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開展既帶來了機遇,也帶來了挑戰。高校必須要立足人工智能時代,主動謀劃,構建“14N”模式,重點就是要圍繞構建高效智能思政“大生態圈”的1個目標,抓牢高校、思政課程、思想政治工作隊伍、學生4個主體,采取N種途徑打造智能思政體系、構建“三師型”思政課堂、建設新型思想政治工作隊伍、努力培養學生的“三大思維”和“三大素養”,創新完成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關鍵詞】? ? 人工智能? ? 高校? ? 思想政治教育
引言:
2018年4月,教育部正式印發了《高等學校人工智能創新行動計劃》,并連年舉辦國際人工智能與教育會議。可見,高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必須緊緊把握人工智能快速發展應用的趨勢和方向,推動人工智能技術與思政教育無縫對接和深度融合。
一、人工智能時代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的機遇
美國東北大學校長約瑟夫·奧恩在《防范機器人:人工智能時代的高等教育》中深刻探討了AI對高等教育的意義,他特別提到:在某種程度上我們已經或者將要見證“多元化巨型大學”的崛起(“We will, and in some ways already are, seeing the rise of the‘multiversity’.”)[1]。人工智能必然會推動教育領域的發展與變革,必然會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帶來新機遇。
(一)使思想政治教育“萬象化”成為可能
一方面,人工智能技術促進了資源共享,教師可以在“智能搜索”下即時獲得大量的教學資源,同時網絡上的各種熱點事件等為思政教育提供了豐富的現實素材,促使思政教育內容“萬象化”。另一方面,基于人工智能技術的“技術性”,教師可選擇的教學方式更為靈活多樣,虛擬情景技術、仿真模擬訓練等技術不再遙不可及,思政教育方式的“萬象化”指日可待。如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線上教學方式被各大高校廣泛使用,不少教師還通過結合使用WebQuest(網絡探究學習法)教學模式,增強課程吸引力。
(二)使思想政治教育“個性化”成為可能
人工智能通過強大的數據分析和處理功能,可以準確定位每個學生的學習需求,進而“個性化”地設計課程,制定學習計劃,并幫助學生找到適合的學習方法。2018年4月,海風教育發布了AI應用“好望角”,該系統可以通過精準的人臉識別對學生的面部表情進行情緒分析,對學生的眼球焦點進行分析,同時還能對學生、老師的語音進行轉義分析,能夠使老師本人更有成就感,也能讓學生從中真正受益[2]。
(三)使思想政治教育評價體系“科學化”成為可能
人工智能技術能夠有效改善當前思政教育評價“單一化”、“唯分數”的現象,將動態評價、差異評價、綜合評價融為一體,促進評價體系科學化。如對試卷分析上,人工智能技術能夠快速找準學生的個性問題和普遍性薄弱環節,還能輔助分析學生是出于何種原因導致出現的錯誤,幫助教師和學生雙向動態調整;在評價學生日常品行上,能夠更準確地評估學生的性格特征和心理狀態,有效提升思政評價精準度。
二、人工智能時代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的挑戰
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不斷突破,“人工智能+教育”的研究和應用也逐漸增多,隨之而來的關于人工智能技術對法律和制度的考驗、對社會倫理的沖突等討論也逐漸增多。體現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上,人工智能帶來的挑戰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教師傳統素養與人工智能新要求的沖突
一方面,運用人工智能技術,要求教師具備相應的技術操作能力和水平。但是當前高校還有相當一部分教師對于互聯網、智能系統的學習和應用技術掌握不到位。另一方面,人工智能技術對教師個人綜合素養、個人魅力的要求更高,要求教師必須做到技術過硬、實力過硬,能夠整合網絡資源并在此基礎上形成獨特的、具有吸引力的觀點才能贏得學生,否則將淪為各種資源的“中轉站”,“教師”的角色光環逐漸淡化,甚至消失。
(二)人工智能信息推送和價值教育引導的沖突
一方面,高校思政教育的核心是教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而人工智能技術會根據學生個人興趣、瀏覽痕跡等進行智能推送,這種推送會逐漸導致某種信息片面化的“疊加”效應,加上現在網絡上充斥著各種文化、各種價值,一味地疊加推送可能影響學生價值觀的形塑。另一方面,“教育的本質在于喚醒與激勵”,啟發學生獨立思考、培養健全的人格是高校教育的重點。但是基于智能信息和各種資源的“唾手可得”,可能導致學生沉迷網絡、依賴智能系統,學習思考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逐漸下降,這不利于學生健康成長。
(三)掌握全面信息和保護個人隱私的沖突
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要想實現真正的“個性化”,就必須要掌握每個學生的各種信息,包括學生照片、家庭身份信息等,且越是復雜的情況,需要掌握的信息就越廣泛,這極有可能導致對學生個人隱私的侵犯。另一方面,“人工智能時代,一切都可能被記錄,一切都可能被分析”[3]。人工智能技術作為一種技術手段,既能被高校用于教育,也能被他人用于竊取信息等非法目的,這就加大了學生信息外泄的風險。
三、人工智能時代創新開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具體路徑
思想政治工作是高校各項工作的“生命線”。高校必須要與時俱進,堅持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不變、遵循規律不變的原則,構建“14N”模式,即圍繞構建高效智能思政“大生態圈”的1個目標,抓牢高校、思政課程、思想政治工作隊伍、學生4個主體,采取N種途徑,分層、有序推進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
(一)完善設計,打造智能思政體系
高校要從實際出發,響應國家關于人工智能創新行動的規劃,營造濃厚的智能思政氛圍。
一是要積極完善學校學科體系,將人工智能理論融合到社會科學學科教學中,引進或建立滿足學生學習成長需求的智能化學習系統,如Third Space Learning等智能輔導系統。
二是要加強制度建設,建立起加強教學監測、加大技術使用監管、全面保護個人隱私等相關制度,為智能思政提供保障。
三是要充分挖掘智能技術的積極因素,實現校園環境“五性”,使得思政教育既有形可見,又無形可感,滲透在學生學習生活的方方面面。
(二)人機結合,構建“三師型”思政課堂
要彌補當前高校思政“大課”的不足,優化思政課教師結構和教學內容,使思政教育從普遍性教育轉向“個性化”教育。
一是為每位學生加設一個“虛擬導師”,有針對性地幫助學生學習進步。比如密歇根大學開發了Ecoach個性化在線培訓平臺,主要就是針對擁有多名學生的大型課程,滿足每個學生不同的學習定制需求。
二是為思政課堂加設“智能助教”,監督學生的課堂表現,批改學生作業,個性化追蹤和研判大學生的思想狀況、行為走向和價值取向等,實時調整思政課教育內容。
三是教師要借助虛擬現實技術,對無法到達的場地和過往的歷史事件進行仿真模擬,借助視覺、聽覺、觸覺等信息的共同作用形成新的教學模式[4]。
三、刷新教育理念,建設新型思想政治工作隊伍
教師要主動適應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術變革,積極有效開展教育教學[5]。
一是思政課教師、學工隊伍等既要提升個人對智能技術的掌握和應用水平,又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和教學功底,勝任智能時代的基本要求。
二是思政課教師要轉移工作重心,利用人工智能代替開展教育過程中的程式化、機械化的教學工作,將工作重心將轉移到培養學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塑造學生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主要內容上,提升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方法看待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是學工隊伍要構建交互式綜合管理智能平臺,為學生提供更生動的交流互動體驗,讓學生管理的各項工作靈動起來;還要積極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分析評估學生的思想和心理狀況,有針對性地提供指導幫助,增強思政工作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四)以學生為本,培養學生的“三大思維”、“三大素養”
斯坦福人文中心說,哲學、文學、宗教、藝術、音樂、歷史、語言等表現形式就是要理解和記錄我們的體驗和世界,記錄人類體驗的知識給我們機會去感受到自己與先輩以及同代人的紐帶意識[6]。越是技術發展的時代,越要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
一是要根據智能教育的發展需求,培養學生的系統性思維、批判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使學生能夠更加主動地適應智能時代,正確地對待紛繁復雜的網絡信息,擺脫智能機器對個人思維的“桎梏”。
二是要注重培養學生的科技素養、人文素養和實踐創新素養。要加強科學知識的教育培養,讓學生了解和體會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對時代的影響;要更加注重人文知識的宣傳教育,讓學生通過實境體驗、場景再現等方式,生動學習先輩榜樣的高尚品質,自覺傳承優良傳統;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改變現有學生動手能力欠缺的現狀,努力為新時代培養更多優秀人才。
作者單位:袁媛? ? 河北北方學院
參? 考? 文? 獻
[1]任超超.多元化巨型大學視閥下看人工智能時代的大學[J].智庫時代,2019(31):54.
[2]海風教育發布AI應用“好望角”:實現教學智能化[EB/OL],光明網,https://m.gmw.cn/baijia/2018-04/23/28456549.html#verision=b400967d,2021-09-18.
[3]周濤.為數據而生,大數據創新時間[M].北京: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6:13.
[4]李林英.運用虛擬現實技術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 讓思想政治理論課活起來[J].人民日報,2017-01-10(07).
[5]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EB/OL].360百科,https://baike.so.com/doc/27073921-28457608.html,2021-09-19.
[6]吳萬偉. 大學教育應對人工智能的方略[J].復旦教育論壇,2019(17-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