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冬梅
(中國人民銀行白山市中心支行,吉林白山 134300)
白山市農業保險于2007年正式開辦,在分攤和轉移農業風險、保護和改善農民生活、減輕政府負擔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特別是2019年以來,白山市農業保險圍繞市委市政府決策部署,按照“政府引導、市場運作、自主自愿、協同推進”原則,不斷擴大農業保險覆蓋面,提高保障水平,拓寬服務領域,優化運行機制,為白山市農業持續、穩定發展提供重要保障。
白山市作為全國首個全幅員森林旅游區、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和中國十大生態屏障之一,素有“長白林海”“雪域王國”“立體資源寶庫”等美譽?,F已構建“參、蛙、菌、藥、菜、牧、果、蜂、漁”九大特色產業板塊,是中國的“人參之鄉”“林蛙之鄉”“藍莓之鄉”“黑木耳之鄉”“北五味子之鄉”。①數據來源:統計局、保險協會。設有59個鄉鎮,503個行政村,全市農村人口33.28萬人,占全市人口的36.05%。全市耕地總面積139.2萬畝,農村人均耕地面積4.18畝,其中:玉米播種面積56.23萬畝,占比40.4%;大豆播種面積43.6萬畝,占比31.32%;經濟作物28.8萬畝,占比20.68%;水稻播種面積0.6萬畝,占比0.43%。
白山市各農業保險公司通過構建保障體系、創新特色農業險種、打造智能理賠模式等途徑,不斷增加保險服務有效供給,推動綠色保險落地見效,農業保險市場得到快速發展,在災后恢復農業生產、確保農戶生活穩定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截至2022年9月末,全市農業保險費總額17235.23萬元,其中:參保農戶自籌保費5444.61萬元,占保費總額的31.59%。各級財政補貼總額為11790.62萬元,其中:中央財政補貼保費1702.84萬元,占比9.88%;省財政補貼保費7121.59萬元,占比41.32%;縣級財政補貼保費2966.18萬元,占比17.21%。截至2022年9月末,當年實現理賠1476.89萬元,受益農戶683戶。
一是市縣兩級政府成立以分管領導為組長、相關職能部門為成員的農業保險領導小組,為農業保險工作順利開展提供組織保障。二是建立防疫防災防損業務咨詢平臺,把農業保險的經濟補償職能和農技部門的服務職能進行有機結合。
經過多年探索,白山市農業保險由最初某公司獨家經營,逐漸形成多家保險公司共同參與的多元化格局,形成“根植農村、安身農業、貼近農民、服務三農”的農業保險服務宗旨,健全完善符合白山實際的農業保險體系。2019年末-2022年9月末,共有6家機構開辦農業保險,保費收入實現34.99%的高增長率,其中,某公司的保費收入首次超過億元“大關”。
白山市各農業保險公司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由原來的單一種植保險業務發展為以品牌知名度為依托,面向“參、蛙、菌、藥、菜、牧、果、蜂、漁”九大特色產業板塊,創新推出“人參險”“林險”“食用菌險”“林蛙險”等15種特色農業保險產品,為特色農業發展發揮了“穩定器作用”。
白山市各農業保險公司運用智能識別、無人機遠程查勘等科技手段,有效提升農險服務質量。如:應用“牛臉識別”查勘技術,讓每頭牛獲得“身份證”,從而杜絕重復理賠、重復投保等道德風險;應用無人機遠程查勘技術,破解農村地區自然災害發生時的查勘難問題。
農業生產與氣候密切相關,特別是進入20世紀后伴隨著科技進步,全球氣候變暖,異常氣候頻發,對農業生產造成重大影響,而農業保險對轉移自然災害和意外事故的農業風險,解決農民后顧之憂,保障農民利益發揮了重要作用。如:2022年汛期,長白縣、臨江市遭受局部小規模洪災,保險公司運用種植成本險為農戶提供350元/畝的保險保障,最大程度減輕農作物被毀損失,有效解除農業生產者的后顧之憂。
雖然白山市自2007年開始的農業保險歷經15年的發展,廣大農民對農業保險的接受程度大大提高,投保積極性顯著增加,但仍有許多農民存在遇到災害依靠政府救助的心理,認為農業保險作用不大,缺乏參加農業保險的主動性。
近幾年,白山市各鄉鎮依托資源優勢,按照“一村一品”發展特色產業,但白山市作為資源枯竭轉型欠發達地區,部分縣(市)政府常年靠中央轉移支付維持運轉,對前景看好但規模小無法達到省級“以獎代補”標準的特色品種無力給予財政補貼。缺少農業保險的“保駕護航”,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鄉鎮特色農業的發展。
據調查,全市主要農作物保險費率為:玉米6%、水稻5%、大豆6%、人參8%,比家庭財產、企業財產0.2-2%的保險費率高出幾倍到十幾倍。2021年,白山市農村居民人均收入1.43萬元,扣除購買生活生產資料、供養子女上學等必要開銷,可支配收入微乎其微,即便是財政給予補貼,5%-8%的農業保險費超過農戶實際承受能力。
現行的《保險法》、《農業法》涉及的農業保險內容較少,雖然1993年我國出臺了《農業保險條例》,但由于《條例》本身是一項行政自律法規,其行政法律效力遠遠低于法律。當前我國尚未出臺農業保險專門法律,而農業保險的復雜性迫切需要相關法律制度規范農業保險活動。
一是加強宣傳力度,拓寬宣傳渠道,創新宣傳方式,建立由地方政府牽頭,采取電視、廣播、傳單或上門說明等方式,向農戶宣傳解讀農業保險政策。二是加大對農保政策投保條件、核災定損、理賠金額計算等政策細節進行宣傳,減少農戶對政策的誤解,牢固樹立“農業、保險雙發展”的互利互贏思想。
一方面,各級財政應對成本高、保費收繳難的農險業務給予必要的經營費用補貼,另一方面建議提高中央財政對農業保險的保費補貼比例,特別是對特產農業保險的保費補貼比例。同時,探索建立農業保險再保險制度及巨災風險保險體系,把市場化的風險分擔機制建立起來,借以推動整個農業保險工作的全面開展。
一是政府部門要以服務“三農”為宗旨,充分發揮各級政府在開展農業保險上的組織領導、政策支持、監督管理方面的重要作用,采取“自愿保險與強制保險相結合”措施,提高農業保險參保率。二是發揮農村專業合作組織作用,以專業合作組織團體方式逐步取代單個農戶投保保險,既有效維護農民利益,又可降低保險成本,提高保險覆蓋率,增加保費收入的規模效益。
農業保險的發展不僅需要良好的市場環境,更需要良好的法律制度環境。建議國家出臺農業保險的法律法規,通過立法形式明確農業保險的地位、作用和性質,以及地方政府的職能和作用,保證農業保險體系的協調運作,以此提高農民的保險意識,確保農民利益得到切實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