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米娜
(西藏大學,西藏 拉薩 850000)
異地扶貧搬遷移民是一項重要的扶貧舉措,對于我國保護生態環境也有十分重要的積極作用。綜合來看,現階段我國西藏地區生態環境保護較好,良好的動植物和森林條件為當地旅游業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西藏地區的建設必須以黨和政府有關政策措施為根本指引,注重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努力統籌全面協同,推進自治區圍繞生態理念全面發展。西藏地區現階段正依托國家有關戰略和政策,堅持以提高人民生活幸福指數為根本導向,致力于打造人民滿意、經濟和社會高度發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符合我國現代化建設的新型宜居地區[1]。
相比其他區域,西藏地區的生態環境特點較為特殊,同時全球氣候變化,加劇了西藏地區生態環境所面臨的困境。這些問題的出現使西藏地區生態環境與生態質量出現了一定程度的下降,同時激化了該區域家畜養殖與牧草資源之間的矛盾。具體來說,盡管西藏地區擁有較大的草場面積,但是由于該區域的牧草生長周期較短,不具備較強的載畜能力。另外,傳統的西藏農牧民大多持有“惜殺”觀念,導致草場載畜量過大,使得許多地區的草場出現了退化和沙化情況。再加上森林資源的大量開發導致植被面積大量減少,土地沙漠化加劇[2]。
異地扶貧搬遷移民政策是解決上述生態環境問題的重要舉措,該舉措能夠緩解當地人口數量、分布現狀同土地承載力之間的矛盾,有著極其重要深刻的生態現實意義。
做好異地扶貧搬遷工作有助于西藏地區經濟、社會與生態環境保護的協調統一,協調西藏區域的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社會同步發展,是當前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目標,也是西藏地區發展的重要現實需求。做好異地扶貧搬遷工作,能夠緩解西藏地區人口與資源環境之間的矛盾,為我國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推進奠定堅實的基礎。做好異地扶貧搬遷工作,可以使搬遷居民適應現代化的生活和生產方式,從根本上解決貧困問題,加快西藏地區現代化發展的步伐,全面實現跨越式發展。
通過分析西藏地區地理、經濟生態環境的承載力等發現,目前西藏地區的人口密度符合相應標準,但若僅按國際公認的中國境內高寒山區地帶人口的平均自然承載能力估算,西藏地區仍然存在較為尖銳的人口自然承載力與生態環境承載力之間的沖突。異地扶貧搬遷移民的初步實施建議方案大體可以分為以下幾方面[3]。
海拔低、氣候適宜的地區,環境承載量較大,有較多自然的河谷,地勢平坦,土地較肥沃,土壤疏松,可以有較多空間安置移民。
出于高原自然生態體系的整體保護利用等長遠戰略布局考慮,在周圍高寒偏遠山區原定居生活的部分高原牧民群眾可以自愿安置移入,成為當地常住城鎮居民[4]。
以川藏和青藏鐵路為代表的交通運輸逐步發展,并以此為契機形成一批大中小型城鎮也都逐漸擴大規模,成為主要居住活動區、大型農業人口密集和遷入經濟發展集聚區,適應人類生活放牧或居住放牧的某些特殊牧業活動方式。此外,牧民們可以暫時不進行遷入,借此轉化為城市農民勞動力人口或暫時遷入城鎮人口。
城鎮應切實有效合理控制現有人口規模,保持城市郊區旅游、打工及就業生活的西藏本地人口及外來人口長期穩定流動。
現階段,城鎮就業困難人口正在逐年急劇上升,給城區的道路公共交通、能源熱力、供電、排水等各種市政基礎設施規劃開發和投資運營與服務企業等帶來沉重負擔。因此,在城市發展建設過程中,相關部門和工作人員須在滿足城市基礎功能的前提下,對有關功能區域進行科學規劃,并且最大程度上實現居民人口的科學增長規劃[5-6]。
移民搬遷,要想做好當前農村移民及新集體遷入,應該綜合考慮處理好交通等基礎設施條件。實際上,基礎設施建設除了資金問題外,應事先對安置移民的總規模以及移民完成后的經濟發展產業進行全面規劃。
遷出移民安置區后,農牧民普遍面臨經濟利益和損失補償政策問題。這部分居民通常生活在艱苦、氣候惡劣的高寒干旱農牧區,一定程度上導致這部分居民物質生活匱乏、貧困現象時常發生。因此,在做好生態移民脫貧工作時,除了注重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外,還必須將該項工作與低收入農牧民群體相結合,實現國家基本生態脫貧與溫飽目標相互協調。
在異地搬遷過程中,相關部門必須建立健全所在區域人口及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人群生產與分配補償政策,從根本上保障城鄉居民的生活需求,尤其是低收入群體在生活、醫療以及教育等方面的基本需求。政府應制定一整套維護地區穩定與完善區域發展的各種相關配套制度。
除此之外,應該給予異地搬遷移民一定的生活補償以及安置補貼的扶持。例如,國家有關部門要將異地搬遷人口納入國家城鄉低保范圍,從根本意義上解決其正常社會生產生活需要,避免出現因遷致貧、因遷返貧的問題,更不能影響農牧民群體的生活幸福感和滿足感[7]。
異地扶貧搬遷居民要注重轉變生活方式觀念。遷入城市各類政策性移民經過臨時就業安置與集中居住點遷移安置后,移民群眾要轉型成為普通農民或新城鎮普通居民,或多或少要適應在生產生活方式、經營管理等方式方面的轉變。但是其缺乏一定的生產生活技能和知識儲備,如果不進行適當培訓,可能很難適應搬遷后的生活。這些外部原因很容易使移民搬遷人口與當地社會疏遠,造成交流困難、生活困難等現象。因此,政府有關部門在移民搬遷時,要考慮到再社會化問題。
移民遷入安置區的移民后續的產業和培育就業問題。實際上,對于西藏地區的移民搬遷人員來說,旅游業是最適合遷入地中從事的行業。在異地扶貧搬遷工作順利完成后,政府有關部門可以結合當地所在區域的特色文化以及特色風俗等,挖掘其中所蘊含的旅游市場元素,推動相關旅游產業不斷發展,合理規劃用地建設,適度開采,合理利用森林資源,要把生態效益放在發展首位。
有關部門要重視移民區的國土規劃工作,但要結合搬遷居民的實際情況,制訂科學合理的補償方案。在此過程中,要實現對搬遷區域的整體調研和測算,并且結合搬遷人,分析其對于遷入地所在土地承載力以及環境承載力等方面的影響,堅持補償方案合理、科學的原則,要做到經濟發展與人民群眾生活需求相滿足。生態多樣性保護及移民風險補償綜合方案是對特殊地方移民作出的綜合統籌,兼顧規劃目標,具有多元生態功能目標、多發展階段和影響保護功能因素、多種特殊保護生態功能要素的具體政策方案。
移民易地扶貧工程方案的設計要求既應包括所要著重解決的農業基礎設施方面問題,諸如要通自來水、通路、通電、通農村廣播電視網絡建設等,同時需要合理分析和把控所在區域的水資源使用情況、野生動植物保護情況、土地資源以及可持續資源的開發利用情況等,避免使用傳統的先污染、再治理方案[8]。
就生態型貧困農村移民生態社區新村建設而言,有關部門要認識到異地搬遷工作的最終目標不是讓農牧民家庭簡單的搬遷與脫貧,而是要讓其步入小康社會。要想實現這一目標,有關部門就要持續加大對于扶貧搬遷居民的政策和資金支持力度,以此為基礎實現對移民區以及周邊區域的基礎設施建設,滿足移民群體的物質以及精神文化需求[9]。
搬遷移民除了有安置拆遷征地補償及拆遷款外,沒有其他工作收入來源,這就使得一些牧民普遍產生了“等、靠、要”的消極脫貧理念,生活狀況也很難得到較大改觀。因此,國家要繼續注重創業教育,提升培訓相關項目方面的經費,加大政府引導投資力度,加強引導移民學校對各類移民學子進行有關開發創業和謀生致富的培訓。
通過強化相關領域工作技術與全面提升崗位工作綜合能力等一系列專項學習培訓,切實提高移民人口能力修養、技能素質,增加自身謀生和創業工作技能,從根本上提高貧困移民及其后代適應未來可持續現代化發展所必需的生產勞動技術、服務技能、知識文化和科學技術、人文素質和綜合技能素質。
結合地區現階段存在的工農業生產實際,以第三產業發展為主,大力統籌推進旅游業發展以及文化產業的發展,制訂符合我國高原戰略性資源生態旅游產業的生態整體資源開發建設規劃,盡可能把資源開發和優化相結合,兼顧改善環境治理,盡力創造條件,減少破壞資源開發和高原旅游戰略生態旅游項目開發建設可能帶來的潛在影響[10]。
在異地搬遷移民工作過程當中,有關部門和相關工作人員必須注重當地人民群眾的民族文化問題。由于西藏地區牧民人口較多,搬遷后其角色會轉化為農業人口,除了會影響到自身的生產生活方式外,也會使其自身的社會角色發生改變,進而可能引發文化沖突。為此,有關部門必須強化生態移民群體與遷入地文化交流工作,致力于增強移民群體與遷入地群體的文化溝通和交流,打造一個良好的文化交流平臺和環境,為異地扶貧搬遷工作順利進行奠定基礎[11-12]。
中央政府和西藏自治區黨委、政府一貫重視西藏地區異地扶貧搬遷移民、扶貧工作,為西藏的民生問題、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和進步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西藏扶貧工作已由過去的“救濟式”走向“開發式”,從“就地扶貧”走向“異地扶貧”,今后應繼續予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