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 芳,于永波
(烏魯木齊市氣象局,新疆 烏魯木齊 830002)
農業作為我國的重要基礎性產業之一,其實際發展過程中往往會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其中農業氣象災害造成的影響及損失最為嚴峻。烏魯木齊位于新疆中北部,地理坐標為東經86°37′33″~88°58′24″、北緯42°45′32″~44°08′00″,總面積為13 788 km2,境內地勢起伏明顯,山地面積廣闊,整體表現出中北部低、東北與南部較高的特點。烏魯木齊隸屬于中溫帶大陸性干旱氣候區,具有四季不分明、降水稀少、較干旱、溫差大等特點。
受地形地貌、氣候等多種因素的綜合影響,該地區干旱、暴雨、大風、冰雹等各種各樣的氣象災害頻發,直接影響了各種農作物的正常生長,嚴重時會導致農作物大幅減產甚至絕收。
為了提高農業生產效益,國內有關氣象研究部門應采用全新的機制預防氣象災害,提供切實有效的幫助,幫助農業生產工作順利開展。在實際工作開展過程中,氣象部門的服務工作不可或缺,需要加大研究力度,合理有效地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有效減少農業損失。
改革開放后,整個社會都處于轉型升級狀態中,表現明顯的是城鄉一體化目標逐漸得到實現,工業化狀態也日漸平衡良好。進一步分析現階段情況得知,在國內持續發展的狀態下,伴隨而來的環境問題也極為突出,威脅性環境問題發生概率變高,帶來了糧食問題以及環境危害問題。
根據對有關數據的研究分析得知,近年來國內大多數地區農業生產作物會受到氣候的影響,并且氣候災害形成的糧食減產問題超出了一定范圍,需要引起足夠的重視。在社會持續發展的狀態下,假如發生氣象災害不能在第一時間予以控制,后續帶來的經濟損失問題必定嚴重,所以專業部門需要構建科學的預備解決方案,更好地控制農業氣象損失,保證農業糧食的基礎性產量得到保證,真正提升農業生產水平[1]。從整體角度來看,當前國內農業氣象災害變化明顯。有關人員需要根據實際情況,妥善處理相應氣象問題,構建科學化的氣象預防措施,對此予以合理、科學的應對。
有關人員長時間研究發現,烏魯木齊市農業氣象災害發生頻率較高,主要為干旱、暴雨、大風、冰雹災害,表現出持續性強、強度大、危害嚴重等特點,對農業生產造成的影響不容忽視。
干旱主要是指持續長時間的高溫晴天,空氣與土壤中的水分不足,導致農作物水分缺失的一種常見的天氣現象。烏魯木齊境內地形復雜多樣,降水稀少,年平均降水量約194 mm,極易出現干旱災害,而且各個季節均有可能會發生。
每年3—5 月是新疆地區春季、冬季作物生長的關鍵性時期。該時間段降水相對偏少,河流流量相對較小,非常容易引發春旱,對冬小麥等農作物的產量以及品質造成顯著影響。夏季干旱災害發生時往往伴隨高溫天氣現象,既無法滿足農作物生長對水分的要求,還會極大程度上誘發病蟲害問題,對農作物的優質高產帶來不利影響。干旱氣象災害所帶來的問題較為嚴重,如果不采取措施加以應對,必定會導致當地農業生產的效益受到損害。
在農業生產過程中,暴雨災害天氣帶來的問題非常直接,會在短時間內迅速累積,在特殊地段形成洪澇災害,給農業生產帶來較大威脅。暴雨形成的洪澇不能在短時間內排出,會導致農田中的水分過多,影響農作物根系的正常呼吸,威脅較大。當出現大暴雨后,必定會誘發社會危害,不僅會破壞農業設施,還會威脅到人畜的安全。
霜凍也是影響農業生產的一重大災害。新疆地區是霜凍災害頻發的重災區,初霜凍還會影響新疆地區種植玉米與棉花的質量,延長玉米與棉花的生長期,降低玉米千粒重。霜凍之后棉花開花增加,棉花最終的品質必定會下降。
晚霜凍會使得新疆地區春播作物幼苗遭受凍害,影響其正常生長。新疆地區初霜凍日數多于晚霜凍日數,霜凍期間相對穩定,但是晚霜凍年際差較大,對于農業的破壞將會比初霜凍更為嚴重[2]。因此,必須要清楚了解這一災害問題。
烏魯木齊與海洋相距較遠,大風、沙塵等天氣現象頻發,且持續較長時間、風力較強,會嚴重影響當地農業安全生產。烏魯木齊大風天氣也具有明顯的區域性和季節性分布。山區一年中每個月都有大風天氣,北部地區每年平均大風日數為51 d,南部區域年平均大風日數為42 d,平原大風天氣主要發生在春夏兩季,年平均大風日數為3~5 d。另外,從月變化來看,烏魯木齊市4—7 月大風天氣較為集中,春季冷暖空氣交替較為頻繁,地區之間的氣壓梯度顯著增加,極易引發強烈的大風天氣現象。春季以陣性大風為主,其中以春季5 月大風發生頻率極高,大風極為頻繁,這是農業生產最主要的季節。大風卷起沙壤土表層,加重土地沙漠荒漠化問題。而且大風攜帶的沙塵還會埋沒水源與渠道,對農業灌溉與牲畜飲水產生嚴重影響。強風還會損壞農田地膜、塑料溫室大棚,吹掉棚膜,導致冷空氣快速進入,嚴重影響大棚當中蔬菜的正常生長。
除此之外,強風還會吹走農田中的表層土壤,落下的塵土覆蓋在農田之上,破壞土壤結構,導致農作物的產量顯著下降。4—5 月正值烏魯木齊市瓜果、蔬菜等經濟作物生長關鍵時期,此階段最不耐受風吹沙打,一旦出現大風天氣現象,輕則落在農作物葉片上的灰塵會影響作物正常光合作用,直接影響農作物的生長,重則嚴重破壞田間農作物的莖、葉以及花器官,導致出現苗死、花落現象。
氣象部門人員研究發現,冰雹危害問題也相對嚴重,雖然具有一定的范圍性,但是會給農業生產帶來極為嚴重的危害。新疆地區每年都會出現冰雹天氣,并且在最近幾年的發展過程中,冰雹天氣發生的頻率持續上升,因此帶來的危害問題也非常嚴重。另外,冰雹會直接從空中墜落,不單單會使得地面氣溫快速下降,產生凍害問題,還會造成農作物的機械損害問題。大風天氣下的冰雹威脅最為嚴重,會直接損傷作物的根系。
要想有效防治農業氣象災害問題,需要清楚了解農業氣象災害的各種措施。具體可以參考以下幾點。
現階段,國內信息化發展較快,專業人員科學采用全新信息技術打造更為全面的氣象農業平臺,能更好地為農業生產提供科學指導,確保減災工作水平得到提升,減少生產中的損失。在災害的預警工作環節,氣象部門的有關政策與信息及時傳輸到平臺上。大眾第一時間獲取到信息,以便更好地安排日常工作。另外,在科學技術持續創新改善的狀態下,還需要使全新的平臺與技術延伸到各個區域,保證整個氣象服務信息都能在平臺中。
切實做好氣象農業災害的精細化管理工作,保證農戶能在科學平臺指導下更好地展開工作,避免潛在的損失問題。有關部門應注重智慧平臺構建的適用性,確保每一位農業生產人員都能快速查詢信息,精確獲取信息,并且將全新科學的防災技術措施傳達給每一位員工。
同時,有關部門應加大只能氣象服務的資金與政策投入力度,培訓更多的技術人才,采用智能化的服務措施指導工作,為之后的氣象防災與減災工作提供切實科學的基礎支持,提高我國氣象服務的水平,使農業生產高水平發展。
在長時間農業氣象服務經驗研究中發現,切實增強災害的抵御能力可以有效減少損失。實現這一工作目標需要構建完善、科學的體系。在融合以往工作經驗的基礎上,加強與所在地的氣象特點結合,根據生產農業作物的類型,構建出科學、有針對性的措施,建立綜合能力更強的氣象團隊,依據監測獲得的數據開展減災防災工作[3]。
同時,注重災害風險的評估工作,啟用與之相適應的方案,有針對性地解決風險性問題,并選用抵抗能力較強的農作物,確保在實際工作開展中農業與氣象兩個方面的措施都能得到全面發揮,避免不應有的問題出現。
在規劃布局的基礎之上,有關部門需要加大同農業、林業等部門合作力度,協同發揮各種職能。氣象部門需要根據實際情況對氣象變化的情況展開調查,通過危險性評估制訂有效預防措施。為了切實提升農戶防災減災能力,各個部門需要聯合通過全新途徑展開宣傳。如果遇到了干旱災害情況,需要及時做好滴灌工作。在防災減災工作中,需要深入農村開展宣傳活動,注重農民培育工作,幫助農業更好實現轉型升級。構建有針對性的災害防御體系,對出現的農業氣象災害采取科學的應對措施。
在農業生產過程中,農業作物在生長時必定會受到氣象影響。維持農業長效、健康發展,應有效做好農業發展的規劃。根據所在地區氣候和氣象災害發生的情況,選取最為科學合理的生產方式。落實到具體操作中,需要提供氣象服務,根據氣象災害發生的規律輔助農業、林業等部門制定發展規劃。在尊重自然規律的基礎上,不斷優化農業生產結構,創造出與之相應的效益[4]。
落實到具體操作中,從氣候以及農作物習性等多個方面出發,選擇合適的地塊開展種植,能有效應對氣候變化,確保農業產品基本質量更高,其產量也會直線上升,使農業漸漸發展成為地方的優勢產業。比如,在旱澇災害發概率較大的區域,應注重加強規劃制定工作,將自然規律作為指導基礎,切實優化現有農業生產結構。
在具體操作上,需要從作物種子選擇的角度出發,選擇抗旱抗澇能力強的品種,并且加強農業生產周遭地區的防護林建設工作,通過科學防范,防止水土流水。還應根據氣象災害的規律,對農作物生長期進行調節,通過錯開災害發生時間,有效避免農業生產的損失。
為了更進一步使得現有氣象服務工作得到充分優化,需要聘用農業綜合知識極為豐富的綜合型人才,確保有關工作高開展,為未來工作的開展提供更多人力資源。
由于我國地理條件相對復雜,出現災害問題的概率較大,要想使工作開展目標得到實現,需要加大農田水利工程的基礎建設力度。對以往地區歷史的氣象資料展開研究可知,需要把握好氣象災害變化的情況,并結合農田水利部門展開農業設施基礎工作,為之后的抗旱等工作開展做好相應的工作。新疆地區需要充分考慮春旱發生的情況,根據氣象規律抗旱,科學合理地確定大、中型水庫數量及位置等。通過科學調控做好蓄水工作,在旱季滿足農業生產需要。除此之外,需要在農田周圍修建防止疏漏的設施,并且持續引進先進的設施,做好水資源高效利用,提升農田灌溉保障效率。
相關部門需要根據自身的情況,增強同其他部門之間的聯系,構建科學體系,做好氣象的預測與分析工作,為水利工程開展提供布局思路。還需要根據所在地區的特點提供適應的氣象服務措施,為國內農業規?;陌l展貢獻力量。切實提升農田水利建設水平,有效落實農業氣象服務細節要點,使實際服務工作開展的目標得到實現,確保當地農業經濟效益得到全面提高[5]。
在目前全球氣候變暖的時代背景下,烏魯木齊市氣象災害表現出了多發、頻發的特點,對于當地的農業生產造成了極為嚴重的影響,所帶來的后果是農作物產量明顯減少。需要結合多種方式來持續不斷增強氣象防災減災的效益,不斷加強研究災害天氣預測預報技術。
氣象災害是由多種因子共同作用的結果,應將多種學科知識進行高度融合,更好地開展災害性天氣的預測工作。同時,不斷加強部門聯動,使得信息共享目標得到實現。由于現代氣象事業的高速發展,新疆地區專業氣象預報工作獲得了極大成就。
針對重大災害性天氣成因以及形成過程,要盡可能加強預測精確度。需要注意的是,新疆氣象部門需要持續增強對中長期天氣的預測能力水平,降低氣象災害對農業生產的影響,保證現有農業生產工作得到持續有效的發展。從這一角度展開分析,農業氣象災害的服務措施應注重中長期預測要點的研究,把握好其中的細節要點,從而全面提升工作開展的水平。
農業氣象災害及氣象服務措施分析是當前農業生產部門應注重研究的內容。氣象服務的水平與農業生產基礎效益有著直接的聯系,必須予以重視。隨著有關人員持續的研究與實踐,必定能提升當地的農業氣象服務工作開展水平,提高當地農業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