年代的英國工業革命引起了歐洲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巨大變化,快速發展的社會生產力把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遠遠甩在身后,導致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發展速度和社會生活水平嚴重失衡。資本主義生產社會化的要求與資本私人占有之間的固有矛盾日益凸顯,新的社會革命呼之欲出,新的科學理論亟待出場。
19世紀30-40年代,伴隨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周期性爆發,歐洲工人階級失業率大大增加,社會保障制度的缺失導致他們的生活條件每況愈下,工人階級苦不堪言。在此背景下,歐洲無產階級自發開展了一系列期望改變自身經濟狀況和社會地位的工人運動,但由于缺乏科學革命理論的指導而最終失敗。馬克思時刻關注資本主義社會的發展動態并積極投身歐洲革命運動,在革命實踐中思考著雇傭勞動與資本關系的理論問題,試圖找出“資本主義向何處去”的現實路徑。這為馬克思創作《雇傭勞動與資本》提供了時代條件和實踐基礎。
英法古典政治經濟學是馬克思研究雇傭勞動與資本關系的重要理論來源。以李嘉圖為代表的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提出的勞動價值論為揭示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找到了正確方向;以魁奈為代表的法國古典政治經濟學指出只有提供剩余價值的勞動才是生產勞動;西斯蒙第將勞動創造的價值分為勞動收入和非勞動收入,指出資本家的利潤來自工人的額外勞動并認為經濟危機源于資本積累。正是上述重要理論觀點的提出,為馬克思創作《雇傭勞動與資本》提供了重要理論來源。
擊退同時代資本主義經濟學家的歪理學說和正面回應其質疑是馬克思創作《雇傭勞動與資本》的直接原因。當時資產階級經濟學“布道者”熱心傳播麻痹工人階級意志的“公平利潤說”,即工人勞動獲得“公平的工資”,工廠主獲得“公平的利潤”。同時,他們還挑釁馬克思——聲稱馬克思在19世紀40年代末期分析歐洲革命運動時缺乏必要的經濟基礎支撐,叫囂馬克思“沒有敘述構成現代階級斗爭和民族斗爭的物質基礎的經濟關系”[1]327。馬克思決定正面回應資本主義經濟學家的非難。圍繞雇傭勞動和資本的相關范疇,馬克思對雇傭勞動與資本的關系展開了歷史與現實的分析,進而揭開了掩蓋在資本主義雇傭勞動制度之下的經濟剝削和階級壓迫。
二、《雇傭勞動與資本》對雇傭勞動與資本關系的解剖
馬克思對雇傭勞動和資本范疇進行了多維考察與詳細分析,論證了雇傭勞動與資本在物質利益創造時相互依賴、在物質利益分配方面彼此對立的關系,揭示了雇傭勞動制度下資本家對雇傭工人經濟壓榨和階級剝削的秘密、雇傭勞動對人類勞動本質的背離。
(一)雇傭勞動與資本關系的解剖前提:雇傭勞動和資本范疇的考察分析
1.雇傭勞動的存在前提與構成主體。雇傭勞動是不是伴隨人類社會出現的自然規律呢?馬克思給予了否定回答。通過對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三種社會制度下勞動形式及勞動產品歸屬的對比,馬克思得出“勞動力并不向來就是商品。勞動并不向來就是雇傭勞動,即自由勞動”[1]332的結論。他指出,只有在資本主義私有制下,勞動力才成為商品、變成雇傭勞動。換言之,雇傭勞動是資本主義私有制的重要標志。
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曾指出,占有生產資料是人們進行生產的前提。然而在資本主義社會,由于雇傭工人既無土地也無地租,他們不占有任何生產資料,從而導致他們失去生產條件、喪失生活資料。“工人是以出賣勞動力為其收入的唯一來源的,如果他不愿餓死,就不能離開整個購買者階級即資本家階級。”[1]333在資本主義制度下,雇傭勞動只是一種形式上的自由勞動,它雖然不像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那樣存在顯而易見的人身依附,但卻隱蔽地掩蓋著雇傭工人對資本家的經濟依附。“它不是直接的政治壓迫,而是間接的經濟強迫;不是棍棒紀律,而是饑餓紀律。”[2]雇傭工人不依附于某一個具體的資本家,但卻要依靠整個獨占生產資料的資本家階級生存。“為了生活”[1]331,工人無產階級被迫出賣能確證自己之為人的勞動力,只為換取養活自己和后代的生活資料。換言之,勞動力與生產資料的分離是雇傭勞動存在的現實前提,失去生產資料的廣大無產者構成雇傭勞動的主體。
馬克思將勞動力商品作為自己解剖雇傭勞動與資本關系的切入點。他指出,在資本主義制度下,“工人是拿自己的商品即勞動力去換得資本家的商品,即換得貨幣,并且這種交換是按一定的比例進行的”[1]329。通過交換,資本家獲得工人一定時間內勞動力的使用支配權,工人獲得資本家一定數量的貨幣價格——工資。隨著這種交換的實現,工人的勞動力成了資本家購買的商品,轉變為內蘊著一種商品交換關系的雇傭勞動。在資本主義制度下,雇傭勞動是一種商品交換關系;或者說,商品交換關系的存在是勞動轉變為雇傭勞動必不可少的中間環節。
2.資本的經典定義與深入闡發。馬克思站在唯物史觀立場對資本進行了詳細分析,通過批判資本主義經濟學家對資本范疇的形而上學拼接,重新定義資本,超越了資本主義經濟學家對資本范疇的理解。
資本主義經濟學家認為資本是“作為進行新生產的手段的積累起來的勞動”[1]339。他們雖然肯定資本源于勞動的生產和創造,但他們眼中的資本僅僅是勞動積累起來的、靜止不動的各種原料、勞動工具和生活資料的簡單集合。馬克思對此提出異議,指出資本主義經濟學家脫離社會關系來定義資本是片面的。資本主義經濟學家們忽視了任何人都是一定生產關系中現實的人,任何產品的生產只有在一定的社會關系中、依據人們的現實需要從而通過勞動實踐才能創造出來,“為了進行生產,人們相互之間便發生一定的聯系和關系;只有在這些社會聯系和社會關系的范圍內,才會有他們對自然界的影響,才會有生產”[1]340。所以,“黑人就是黑人。只有在一定的關系下,他才成為奴隸。紡紗機是紡棉花的機器。只有在一定的關系下,它才成為資本”[1]340。同理,勞動力就是人的勞動能力,只有在一定條件下即在資本主義私有制的生產關系中,它才成為商品、變成雇傭勞動,從而轉變為資本參與新資本的創造。
遵循這一邏輯理路,馬克思對資本重新定義。他認為,資本是“一種社會生產關系。這是資產階級的生產關系,是資產階級社會的生產關系”[1]341。在馬克思的語境中,資本不僅是積累起來的勞動產品,更是處于一定歷史規律中的社會關系的產物,即資本不是固定不變的“結晶體”,而是可以運動變化的“有機體”。既然資本是歷史產物,那么資本也必將隨著新的社會歷史形態的出現被超越。對資本的這一經典定義,為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曾經闡述的消滅資本主義私有制的共產主義觀點提供了重要理論支撐。
馬克思對資本范疇進行了深入闡發。其一,馬克思擴展了資本的構成要素。馬克思認為,資本不僅包括資本主義經濟學家們承認的積累起來的“死勞動”,而且還包括雇傭工人的“活勞動”,并且后者在資本主義價值增殖過程中是更為重要的構成要素。“雇傭勞動生產著……資本……又會變成資本的一部分。”[1]344此外,“資本不僅是若干物質產品的總和,并且也是若干商品、若干交換價值、若干社會量的總和”[1]341。換言之,除了各種積累起來的勞動產品的總和、雇傭勞動之外,資本還囊括各個產品的價格和交換價值。可見,資本既可以是一個整體性概念,也可以是一個結構性要素。其二,馬克思揭示了資本的實質。通過區分資本與商品的異同,馬克思發現了資本的內在規定性。他指出,雖然“資本所包括的一切產品都是商品”,“但并不是任何一些商品即交換價值的總和都是資本”[1]341。資本外在實體的表現形式千變萬化,可以用棉花、羊毛、米、小麥、輪船、鐵路等商品來表現,但這些商品卻不一定能轉化為資本。簡言之,資本是內嵌于商品并外在地表現為商品的。在馬克思看來,商品成為資本的關鍵奧秘在于其是否與雇傭勞動相聯結,有且只有雇傭勞動作用于現存商品并進行新商品的生產,現存商品才能被視為資本。由此,馬克思揭示出資本的“實質在于活勞動是替積累起來的勞動充當保存并增加其交換價值的手段”[1]342,活勞動亦即雇傭勞動在參與資本生產過程中實現了資本的保值與增殖。可以說,雇傭勞動是打開資本主義財富積累和財富增長的“金鑰匙”。
(二)雇傭勞動與資本關系的解剖論證:相互依存和彼此對立
馬克思認為,在資本主義生產過程中,“資本以雇傭勞動為前提,而雇傭勞動又以資本為前提。兩者相互制約;兩者相互產生”[1]343,即雇傭勞動與資本是相互依存又彼此對立的關系,從資本主義經濟利益分配情況來看,二者的對立大于依存。概言之,雇傭勞動與資本“在功能上是互補的,在利益上是完全對立的”[3]。由此,馬克思揭開了資本家剝削雇傭工人的秘密。
1.雇傭勞動與資本的相互依存。馬克思指出,在資本主義社會生產關系中,雇傭勞動與資本的關系首先表現為二者在物質利益創造時的相互依存關系。一方面,資本的存在依賴于雇傭勞動,由廣大無產階級組成的雇傭勞動是資本存在和增殖的必要前提。資本要“保存并增加其交換價值”,就必然依賴“除勞動能力以外一無所有的階級的存在”[1]342。換句話說,無產階級是資本賴以寄生的“宿主”,沒有無產階級,資本不會存在、更不會自行增殖。另一方面,雇傭勞動的存在也離不開資本。如前所述,由于失去生產資料,雇傭工人不得不將自己的勞動力當作商品出售。“如果資本不雇用工人,工人就會滅亡。”[1]344雇傭工人要養活自己和后代,就必須先將自己的勞動力售賣給資本家,然后才能領到工資來購買生活資料。可見,在資本主義私有制生產條件下,失去了生產資料的工人只能求助于占有生產資料的資本家,通過出賣自己的勞動力,把自己變成雇傭工人,從而與資本再生產捆綁在一起才不至于貧困致死。
2.雇傭勞動與資本的彼此對立。雇傭勞動與資本的對立關系揭示了資本家對雇傭工人的經濟壓榨和階級剝削,反映出資本主義制度下雇傭勞動對人類勞動本質的背離。
其一,雇傭勞動與資本的對立關系直接表現為二者在物質利益分配方面的分歧,即雇傭工人工資與資本家利潤是對立的。馬克思認為,雇傭工人的工資首先“由它和資本家的贏利即利潤的關系來決定的”[1]347。對資本家來說,由其獨占的商品的市場售價可以劃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資本家補償生產資料的價格,第二部分是資本家支付給雇傭工人的工資,第三部分是除去前面兩部分之外的價格,即資本家的利潤。馬克思指出,商品第一部分的價格消耗是不可避免的,但后面兩部分的價格支出卻可以人為操控。資本邏輯的逐利性誘使資本家想獲得更多利潤,導致資本家會想方設法壓低雇傭工人的工資。顯然,在涉及物質利益分配時,資本家的利潤與雇傭工人的工資是對立的,這種對立在數量上呈現為反比關系,“資本的份額即利潤越增加,則勞動的份額即日工資就越降低”[1]348。
其二,雇傭勞動與資本的對立關系間接揭示了資本家對雇傭工人的階級剝削。馬克思指出,在資本主義私有制雇傭關系中,資本家與雇傭工人表面上是你情我愿的平等市場交易,實際卻掩蓋著資本家對雇傭工人剩余勞動及其價值的無償占有。在資本主義生產過程中,資本家支付給工人的工資與工人在實際生產過程中所創造的價值之間存在一個差值,這個差值就是資本家所追求的利潤。工人的“勞動不是有一個價值,而是有兩個價值,并且是兩個極不相同的價值!”“其中一個比另一個大一倍。”[1]322并且隨著科技進步和勞動生產力的提高,工人的剩余勞動時間會相應增加,工人創造的剩余價值也會相應增多。可是,這些由雇傭工人所創造的剩余價值卻不屬于雇傭工人而被資本家完全占有,從而出現“工人越是努力勞動,越貧困”的資本主義生產悖論。馬克思對資本家無償占有雇傭工人剩余勞動及其價值的揭露,挖掘出資本家對雇傭工人進行經濟壓榨和階級剝削的秘密,由此揭開了資本主義私有制下無產階級貧困化加劇的經濟根源,為無產階級反對資產階級的斗爭提供了客觀依據。
其三,雇傭勞動與資本的對立關系深刻反映出雇傭勞動對人類勞動本質的背離。在馬克思看來,勞動是人的本質活動,它是創造人類美好生活的重要手段,也是人類未來美好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未來的共產主義社會“在人人都必須勞動的條件下,人人也都將同等地、愈益豐富地得到生活資料、享受資料、發展和表現一切體力和智力所需的資料”[1]326。但是,在資本主義私有制下,勞動發生了異化并在人與人之間出現嚴重分化,產生了專職享受的有產者階級和專職勞動的無產者階級。為了攫取更多利潤,資本家強迫雇傭工人進行工時延長,強度超出他們身體負荷的勞動,這加深了雇傭工人對勞動的厭惡,因而勞動被自動排除在工人生活范圍之外。雇傭工人“甚至不認為勞動是自己生活的一部分;相反,對于他來說,勞動就是犧牲自己的生活”[1]331。“在他看來,12小時勞動的意義……在于掙錢,掙錢使他吃飯、喝酒、睡覺。”[1]332概言之,雇傭勞動對雇傭工人來說已經退化為與動物本能相仿的純生理性需求,它只是雇傭工人維持生存的手段,不是他們生活的目的。由此觀之,資本主義私有制下的雇傭勞動背離了人類自由自覺活動的特質,它窒息了雇傭工人“按照美的規律來構造”世界的勞動創造性,矮化了勞動作為人類“生活的第一需要”的目的。
三、《雇傭勞動與資本》的時代啟迪
《雇傭勞動與資本》是馬克思立足唯物史觀立場、運用唯物辯證法研究政治經濟學的重要文獻。作為“馬克思經濟思想產生時期具有代表性的著作”[4],《雇傭勞動與資本》銜接著馬克思經濟思想的發展脈絡,對認識當今世界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現狀、促進我國勞資關系和諧發展依然具有指導價值。
(一)《雇傭勞動與資本》對馬克思經濟思想發展脈絡的銜接
與馬克思同時期寫就的論戰性著作《哲學的貧困》中經濟觀點闡述形式相區別,《雇傭勞動與資本》被學界公認為馬克思第一次正面且全面闡述其經濟觀點的文獻。馬克思在該文獻中繼承并發展了古典政治經濟學的勞動價值論,明確區分了勞動價值與勞動力所創造的價值是兩個不同的價值,為馬克思日后創立剩余價值論奠定了理論基礎。
從古典政治經濟學創立之日起,它的理論體系中一直存在著關于勞動價值論的“斯芬克斯之謎”——勞動價值由什么決定的問題。以李嘉圖為代表的古典政治經濟學家們承認“商品價值由勞動決定”,可是當他們談到“勞動價值由什么決定”之時就面臨十分尷尬的境況:勞動決定商品價值,因為勞動也是一種商品,所以勞動的價值也由勞動決定。這種推演存在著明顯的“邏輯暴行”,疏于對“勞動”與“勞動力”這兩個關鍵概念的區分,古典政治經濟學的勞動價值論只能在上述同義反復的怪圈里掙扎。
馬克思為解決這個問題找到了入口。在《雇傭勞動與資本》中,馬克思雖然也未明確區分“勞動”和“勞動力”的概念,由此導致他對資本主義剝削的理解“無法完全深入生產過程,不得不訴諸交換層面上不平等的競爭關系”[5]。但是,馬克思此時已經在實際意義上把勞動價值與勞動力所創造的價值分別看待,指出雇傭勞動“不僅能補償工人所消費的東西,并且還使積累起來的勞動具有比以前更大的價值”[1]342。即勞動價值與勞動力在使用過程中創造的價值是兩個不同的價值,雇傭工人在勞動過程中創造的“比以前更大的價值”就是資本家們購買工人勞動力的初衷,是資本家發財致富的秘密,也是雇傭工人貧困化加劇的根源。這個“多余價值”的發現成為馬克思日后創立科學剩余價值論的關鍵一環。可以說,《雇傭勞動與資本》是馬克思在19世紀40年代“對資本主義理解所達到的最高水平”[5]。
(二)《雇傭勞動與資本》對“無產階級逐漸消失論”的駁斥
隨著時代的發展,現代資本主義國家雇傭工人的工資有所提高,工人的生活環境也有較大改善。由此,現代資產階級經濟學家們得出“無產階級逐漸消失”的結論并大肆宣揚,以此消解無產階級的斗爭意識,鞏固資本主義社會統治。頭腦清醒的人們可以察覺出,“無產階級逐漸消失論”正是馬克思在《雇傭勞動與資本》中批判的“資本家與工人的利益一致”論調的時代變種。在該文獻中,馬克思公正地指出,資本家的利益與工人的利益一致性最多表現為“如果資本不剝削勞動力,資本就會滅亡”[1]344。“資本家與工人的利益一致”論純屬資產階級經濟學家的主觀臆想,資本家與工人的利益對立才是資本主義私有制的常態。
馬克思還指出,在資本主義私有制下,如果不改變生產資料和勞動產品的私有性質,資產階級對無產階級的剝削就不會改變,無產階級的貧困也不會消失。我們不能忽視的事實是工資增長具有相對性。“即使工人得到的享受增加了,但是,與資本家的那些為工人所得不到的大為增加的享受相比,與一般社會發展水平相比,工人所得到的社會滿足的程度反而降低了。”[1]345“無產階級逐漸消失論”的評判標準僅僅聚焦工人工資的過去與現在,它“自動”省略了工人工資增長幅度與資本家利潤增長幅度的縱橫比較。誠如馬克思所言,工人工資提高的速度實際上遠遠低于資本家利潤增長的速度。所以,無產階級不是“逐漸消失”,而是越來越多,工人與資本家的貧富差距不是趨于縮小,而是逐漸擴大。
當代法國經濟學家托馬斯·皮凱蒂利用現有西方發達國家從18世紀至今長達300年的跨國歷史數據,通過嚴密的數學和經濟學分析得出了和馬克思當年相似的結論:在21世紀,“資本的收益率(r)將會超過經濟增長率(g)。資本得到的越來越多,貧富差距會越來越大”[6]。事實勝于雄辯,即使到了資本迅速增長的21世紀,資本主義社會的貧富差距也沒有因為工人工資的增長而減少,相反還有逐漸擴大的趨勢。當今世界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客觀現實印證了馬克思當年論斷的正確性,“無產階級逐漸消失論”的神話也就不攻自破。
(三)《雇傭勞動與資本》對中國構建新型勞動關系的指導
黨的十八大之后,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了新時代。站在新的歷史方位,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我國經濟發展必須處理好社會主義勞動者與資本的關系,因為“在21世紀,勞動與資本的關系依然是最基本和最核心的社會關系”[7]。
在《雇傭勞動與資本》中,馬克思指出“資本的迅速增長對雇傭勞動卻是最有利的條件”[1]359。馬克思指認的資本迅速增長“最有利條件”隱含著這樣一個前提:雇傭工人可以利用資本提高社會生產力,從而“利用資本本身來消滅資本”[8],即把資本作為消滅資本主義制度的重要手段。在馬克思看來,資本具有雙重作用,它可以利用科技發明促進社會生產力的提高,也會通過經濟危機阻礙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資本的創造性與破壞性孰大孰小,關鍵在于資本與什么性質的生產資料所有制結合,以及資本與勞動者在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誰為本位。在資本主義社會,資本與生產資料私有制相結合,資本家奉行資本第一、勞動者末位的原則,雇傭勞動與資本的對立關系占據資本主義社會關系主流。在無產階級掌握政權之后的共產主義社會過渡階段,資本將與生產資料公有制相結合,國家或集體把勞動者置于優先發展地位,資本服務于勞動者的發展并積極創造條件提高勞動者各方面能力,助力勞動者實現人的解放和人的全面發展。
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勞資關系的和諧發展證明了馬克思論斷的科學性和時代性。改革開放促進了我國資本市場的發展,在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下,資本的公有性更多戰勝了資本的私有性,資本運作成為提高我國生產力發展水平、促進我國經濟增長的重要生產手段。資本與勞動者的剝削對立關系將逐步消除,代之以支撐性服務關系,資本已經并將更多地為社會主義勞動者的美好生活賦能。
我國高度重視社會主義新型勞動關系的構建。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商品和服務生產過程中,雖然出現了諸如“勞動爭議案件居高不下,有的地方拖欠農民工工資等損害職工利益的現象”[9],但我國始終堅持人民至上原則,積極維護社會主義勞動者合法權益。例如,制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印發《關于構建和諧勞動關系的意見》《關于維護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勞動保障權益的指導意見》等規章制度。再如,國家金融管理部門叫停螞蟻集團上市;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對阿里巴巴集團控股有限公司、北京三快在線科技有限公司(美團)開出反壟斷罰單;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最高人民法院聯合披露超時加班典型案例并明確指出“996”違法等舉措,既體現了我國對資本的合理引導與規范,也體現了黨和政府對勞動者合法權益的尊重與保護。這些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舉措,為我國在新時代正確處理勞動與資本關系、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型勞動關系、促進社會和諧發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習近平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兩個世紀過去了,人類社會發生了巨大而深刻的變化”[10]193,但馬克思主義沒有過時,其“闡述的一般原理整個來說仍然是完全正確的”[10]210。實踐證明,沿著馬克思主義指明的科學大道,社會主義公有制不僅能駕馭傳統資本邏輯,而且還能激活“資本的文明面”,克服資本的生產性矛盾,同時避免資本的權力化[11],瓦解資本剝削勞動者的生存土壤。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下,資本運作逐漸轉變為促進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的重要手段,它服務于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促進勞動者勞動能力的提高,是實現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發展的重要要素。新時代中國勞動者與資本的關系正向著文明和諧的新型勞動關系邁進。
注釋:
① 19世紀40-50年代,即馬克思提出剩余價值理論以前,他的著作還未明確區分“勞動”和“勞動力”的概念。《雇傭勞動與資本》最初發表在《新萊茵報·民主派機關報》上時,馬克思通篇使用的都是“勞動”而非“勞動力”。本文所參考的版本是1891年經恩格斯修改過的版本,在這個版本中,恩格斯明確指出:他是“用后來的著作中的觀點來衡量”《雇傭勞動與資本》的。因此,恩格斯對該文獻做了修改,“在原稿上是,工人為了取得工資向資本家出賣自己的勞動,在現在這一版本中則是出賣自己的勞動力”。(參見《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2012年版,第318頁。)所以,本文論述采用“勞動力”這一名詞。后來,隨著馬克思經濟思想的發展成熟,他對“勞動”和“勞動力”概念作了明確區分,可參考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1857-1858年手稿)》《工資、價格和利潤》等文獻。
參考文獻:
[1]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陳先達.走向歷史的深處:馬克思歷史觀研究[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146.
[3]戴維·麥克萊倫.馬克思傳:第四版[M].王珍,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6:171.
[4]程恩富.中外馬克思主義經濟思想簡史[M].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11:26.
[5]張一兵,周嘉昕.資本:一種歷史性的社會生產關系:馬克思《雇傭勞動與資本》研究[J].黨政干部學刊,2008(6):3-5.
[6]何帆.《21世紀資本論》導讀本[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前言Ⅺ.
[7]張艷濤.馬克思主義視域下勞動與資本關系再研究[J].寧夏黨校學報,2021(4):14-21.
[8]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716.
[9][JP3]新華社.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構建和諧勞動關系的意見[EB/OL].中國政府網,[2015-4-08].http://www.gov.cn/guowuyuan/2015-04/08/content_[KG-1mm]2843938.htm.
[10]習近平.論中國共產黨歷史[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1.
[11]周丹.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資本價值[J].中國社會學,2021(4):128-145+207.
【責任編輯:何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