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世斌
(廣西教育學院,廣西 南寧 530023)
中國武術是中華民族傳統體育的一顆璀璨明珠。太極拳是中國武術著名的拳種,提起太極拳,老少婦孺皆不陌生。從早到晚,從山區到城市,太極拳練習者的身影隨處可見,哪怕是在大洋彼岸的陸地上,都不乏太極拳愛好者。悠久的太極歷史,孕育了博大的太極文化和深邃的太極哲理。迄今為止,很難再找出哪一種中華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能像太極拳這樣擁有如此博大的內涵去浸潤生活、影響世界。太極拳所蘊含的哲學思想是中華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根據百度百科的解釋,漢字“哲”,即是折法,表示尺度,不同的折法有不同的度量,這是聰明、智力的根本,也是指向智慧的路徑。另外,“哲”,古通“喆”,意謂“旗鼓相當、實力相衡”的意思;“學”,意謂前人對規律的總結與沉淀,施與后人修習、磋磨。哲學,是關于世界觀的學說。
愛因斯坦將哲學定義為:如果把哲學理解為在最普遍和最廣泛的形式中對知識的追求,那么,哲學顯然就可以被認為是全部科學之母。
胡適在他的《中國哲學史大綱》中指出“凡研究人生切要的問題,從根本上著想,要尋一個根本的解決”,這樣的學問叫作哲學。
馮友蘭在《中國哲學簡史》中提到自己的哲學定義:“就是對于人生有系統的反思的思想?!?/p>
綜上所述,哲學是人類認識世界的社會實踐活動的一門理論。哲學同各門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一樣,都是人類認識世界的社會實踐活動。哲學的價值,在于它對問題的不確定性的追求。哲學能拓展人類的思想境界,讓我們擺脫習俗的控制,在任何事物面前永遠保持著高度的敏銳性,從而進一步擴充我們對一切事物的概念,豐富我們內心的想象力,使我們的內心變得強大起來。對于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來說,哲學思想往往蘊含著未來一個群體發展的指導方向,哲學的作用在于拓寬我們的思路,開闊我們的視野,為“求變”提供靈感。
太極拳作為中華民族的瑰寶,在世界各地已深入人心。關于太極拳的起源與發展,歷來眾說紛紜,不同觀念、不同學派各抒己見、據理力爭,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觀點不一。目前較為流行的觀點有幾種:一是張三豐創拳說。李亦畬的《太極拳小序》中說:“太極拳始自宋張三豐?!钡兰椅湫g的祖庭武當山更是提出了“天下太極出武當”的口號。二是王宗岳創拳說。王宗岳運用易學的概念,寫成《太極拳論》,使太極拳的名稱得以確立。三是陳家溝起源說。據《陳氏家譜記》記載,陳王廷為“陳氏拳手、刀槍創始之人也”。陳王廷創造的七套拳,經后人的傳承發展,形成了楊式、吳式、孫式、武式太極拳等。1956年8月1日,國家體委在楊式太極拳套路的基礎上,創編了簡化的二十四式太極拳,由原來的三十四個不同姿勢、八十一個動作簡化為二十個姿勢、二十四個動作,刪除了繁難的動作,由繁入簡,使學習者容易學,記得牢。簡化后的二十四式太極拳很快就風靡全球。
太極拳與太極文化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太極拳是一種拳術,拳術是它的武術本質屬性。而太極文化則是太極拳的文化屬性。要了解太極文化,首先要了解武術文化。郭志禹教授認為:對于武術概念,不能僅僅停留在“古代軍事技擊術”的解釋上,應該具有發展的眼光。對當代武術概念的界定,要從“武術是技擊術;武術是傳統的民族體育項目;武術是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遺產之一”等三個層次來判斷。因而對太極文化,我們就要用當今傳播最廣、最具權威的文化“三層次學說”來簡明闡述其本質屬性和內涵價值。第一層次:物器技術層,包含武術技術、練功器械、器物、習武場館、練功服飾等。第二層次:制度習俗層,包含武德內容、禮儀規范、組織形式、傳授方式、比賽方式。第三層次:心理價值層,主要是指武術文化形態所體現出來的民族性格、民族心理、民族情感、價值觀等。太極文化的豐富性與獨特性,讓不同膚色、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練習者從中產生不同的體會和感受,并漸漸領悟到一些哲理。
關于太極,百度給出了幾種解釋,其中的一種解釋為:太極是闡明宇宙從無極而太極,以致萬物化生的過程。無極即道,是比太極更加原始更加終極的狀態,兩儀即為太極的陰陽二儀。由陰陽產生木、火、土、金、水這五行,五行之精凝合而生人類,陰陽化合而生萬物。太極拳能在當代社會經久不衰,蓬勃發展,并不是它的拳腳功夫厲害,能用拳術去戰勝對手,而是因為人們通過習練太極拳,能感悟到其本身蘊含的太極文化、太極哲理。這一點,已得到了世界的公認。敬愛的周總理曾說過:太極拳是中國的一種優秀傳統文化,內容豐富,充滿哲理,與中國傳統醫學有著血緣關系。學、練太極是一項很好的健身運動,可以強身健體,可以防身自衛,也可以陶冶情操,是一種美的享受,還可以給人們的生活帶來無限情趣和幸福,可以延年益壽(1959 年周恩來在北京體育學院會見松村謙三時所說)。
1.中國著名古典哲學《易經》中的陰陽哲理開啟了中華太極理論的宏大圖景,并貫穿在太極文化與太極哲理之中。王宗岳在《太極拳經》中指出,太極是以“動靜之機、陰陽之母、動之則分、靜之則合”的變化為核心理法。太極圖雖然簡單到只有黑色與白色這兩種顏色,但作為一個圓形的整體,卻包含了天地萬物的共通規律,容納了多種思維,象征著一種整體思維模式。它啟發人們要把觀察到的每一個事物都作為一個系統整體來看,用全面的、系統的視角去思考。
2.動靜、快慢、抑揚、急緩、屈伸、粘走、收放、逢左必右、前去之中必有后撐等都是太極拳中的一陰一陽。陳正雷在《拳械匯宗》中寫道:陰陽學說是我國古代哲學思想的精髓,它滲透于太極拳的每一個環節之中,“陰陽之間相互對立,又相互統一,相互依存,相互制約,消長與共,陰陽互根”與現代哲學理論相一致,矛盾的雙方既對立又統一,雖依存卻制約,同存一體,相互轉化。
3.先秦時期的道家認為,“道”是天地萬物的根源和創造者,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教法術中的禹步,即為今天的太極圓環步的雛形。老子在《道德經》中闡明了事物發展變化的根源,究其變,知其源,倡導實事求是的思想方法,這是太極鮮活的靈魂,是中華民族的智慧。同時,道家“眾生貴生、尊道貴德”,養生、修身、求長生久視的系列鍛煉方法,也集中體現在太極的功法拳理上“。四兩撥千斤“”柔弱勝剛強“”以柔克剛”“以靜制動”等功法拳理,處處體現了精深的太極哲理。
4.“中庸思想”是儒家思想的精華。它對太極拳理也產生了重要影響,在太極哲理的發展過程中,“中庸思想”具體物化為對“中和之美”的追求,也就是身心和諧為本、人際和諧為善、天人和諧為美。
太極拳歷經數千年的發展,已經繁衍出了數不勝數的支系,種類眾多,各門派風格不同。然而,《易經》中寫道:“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兇,吉兇生大業”“拳起源于易而理成于醫”“一陰一陽之謂拳”。可見,無論何種派別、何種門類的太極拳理和拳論皆來源于《易經》深邃的陰陽學說,蘊含著深厚、悠久的太極哲理。通過對王宗岳的《太極拳經》、陳正雷的《拳械匯宗》、老子的《道德經》、儒家的“中庸精神”著作等的仔細研讀,對太極哲理的挖掘,筆者發現其中有關思想意識形態方面的認識,有著精彩的論述和見解,不但對中國太極文化、太極思想、太極哲理的形成與發展有著重大而又深遠的影響,而且對當代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2004 年10 月15日,中共中央簽發了〔2004〕16號文:《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闡述了人的思想觀、人的全面發展觀。與此相對應的是太極拳的各門派觀點也啟發人們如何用全面的、系統的視角去思考陰陽之間既相互對立又相互統一、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約,消長與共、陰陽互根的關系,這極大地豐富了思想品德教育的內容。
王宗岳《太極拳經》的核心理法告訴我們,要把觀察到的每一個事物都作為一個系統整體來看,用全面的、系統的視角去思考。馬克思主義哲學是關于自然、社會和思維發展一般規律的科學,它具有反思、概括、批判三種功能。反思既是對思維對象的反復思考,又是對思維本身的反復思考。當今社會,國家經濟穩定增長,引起了利益主體、分配方式、價值觀念、道德選擇等方面的連鎖反應。網絡的迅猛發展,開闊了大學生的視野,完善了學生的知識結構,然而不健康的內容也在侵蝕著大學生的思想。大學生正處在人生第二個“斷乳期”,思想活躍,開始成熟而又未真正成熟。這就亟須加強對大學生的思想指導。著名學者黃克劍認為教育的使命在于“授受知識,開啟智慧,點化或潤澤生命”,對于知識、智慧和生命的關系,他說:“知識若沒有智慧燭照其中,即使再多,也只是外在的牽累;智慧若沒有生命隱于其間,那或可動人的智慧卻也不過是飄忽不定的鬼火螢照。”愛因斯坦也曾說過:“教育就是當你學過的知識,在過了很多年淡忘之后所剩下的那個東西。”因此,利用太極哲理的辯證、全面、系統的拳理,可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馬克思主義哲學觀,激發學生用科學理論來指導自己的行為和思維,反思過去,審視現實,進而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關于“武德”,春秋時期的《左傳》就有“武德有七”的論述。1987 年的全國武術學術研討會將“武德”規范定義為“尚武崇德,修身養性”。換言之,“武德”就是習武之人在社會活動中所應遵循的道德規范和所應具有的道德品質。大學生雖不是習武之人,但太極拳所推崇的“立德修身”則是我們當今社會對大學生的基本要求。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2014 年“五四青年節”考察北京大學時曾指出:廣大青年樹立和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在以下兩點上下功夫。一是要勤學,下得苦功夫,求得真學問。二是要修德,加強道德修養,注重道德實踐。蔡元培先生說過:“若無德,則雖體魄智力發達,適足助其為惡?!边@是指出做人做事的第一要義就是強調德,德為先。有德才能成就大事業。同時,還得從做好小事、管好小節做起,“見善則遷,有過則改”,踏踏實實修好公德、私德,學會勞動、學會勤儉,學會感恩、學會助人,學會謙讓、學會寬容,學會自省、學會自律??梢姡聻楦c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精神同理。
體育育人的功效在20世紀初就被人們所認識,從清華大學最早提出的“強迫鍛煉”到馬約翰先生提出的“論體育的遷移價值”的廣泛傳播,我們就可以清晰地看出。21世紀的今天,我們應將體育育人的重要性提升到新的高度。太極拳作為中華武術的經典,源遠流長,不論是拳術還是拳理都深受大眾的喜愛。應通過大學體育的教學,讓太極拳成為大學生可終身鍛煉的運動項目之一,使學生在長期的練習中,強健體魄,并學會用它來排解學習中的煩惱,緩解生活中的壓力。每當需要減輕壓力時,需要發泄憤怒時,需要調整心態時,學生自然而然就會去練拳,以練拳來消除雜念,平和心氣,不為七情六欲所困惑,保持心情舒暢,精神愉悅,從而溫和冷靜地投入下一階段的學習生活中。同時,學以致用,用“四兩撥千斤”“柔弱勝剛強”“以靜制動”等太極哲理,不斷強化、提升自己的判斷力、決策力、制勝力,完成自己該完成的任務,與此同時亦慢慢地完成了價值觀的塑造,養成做事有恒、意志堅強、豁達樂觀的品性。這種通過太極拳的訓練,通過對太極拳哲理的有效領悟所形成的意志品質、人生觀、價值觀,是大學生未來成就事業的強有力的保障。
太極拳抑揚、屈伸、收放,快慢、抑揚、急緩的每一個動作都優美和諧,相互依存、相互制約,消長與共、陰陽互根。道生萬物,萬物繁殖,發育成長,大自然的存在為人類的生存提供了一切需要。隨著世界人口的增長,科技生產力的提高,人類征服自然的方式方法越來越多,這導致了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受到破壞,有些甚至面目全非。如果有一天,大自然無法再適合人類生存的話,那么,我們人類進步所取得的發展成果又有何意義呢?大學生應該從中得到啟示:人類的進步、社會的發展絕不能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萬物之間相互對立,又相互統一。和諧、協調、平衡是人類生存發展的基本法則,更是人類謀求發展應該遵循的基本準則。同時,我們應清醒地認識到,我們現在所擁有的自然環境資源是有限的,必須“前去之中必有后撐”“知足知止”,在節制中求發展,在平衡中謀出路,做到真正的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培養以“道”為主體的生態觀。
儒家的“中庸思想”對太極拳理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太極哲理的發展過程中,強調以“善”為核心,主張中和之美,主要體現在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的和諧、協調。在大學生中倡導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首先強調的是個體與群體的和諧。在群體中,個體要積極主動地與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找準自己的位置,調整好自己的心態,實現自身的價值,實現心靈之間的溝通交流。和諧的集體能使人產生一種歸屬感,影響并促進學生心理健康。其次強調的是義利的和諧,追求利無可厚非,但當利與義相沖突時,即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民族利益、國家利益相沖突時,要取舍得當,懂得犧牲個人利益,維護國家和民族的共同利益,維護大局,使自己在心靈上獲得安寧和幸福。
通過太極拳哲學思想的“點化”,彰顯出體育育人的功效,讓大學生在領悟自我、人生、生命存在等現象的價值和意義時茅塞頓開,以達到鳳凰涅槃的理想境界。在教育實踐活動中,教師應給予學生深入淺出的引導、點撥或啟示,拓寬學生的思維,讓學生達到生命的共鳴,涌動生命的活力,開啟生命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