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銀行長春中心支行課題組
(中國人民銀行長春中心支行,吉林長春 130051)
一是有助于實現區域經濟綠色低碳發展。森林作為最大的碳庫能夠持續有效地降低大氣中溫室氣體濃度。吉林省擁有豐富的森林資源,位于東部的長白山林區是東北地區重要生態屏障,是全國重點林業省份之一。通過植樹造林、森林生態增匯和發展固碳技術等方式發展林業碳匯,可有效促進吉林省“碳中和”目標率先實現。二是有助于高質量推進鄉村振興戰略。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鄉村振興戰略,應當以綠色發展引領鄉村振興高質量發展。支持林業碳匯項目發展將有效發揮森林的多重效益,助力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三是有助于落實吉林省政府關于實現碳達峰的方案、規劃和行動。2022年8月8日,吉林省發布了《吉林省碳達峰實施方案》。其中“碳匯能力鞏固提升行動”中指出要“大力提升森林生態系統碳匯。強化森林資源保護,落實天然林保護修復政策,實施森林撫育經營和低效林改造,開展長白山森林生態保育工程,建設東北東部林區高質量發展示范區。”
1.美國加州碳市場林業碳匯交易。美國加州碳市場整體運行效果良好,在2016年提前完成2020年的減排目標,將溫室氣體排放量減少到1990年水平。加州碳市場納入交通、電力、燃料、制造業及建筑行業,覆蓋《京都議定書》包含的全部6種溫室氣體以及NF3和其他氟化溫室氣體,占兩地總碳排放量的約85%。林業碳匯作為抵消機制中的信用補償項目加入碳市場運行,加州制定并通過了森林項目協議,其包含美國森林項目遵約補償協議和城市森林遵約補償協議,兩者都必須符合以下規定:一是進行注冊登記,獲得加州總量控制與交易體系中合規信用補償資格;二是必須滿足項目真實性、可核查性、可量化性、可實施性;三是由CARB審查最終記過,簽發碳抵消信用;四是要經過第三方核查的審核。美國森林碳匯交易市場運行機制比較完善,金融產品豐富,開發森林碳匯交易保險、期貨產品來分擔林業碳匯價格風險,也有多種林業基金、證券產品保障碳匯流動性,整體市場活躍是碳交易市場重要補充。
2.新西蘭碳市場碳匯交易。新西蘭是繼歐盟之后第二個實施國家層面碳排放權交易體系的國家,重視以法律手段確定碳市場的法律地位。2006年通過的《氣候應對法2006修正案》建立“林匯公約”,目的在2008年建立森林碳匯制度。林業部門在新西蘭碳市場體系中發揮重要作用。由于《京都議定書》規定不可使用1990年前森林產生的碳匯,因此新西蘭林業碳匯以1990年前后林地分為兩種參與形式。1990年后的森林,加入碳市場要完成登記注冊,獲得相應資格,并履行報告義務,在轉讓時遵循有關規定,森林主人可以根據碳儲量的增加領取碳排放單位出售給需求方,賺取利潤,但一旦出現毀林活動,則需返還或重新購買相應碳排放單位。對于1990年后的森林,政府旨在鼓勵森林所有者加強植樹造林,增加森林碳匯。1990年前的森林若未發生毀林行為,可以免費獲得碳排放單位,得到的單位可以自由在市場上出售獲益。若發生毀林行為,可以重新種植樹木成為林地,此時不用承擔排放責任,如轉化為非林地,則需承擔排放責任,但會獲得一定補助,以抵消土地靈活使用性降低而減少的價值。對于1990年前的森林,政府旨在鼓勵保護現有林地,減少砍伐以達到減排目的。
為積極落實減排任務,實現雙碳目標,我國也逐步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場。2011年開始在北京、天津、上海等地陸續建立試點交易市場,2021年7月,全國碳市場正式啟動上線交易。2021年頒布的《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條例》中指出實施甲烷利用、再生能源、林業碳匯等項目的單位,可申請生態環境部核證其項目產生的氣體削減排放量。林業碳匯作為明確納入CCER的方向之一,是完善碳市場交易的重要補充。
我國現階段的林業碳匯均是核證減排量交易,主要有以下三種類型:一是建立于我國的核證減排機制CCER下的碳匯交易;二是CDM林業碳匯項目交易;三是其他自愿類項目交易。目前福建林業碳匯(FFCER)發展較快,先行先試,探索出一些類碳匯發展模式:一是會議碳中和,目標是實現會議“零碳排放”,例如2021年,第四十四屆世界遺產大會通過購買碳匯項目300噸FFCER,抵消了會議產生的碳排放;二是林業碳票,三明市制發的林業碳票就是林地林木的碳減排量收益權的憑證,相當于森林固碳釋氧功能可以作為資產進行交易的憑證,碳票可交易、可質押,充分盤活當地林業碳匯;三是林業碳匯指數保險,目前林業碳匯指數保險已經在福建省龍巖市試點落地,覆蓋300多萬畝林地,保障近100萬噸碳匯量,豐富林業碳匯市場的金融產品種類,為林業碳匯提供風險分散機制。
豐富的碳匯資源。吉林省土地面積1874萬公頃,截止到2021年,全省林地面積879.28萬公頃,有林地面積833.20萬公頃,森林蓄積量10.86億立方米,森林覆蓋率45.2%,有林地平均公頃蓄積量130立方米,在東北內蒙古重點林區處于領先地位,在全國處于靠前水平,全省林地面積占全省國土面積近一半,是全省林業發展和生態建設的重要基礎,是我國重要的木材戰略基地之一,也是我國東北的重要生態屏障。東北地區現有森林5860萬公頃,占全國森林總面積的27%,森林覆蓋率為47.2%,明顯高于全國23%的平均水平。
可借鑒的平臺。當前國內針對碳中和、碳達峰問題相繼開發出不同的平臺,諸如全國企業碳達峰碳中和綜合服務平臺、碳達峰碳中和數據共享與技術賦能公共服務平臺等,同時我省“吉林長春產權交易中心”是首批國務院國資委授予從事央企資產轉讓交易資質的全國18家產權交易機構之一。這些平臺技術相對成熟,以此為經驗借鑒,可以確保碳匯平臺建設趨于合理化,滿足當前碳匯交易基本要求。
未開展過相關業務。雖據碳匯概念提出已有數十年,但綜合當前碳匯平臺實際建設情況而論,未有較為成熟的碳匯平臺建設案例,雖然有部分碳匯平臺,但是受限于發展周期較短,發展尚未形成完善的軌跡,直接導致當前碳匯平臺建設或多或少存在系列困難。加上碳匯相關業務開展案例的缺失,尚未針對碳匯相關業務開展形成統一的體系。
資本市場經驗少。吉林省資本市場建設雖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仍存在資本市場整體規模偏小,結構不盡合理,資產證券化率偏低;上市公司、證券期貨機構數量不多,規模不大;證券期貨公司規模偏小,經營業務單一,核心競爭力不強,抗風險能力較弱等問題。資本市場經驗不足因素直接或間接影響到碳匯平臺的構建。
綜合當前碳匯平臺構建不利因素,可結合實際制定規避措施及剖解路徑。針對未開展相關業務問題可重點聚焦在與成熟的碳匯相關平臺展開密切合作,繼而豐富現有經驗,為碳匯平臺的構建及運行奠定基礎;針對資本市場經驗較少問題,可通過頒發優惠政策,設置完善的福利機制來誘導資本市場介入;針對科技條件嚴重不足的現實問題,可引進先進科技技術,將其趨于本土化并投入至碳匯市場,以確保碳匯市場構建合理,能夠滿足當前基本要求及核心訴求。
一是從區域性交易平臺,逐步擴展為全國性交易平臺。從區域碳匯平臺入手,積極吸取區域碳匯市場構建經驗,將區域碳匯市場構建經驗進行匯總整理,隨著交易規模進一步擴大和資本的介入,逐步由區域性交易平臺擴展為全國性交易平臺。
二是堅持邊交易邊建設原則。充分借鑒先進省份成熟經驗,選擇具有良好基礎條件和積極性較高的縣(市、區)及國有森工企業開展森林碳匯交易試點,打造具有吉林特色的森林碳匯發展新模式,同時輻射帶動全省碳匯發展,加快推進吉林省碳匯交易平臺建設。
三是明確碳匯交易對象。吉林省林業碳匯交易對象主要包括聯合國清潔發展機制(CDM)下的林業碳匯項目、獲得國家發改委核證自愿減排量(CCER)機制下的林業碳匯項目和吉林省林業核證減排量碳匯項目。
四是完善碳匯交易保障機制。建議完善制度與法規建設,并對碳匯交易實行管理、調控和監督,形成公平合理的碳匯交易市場;科技投入與人才培養并行,夯實碳匯市場發展的基礎;建立智能化信息共享平臺;鼓勵金融機構創新信貸產品和服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