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春玲
(沂水縣許家湖鎮經管站,山東 臨沂 276402)
從本質上看,低碳經濟并非單一的概念,其內容更傾向于一種體系。該體系內包含有傳統的農業生產、現代的環境技術以及農產品產業鏈等基礎部分,其未來發展更傾向于將體系內的各個子成分相融合。但是,各個子成分的發展情況有較大區別,融合過程面臨較多困難,需要靈活把控各子成分之間的資源分配,并為其調整提供相關的指標數據,從而實現真正的低碳經濟。
實現低碳經濟需從多方面入手,即便是將其范圍縮減至農業范圍中,也需從能源、技術、人才、環境、經濟模式等方面入手,并嘗試將其與農業發展相結合。例如,在能源與農業的結合中,農業活動需考慮能源的使用問題[1]。
多數人認為,農業生產中的低碳主要是控制碳排放,但實際上新能源的研發、混合能源的使用、混合能源結構的配置都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低碳經濟。除了能源以外,技術、人才、經濟模式等因素均需與農業進行有機結合,從而達到低碳農業發展的目的,并非僅依賴單一的技術突破[2]。
低碳經濟與其他領域的協同在表現上與其子項有很多重合,所以大部分人有所混淆。但實際上,低碳經濟與其他領域的協同在性質上有較大差別。例如,低碳農業經濟雖受當地經濟模式的影響,但在有效范圍內不能干預該地區的經濟發展方向[3]。
農業低碳經濟模式要想取得長久發展,就必須緊密結合當地的經濟發展模式,不斷對自身的發展模式進行調整,并盡可能與地方經濟模式融合。需要注意的是,低碳經濟發展模式的經濟屬性相對較弱,較高的融合度會導致農業低碳經濟被地方經濟模式所吸引,最終出現不可控的狀態。
在農業低碳發展中,要想將低碳作為農業發展的重點,產量一定會明顯下降,甚至可能低過預期。我國雖然是糧食大國,但糧食的產量以及穩定度并不具備較強優勢,貿然進行農業經濟的低碳化,會造成產量下降,使我國農業生產優勢迅速下降,在進出口貿易中失去優勢[4]。在此背景下,我國農業的整體發展態勢會受到嚴重影響,并迅速體現在農業的各子項環節中,從而形成惡性循環。
與其他領域的低碳發展不同,農業低碳經濟的發展會在以下領域出現更大的困難。
2.2.1 生產環境
主要糧食作物大部分種植在露天環境中,很難及時控制機械生產所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物[5]。部分農作物在種植過程中需要多次追肥,但肥料27%左右的關鍵成分會揮發在空氣中,在一定程度上破壞環境,無法達到低碳的目的。要想從技術層面控制該問題,將難以估計技術的覆蓋范圍和技術難度,所以技術角度不能有效處理該問題,也不適合處理該問題[6]。
2.2.2 種植技術
在現代化農業經濟生產中,為了保證基礎產量,大部分地區會采用機械化生產提高生產效率。但應用機械化會造成環境污染,與農業低碳經濟的發展理念相違背。同時,部分農業的種植技術對特種機械的依賴程度較高,短時間內很難尋找到替代技術。事實上,現代農業經濟很難實現低碳發展的關鍵原因之一是主要生產技術難以通過環保的生產方式進行替代[7]。
2.2.3 技術優化
對于大部分農業生產區來講,雖然機械化普及程度較高,但只是提高了人工作業的效率,對生產過程的干涉十分有限。加之農業經濟的生產環境管理較為困難,對技術的信息收集和自動化管理難度相對較高。同時,種植區對于一些生產中的關鍵數據不具備分析處理能力,難以實現技術中的低碳化處理。
2.2.4 技術的本地化需求
我國地大物博,各個地區的土壤生態差別較大[8]。研發農業低碳生產技術,需要較長的時間對技術進行本地化處理,從而達到預期的低碳生產要求。但對技術進行本地化處理的過程中會出現較多問題,若技術研發的核心部分出現問題,將會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技術本地化成本。
2.3.1 處理態度
農業中處理環境污染問題十分特殊,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污染處理成本過高。對于大多數現代農業種植區來講,農業種植的收益遠不及其他經濟模式,并且種植過程中會有較大的成本支出。繼續花費較多的成本處理環境問題會導致農業生產出現負收益[9]。在此背景下,大多數農業生產區對污染處理的態度較為模糊。多數情況下,生產區會將種植收益的30%用來支付種植過程中的各項費用,而費用的多少直接影響了種植區對污染處理的態度。
污染處理技術很難在短時間內迅速普及。不考慮低碳技術的研發難度,僅考慮技術的普及情況,現代農業生產技術也很難滿足大部分地區的生產需求。多數農作物生長周期相對較短,需要在短時間內進行大規模技術覆蓋[10]。從理論角度來看,如果技術不夠成熟,幾乎不可能實現短時間內的技術覆蓋。從技術傳播角度來看,低碳技術具有較高的技術門檻,不可能覆蓋至生產區的各個部分。因此對于一些中小型種植戶來講,低碳技術與環境之間的矛盾并不能提高其重視程度。
2.3.2 人才缺口問題十分嚴重
從農業人才分布的構成來看,農業低碳經濟中各個環節的人才分比差異較大,存在明顯的短板效應。而且農業低碳經濟的獨立性較弱,十分依賴其他領域的材料、技術突破,如果行業人才出現嚴重缺口,很難有發展的動力[11]。
同時,社會對農業方面的人才重視程度較弱,使得行業內基層人數比例逐漸下降,這一點從相關高校的專業分布中可以明顯看出。此外,農業低碳經濟缺乏國家專業認可的標準,因而控制該行業的人才質量十分困難。
生產與低碳經濟的矛盾主要體現在生產目標的制定中。我國農業生產分布較為集中,部分區域的生產壓力較大。國家要合理分配生產總量,降低區域的生產壓力。部分地區地理環境較差,很難進行正常的農產品種植活動[12]。當地政府需根據實際種植情況合理配置農業資源,設置可行的生產目標規劃,有效降低地區的生產壓力,緩解環境與生產之間的矛盾,為農業低碳經濟爭取更多空間。
與其他國家相比,我國農業基礎建設特點明顯,例如分布集中、基礎設施儲備較差等。處理該問題時,政府部門需從需求入手,根據該地區的實際情況制訂詳細的生產方案,并根據計劃進行基礎農業建設。提升基礎農業建設質量后,低碳技術會有更多的介入空間。例如在農業育苗中,增加基礎大棚數量可以有效降低種子發育期間的氣體交換效率,為收集有害氣體提供技術支持[13]。
在傳統農業經濟模式中,大多數地區以土壤為載體進行種植。隨著技術的發展,植物可以脫離土壤生長。試驗數據表明,容器育苗與無土栽培方式的碳排放明顯低于傳統的土壤種植,而且容器苗本身有碳收集能力,能夠為后期的二次利用創造條件。無土農業的發展需要相應的經濟模式支持,例如針對性地調整傳統農業資源中的資源配置重心,嘗試將土壤維護成本轉移至獨立種植空間的建設中。
種植戶是新型農業經濟模式的主體,需要為其進行相應的政策調整。在理想情況下,新型農業經濟模式需要對原有的農業概念進行擴展,并嘗試將更多的內容納入至該體系中,從而加強新型農業低碳經濟的穩定性。具體來看,傳統農業經濟模式中種植戶占主要地位,種植戶的意愿直接決定了農業種植模式的最終收益以及整個行業的運轉情況。其他成分進入后,種植戶意愿對結果的干預會有一定調整,進而推動種植業持續健康發展。
3.4.1 具體的碳指標設置
傳統的種植模式并未對低碳界定相對完整的概念,沒有相關的標準對生產過程中的碳排放進行比對,碳排放長期處于“無法可依”的狀態。相關部門要根據具體的種植類型對生產過程中的碳排放制定標準。不同種植活動的碳排放量差別較大,碳排放的必要性和收益會影響具體的生產活動。
在此情況下,需要對必要生產活動進行碳排放控制。對于必要性較弱的農業種植活動,可以通過相關政策鼓勵種植戶進行技術研發,并對傳統種植行為進行改進優化,從而達到降低排放或無碳排放的目的。如果條件允許,相關部門在積累一定數據后可以根據碳排放的單位回報值推算碳生產力,從而使單位碳排放取得最大收益。但是,碳生產力的推算不能僅以收益為主要參考因素,還需將人力資源、可行性、風險因素等納入其中。
3.4.2 應對高碳排放生產活動
對于高碳排放的生產活動,相關部門不能采取“一刀切”的方式。在部分農業生產活動中,高碳排放的生產活動在短時間內不能得到有效替代,需為其設置緩沖空間。例如可以為其設置技術改革預期,并通過政策引導的方式逐漸降低碳排放量。
對于非法的農業碳排放行為需要及時處理。例如在大多數種植區中,小麥、玉米等作物在完成收割后會留下較長的植物根莖組織,部分種植戶會通過燃燒的方式處理,但燃燒過程中會產生大量氧化態,使該區域的環境迅速惡化。針對這種行為,政府部門需聯合當地部門加大宣傳力度,減少非法高碳生產活動,使相關人員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14]。
3.4.3 設置動態碳指標
對于大多數生產活動來講,低碳經濟并非環境的唯一指標,在制訂具體生產活動目標時,需考慮其他環境指標,以免陷入低碳控制的悖論。即便重點發展農業低碳經濟,仍需結合實際和環境需求動態調整碳數據,從而避免生產活動破壞生態環境。如果條件允許,應盡可能分地區、分物種規劃碳指標,不能照搬其他地區的經驗。
對農業生產活動進行優化處理,可以達到低碳的目的。需根據當地實際情況,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具體可分為以下兩點。
降低高碳種植活動的頻率。高碳種植活動即便是進行了技術優化,碳排放量還是會遠遠超過其他低碳種植活動或者是零碳種植活動。相關部門可以進行政策引導,使種植戶放棄種植高碳排放植物,達到降低高碳種植活動頻率的目的[15]。
發展低碳種植活動的衍生產業鏈。一般情況下,大多數高碳排量的種植活動都集中于原材料的種植中,加強低碳植物產業鏈的縱向延伸能夠提高低碳植物的潛在價值,降低種植行為的經濟占比。增加產業鏈深度能夠有效豐富種植業的主體類型,進一步削弱種植戶在種植活動中的主導地位,方便對種植活動的管理。
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業生產是我國的重要經濟來源。生產活動要注意環境發展,而農業低碳經濟符合現代社會的發展趨勢。對于農業低碳經濟中出現的問題,相關部門以及科研人員要加強資源分配,優化生產環節,科學管理,有效推動農業低碳經濟有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