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巧巧
(貴州民族大學社會學院社會學系,貴州 貴陽 550025)
2019 年6 月17 日,國務院發布《促進鄉村產業振興指導意見》,指出實施鄉村旅游精品工程,建設一批休閑公園,促進鄉村建設的休閑農業示范縣[1],為民宿在鄉村建設中的發展提供了政策支持。
民宿作為鄉村建設中的一環,主要作用是增加人口、提高消費水平并持續產生收益,將農特產品銷售出去,展示鄉村文化風貌,實現村民增收。因此,建設鄉村民宿應該立足鄉村旅游和休閑農業,從產業、文化、生態、人才、組織等多方面建設優質鄉村民俗,營造鄉村景觀。最早的民宿產業發展始于歐美,以B&B為代表。從一開始,民宿產業通過日本傳入我國臺灣,然后以農場、家庭旅館和客棧等形式在我國發展。進入21 世紀后,逐漸統一更名為民宿,其定義也逐漸完善。故名思義,民宿是鄉村的村民將自家多余的房屋租借出去,形成了當地特色文化的一種產業,為游客提供了特色居住服務體驗,具有當地特色飲食、文化、玩樂的場所[2]。與傳統的食宿行業相比,民宿沒有漂亮的裝飾和自助服務,但能讓游客享受自然、民族風情和地域文化。
旅游業一直都是鄉村振興的熱點主題,隨著人們生活水平逐漸提高,對物質的追求也逐漸轉化為精神追求,旅游成為人們放松自我、調節心情的方式之一。旅游業的快速發展,促進了民宿產業的發展。在解決了交通、電力、移動通信等問題后,許多鄉村具備了發展民宿的基本條件。民宿是利用農戶閑置的房舍發展的產業,投資標準小、成本低,建設和運營也相對簡單,降低了住宿業準入門檻,也促進了住宿業的創新發展。
民宿是有效促進鄉村旅游延伸發展的方式之一,可以帶動當地農戶增收。比如,貴州省茅臺鎮以“國酒茅臺”打造特色旅游文化,并建立茅臺小鎮,在吸引更多游客前來游玩的同時,也給予了游客不一樣的體驗,體會當地的特色文化,不僅吸引了游客,也為當地居民的農產品開通了銷售渠道。
鄉村文化是具有本土特色的文化。然而,目前我國的發展方向依然是以城市為中心,忽略了鄉村發展,出現城市與鄉村二元結構的發展現狀。民宿作為鄉村文化的一部分,不僅促進了鄉村發展,也是鄉村文化傳承的載體。古樸的建筑風格、悠閑的鄉村生活可以給予游客更好的體驗。
物質文化方面包括建筑、美食、工藝、傳統服飾、民間藝術等,其中民居建筑反映了傳統鄉土文化的建筑特色,很多地方本土文化就是通過房屋建筑所展示,如吊腳樓等傳統居民住房。
非物質文化方面包括歌曲、舞蹈等。將文化融入民宿中,是運用文化、繼承文化、發展文化的新模式。民宿的獨特性和特殊性將探索當地的歷史、文化和習俗,激發文化創造力,融入當地鄉村。
民宿在建筑、裝飾、裝修、建材、餐飲、客房等方面也具有地域特色。從城市返回鄉村發展的群體,為民宿發展帶來新思想,傳播新生活方式,在發展鄉村文化、藝術審美、生活方式、公共傳播等方面具有示范和促進作用,促進了鄉村文化的傳承和復興。
人才是當今社會最稀缺的資源,擁有人才才能發展得更為快速。長期以來,鄉村的人才、技術和資金都源源不斷地涌入城市,促進了城市化發展,卻使鄉村發展停滯。“空心村”、老齡化、留守兒童等社會問題頻出。鄉村長期缺乏產業支撐,逐漸失去吸引力。結果是鄉村發展不起來,群眾缺失發展的動力,人才流失問題嚴重。因此,要吸引當地年輕人回家鄉工作,激發本地青年們對建設自己家鄉的責任感,讓鄉村散發活力。鄉村要振興、要建設,就需要大量引進人才。
民宿行業能為當地年輕人提供管理、服務員和廚師等工作機會,在保障當地青年就業需求的同時,也完善了民宿發展體系。有條件的農戶可以出租自家的閑置房屋給民宿團隊打造、運營,也可以參與到民宿的建設中,成為鄉村建設的內生力量。將鄉村構建成具有特色文化的地方。
通過集群化的方式管理民宿,使鄉村治理井然有序,改善了村民們的生活習慣,為鄉容、鄉貌增添了色彩。也可以通過民宿在城鄉居民之間架起一座橋梁。以發展民宿為契機,促進鄉村基礎設施完善[3]。改善鄉村住宅設施,與發展民宿協同開展,吸引更多的游客前來體驗鄉村文化。
在改善民宿環境的基礎上,逐步推進鄉村設施更新。發展鄉村民宿,會進一步提升村民素質、村環境效果、村文化等。但有研究顯示,很多民宿在建立后逐漸向精品化方向發展,價格越來越昂貴,忽視了民宿扎根的鄉村設施、環境、文明村貌等,使民宿沒有融入到鄉村的發展中[4]。
溯本清源,民宿想要做出特色,讓游客存有記憶點,就要加強自身的魅力。與當地的產業發展相結合,共同打造當地特色,留住游客,成了不二之選。通過打造特色民宿,吸引大批游客前來旅游。推出民宿居住單品時兼顧推銷本地特有的農產品,提高了鄉村土特產的售賣水平。不僅使民宿促進了城鄉產品的生態融合,也使鄉村民宿成為展示廳,成為游客體驗農產品的區域和消費的場所。可以有效促進電子商務、物流、旅游在鄉村的深度融合,提高產品附加值。比如,貴州刺梨產業發展較好,在民宿店放置刺梨汁、刺梨干、刺梨肉蒲等,并將其售賣出去,不僅拓寬了民宿的經濟渠道,還帶動了當地刺梨產業發展,增加了當地村民的收入。
當下民宿的整體風格較為統一單調,多采用復古式的設計,沒有體現出當地民宿的特色,也沒有與當地自然、文化銜接起來。
民宿要結合本地的特色文化,不斷宣傳,吸引游客融入其中,并讓游客帶動游客。當前的民宿沒有大力挖掘出本地的特色,如民宿文化、人文風情等內容挖掘不夠[5]。沒有將本地個性化特色融入到民宿中去,難以使游客對當地的風俗文化產生更深的共鳴及吸引力,不利于民宿長久發展,也成為制約鄉村建設發展的一大瓶頸。此外,有的民宿只是模仿其他民宿的建筑風格,忽視了民宿自身與當地文化的兼容問題,不能很好地展現當地文化風貌。
目前,鄉村民宿產業應與食品出售、住房供給、交通便利、旅游園區、購物天堂及娛樂會所等產業相結合,但大多數鄉村民宿產業都以住房供給為主,在民宿附近很少有餐飲、旅游景點、購物廣場及休閑娛樂會所,缺乏對餐飲、旅游、購物、休閑娛樂等項目的支持和運用,缺少本地特產商業產品的特色店[6]。由于政策原因尚且沒有公開對民宿產業發展方面的相關規劃,導致民宿及其相關旅游配套產品和設施的總體規劃缺失。
目前,鄉村建設的基礎設施較薄弱,比如,交通、村社環境、村民思想文明的程度等都有待加強。鄉村大小路錯綜復雜,沒有合理規劃,在沒有熟人帶路的情況下,很容易迷失在鄉間。
鄉村的公共服務體系也不夠完善,如公共廁所供應量不夠,質量較差,布局也不合理。此外,環境保護力度不足,如河水污染及垃圾堆放不合理等。有的村莊信號站點以及移動通信、Wi-Fi、寬帶網絡等建設不完善,給旅客帶來諸多不便。
民宿產業中激勵機制缺失或缺乏合理的引導,民宿產業運行困難,關于鄉村民宿的扶持計劃不完善,經營者缺乏很多民宿經營方面的知識,導致民宿產業在鄉村建設發展中出現斷層狀態或后繼無力的經營狀態。
我國大部分民宿的經營主體為村民個人,民宿的規劃不夠規范,經營的產業質量也是參差不齊,再加上沒有政策規定明確的行業標準和約束,要想民宿在短時間內快速發展起來的目標大多不能及時完成。如何有規劃地讓民宿持續發展下去,是目前亟須解決的問題。民宿不僅要在人員、環境、產業上進行有效的管理,還要在推銷民宿的平臺上進行管理。因此,要用民宿帶動鄉村發展,那么民宿就不能是簡單的“農民式民宿”。
民宿開發應因地制宜,尋找當地的特色文化產業,并根據特色文化產業、民風民俗打造獨具風味特色的產業。聘請民宿設計方面人才,打造特色化民宿,做到與當地資源掛鉤,將民宿融入當地的生活中[7]。比如近年來西江千戶苗寨爆火,不僅是因其運用了苗寨特色,大力發展民宿產業,還因為當地的人文環境及特色的建筑風格,吸引了游客對苗寨的向往及探索。當地民宿通過展現本地生活及飲食習慣、歌舞表演,傳達了苗寨文化,并營造了一種“家”的氛圍,使得民宿傳達了更深層次的鄉土精神。這也是西江苗寨游客絡繹不絕、流連忘返的原因之一[8]。
近年來,民宿不斷發展,不少農家樂演變成了民宿。發展鄉村民宿是要充分利用網絡信息傳播快速和經濟分工的合作理念,利用原生態、未開發的鄉村資源滿足城市人群的需求,帶動鄉村建設發展[9]。由于鄉村地區的客觀原因,應創造一系列的民宿共集聚空間,通過規模化發展促進民宿品牌的形成,進而擴大區域范圍,提高影響力和知名度,增加民宿的吸引力。通過連鎖加盟推廣民宿品牌,使民宿成為一種依賴于鄉村地區的住宿形式,融入鄉村地區,以實現鄉村建設的發展。
開發鄉村民宿鄉和民宿產業群的人群,不僅可以是政府,也可以是當地村民,只要能為當地鄉村創造收益,為鄉村建設的發展創造可持續空間的都可以參與進來。民宿要扎根鄉村,就必須充分考慮鄉村居民對美好生活的渴望,充分利用鄉村民宿供給滿足鄉村居民的消費;在發展鄉村民宿的同時,也要注意不損害鄉村環境及鄉村居民的利益,注意資源和分配不均等問題。
民宿產業的發展會促進鄉村餐飲行業發展,因此必須做好規劃。鄉村建設需要完善民宿管理,改革鄉村的文化體制,加大鄉村人才引入力度,關注鄉村發展動向,促進鄉村健康有序發展。發展鄉村民宿促進了鄉村企業發展和鄉村振興,發展了周邊經濟。
鄉村建設是社會及國家關注的對象,學界對鄉村建設的研究有很多,但大多是立足于國家和城市對鄉村的幫助來探索建設一個新鄉村的可能性。建設鄉村發展是新鄉村發展的延伸,建設由民宿產業管理的鄉村,不僅要保持地方特色,提高對鄉村的認識,還要建設讓村民滿意的家園,實現鄉村民宿的可持續發展,改善鄉村社會氛圍,增強村民對鄉村文化的信心,尋找鄉村發展的出路。雖然目前我國民宿還處在發展階段,但有巨大的發展潛力。應以政府為主導,對民宿建設進行總體規劃,注重村民自治,為民宿產業發展作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