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楞
(新疆警察學院,新疆 烏魯木齊 830001)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解決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歷史任務和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1]。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打贏脫貧攻堅戰,啟動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動農業農村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
近年來,黨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把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作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一項重大任務,舉全黨全社會之力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讓廣大農民過上更加美好的生活[2]。新疆是我國西北的戰略屏障,是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核心區,也是脫貧攻堅的主戰場,在黨和國家工作全局中具有特殊重要的戰略地位。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委連續發布自治區黨委一號文件,就貫徹落實中央一號文件、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作出了安排部署。2021 年7 月19 日,自治區專門印發了《關于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分類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實施方案》,綜合考慮各縣(市、區)資源稟賦、產業基礎、發展水平以及各地州所轄縣市數量、縣市發展狀況、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財政承受能力等因素,將全疆93 個有農村人口的縣(市、區)劃分為35 個鞏固提升縣、20 個示范引領縣、38 個加快發展縣,分類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同時,根據自治區黨委主要領導批示,自治區人大牽頭制定《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鄉村振興促進條例》,為自治區鄉村振興提供法治保障。
英吉沙縣隸屬新疆脫貧地區之一——喀什地區,位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西南部、昆侖山北麓、塔里木盆地西緣,東部與莎車縣接壤,西南、西北與阿克陶縣相接,東北與疏勒、岳普湖兩縣毗鄰,是著名的“中國小刀之鄉”“中國色買提杏之鄉”“中國達瓦孜之鄉”,是古代陸地絲綢之路的驛站、南疆八大重鎮之一。英吉沙縣總面積3 425 km2,轄4 鎮10 鄉、164 個行政村、19 個社區,耕地面積3 萬hm2,有維吾爾、漢、回、烏孜別克、柯爾克孜、哈薩克等民族,常住人口共計276 641 人。
近年來,英吉沙縣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和自治區黨委工作要求,堅持把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工作列入重要議事日程、作為一項重大政治任務,緊盯“五大振興”目標任務,按照“四個不摘”“八個不變”“八個銜接”“八個確保”要求,推動脫貧攻堅政策舉措和工作體系逐步向鄉村振興平穩過渡[3]。優化農業結構,補齊農業發展短板弱項,堅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群眾增收致富為目標,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充分調動農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因地制宜大力發展特色產業,推動鄉村全面振興。
英吉沙縣高度重視鄉村振興工作,認真學習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精神,將自治區黨委的部署要求與本地實際緊密結合,緊緊圍繞“五大振興”目標任務,調整完善了領導小組,研究制定了實施方案,組建了工作專班,建立了落實臺賬,壓實了工作責任,逐步建立與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要求相適應的組織體系、責任體系、政策體系、社會動員體系和考核監督體系,構建形成了上下聯動、全員抓落實的工作機制,為推動工作落實提供了保證。
英吉沙縣結合本地實際和區域優勢,確定了總體發展思路,積極推進產業布局調整優化,立足特色種植業和養殖業布局,促進經營方式轉變和農民增收。按照“穩糧、優棉、增菜、促經、興果、強牧”總體思路,堅持規模化、集約化發展方向,在保障傳統農業小麥種植面積的前提下,壓棉花種植面積,擴大蔬菜、西甜瓜、特色作物及色買提杏、土桃、新梅、巴旦木等特色林果業種植面積;新建3 座萬只肉羊良繁中心、36 座養殖小區、1 座種雞場,改建1 座孵化場,積極培育畜牧業龍頭企業,促進產業帶動就業;加快現代化農業產業園和農副產品深加工基地建設,扶持萬峰駱駝標準化養殖和駝奶深加工龍頭企業建設,大力發展鄉村文化旅游產業,以產業發展帶動農民就業增收。
英吉沙縣堅持規劃先行,多規合一,根據區域優勢、產業發展、基礎設施、人口基數等條件,明確思路、找準定位、突出重點,完成鄉村振興專項規劃編制工作,推動一二三產業高質量融合發展,逐步拓寬農牧民增收渠道。
英吉沙縣圍繞“三區一帶一軸一園”,將芒辛鎮打造成非遺小鎮、林果強鎮、特色旅游名鎮、團結融合靚鎮;按照高標準糧食基地、高標準林果基地、高標準蔬菜基地、居住區、加工產業區、文化商業區、養殖小區、村民服務中心統籌規劃,完善提升“一中心兩基地三場所”功能、發揮輻射帶動作用,全面推動示范鄉鎮、中心村、示范村的產業項目和銜接項目建設。
英吉沙縣現代化農業產業園區化以及農牧副產品(食品)深加工基地化建設雖初顯成效,但在以龍頭企業帶動種養殖業的規模化發展、延長產業鏈、提高市場占有率、用好比較優勢、促進農牧民就業增收等方面還需下大工夫。
土地集約化程度不高,碎塊化農田平整還有很大空間;機械化水平較低,農業種植成本較高;高效節水灌溉系統較為落后,仍有大量農田以大水漫灌為主,造成水資源嚴重浪費。
在推動農業休閑旅游、鄉村文化旅游、農家樂、度假村以及觀光游等休閑農業項目的同時,應充分利用自然資源優勢、地域優勢,深挖發展潛力和特色,堅持高起點規劃、高效能培植文化旅游和生態旅游等新興產業,以旅游產業為龍頭來帶動其他產業高質量融合發展。
在統籌推進本域內規劃項目審批上,存在多頭管理、手續辦理較困難的問題,自治區相關職能機構應進一步完善統籌協調工作機制,更好地為基層服務,為自治區高質量經濟發展服務。
一是堅持從實際出發,根據各村位置條件、資源稟賦、產業基礎、發展水平等實際情況,精準識別、精準把脈、精準評估、精準施策,因地制宜研究制定針對性強、符合實際的“一村一策”,既要明確每個鄉村、每個階段需要完成的重點工作,又要分層次、分步驟地有序推進,確保不打亂仗。
二是要高度重視基層支部班子建設,選好配強班子成員,培養致富帶頭人,發揮好示范引領作用,以實事求是、求真務實的作風抓好鄉村振興各項工作,嚴格落實“四個不摘”、做到“八個不變”、推進“八個銜接”,實現“八個確保”。
三是健全防止返貧動態監測和幫扶機制,持續跟蹤監測脫貧人口收入變化和“兩不愁三保障”鞏固情況,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工作,確保脫貧人口不返貧、不增加新的貧困人口,鞏固脫貧成色和質量。
四是用好國家對脫貧縣拓展脫貧攻成果、推進鄉村振興給予的集中支持系列政策措施,增強區域發展能力,進一步縮小城鄉差距,實現共同富裕[4]。
五是要加強聯系點幫扶指導,建立完善鄉村振興聯系點制度,繼續推動各級“五個一”包聯幫扶,繼續堅持對口援疆、定點幫扶、區內協作、包村聯戶、社會力量參與等幫扶機制,保持主要幫扶政策總體穩定。
六是加大培訓力度,建立健全機制,確保脫貧攻堅成果扎實鞏固。針對縣、鄉、村3 級工作主體,分層分類組織開展全方位、多渠道、多層次的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相關政策和業務培訓,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提供有力保障,切實解決各級干部“如何鞏固、如何拓展、如何銜接”的問題。
鄉村振興關鍵在于規劃先行,既要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又要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要求;既要緊密結合本地區域優勢、產業布局、基礎設施、人口基數、發展基礎等實際,又要著眼經濟結構調整、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農民增收致富途徑。明確發展思路、找準定位、突出特色,制訂科學合理、長遠可行的各類規劃,做到規劃引導、多規合一,與“十四五”規劃有效銜接,推動鄉村建設同城市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確保一張“藍圖”抓到底。
一是加強與經濟社會發展規劃銜接,提升鄉村振興戰略規劃的統籌性和針對性,自覺遵循鄉村經濟社會發展規律,與“十四五”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相銜接,全方位體現鄉村振興規劃的系統性、連貫性和融合性。
二是強化項目謀劃,圍繞“五大振興”,梳理形成鄉村振興項目庫,明確年度項目清單,加快推進項目建設。
三是提升生產生活條件,繼續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加大對教育、健康等公共服務投入力度,進一步提升脫貧地區公共務能力和水平,更好地滿足各族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充分認識“五大振興”的關鍵在于產業振興,落腳點在于以產業帶動就業,以就業促進產業發展,最終實現農民增收致富。
一是立足本地特色種植業和養殖業布局,大力培育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現代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抓好園區化、基地化建設,支持做大做強農牧業產品(食品)深加工等特色產業,加強產品市場研究、延長產業鏈,拓展銷售渠道、強化產銷對接,既保證企業能扎根、有收益,又確保農民穩崗就業、持續增收。
二是發揮好本地特色資源優勢,用足用好各項幫扶政策,引進一批市場競爭力強、多元化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帶動農村富余勞動力就業,進一步促進農民就業增收。
三是加快發展鄉村產業,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堅持穩糧、優棉、強果、興畜、促特色,抓好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壯大優勢特色產業,將產業幫扶與產業振興銜接,調整優化扶貧產業結構,延伸農業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完善利益鏈,多方式構建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培育鄉村特色產業,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施特色種養業提升行動,推動農業提質增效,促進產業鏈條升級,加快農產品和食品倉儲保鮮、冷鏈物流設施建設,支持農產品流通企業、電商、批發市場與區域特色產業精準對接,推動產加銷一體化發展,延伸產業鏈、打造供應鏈、提高附加值。
四是實施鄉村產業提升行動,加快構建現代鄉村產業體系,打造農業全產業鏈,促進產業提檔升級,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強化產銷對接,加強縣域鄉鎮商貿設施和到村物流站點建設,全面促進農村消費。
五是做好就業幫扶,持續加大脫貧人口職業技能培訓,積極拓寬就地就近就業渠道,建立和完善“農工+合作社+龍頭企業”利益共享機制,讓各族群眾分享產業增值收益,統籌用好鄉村公益崗位,吸納就業,確保“人人有就業、持續有收入、增收有保障”[5]。
要實施鄉村建設行動,堅持先規劃后建設,有序推進“多合一”實用性村莊規劃編制,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繼續實施“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
一是加強農村生態文明建設,深入實施重點生態保護工程,推進農業綠色發展。加大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力度,全面實施農膜、農包裝物回收行動,支持建設各特色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加強農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監管。
二是加強和改進鄉村治理,加強黨對鄉村治理的集中統一領導,構建黨組織領導下的村群服務、維穩綜治、農村發展“三個中心”組織架構,筑牢農村意識形態陣地。加強農村思想道德建設,深入推進平安鄉村建設,加強本土人才培養,打造一支“永不走”的工作隊。
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成果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是當前做好“三農”工作的重點。文章以新疆脫貧地區之一——喀什地區英吉沙縣為例,分析了該縣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結合當地實際,從幫扶政策、發展規劃、產業拓展、美麗鄉村建設等方面做到精準有效銜接,制訂切實可行的對策,對確保新疆鞏固拓展脫貧成果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取得實效、推進新疆經濟跨越式發展、維護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