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露萌
(濟寧市任城區農業農村局,山東 濟寧 272000)
長期以來,在我國農村地區集體經濟作為一項重要的經濟發展形勢,能夠有效保障農民的收入。特別是進入新的歷史時期,我國全面取消農業稅費,農村地區逐漸引用各類現代化的農業技術手段,加快了我國農業現代化的整體水平,這對于農村經濟發展也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社會發展穩中向好,我國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其中仍然存在或多或少的問題,識別這些問題能夠更好地推動我國農村地區集體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率。
一是高質量發展農村集體經濟,可以加快農村地區實現規模化經營。受地理環境、制度政策的作用,我國農村集體經濟擁有顯著的規模經濟優勢,借助集體合作的形式可以更好地實現規模化生產,最終有效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同時,大力發展農村集體經濟可以解決農村區域內存在的土地碎片化問題,將農村的各項零散資源有效聚集,構建農村地區經濟生產經營利益共同體。由此可見,這不僅會提升市場經濟中鄉村產業的競爭力,而且能更好地提高鄉村產業抵御風險的能力[1]。
二是在鄉村產業發展、升級的過程中,大力發展農村集體經濟能夠為鄉村振興提供重要的保障和起到關鍵的支撐作用。長期以來,我國農村地區在發展過程中始終存在公共物品長期供給不足的制約因素,如果僅依賴行政手段難以有效保障各項公共產品的集中供給。在這種環境下,我國農村地區需要采取自我供給,加快構建公共基礎設施,通過集約化的農村集體經濟可以更好地落實這項訴求,補齊公共物品供給的短板。
三是發展農村集體經濟能夠更好地培育農村地區主導產業。眾所周知,對于地區而言,主導產業發揮著重要作用,不僅能夠推動經濟快速增長,還可以解決區域內就業等各項問題。在農村地區發展集體經濟,針對資金、技術、科技、資源等內容實現有效整合,其對于產業鏈條的投入和創新遠比單個農戶產生的效益大得多,因此也更容易培育農村地區的主導產業,推動小農生產實現現代化發展[2]。
一是高質量發展農村集體經濟可以幫助地區培育一批優秀的本土化人才。農村地區通過加強經濟建設,實施集體經濟模式,可以在區域內篩選出一批懂“三農”管理、懂區域實情的人才隊伍。同時,大力發展農村集體經濟也可以更好地吸引區域內的百姓,組建一批實踐經驗較為豐富、專業技術能力相對較強的職業農民,進而更好地落實鄉村振興各項政策,解決實施主體問題。
二是高質量發展農村集體經濟可以加快地區引進外部人才,提升農村地區的吸引力。在發展農村集體經濟的過程中,將會創造出更多的工作崗位和就業機會,在農村發展的過程中一些外部專業化人才逐漸加入鄉村建設。此外,進一步發展農村集體經濟的同時,也可以設立引才基金,選聘一批高素質、高涵養的大學生群體,投入到我國鄉村建設進程中[3]。
一是有效改善我國農村地區的人居環境。在我國農村地區,建設基礎設施、改善人居環境通常是采取財政撥款、村民自籌等方式,使得農村地區的發展較慢。因此,通過實施農村集體經濟,可以更好地強化農村建設主體的責任,只有保障集體經濟可持續發展,幫助農村地區實現持續、穩定的收入,才能加快區域內完善各項內容,規劃、建設、維護農村生產生活等設施,有效優化鄉村人居環境。
二是幫助農村地區更好地提升村容、村貌。通過實施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模式,可以通過多種方式和策略盤活農村地區閑置資產,并借助多樣化的渠道籌措資金,從而更好地提升村容、村貌,加快利用和建設空閑農房、宅基地,有效整治公共空間,打造鄉村健康宜居新方式。
一是幫助農村地區的居民破除“小農思想”。具體來說,大力發展農村集體經濟,將會優化農民的規則意識,幫助農民構建主人翁意識,提高其社會責任感。隨著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當地農民將會獲得一些外出學習與考察的機會,針對外部先進的理念、發展模式等可以有效借鑒、學習,進而提升農村地區生產經營的整體水平。當農民理解并掌握現代化理念、思想,將會在區域內良好地構建集體經濟文化氛圍[4]。
二是更好地凝聚社會合力。對于農民而言,建立農村集體經濟模式,可以促使他們積極參與到村級事務討論中。集體經濟組織可以有效聯絡農民群體,加快建立區域內的聯系機制,實現思想、文化教育,加快集體文化熏陶,幫助農民獲得良好的歸屬感,塑造鄉村文化,打造文化共識。
在農村地區集體經濟發展的過程中,需要明確高質量發展的原則,有效改善經營效率。其在發展過程中應當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科學把握和認知發展中的各個階段,將新發展理念和格局有效應用在具體的環節中,優化集體經濟的結構和發展路徑,從而為發展提供科學、合理、有效的支撐點、著力點,推動農村集體經濟向集約型、精細型的方向發展,加快實現農村地區打造集體經濟的文化品牌、特色產品,促使農村地區可以由低端生產轉向高端制造,提升產品的附加值和品質。
隨著農村集體經濟進一步發展,應深入貫徹落實農民主體的重要原則,引導農民深入參與建設農村經濟,切實維護好農民自身的合法權益,特別是注重保障農民的民主權利,即管理、監督、決策等。發展農村集體經濟最終的目的是讓我國農民過上幸福的生活,為農民營造良好的生活環境。廣大農民應當主動、積極參與到農村經濟建設中,只有本區域的群眾可以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正確認知自身的主體地位,才能更好地發展適合本區域的農村集體經濟。
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背景下,發展農村集體經濟,應加快融合一二三產業。高質量發展農村集體經濟,離不開產業之間的相互貫通,應當貫徹落實一二三產業相互融合發展,有效延伸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調整優化農村集體經濟的產業結構,從而在三產融合的進程中培育農村地區的龍頭產業。
根據政府部門的相關政策要求,農村集體經濟不僅需要將“蛋糕”做大,更應當“分好蛋糕”,既解決農村群眾“有得分”的問題,也解決“分得好”的問題,科學配置各方面的要素,構建合理分配機制,有效配置資源,理順農民的利益關系[5]。
發展農村集體經濟,并不能采取程式化的發展模式,而應堅持因地制宜的原則,對于不同的地區應科學分析地理自然資源條件、區域社會經濟發展的實際水平等,識別優勢,找準重大發展機遇。因此,在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可以根據區位、資源、人才等資源要素合理研討,明確適合自身發展的路徑、模式。
現階段在農村地區中的一些小型農業企業,其已經初步發展并形成了一定的規模,但是對于集體經濟的參與程度不足,仍存在一定的抵觸心理和行為,這也導致一些農村地區的集體經濟發展遭受了不同程度的阻礙。同時,一些地區的部分農民對于打造集體經濟發展模式并不認可,存在一定的抵觸心理。這一現象主要是集中在收入較高的農民群體中,其擔心的是發展農村集體經濟會影響自身的既得利益[6]。
在農村地區集體經濟發展的進程中,也需要相應的政策體系和制度措施,確保集體經濟健康發展。現階段我國已經出臺了一系列相關法律,如《土地管理條例》《土地管理法》《物權法》等法律法規,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支撐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發展。但是針對組織設立、運營等程序缺乏必要的、可參考的制度,因此無法具體明確其標準、規則,造成許多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職能管理受限。
通過上述分析,在農村集體經濟發展進程中人才是其最重要的因素。現階段,我國城鎮化進程逐年加快,高素質人才更向往大城市的生活,這就造成了留在農村地區的大多數是老人,其知識水平整體偏低,專業能力及綜合素養較為匱乏,難以發展農村集體經濟。此外,由于缺失人才,對于那些已經構建集體經濟組織的區域來說,其存在財務賬目設置混亂、經費開支記錄不翔實、資金管理不嚴格等問題,阻礙了農村集體經濟發展。
通過調研發現,在大多數農村地區的集體經濟組織中,其主要成員為區域農民,其文化水平相對有限、組織能力不強,有許多成員只懂得傳統農業的生產運作方式,缺乏有關現代農業技術理論知識,無法有效實踐操作現代化農業,這導致了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發展較為遲緩[7]。
通過上述分析,對于一些農民存在的顧慮及思想認知不足的問題,相關部門應加強集體經濟發展思想教育工作,幫助農民有效解決存在的顧慮。具體來說,一方面,可以鼓勵這些群體在集體經濟發展的前期以少量的生產資料納入其中,嘗試體會集體經濟發展所帶來的益處和價值,從而逐漸接受與認可。只有當其擁有參與的機會,才能確保其建立正確的認知。同時,在開展農村集體經濟建設時,也應注重與鄉村振興戰略的有效結合,根據各級政府制定并出臺的政策措施,高質量發展農村集體經濟。另一方面,在發展農村集體經濟時,解讀相關政策和開展教育培訓,建立相應的政策咨詢服務平臺,為農民提供良好的服務。
現階段,部分農村地區發展集體經濟時存在制度、法律缺失的問題,導致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困難重重。相關部門需要清晰掌握發展矛盾點,積極構建和完善法律法規體系,進而為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提供可靠、堅實的支撐。例如,政府部門可以明確集體經濟組織的法人地位,確保農村地區集體經濟組織能夠受到合法權益保護,積極維護組織在市場競爭中的地位。同時,應進一步明確農村集體經濟的管理制度以及各項規范措施,可以參考合伙經濟組織的具體管理形式,確保參與人員的切身利益。
現階段,我國并沒有相關的法律法規可以明確界定或說明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的資格、條件。因此,相關部門應當進一步完善管理規范和制度,保障組織合法權益,維護好農民的利益,進而良好推動農村地區集體經濟高質量發展。
對于農村集體經濟來說,高素質人才是確保其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保障。因此,提升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率,應當加強相應人才隊伍的建設工作。具體來說,首先可以提升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福利和待遇,在組織內容形成補償機制、獎勵機制,有效改善農村地區人才利用的環境,從而吸引更多的年輕群體參與到農村經濟建設進程中,發揮自身的價值和作用。其次組織相關工作人員,針對不同崗位設置對應的課程培訓體系,提升崗位工作人員的專業化素養和知識水平,加強其管理經營的能力。此外,對于農民也需要加大培訓和教育力度,確保一些農民可以成長為高素質、高水平的新型職業農民。
良好的外部政策環境能夠幫助農村集體經濟高質量發展。因此科學制定惠農政策有助于發展農村集體經濟。新時期經濟結構轉型升級,應加大對一些貧困地區的農村集體經濟扶持力度,設置專項資金或是采取增加財政預算等形式,為其提供發展與運營的重要資本,并明確記錄資金的使用狀況,確保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有政策、有資金,更好地解決其所遇到的問題。此外,相關金融機構可以完善信貸體系,加大相關金融產品的開發力度。
新時期高質量發展農村集體經濟將會加快推動農村地區發展,改善和優化農村地區的生產生活。科學發展農村集體經濟能夠更加有效地保障農民生活富裕,加快實現現代化農業的高效生產。此外,農村集體經濟是實現鄉風文明、產業興旺等與鄉村振興戰略相關的重要手段。因此,發展農村集體經濟,可以幫助農村地區提升其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整合農村地區的發展資源,推動農村集體經濟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