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君麗
(山東管理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山東 濟南 250357)
對美好生活的憧憬是人類永恒的價值追求,不斷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是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根本目標。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1]。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中國工會作為黨領導下的工人階級群眾組織,是黨聯系職工群眾的橋梁和紐帶,是社會主義國家政權的重要社會支柱[2]125。新時代高校工會應當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工人階級和工會工作的重要講話、指示精神,聚焦教職工最直接、最關心、最現實的切身利益問題,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教職工根本利益。
國家治理現代化與高校教職工美好生活需要之間具有內在的邏輯關聯。一方面,國家治理現代化是高校教職工追求美好生活的外部環境。要實現教職工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前提和基礎是解決好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以治理體系完善、治理效能提高促進國富民強。另一方面,滿足高校教職工美好生活需要,促進其全面而自由的發展,是實現國家現代化的一項重要內容。建設現代化國家首先要實現人的現代化,高校工會工作要以服務教職工、維護教職工合法權益作為工作導向,為教職工高質量發展提供良好的學習和工作環境。
治理現代化視閾下高校工會高標準打造教職工服務陣地,不斷滿足教職工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是一個嶄新課題。進入新發展階段,高校教職工美好生活需要正在發生深刻變化,工會發展的突出問題集中體現在發展質量和水平上。國家治理現代化理論為推動高校工會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從治理現代化視閾剖析新時代高校教職工不斷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具體樣態,靈活運用國家治理現代化理念、框架和策略,以工會治理現代化推動教職工美好生活需要的實現,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美好生活”是一個連接歷史、貫通現實又指向未來的概念,其內涵豐富、形式多樣,具有鮮明的時代性。不同歷史時期,人們對未來社會的憧憬不盡相同。從柏拉圖“理想國”、馬克思“自由人聯合體”到新時代“人類命運共同體”,從孔子“大同社會”、陶淵明“世外桃源”到新時代“中國夢”,勾勒出人類美好生活的生動圖景。高校工會作為重要群團組織,是大學治理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校廣泛聯系教職工的重要橋梁和紐帶,是維護廣大教職工根本利益的重要平臺。在國家治理現代化背景下,從理論上搞清楚高校工會回應教職工美好生活需要的內在邏輯,有助于充分發揮新時代工會的政治優勢和組織優勢,不斷完善工會治理體系、提升治理效能,加快推動大學培養高素質人才、實現高質量發展。
在馬克思看來,人的需要具有三重內涵:一是生存性需要。馬克思指出,“人們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東西”[3]161,滿足基本生存需要是人類歷史發展的基礎。二是社會性需要。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指出,“人的本質……在其現實性上,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3]501。三是自我實現的需要。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指出:“人以一種全面的方式……作為一個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質。”[3]189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和恩格斯對人在未來社會中的生活樣貌作出這樣的描述:“……使我有可能隨自己的興趣今天干這事,明天干那事”[3]537。在《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和恩格斯進一步提出,“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4]。可見,在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看來,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是“美好生活”最核心的價值追求。新時代人們心目中的美好生活什么樣?習近平總書記給出了清晰答案:“人民群眾的需要呈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特點,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更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2]4這一論述表明,新時代人的需要涵蓋物質性需要、精神性需要、社會性需要、生態性需要等多個方面,美好生活需要的生動表達是對馬克思主義需要理論的繼承與創新,新時代工會工作要準確把握這一歷史性變化。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與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進一步提出,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5]。以上論述是對馬克思主義群眾觀的創新和發展,清晰回答了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了誰、依靠誰、由誰享有”的基本問題,彰顯了人民作為美好生活主體的價值理念和實踐指向[6]。高校教職工美好生活需要可以從三個方面來把握:第一,教職工是美好生活的需求主體。教育現代化的實現、學校事業的長足發展,從某種程度上來講也是為了滿足教職工更好的生活期待。第二,教職工是美好生活的實踐主體。“世界上沒有坐享其成的好事,要幸福就要奮斗”[7]。實現美好生活要靠教職工的辛勤勞動。對高校而言,辦學層次的提高、教學水平的提升、科研能力的躍升、校園環境的美化、人才質量的提高,都是廣大教職工辛勤勞動的結果。這種辛勤勞動體現在教學、科研、社會服務等工作的各個方面。第三,教職工是美好生活的享有主體。良好的教學環境、先進的教學設備、合理的勞動報酬、科學的培訓體系等,是新時代高校教職工共享國家改革發展成果的生動體現。新時代高校工會工作應當始終站在廣大教職工根本立場上,致力于滿足教職工不斷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切實將工會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
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隨著社會主要矛盾轉化,人們美好生活需要從生存性需要到發展性需要,從物質文化需要到美好生活需要,彰顯人的現代化水平實現重大躍升。工會工作的突出問題集中體現在發展的質量和水平上。進入新發展階段,社會利益關系更加復雜多樣,工會工作面臨新機遇新挑戰。工會工作“對象更加多元”“領域更加廣泛”“標準要求更加嚴格”“方法手段更加智能”“國際環境更加復雜”[8]。為此,高校工會需要充分發揮其組織動員優勢,凝聚發展共識,傾力打造教職工美好生活共同體,為學校打造高水平教學與科研團隊、提升核心競爭力奠定堅實的群眾基礎,從而滿足教職工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團結和動員廣大教職工共建美好生活,共創美好未來。
為深入了解高校教職工美好生活需要的基本現狀,深刻剖析本研究的實踐基礎,課題組通過網上問卷調查、個別深度訪談等方式,開展了廣泛而深入的實證研究。調查內容涵蓋三個部分:一是基本情況調查,包括高校類別、所在地區、性別、年齡、婚姻狀況、子女情況、學歷、職稱及家庭年收入;二是高校教職工美好生活調查,包括美好生活指數、主觀體悟、影響因素、職業發展期待等;三是高校教職工對學校及工會的期待。
本次調研主要采取隨機發放網絡調查問卷的形式,回收有效樣本265份。調研范圍涉及全國除了西藏、港澳臺地區以外的全部省、自治區及直轄市。從性別來看,女性180人,占比67.92%。從年齡分布來看,31—50歲191人,占比72.07%,能夠代表高校教師的主力群體。從婚姻狀況來看,已婚已育213人,占比80.38%。從子女情況來看,一孩156人,占比58.87%;二孩59人,占比22.26%。從學歷分布來看,碩士研究生186人,占比70.19%;博士研究生50人,占比18.87%。從職稱構成看,中級113人,占比42.64%;副高86人,占比32.45%。從家庭年收入看,8萬元以下34人,占比12.83%;8萬元至20萬元153人,占比57.74%;20萬元至50萬元72人,占比27.17%;50萬元以上6人,占比2.26%。以上數據表明,調研對象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對于確保調研結果的科學性、合理性起到了很好的支撐作用。
在前期文獻梳理、專家咨詢、實地調研基礎上,本研究通過分析調查數據、整理訪談筆錄,從國家治理現代化的視角將高校教師的美好生活需要劃分為“5+X”維度,包括物質生活需要、民主參與需要、精神文化需要、和諧共享需要、綠色生態需要以及其他需要。
物質生活需要。主要涉及教職工收入預期以及工作、生活所需的必要條件,包括薪資待遇、辦公條件、科研資助、職稱評聘、子女教育、居住條件、交通出行等。
民主參與需要。主要涉及教職工參與學校事務的政治訴求,包括民主決策、民主選舉、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等。
精神文化需要。主要涉及學校的文化氛圍以及教職工精神狀況等,包括晉升及生活方面的壓力、學術氛圍以及工作與生活的平衡等。
和諧共享需要。可以從兩個層面來認識:和諧主要是指良好的工作、生活環境,既包括優美的自然環境,也包括協調的社會關系(如同事關系、師生關系、家庭關系以及其他社會關系等);共享主要是指教職工個人能夠公平地分享發展機會及國家、區域及學校的發展成果,包括社會保障、醫療衛生、收入公平、教育培訓等方面。
綠色生態需要。不僅蘊含了天藍、水清、空氣清新等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價值追求,而且彰顯了個人對于生態環境顯著改善,生態環境獲得感、幸福感及安全感持續增強的美好愿景。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我們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既要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9]
其他美好生活需要。調查還發現,高校教職工還存在同行業職業體驗、個人信息安全、信息技術素養提升、興趣愛好拓展等其他美好生活需要。
以上不同內容在高校教職工美好生活需要中的重要程度不盡相同。對“您認為哪些方面對美好生活而言更重要”的調研顯示,排在前三位的分別是身心健康、融洽的家庭關系及和諧的人際關系、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見圖1)。對“您認為生活中哪些方面讓您覺得不美好”的調查顯示,排在前三位的分別是收入不盡如人意、身心狀態欠佳、職業發展前景不樂觀(見圖2)。對“您認為當前最迫切需要在哪些方面改善”的調查顯示,排在前三位的分別是:收入狀況、職稱晉升和子女教育(見圖3)。

圖1 您認為哪些方面對美好生活而言更重要

圖2 您認為生活中哪些方面讓您覺得不美好

圖3 您認為當前最迫切需要在哪些方面改善
上述數據說明,在高校教職工美好生活需要“5+X”內容體系中,物質生活需要是基本條件,精神生活需要是動力支持,和諧共享需要是重要保障,三者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此外,即使同一內容,其具體側重點也有所不同。對“您在職業發展方面有哪些期待”的調查顯示,當前高校教師普遍比較關注職稱晉升,其次是提高教學水平,再次是發表高水平論文,獲批高水平課題。
調研發現,調查對象的年齡、所處地域、高校類別等都會對高校教職工美好生活的主觀體驗產生不同程度影響。
1.地域
本次調查除了西藏和港澳臺地區外,覆蓋全國其他各省、市、自治區及直轄市。調查表明,不同省市高校教職工對當前自身美好生活指數的評分呈現出明顯差異(見圖4)。根據國家統計局的劃分方法①,區分東部、西部、中部和東北地區,不同地區的美好生活指數也呈現出明顯差異

圖4 美好生活指數分省市統計
(見圖5)。對 “您認為生活中哪些方面讓您覺得不美好”的調查發現,相較于其他地區,東北地區的教職工認為,社會保障不夠完善是生活不美好的一個重要因素。對“您認為當前最迫切需要在哪些方面改善”調研顯示,改善收入、晉升職稱是各地區高校教職工的共同需求,與此同時,東部和東北地區的教職工還迫切期待改善子女教育問題,中部地區的教職工迫切要求改進醫療服務,西部地區的教職工則期待更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對“您最需要學校提供哪些幫助”調查發現,學校提供科學合理的晉升政策和更好的工作環境是各地區高校教職工的共同期待,同時,東部地區的教職工還期待更有競爭力的收入,中部地區的教職工期待有更好的福利保障,西部地區的教職工則期待擁有更好的學習培訓機會,東北地區的教職工勾選排序在前三位的分別是:更好的福利保障、更好的工作環境和多元化的考核評價機制。

圖5 不同地區美好生活指數
2.高校類別
本次調查265份調研樣本涵蓋重點大學、普通高校、高職高專院校(見圖6)。不同類別高校教職工對自身當前美好生活指數評分呈現明顯差異,其中普通高校教職工美好生活指數評價相對較高,達到6.6,明顯高于全樣本的平均分;高職高專院校教職工評分5.7,相對較低(見圖7)。對“您認為哪些方面對美好生活而言更重要”調查發現,普通高校與高職高專院校排名前三位內容基本一致,包含身心健康、融洽的家庭關系及和諧的人際關系、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針對重點大學的調研結果顯示,相較于豐富的精神生活,收入豐厚有車有房更為重要。對“您在職業發展方面有哪些期待”調查顯示,相較于普通高校和高職高專院校教職工期盼職稱晉升、提高教學水平,重點大學教職工更期待獲批高水平項目、發表高水平論文。對“您認為當前最迫切需要在哪些方面改善”調查發現,重點大學、普通高校排在前三位的都分別是收入狀況、職稱晉升和子女教育,而高職高專院校排在第三位的是精神生活。對“您最需要學校提供哪些幫助”調查發現,不同類別高校呈現明顯差異,重點大學的教職工關注工作環境,普通高校與高職高專院校對提高收入水平的需求更為強烈。

圖6 調研對象所在高校類別分布

圖7 不同類別高校美好生活指數
3.年齡
調研分析發現,調查數據涵蓋了不同年齡段(見圖8),美好生活指數與年齡成正相關(見圖9)。

圖8 不同年齡段分布

圖9 不同年齡段美好生活指數
對“您認為當前最迫切需要在哪些方面改善”調查發現,30歲以下的青年教職工更迫切需要解決住房問題, 31歲至50歲的教職工更期待子女能夠享受到更好的教育。對“您最需要學校提供哪些幫助”的調查顯示,30歲以下的青年教職工更期待有競爭力的收入,31歲至50歲的中青年教師對晉升職稱的需求更為迫切,50歲以上的教師期待學校能夠提供更好的工作環境。
通過系統、深入開展美好生活大調查發現,高校教職工的物質生活需要、民主參與需要、精神文化需要、和諧共享需要、綠色生態需要以及其他需要呈現出多樣化、多方面、多層次的特點,高校類別、年齡分布及地區分布對高校教職工的美好生活體悟與需求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影響。高校教職工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強烈,內容更加豐富多彩,對未來生活“最美的樣子”勾勒越來越清晰、飽滿,充分彰顯了我國在維護人民主體地位、促進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方面取得的顯著成就,充分展現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所具有的無與倫比的優越性,充分印證了中國特色工會發展道路的正確性。
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一關系全局的歷史性變化,對新時代工會工作提出許多新要求。對“您最需要學校提供哪些幫助”的調研顯示,排在前三位的分別是科學合理的晉升政策、更好的工作環境和有競爭力的收入(見圖10)。針對“您希望工會給予自己哪些方面的幫助和支持,實現美好生活的向往”的調查,剔除無效數據、合并同類項后發現,期待提高福利待遇、開展文體活動、民主參與、權益保護、子女就學、做好服務、改善工作環境等成為普遍共識。中國工會十七大報告指出,要“堅持以職工為中心的工作導向”,“更好促進職工體面勞動、舒心工作、全面發展”。因此,高校工會組織必須牢牢把握我國發展的階段性特征,把不斷滿足職工群眾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方面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作為奮斗目標,立足本地實際,瞄準服務面向,不斷提高服務工作質量,增強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著力打造高標準、立體化、多元化的職工服務陣地,更好地推進職工全面發展、社會全面進步。

圖10 您最需要學校提供哪些幫助
社會治理是國家治理現代化的一項重要內容,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必須切實提高社會治理效能,而工會在社會治理中發揮著重要的支撐作用[10]。治理現代化視閾下高校工會要回應教職工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應當高標準打造四個服務陣地,即思想政治引領陣地、產學研資源融合陣地、團結動員群眾陣地以及職工權益維護保障陣地,推進工會治理現代化。
1.堅持黨對工會工作的絕對領導
中國工會十七大召開后,習近平總書記在同中華全國總工會新一屆領導班子成員集體談話時特別強調指出,“在堅持黨的領導這個根本問題上,工會必須旗幟鮮明、立場堅定”,“講政治是第一位的要求”[11]。高校工會作為黨領導下的重要群團組織,政治性是其靈魂。要堅持正確的政治定位,堅定不移堅持黨對工會工作的絕對領導,不折不扣地貫徹落實黨中央關于工會工作的各項決策部署,教育引導廣大教職工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
2.提高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
思想政治工作是國家治理的生命線,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是工會工作的鮮明特色、優良傳統和政治優勢。高校工會要圍繞學校發展的中心工作,引導教職工深刻領悟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社會主義為什么好、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始終堅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廣大教職員工,切實提高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結合“十三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歷史性成就,特別是我國成功應對國際國內重大風險考驗取得的顯著成績,在服務教職工群眾的生動實踐中引導廣大教職工堅定“四個自信”,增強“四個意識”,自覺做到“兩個維護”。
3.充分發揮聯系廣泛的組織動員優勢
黨領導下的工會組織要積極發揮作用,組織動員廣大人民群眾堅定不移跟黨走[12]。“各群團組織要認真履行政治職責,充分發揮聯系人民群眾的橋梁和紐帶作用,加大政治動員、政治引領、政治教育工作力度,更好承擔起引導群眾聽黨話、跟黨走的政治任務。”[13]高校工會組織要充分利用自身聯系廣泛的組織動員優勢,積極牽線搭橋,將“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積極推動勞模、工匠進校園以及走近勞模、工匠等活動的開展。要大力宣傳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和工匠精神,加強勞動教育,特別是工會特色院校,要在勞動教育研究與實踐中起到示范帶動作用,打造勞動教育“學術地標”,以勞模、工匠的敬業品質、職業態度和價值追求感染、教育師生,充分發揮其思想政治引領的重要作用。
1.注重內涵式發展,提高現有資源和手段的使用效能
高校工會要立足于學校發展需要,積極促進學校與產業企業、行業協會、政府機構保持深度溝通與合作,催生共享共生、共同發展的內在動能,提高現有資源的利用效率。
2.拓寬服務范圍,擴大合作覆蓋面,爭取更多的資源和手段
高校工會要從供給和需求兩個方面入手,增強主動服務意識,創新工作思路,提高工作實效。一方面,要深入教職工群眾廣泛調研,深入了解教職工的現實需求,及時完善工作思路,拓寬服務面,提高工作的針對性;另一方面,要進一步擴大合作覆蓋面,爭取更多的資源和手段。為此,必須持續促進產教深度融合,為提升教職工的教學、科研水平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提高應用型人才培養水平。
3.強化智慧工會建設,打造“三位一體”網上教職工服務平臺
高校工會組織要圍繞學校中心工作,依托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手段,推進工會信息化,打造智慧工會。吸納社會力量,整合社會資源,積極探索構建“互聯網+工會”工作新途徑,精心打造服務職工需要、維護職工權益、提升職工素質一體化的網上教職工服務平臺,滿足教職工群眾在素質提升、職業發展、團隊建設、子女教育、生活保障等方面的迫切需求,為推動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設打好堅實的群眾基礎。
《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明確指出,要發揮工會、共青團、婦聯等人民團體作用,把各自聯系的群眾緊緊凝聚在黨的周圍。高校工會要充分利用其廣泛、密切聯系群眾的顯著優勢,發揮其凝心聚力、團結動員群眾的作用,服務學校發展大局。
1.加強工會組織黨的建設
要堅持黨的集中統一領導,在黨的領導下,開展工作、凝聚共識,以黨建帶動工建,提升團隊凝聚力。為此,工會組織要積極引導廣大教職工深入學習中國共產黨的歷史,深刻領悟在黨的百年發展進程中形成的中國共產黨的精神譜系,用中國共產黨人的偉大精神砥礪品格,激發奮進力量。
2.做好困難教職工群眾的常態化幫扶
急職工群眾之所急、想職工群眾之所想,竭盡所能為群眾辦實事,是工會組織贏得群眾信賴和支持的重要原因。高校工會要切實履行職責,形成幫扶困難教職工的常態化機制。解決好教職工群眾面臨的各類“急難愁盼”問題,切實幫助困難教職工消除后顧之憂。教職工在結婚、生育、疾病、父母贍養、子女教育等重要人生節點,工會要給予關愛和力所能及的幫助,使其能夠充分感受到黨和國家的關愛和照顧,專心工作、舒心生活。
3.持續推動日常工作改革創新
高校工會要不斷拓寬工作思路,持續推進工作內容、形式和方法創新,將日常工作做實做細做深入,不斷提升服務學校發展大局的能力和水平。準確把握社會發展大勢,因時而動,主動回應教職工群眾在物質生活、精神文化、共享等方面的現實需要。在全面三孩的生育政策下,工會工作要在幼有所育方面有新突破,著力解決女教職工撫育、接送子女等現實難題,有條件的高校可以調動社會力量、聯合周邊院校,利用社會資本建立規范的托幼機構。關注大齡青年教師的婚戀問題,在前期充分調研的基礎上,提高單身青年聯誼會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充分發揮工會組織團結動員優勢,利用重要的時間節點組織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文化、體育、娛樂活動,在活動中凝聚合力,匯聚共識,使廣大教職工舒緩學習、工作及生活壓力,保持身心健康,增強團隊合作意識,堅定干事創業信心。持續完善教職工福利待遇制度,廣泛傾聽民意,統籌安排好教職工福利的發放、待遇的落實等問題,維護好教職工群眾的經濟利益、社會權利及其他發展利益等。
工會十七大報告指出,維護職工合法權益是工會的天職,工會要維護好職工合法權益。高校工會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工會發展道路,做細做實維權服務工作,提高教職工維權水平。
1.維護教職工的勞動經濟權益
高校工會代表教職工群眾主動參與學校績效考核方案的制定和修改,督促落實教職工帶薪休息、休假權利的實現;維護退休教職工生活保障權利,督促落實國家有關疾病、殘疾或喪失勞動能力的教職工獲得社會保障與物質幫助的權利;完善社會保障制度,更加關注教職工的身心健康;完善勞動保護監督機制,加強職業病的預防,切實保障教職工的勞動經濟權益。
2.維護教職工的民主政治權益
職工代表大會是基層群眾自治的重要形式,要以校務公開為載體,發揮職代會在民主決策、民主選舉、民主管理、民主監督方面的職能,切實維護好、保障好教職工的政治參與權利,促進高校治理現代化的實現。
3.維護教職工的精神文化權益
蔡元培提出,“大學者,研究高深學問者也。”大學是思想的高地,代表一個國家的教育實力,承擔著傳承文明、立德樹人的重要使命。對高校教職工而言,最重要的精神文化權益是受教育權。高校工會加強職工文化建設,維護教職工的精神文化權益,主要體現在督促教職工受教育權的實現,促進教職工提高思想道德素質,提升專業素養。為此,一方面要充分調動各方資源,構建教職工文化教育培訓平臺;另一方面要推動現有資源共享,構建職工文化互動參與平臺,增強學校核心競爭力。
4.維護女教職工的合法權益和特殊利益
高校工會要堅持依法維權,促進維護女職工權益的內容和方式制度化、規范化,當好教職工最信賴的“娘家人”。要充分發揮女職工委員會的作用,積極推動相關法律法規的落實,切實保障女職工合法權益,對侵害女教職工權益的行為進行常態化監督。在全面三孩政策下,加強對女教職工的勞動保護及生育保障,著力解決女教職工面臨的難事、急事,幫扶家庭困難的女教職工解決現實困難和問題。關心女教職工的身心健康,引導女教職工提高保健意識,做好特殊疾病的篩查和防治工作,提高女教職工健康水平,發揮女教職工“半邊天”的作用。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追求美好生活,是永恒的主題,是永遠的進行時。”[14]治理現代化視域下,高校工會組織要積極回應教職工在物質生活、民主參與、精神文化、和諧共享、綠色生態需要等方面多樣化、多方面、多層次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斷提高服務能力和水平,高標準打造思想政治引領陣地、產教融合資源陣地、團結動員群眾陣地以及教職工維權服務陣地,更好地促進教職工體面工作、舒心生活、全面發展,推進大學治理現代化的實現。
注釋
①根據國家統計局劃分方法,我國的經濟區域劃分為東部、中部、西部和東北四大地區。東部包括: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蘇、浙江、福建、山東、廣東和海南。中部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西部包括:內蒙古、廣西、重慶、四川、貴州、云南、西藏、陜西、甘肅、青海、寧夏和新疆。東北包括:遼寧、吉林和黑龍江。參見國家統計局網站:http://www.stats.gov.cn/ztjc/zthd/sjtjr/dejtjkfr/tjkp/201106/t20110613_71947.htm,2011-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