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平,趙建欣
(河北經貿大學,河北 石家莊 050000)
改革開放40 余年來,我國經濟增長飛速,第二、第三產業快速發展。趙佳和姜長云(2015)[1]認為,農業勞動力開始向第二、第三產業轉移,非農就業的收入占農戶家庭收入的比重逐步增加,推動了農村經濟增長,縮小城鄉收入差距。但隨著城鎮化進程加快和城鄉二元體制改革及對人口流動的限制逐步放寬,城鄉勞動力市場環境發生巨大變化,特別是農業勞動投入的機會成本上升,驅動農村勞動力向城鎮轉移,導致農業勞動力結構變化可能影響農業要素配置效率,進而影響農業效率。
國內學者對于兼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兼業的演變歷程、發展動因、影響因素以及給農業生產帶來的影響等方面,通過對文獻的梳理可以發現,研究的視角、方法以及得出的結論有很大差異。
文章對兼業發展的原因進行分類歸納,從農戶生產規模、分工專業化等方面分析兼業對農業生產帶來的影響和引起結論不一致的原因,結合文獻梳理進行總結并提出展望,以期豐富當前兼業對農業生產的研究,探索提高農業生產效率的方法。
農戶兼業化本質是個體層面專業化與家庭層面專業化的統一,在我國人多地少的農業發展前提下有其自身發展的原因。向國成和韓紹鳳(2005)[2]認為,人多地少的現實條件使農業生產的土地與勞動力需求不匹配,加上農村社會保障等發展不健全,推動了農村勞動力人口向城鎮轉移,兼業化必然會成為農村長期組織形態。
申利(2019)[3]認為,人多地少以及農業季節性和風險性特征的客觀條件是兼業化發展的現實基礎。江鑫和黃乾(2019)[4]從農業生產的自然屬性和農業與非農業之間的“推—拉”作用兩方面說明了農戶兼業化存在的原因,農業生產的季節性、風險性,以及耕地的規模化導致大量剩余勞動力作為主要推力,推動農戶兼業化發展。陳曉紅(2006)[5]認為,兼業是農戶在特定條件下追求家庭效用最大化的理性選擇,只要農業和非農業、城鄉區別客觀存在,兼業就不可避免。
李晶晶等(2021)[6]把農戶生存壓力的驅使需要提高收入以及剩余勞動力資源合理利用的需求作為農戶兼業化的內在動因,把農業季節性生產特性、科技進步和農村剩余勞動力作為外部形成條件分析兼業化發展的原因。李憲寶和高強(2013)[7]認為,農戶出于個體理性化選擇的家庭收益最大化是兼業發展的內在動因,農村改革和城鎮化的發展作為外部發展條件發揮作用。黃延廷(2013)[8]認為農業直接收益較低,農戶出于提高收入的內心想法選擇兼業,同時第二、第三產業發展提供了大量的就業機會,吸引農業勞動力轉移。
華鋒(2018)[9]根據勞動力配置理論,從勞動力數量、質量配置和勞動力靈活配置3 方面解釋農戶兼業化發展的原因。胡浩和王圖展(2003)[10]認為,農戶兼業的直接動因是農業勞動力人口過剩,但有學者提出勞動力轉移已經到達“路易斯拐點”,不存在勞動力人口過剩。
上述學者從多個視角和理論對兼業化發展原因的研究,說明當前對于農戶兼業化發展原因的研究十分豐富,為兼業化發展研究提供豐富的文獻參考。
當前關于兼業化對農業生產影響的研究比較廣泛,文章主要從以下3 個層面分析兼業化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針對農戶兼業化行為對農業生產可能產生的影響,既有文獻從不同角度展開定性或定量研究,定性研究主要從農業生產規模視角出發。兼業化通過改變農業生產投入資源配置,推進或制約農村土地流轉,進而影響農村土地規模經營,進一步影響農業生產效率,但對影響效果結論并不一致。
錢龍和洪名勇(2016)[11]認為,農戶兼業化會使農戶減少農業生產的要素投入,制約了農戶耕地規模的擴大和小農經濟效率的改進,不利于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但中國以及其他國家或地區的農戶兼業化現象長期存在,農業勞動生產率持續提升,與以上學者研究結論相悖。鐘漲寶等(2016)[12]認為,兼業化推動土地流轉,兼業程度越高,對農業生產規模發展的正向作用越顯著。高欣和張安錄(2017)[13]認為,農業生產無論從技術效率還是規模效率都得到提高。部分學者認為,盡管存在家庭成員非農就業,但不會發生土地流轉,不會推動農業規模化生產。莊晉財等(2018)[14]基于前景理論視角,得出在一類兼業出于追求土地收益確定性、二類兼業農戶不在乎租金收入的背景下,兩類農戶都不會參與土地流轉,不會對農業生產規模產生影響。
部分研究從分工和專業化理論的角度出發進行研究。賀振華(2006)[15]認為,恰恰是農戶兼業化現象的存在促使了農村家庭勞動力資源趨于優化配置,是“剩余勞動力”轉移的表現,深化了家庭農業生產的勞動專業化程度,同時農戶兼業化獲得的經濟收入有助于農戶家庭購置更多現代化農業生產機器,以通過生產迂回的方式促進農業生產發展,進而提升家庭農業勞動生產率。鄭紀剛等(2021)[16]從家庭分工的角度定量分析認為,農戶兼業有利于正向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并且兼業的地區越近越有利于提高家庭勞動生產率。程名望等(2013)[17]認為,中國農村勞動力轉移和糧食穩定增產具有一致性趨勢,農村勞動力轉移并沒有對糧食生產產生顯著影響。
農業專業化經營有效推動中國農業高質量發展。兼業化本質是出于利益最大化前提下家庭內部資源的優化調整,兼業化通過對人力資源的有效配置,加大農業科技投入,有利于提高農業生產效率。
鐘甫寧等(2016)[18]認為,勞動力外出會促使農戶對要素投入結構和種植結構進行調整,所以機械替代勞動力是一個相對理性的選擇,可促進農業生產發展,但這種促進作用會因為某些條件的制約而削弱。林堅和李德洗(2013)[19]以河南省糧食主產區作為研究對象,得出勞動力需求少且易于機械化作業特點與非農就業相結合,可提高糧食生產的結論。以上研究結論表明,兼業化使農村勞動力減少,提高農業收入水平,有利于農戶采用社會化服務,通過迂回方式推動農業生產發展。
當前農戶兼業階段性分化的本質是農戶之間兼業進程不統一,造成兼業對農業生產影響不同。
諸培新等(2016)[20]采用Tobit 回歸分析方法探究了不同農戶兼業程度對兩類農戶農業生產效率的影響,認為發展兼業會引起土地流轉,土地流轉戶無論從技術效率還是規模效率都得到了提高,兼業程度越高,對農業生產效率的正向作用越明顯。徐曉紅和郭慶海(2018)[21]采用三階段DEA 模型對吉林省西部不同兼業水平的玉米種植農戶的生產效率進行分析,表明不同兼業水平農戶的玉米生產效率結果有所不同,調整后綜合技術效率的排序為純農業戶>Ⅱ兼農戶>非農業戶>Ⅰ兼農戶。張忠明和錢文榮(2014)[22]認為,兼業程度不同的農戶將土地參與流轉的意愿不同,相對于土地流入中純農戶的流轉意愿更強,Ⅱ兼農戶更傾向于土地的流出,更有利于推動農業規模化生產。兼業程度不同使兼業農戶在土地、人力、資本等投入要素方面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兼業對農業生產的影響也有很大差異。
與第二、第三產業相比,農業有獨特的特點,以下從作物屬性和農業生產規模等方面說明兼業對農業生產影響不同的原因。
3.2.1 作物屬性不同
趙培芳和王玉斌(2020)[23]認為,農戶兼業化對勞動密集型作物生產產生的負面影響大于以機械化生產為主的農業生產。蔡文聰等(2022)[24]將蘋果作為研究對象,相對于其他機械化程度較高的糧食作物而言,在蘋果采摘環節的套袋工作需要大量的勞動力,兼業使得生產的勞動力減少,降低了生產效率。章政等(2020)[25]的研究表明,糧食生產勞動力需求較少和機械化程度高的特點與非農就業收入的投資效應相結合,使非農就業與農業產生協同作用,提高糧食生產效率。糧食作物相對于經濟作物更有利于機械化等農業服務的投入,減少了人力資本投入,有利于家庭人力資源的優化配置,提高家庭收入水平,為農業生產提供資金支持。
3.2.2 生產規模不同
許榮和肖海峰(2019)[26]對農牧戶的生產規模進行劃分,發現對散養戶、中規模和大規模養殖戶生產技術效率具有負向影響,對小規模養殖戶生產技術效率具有正向影響,但影響均不顯著。非農兼業形式在散養戶和大規模養殖戶中所帶來的“勞動力流失效應”與“收入投資效應”的強度的不同,對散養戶生產技術效率具有負向影響。規模農戶在農業生產中投入較少的人力,更多是利用機械化代替,兼業化帶來的勞動力流失對規模農戶產生的影響相對較小。
出于農戶家庭資源配置最大化的考慮,年輕人大多外出在城市就業,婦女和老人留在家中,導致農業勞動力老齡化、女性化問題嚴重,農業生產規模減小。農業生產效率低等問題嚴重阻礙了農業現代化發展。2017 年國家頒布的關于發展農業現代化文件中明確表明,將兼業農戶納入重點服務對象,緩解兼業農戶生產壓力,推動農業現代化。常明(2020)[27]認為,農業社會化服務可以緩解勞動力不足的壓力,為兼業農戶提供資金和技術支持,提高兼業農戶的農業生產效率。張忠明等(2017)[28]在對不同非農就業水平的農戶生產投入定量分析時發現,雖然高兼業水平農戶勞動土地投入明顯下降,但和其他兼業水平農戶相比并不少,會更傾向于用資本進行彌補。近年來,農業社會化服務得到了較好的發展,為農業生產提供了大量資金、技術等支持,推進小農戶參與農業現代化的進程。
除上述原因外,地區差異性和研究方法的多樣性也會對兼業化給農業生產帶來的影響產生不同結果。梁流濤等(2008)[29]認為,經濟發達的地區兼業程度比較高,一類兼業農戶占比高于純農戶和二類兼業農戶比重,對農業生產效率的提高有很大的推動作用。黃季焜和靳少澤(2015)[30]認為,以糧食生產為主的河南地區生產機械化程度高,以蔬菜種植的山東地區大多為勞動力密集型,兼業化對其農業生產帶來的影響更加明顯。郭麗娟和李富忠(2012)[31]采用DEA 測算不同兼業類型農戶土地利用方式,得出兼業化有利于農業生產效率提高的結論。韓亞恒等(2016)[32]運用隨機前沿分析方法(SFA)對不同兼業類型農戶小麥生產效率進行分析,得出一類兼業農戶的生產效率最高。在研究兼業化對農業生產的影響時,地區的整體發展情況和采用什么方法對農業生產效率認真測算等需要進行思考和討論。
整體而言,既有研究較為詳盡地分析了兼業化對農業生產的影響,闡述了兼業化對農民收入和規模化經營帶來的變化,但均未得出一致性結論。一方面,研究數據的獲取大部分是基于對某一區域的微觀調查,使用的數據缺乏代表性。另一方面,通過文獻梳理發現,很少有研究聯合考慮兼業化和土地流轉對農業生產效率的影響。
在分析農戶土地流轉影響因素時,農戶兼業程度往往作為其中一個變量,即使同時引入這兩個因素,但也將其視為外生變量,并沒有意識到兩者之間的相互影響。研究農戶兼業提高農戶收入水平,從而加大對農業的投入力度,提高農業生產效率,確定兼業化的收入是用于提高農業生產要素的投入,增加投入占非農收入的比例多少,這些問題需要進一步研究和解決。
在美國和日本等經濟發達國家,農戶兼業化是比較常見的現象,未來很長一段時間也會在我國存在。兼業化是我國農業發展的必要階段,對于農戶兼業化的研究需持續進行下去。要創新研究方法,豐富研究對象,使問題研究更加深入,為農業發展提出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