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雄芬
摘 ?要:養成教育是學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內容,是學生全面發展的基礎,關系著學生的一生。中職學生的學習習慣、生活習慣、文明禮儀習慣、衛生習慣等普遍較差,行為養成欠“規范”,僅靠班主任的“管”、“控”“壓”是不能扭轉學生的不良行為,學生養成教育被漠視。為了發展學生個性,把學生養成教育落到實處,提出以學校校長為領導的三條育人的管理路徑:“三線四點”來促中職學生的養成教育,以落實“三全育人”的德育機制。
關鍵詞:三線四點;養成教育
在中職學校教育階段,要抓好“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大力推行學生養成教育,是中職德育教育中最為有效的、有力的抓手,也是當前素質教育中最根本、最重要的內容,是“培根鑄魂”的一項重要任務。
所謂“養成教育”即養成好習慣、好品德的教育,就是指圍繞培養目標,在思想教育的基礎上,在日常生活,學習過程中,通過嚴格訓練,嚴格管理等教育手段,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認知、情感、意志、行為等方面的素質,最終使受教育者養成自覺遵守社會公德和行為規范等良好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的一種教育。
一、中職學生養成教育的必要性
(一)中職德育管理的現狀
學校為了當下的發展,對學生采取“管、控、壓”的管理方法,還停留在“管住學生”這一層面,未能全面落實“以學生為本”的管理理念,沒有真正解決“怎樣才能管住”,輕視深度和內涵的管理,從而壓抑和掩蓋了學生個體發展的需要,學生的養成教育被漠視,沒有落到實處。
(二)中職學生行為現狀
中職學生是被現階段中考所淘汰,沒有被普通高中錄取的學生,有的學生甚至連初中都沒有畢業就進入職校,他們普遍都存在學習基礎差,學習不自覺,甚至厭學、慵懶,不想學,缺乏學習動力和目標,行為習慣養成差,沒有明確的人生奮斗目標,有的是由于年級小,不適宜到社會上打拼,被父母強迫送到學校就讀,希望老師幫助他們管住孩子,但這部分學生的思想不穩定,自我管理意識淡薄,缺乏責任心和社會擔當,自控能力普遍較差,管不住自己,紀律性差,在校違紀多,對生活缺乏自信,表現出較為突出的心理問題。
二、“三線四點”促中職學生養成教育的育人策略
(一)“校黨總支書記——黨支部——黨員——學生”
1.校黨總支書記組織全校教師和黨員開展黨課黨史學習,以史為師育新人,以史為鏡找差距、以史為戒守底線,觀看警示教育片,抓教師的師德,強教師表率,做榜樣示范,通過思想引領來促進學生的行為養成教育。
2.黨支部建在專業部(組),成立德育工作領導小組,包保班級,支部書記走上講臺,講黨史和先進模范事跡,定期開展學校德育研究,躬身示范,通過“一個生命影響另一個生命”的教育方式來促進學生的行為養成教育教育。
3.黨員以“一幫二帶三亮四進五比”為載體,開展優秀黨員的評比;成立以黨員、名師、班主任為主的講師團,分年級批次到班級開展道德大講堂,切實走進學生,幫助學生從思想上認識到行為習慣養成對自身發展的重要性,從而引導學生檢視自身存在的行為養成問題,有針對性地進行自我改正與訓練。
(二)“教學副校長——教務處——教師——學生”
1.教學副校長組織搭建教育教學平臺,如心理咨詢室、詩教苑、圖書館、黔匠工坊、鄉村振興館、模擬村級服務站,以文化育人、環境育人來促進學生的養成教育。
2.教務處以教師的教學為主陣地,教學中運用“分層教學法”、“三環四步展示教學法”,促進學生的學習能力的培養,組織開展各類知識競賽、技能比賽、經典閱讀、社團活動,用活動的教育方式來促進學生的動手實踐和善于思考的行為習慣,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樂趣促進學生成才。
3.教師以課堂教學內容為主,教師在備課設計時,教學融入學科德育教育元素,指導學生開展各類競技比賽和社團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和興趣,發揮課程育人的德育途徑。
4.學生通過對教材的學習,各類活動的訓練、操作,占領學生的空間和時間,逐步成長、成才和發展起來,促進大部分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
(三)“德育副校長——學生處——班主任——學生”
1.德育副校長作為學校德育的頂層設計者,德育工作師資隊伍建設,落實學生管理的各項規章制度,分層德育的實施,強化學校德育的常規管理,使學生養成教育有章法可循和規范有序。
2.學生處成立學生會、設置監督崗對學生行為時時進行監督,設置“行為習慣養成專班”“家委會”,形成家校共育。“流動紅旗的評比”“星級學生評比”來激勵學生,轉化學生的行為。
3.班主任利用德育課和班會課,組織各類德育主題教育、落實常規教育,以學生“操行考核”為載體,每月對學生進行綜合評價,發揮德育主題和規范的浸潤作用,有針對性地開展學生養成教育。
4.學生中以班干部為主,采用小組負責制,班干部分組對班級學生實行“一幫一”,有的放矢地實施幫助與監督,提升班級學生的行為養成。
“三線四點”促中職學生養成教育這一育人模式,落實了“全方位、全過程、全員育人”的德育機制,“三線四點”育人模式最終的落腳點都是學生,采用循序漸進,逐步發展的方式,通過主要領導對小部分學生的思想引領,使他們成為學校的行為示范排頭兵,發揮榜樣示范力量,從而影響和帶動周邊的同學;再通過教師在教學和各類活動中對大部分學生的“訓練”“規范”“合作”等,使他們成為學校的行為示范的中堅力量,形成良好的校風和班風;最后是通過班主任的“潤物細無聲”的德育主題教育、德育常規教育、班干部的“一對一”的幫扶,使班級全體學生的思想道德素養、學習習慣、文明禮儀習慣、衛生習慣和生活習慣都得以養成,使學生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創建優秀班集體,真正踐行了“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與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