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吉安 梁旭
【摘要】? ? 為了提升高職院校學生美育效果,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社會輸送更多高質量的技能人才,本文從提高高職院校學生網絡審美素養的角度出發,分析了自媒體視域下高職院校學生網絡審美的現狀、問題及挑戰,進而提出了高職院校學生網絡審美素養提升的基本路徑。實踐結果表明,這些路徑的實施對提升高職院校學生的網絡審美素養是積極有效的。
【關鍵詞】? ? 自媒體? ? 高職院校學生? ? 網絡? ? 審美素養
引言:
隨著我國互聯網的快速普及,自媒體應運而生并深受大眾追捧,以自媒體為載體的網絡審美也逐漸成為美育的一種新形態。與傳統審美概念相比,網絡審美具有自己更鮮明的特點:以互聯網絡為基礎,以自媒體為媒介,資源創建以個體為主,網絡審美資源更豐富,在自媒體視域下審美價值觀形成和傳播更迅速。
自媒體極大開闊了學生的眼界,豐富了學生的業余文化生活,為高職院校學生網絡審美素養的形成開辟了新途徑。但是,自媒體傳播的內容并不都是正能量,也不都能給學生提供有益的補充。
自媒體具有的平民化、傳播迅速以及內容的良莠不齊也給高職院校學生帶來一定程度的負面影響[1],學生的網絡審美觀時刻面臨自媒體審美文化的考驗,同時給高職院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了一定挑戰。面對這一現象,學校要主動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網絡審美價值觀念,創新網絡審美教育的新模式,幫助學生提升網絡審美素養,從而培養高質量的技能人才。
一、高職院校學生網絡審美的特征
在課題研究過程中,為了提高自媒體視域下高職院校學生網絡審美特征相關數據的準確性,我們依據年齡、專業、學校進行分類問卷調查,從而獲得第一手數據,并認真開展高職院校學生對網絡審美的認識、觀念、傾向和發展趨勢的分析與探討,總結他們自媒體視域下網絡審美的現狀與特征,從而研究自媒體對高職院校學生網絡審美的影響。
(一) 自媒體應用現狀
第48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1年6月,我國手機網民規模達10.07億,網絡視頻(含短視頻)用戶規模達 9.44 億[2]。網絡及自媒體擁有了更大的用戶群體,青春年少的高職院校學生更是自媒體的重要用戶。自媒體在學生校園生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利用自媒體,高職院校學生可以自由地獲取網絡空間的內容,填補知識的空白;獲取新聞資訊,了解國家和社會發展信息;獲取娛樂資訊,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自媒體為高職院校學生打造了認識世界、獲得新知、傳播文化的新平臺、新途徑,更大程度上豐富了他們的學習生活體驗。
(二)審美識別能力有欠缺
自媒體的廣泛應用,將大學生置于開放、相對自由的網絡環境中,海量的網絡信息充斥在他們周圍,他們有了更為廣闊的自主選擇權,文字、圖片、短視頻、朋友圈、影視劇、手機游戲等媒體信息成為大學生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占用了高職院校學生大部分的課余時間,部分學生利用借助自媒體進行自我學習和提高,但是在時間占比上卻很少,在很多學生觀念里,自媒體就是為自己開辟的一條娛樂通道。同時,很多高職院校學生對網絡及自媒體的利用,隨意性很強,內容寬泛,沒有明確的目的,推送什么內容就看什么內容,對那些刻意制造、蓄意扭曲、扮丑博取受眾眼球的負面價值觀念幾乎沒有抵抗能力,缺乏審美辨識能力。
(三) 審美感知力和審美情趣受到影響
傳統的美育往往通過欣賞的藝術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而進行,學生可接受的內容來自有絕對權威的教師,內容相對集中,途徑比較單一。但是,自媒體的廣泛應用,則為在校學生提供了一種全新的、無死角的審美新途徑。自由的環境,豐富的資源,基于大數據分析的信息推送,學生自主選擇信息的權利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想看什么就看什么”成了學生群體的內在心理描述。但是,喜歡的并不一定是正確的,也不一定是美的,特別是一些自媒體,為了獲得流量關注和自身利益,不惜以丑為美,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傳統美育概念中的審美價值觀。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看得多了,就容易形成視角同化,這種逐步滲透式的視覺體驗會逐漸鈍化高職院校學生的審美感知力和審美情趣,甚至會喪失審美判斷力[3]。
(四)審美以自我為中心
高職院校學生網絡審美往往以自我為中心,特別注重個人體驗,部分自媒體強大的美顏功能,使部分學生沉迷于虛幻的自己,久而久之,不能正確地認識現實中的自己,從而出現網絡中高調傲嬌,現實中沉悶自卑現象。
高職院校學生在身心發展方面有著自己的規律和特點,他們的成長伴隨著網絡及自媒體的發展和壯大過程。但是由于年齡和閱歷的限制,他們的自我約束能力還相對較弱,正確的、穩定的價值觀還在形成過程中。在這個階段,大學生的網絡審美通常以自我為中心,注重自己心靈的放飛和個人體驗,喜怒哀樂隨時切換,對美的理解會隨著接受的自媒體信息的變化而改變,沒有形成穩定的網絡審美價值觀。因此,在面對丑惡對立時,他們往往不能正確地做出價值判斷,而導致“偽審美”現象出現。
二、高職院校學生網絡審美面臨的問題及挑戰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網絡審美逐漸成為一種特有的社會文化現象,以自媒體為載體,以廣大的網絡用戶為受眾,逐步形成了現代社會的網絡審美文化。在自媒體視域下,這種文化廣泛傳播于網絡空間,言論和行為相對自由,信息傳送方便及時,信息資源人人參與和共享,它們改變了人們傳統的審美方式,深受青年大眾喜歡。但是信息的泛濫與廣泛傳播對在校學生這個群體有著廣泛的影響。在學校的正確引導下,高職院校學生的網絡審美觀具有較強的可塑性和良好的發展趨勢,但是在細節處,高職院校學生網絡審美還面臨著一定的問題與挑戰。
(一)降低了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和影響力
自媒體的廣泛應用,開辟了審美的新途徑,但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和影響力,給網絡審美素養形成帶來挑戰。在傳統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教師占據主導地位,通過固定的課堂模式和提前準備的基于教學大綱的主題對學生進行思想和行為教育,這種教育模式對學生具有較強的約束力[4]。
自媒體的廣泛應用,改變了這一傳統模式帶來的教育優勢,在自媒體視域下,學生可以自由地獲取網絡信息,擴寬了學生的眼界和視野,正確的、錯誤的視覺信息和價值觀念相互碰撞,學生只有具有較高地辨識能力才能從魚龍混雜的信息中去粗取精。
自媒體這把雙刃劍把約束力稍差的高職院校學生推向了信息真偽選擇的十字路口,從視覺角度來說,學生更愿意相信自己看到,即使是虛擬空間的信息,他們也相信眼見為實。這必然影響到高職學院學生的正確價值觀形成,影響到他們的健康成長,降低了學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和影響力,給高職院校學生網絡審美觀的形成帶來了挑戰。
(二)為人才培養質量帶來負面影響
自媒體帶來了社會經濟發展的新形態,但是給高職院校學生學業質量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便捷、廣泛、豐富的新生態自媒體經濟給社會帶來了無限商機,他們以商業盈利為導向,以打造“網紅”為突破口,從而營造所謂的“網紅概念”和“網紅經濟”,這種經營模式以流量為關注點,流量代表著一切,利益來自流量,如何吸引流量,成了自媒體絞盡腦汁的問題。
這種新生態的盈利模式也給在校大學生帶來了大顯身手和財務自由的好機會,這種現象將業余時間較多的高職院校學生的注意力從學業逐漸過渡到自媒體經營上去,利益至上的自媒體經濟觀念影響了他們的校園生活和學習。在自媒體經濟觀念里,以丑扮美,制造?頭,標題黨,造謠誹謗,杜撰、傳播虛假消息等都是制造流量的途徑[5]。
如果在校學生參與其中,勢必分散了他們的注意力,從而降低了學業質量,這將影響高職院校技能人才培養的目標實現。
(三)網絡審美出現方向性偏差
自媒體應用中過度追求個性,以庸俗和怪異為美,網絡審美出現了方向性偏差[5]。具有平民化、傳播迅速、門檻低等特點的自媒體擁有大量受眾,也打造了眾多網紅,特別是在短視頻里邊,為了吸引流量,增加人氣,在虛擬的網絡空間中表演、傳播低俗的網絡文化,越是出格的表演,越能受到追捧,越能更快地成為網絡紅人,從而達到自己盈利目的。這種錯誤的價值觀念和現象,對高職院校學生具有很強的誘惑,他們羨慕這種“不勞而獲”的快感,從中讀到了學習無用的謬論,他們也想嘗試著從自媒體利益中分得一杯羹。于是模仿甚至超越開始出現,過渡的追求個性,展示個性,創造個性。這不僅大量占用了學生的課余時間,有的甚至帶到了課堂上,嚴重影響了課堂質量。按照這樣的模式發展下去,自媒體將對大學生身心的健康和校園學習帶來很大危害,不僅影響學業質量和健康成長與成才,甚至會產生社會治安問題。
(四)網絡及自媒體法律意識淡薄
個性化創新是自媒體用戶吸引流量的不二法寶,自媒體給了網絡用戶充分的創作空間,人人都可以成為資源的構建者、創造者、傳播者。由于身心發展不夠成熟,部分高職院校學生網絡及自媒體法律意識淡薄,主觀地認為自媒體是法外沃土,沒有形成自己的網絡審美觀。
面對虛擬繁雜、多元化甚至無認證的網絡信息,往往表現得手足無措,幾乎不去辨別信息的真偽,隨意暢享、跟風與吐槽,對未加考證的杜撰事件進行網絡轉發、評論甚至義憤填膺,嚴重者甚至觸犯法律,這都是網絡法律意識淡薄的表現,也是部分高職院校學生網絡審美觀念的真實寫照。這將給處于正確價值觀形成期的在校學生帶來方向性偏差、意識偏差甚至錯誤引領。
三、高職院校學生網絡審美素養的提升途徑
(一)創新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形式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養在校學生的正確價值觀與人生觀,培養他們發現美、欣賞美、創造美的能力。網絡審美素養在學生的成長過程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因此,在自媒體視域下,培養學生的網絡審美素養也是我們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工作。目前,自媒體的應用已經遍布社會各個角落,我們不能拒絕這種科技的元素。高職院校學生對新鮮事物的接受能力強,在高職院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教師可以充分利用自媒體多元化的交流平臺,利用生動形象的自媒體信息形態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利用自媒體,還可以增加師生之間的交流機會,保持師生之間的融洽關系,讓自媒體成為師生心靈交流的橋梁,使自媒體成為高職院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陣地,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6]。
(二)加強高職院校學生美育教育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美育工作的意見》從更高的站位出發,對學校的美育工作進行了再認識、再深化,將美育的價值功能提到更高層級[7]。
學校的美育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養在校學生的中華傳統美德,塑造心靈之美,培養欣賞美、創造美的能力。利用自媒體平臺大力開展美育教育也是提升大學生網絡審美素養的有效途徑,網絡和自媒體為大學生提供了更為廣闊的審美空間與資源。
因此,高職院校可以充分利用學生樂于接受的圖片、短視頻等多媒體形態,積極開展線上線下的美育活動,依托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創作豐富的自媒體資源,加強師生之間的互助交流,引導學生對自媒體信息進行審美鑒別,培養學生審美思維、審美欣賞、審美創作,從泛濫的網絡信息中逐步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從而提升他們的網絡審美素養。
(三)提升高職院校學生自我管理能力
良好的自控和自我管理能力是新時代大學生必備的能力之一,也是自媒體視域下網絡審美的一種具體表現形式。學校要積極行動起來,主動引導高職院校學生正確、合理地使用自媒體,幫助他們完善校園學習和生活的自我管理。在合適的時間和場所合理地使用自媒體,自覺摒棄心靈毒雞湯和泛濫的以吸引流量為生的信息形態,而瀏覽學習網絡空間的優秀內容,或者在精神疲勞時欣賞一些優美的曲藝,這不僅能給在校學生帶來知識的進步和提高,還能給在校學生帶來精神的富足。
在大學生日常教育過程中,高職院校要逐步引導學生增強網絡認識,充分理解和認識網絡空間的虛擬性,了解基于網絡的法律法規和網絡安全知識,辨別信息好壞的方法以及標準,引導他們在解決不了自身困難時,樂于與同學或者老師分享和交流,而不是盲目地通過網絡尋求幫助或者發泄情緒,從而導致不可預期的后果。
(四)構建健康的網絡環境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安全、規范、健康的網絡環境能為學生提供更美好的上網體驗。因此,學校要積極加強網絡環境治理,自覺抵制庸俗和低級趣味的內容進入學生視野,積極構建安全、健康、可靠的網絡環境,從社會正能量和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創作資源,為高職院校學生提升網絡審美素養提供保障[8]。
同時,高職院校要加強在校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鼓勵學生利用豐富的自媒體平臺創作優秀的作品,傳遞社會正能量,推送優秀中國傳統文化,散播美的種子,讓學生在欣賞、創作、傳播過程中提升自己的眼界和美感,通過線上線下的美育活動傳播網絡審美文化和正確的價值理念,使網絡空間充滿高雅藝術。在健康的網絡環境中成長的學生,必定能夠建立高尚科學的網絡審美價值觀,充滿審美智慧與審美感知力,即使在虛擬的網絡空間,同樣能發揮美麗使者的正能量。
(五)創建高雅的校園教育環境
高雅的校園教育環境是學生成長成才的必要條件,優秀的教育環境離不開一支優秀的教師隊伍,教師團隊的審美水平決定了學校的美育環境。學生的審美素養提升直接受益于優秀的教師團隊,教師的言談舉止、審美觀念對學生有著最直接的影響。因此,構建高雅的校園教育環境,提升教師的職業及審美素養也是一條有效的提升路徑。全面加強師德教育和立德樹人教育,積極開展校園文化活動,充分發揮課程思政的功能,將知識學習與人文素養提升相結合,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受知識的魅力,在審美中提升藝術鑒別能力,在創作中傳播優秀傳統文化,將學校的各類資源充分利用起來,為教師和學生融洽交流提供平臺和機會,在學習中互相提升,相互規范,在審美過程中共同提高網絡審美能力和審美素養。
四、結束語
自媒體是科技與技術進步的產物,我們不能躲避新事物的出現和使用;審美是我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在需求,欣賞美、追求美是我們精神生活富足的具體要求。在自媒體視域下,培養高職院校學生網絡審美素養,我們可以在內容和形式上有所規范,在管理和制度上有所創新,在人文情懷上有所進步。
在互聯網的大環境中,我們要積極行動起來,主動地引導大學生取其精華棄其糟粕,既要享受自媒體帶來的成果,又要摒棄其中的陷阱,讓每一名學生都能成為有道德情操、有理想信念的新時代大學生。
作者單位:丁吉安? ? 梁旭? ? 淄博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參? 考? 文? 獻
[1]龔建云.自媒體時代大學生的網絡審美現象[J].文教資料,2018(23),77-78.
[2]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2109/t20210915_71543.htm
[3]孔淑華,肖啟迪,周蕾.網絡美育視域下提升高校思政工作實效途徑的研究[J].學周刊2019.3(8),24-25.
[4]劉桂芳.自媒體視閾下高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2017,16-18.
[5]方雨韻.提升網絡素養 加強網絡審美[J].安徽冶金科技職業學院學報,2021.4(31),91-92.
[6]唐亞麗.新媒體視域下高職院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挑戰及對策[J].才智,2018,55-56.
[7]https://wenku.baidu.com/view/0817869b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ed5b333.html
[8]張波,網絡文化視域下的大學生美育問題研究[J].環渤海經濟瞭望,2020.2,129-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