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帥
(福建農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福建 福州 350002)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出,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發展綠色經濟,實現碳中和、碳達峰成為當下綠色金融發展的首要之義。立足當下社會經濟,實現綠色經濟低碳發展,應從供給側改革方面入手,將綠色金融理念貫之始終,正確平衡政府與市場發展的關系,不斷強化綠色金融的可持續性和良性循環發展。
隨著鄉村振興步入“深水區”,綠色金融在助力農村經濟發展、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等方面必然會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發展綠色金融,不僅是我國縮小城鄉差距、實現鄉村振興的必然要求,更體現了我國作為世界大國的使命意識和責任擔當,是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舉措。如何通過綠色金融體系的構建推動鄉村產業的綠色發展、持續發展、低碳發展,有效實現金融支持生態文明建設和鄉村振興的目標,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值得相關人員思考的問題。
綠色發展之路是人類社會發展歷程中不約而同選擇的道路。綠色金融依托綠色發展的理念,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應運而生。結合國內外對綠色發展的觀點,探究綠色金融的核心要義,可為綠色金融發展指引方向。
馬克思歷經第一次工業革命和第二次工業革命時代,其理論體系在工業革命時期逐步形成。工業革命雖然使社會生產力顯著提升,但破壞了自然生態環境。第一次工業革命以煤為生產建設的主要能源,產生了大量二氧化碳污染。第二次工業革命期間,化學產業迅速發展并造成了嚴重的水污染。馬克思認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產物,是在自己所處的環境中并且和這個環境一起發展起來的?!盵1]自然界產生于前并創造出人類。千萬年以來人類在自然的懷抱中成長,不僅與自然同呼吸共命運、緊密相連,更依靠自然提供的資源生生不息發展。為了發展而破壞自然平衡無異于竭澤而漁。
恩格斯對工業革命帶來的資源污染進行批判,“工人在低矮的房子里勞動,吸進的煤煙和灰塵多于氧氣”[2],深刻揭露了資本主義在工業革命時代對無產階級的殘酷剝削與對自然生態無序、粗暴破壞的本質。在社會主義發展背景下,相關人員秉持馬克思恩格斯理論中對綠色發展的觀點,堅定不移地走綠色發展道路,馳而不息地發展綠色金融。
我國傳統道教認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反映了“天人合一”的和諧理念。莊子有言“天地之性,萬物各有所宜”。自然界的萬事萬物發展都有自身固定的規律,都遵守自然法則,順則昌,逆則亡。人類要順應自然發展,而不是違背自然規律。掠奪自然資源的粗放式發展不僅會給自然生態造成不可逆轉的傷害,更無法可持續發展。延續至今的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傳統理念,促使我國走向更加環保、更高質量的綠色金融之路。
綠色金融是指為改善生態環境、應對氣候變化和節約生態資源而開展的經濟活動,即對環保節能、清潔能源、綠色交通等領域的項目投融資、風險管理提供金融服務。
綠色金融強調經濟、生態、自然的和諧共生,是綠色發展理念在金融領域的貫徹體現。綠色金融要求金融業保持可持續發展,避免短期投機行為。綠色金融理念與鄉村振興戰略中的“產業興旺、生態宜居”不謀而合,為實現“治理有效”夯實了基礎。
產業興旺是實現鄉村振興的基石,只有依托良好的經濟基礎才能建設優秀的上層建筑。我國鄉村發展依托土地資源、自然資源,農業、旅游業、輕型制造業等支柱產業均是綠色金融大力扶持的對象。
目前,我國農村傳統農業生產經營模式簡單粗放,旅游休閑農業發展相對滯后,輕型制造業未形成規模效益,迫切需要綠色金融支持。應擴大產業規模,滿足綠色農業技術、綠色種養殖業、鄉村旅游農業等產業的多樣化融資需求,發揮綠色金融在鄉村產業振興中的資金杠桿和要素引領作用,同時整合鄉村一二三產業,推動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實現產業轉型升級和綠色產業供給側改革。
中國銀保監會福建三明分局制定《關于金融支持林改再出發的若干措施》,深入推進林業綠色金融再創新,針對各類林業經營主體推出差異化信貸需求解決方案,創新林業韌性貸、林業固碳貸、林業凈零貸+凈零保、村級碳票(匯)基金、林權交易異地聯合貸5 款林業金融產品,通過暢通林權抵押不良貸款處置通道、建立林業風險資金池、推廣天然林回購模式、激發林權收儲公司活力等方式,構建四位一體林業金融風險防控機制。
生態宜居是鄉村振興戰略的保證。綠色金融的首要前提是清潔環保、低碳高質量,其提供金融服務的對象僅限綠色產業。綠色金融理念與保護鄉村生態要義一致。目前,我國農村環境污染和綠色產業“空心化”問題依然存在,超過70%的江河湖泊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大面積耕地被重金屬污染,大量綠色產業百廢待興,但面臨勞動要素不足、資金要素不足、科技要素不足的窘狀。要改善甚至扭轉農村環境污染和綠色產業“空心化”的局面,必須優化升級產業結構,引導綠色信貸資金進入綠色農業發展、農業科技發展、環境保護整治等領域。
治理有效是鄉村振興戰略的核心。社會規范是在認知社會的群體行為過程中占據優勢、處于主導地位的社會意見集合[3]。鄉村治理的有效性必須調動基層群眾的參與積極性,通過主體志愿式的社會參與提高社會治理的質效。調動基層群眾需完善基層領導體系,實現黨對農村工作的全面領導。
在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下,綠色金融在農村經濟發展建設中具有重要作用,成為黨和基層政府調動群眾積極性的“助推器”。綠色金融加大對鄉村人才創業、就業的資金支持力度,為愿意留在農村的人才提供更為優質的金融保障[4]。綠色金融政策能帶動鄉村基礎設施建設的發展,為農民提供大量勞動崗位,緩解農村勞動要素不足、就業崗位少的情況,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同時,其在生產過程中不僅可以使農民關注農村的經濟發展問題,更能關注到深層次的社會治理問題。簡而言之,綠色金融能夠為農村治理“創就業、留住人、把住脈”。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綠色金融未來發展藍圖,即構建市場化的綠色技術創新體系。在中央的政策指導下,農村金融未來的最優選擇與戰略導向應參與資源環境綜合治理、支持綠色產業發展[5]。隨著綠色金融制度頂層制度的不斷完善,我國為全球在綠色金融方面提供了有參考意義的戰略框架和政策制度。綠色金融支持鄉村振興目前仍在摸索初期,綠色農村金融有很多亟待完善的問題,主要面臨的問題如下。
盡管我國銀行業積極響應發展綠色金融的號召,在總行層級制定了支持綠色金融發展的政策,例如興業銀行的“赤道原則”、工商銀行的“綠色信貸一票否決”等在宏觀層面完成了政策制定,但落實到微觀層面卻不容樂觀。截至2021 年末,我國綠色金融信貸余額15.9 萬億元,僅占銀行業貸款余額的8%。該數據充分說明,銀行業分支機構在基層落實綠色信貸政策有待加速。專業提供綠色金融服務的金融機構網點和人才數量不足,專業化程度仍然普遍偏低。
目前,對農村提供綠色金融貸款的銀行仍以地方法人銀行機構為主,例如農信社、農商行等,大型銀行和股份制銀行下沉較慢。地方法人銀行機構大部分以小微、個人貸款為主,對需要信貸支持的農村企業的綠色信貸支持更偏向于以個人信用、資產作擔保,而非根據綠色金融定位進行信貸投放。這是因為我國地區普遍缺乏信用記錄,存在大量未開發的“首貸戶”,信用檔案不齊全,導致信息不對稱現象嚴重。
為了規避綠色信貸貸款投放后的信用風險和道德風險,金融機構在從事信貸投放前要進行評估,并要求提供抵押品或連帶擔保。農村用作抵押品的主要有宅基地、田地林權及村級合作社股份等。此類抵押物公允價值難以評估且無法流轉。金融機構對此類抵押品“敬而遠之”,習慣以個人信用為準投放小額信貸,但對于迫切需要綠色金融支持的農村綠色產業而言還遠遠不夠。由此可知,銀行業機構目前仍然缺乏綠色金融專營的機構,對綠色信貸管理仍采取傳統的信貸管理模式和思維,無法滿足日益增長的農村綠色信貸需求。
中國人民銀行于2016 年聯合六部委印發《關于構建綠色金融體系的指導意見》,2022 年中國銀保監會印發《銀行業保險業綠色金融指引》,監管金融監管部門在政策理論上不斷完善頂層設計,但各金融機構在下沉農村綠色金融政策時仍缺乏實踐支撐和思考。部分金融機構面對考核壓力,放低信貸準入要求,濫竽充數、“一筆信貸多個口徑歸類”等投機現象仍層出不窮。歸根到底,各金融機構對綠色金融體系構建仍不完善,尤其是政策宣導方面缺位,導致供求雙方信息不對稱。農村企業具有小、散等特點,以養殖個體戶、家庭作坊個體戶、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為主,對綠色信貸資金有需求。但綠色金融政策的宣導不到位導致大部分農村企業偏好民間投融資甚至是網絡貸款,僅有小部分龍頭企業得到信貸資金的青睞。
目前,我國綠色金融支持的農村綠色產品較少,具有特殊性,在綠色金融信貸準入時對支持的產品是否符合綠色標準缺乏權威判定,信貸審批流程較長。我國綠色農產品認證標準繁雜不統一,信息披露和共享程度低,綠色產品的評估認證機構資質、素質、業務水平參差不齊,缺乏權威機構認證和背書,導致金融機構無法高效便捷地識別農村綠色產業、項目以及企業。各級政府環保部門了解的企業環保評級、違法違規等信息與中國人民銀行征信系統不互通。各銀行機構主要通過從互聯網獲取客戶環保信息、上門走訪企業或與環保部門溝通等方式了解企業是否符合綠色金融產業、項目標準,耗費大量資源。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指出,到2050 年,鄉村全面振興,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全面實現。鄉村振興戰略作為我國一項長期工程,具有系統性和整體性兩大特點,對綠色金融的需求呈現多樣化、長期化、層次化特點。只有把好鄉村經濟的“主動脈”,才能牽住鄉村振興的“牛鼻子”。精準施策推進農村經濟良性循環發展,既要“金山銀山”也要“青山和綠水”。
完善綠色金融服務網絡,以地方法人銀行機構為主力軍,培育綠色金融專營人才,設立農村綠色金融專營機構,擴大基層分支機構綠色金融信貸的業務權限,滿足農村經濟發展和產業規模擴張的資金需求。建立農村綠色金融通道,對農村綠色企業、綠色項目特事特辦,加強授信審批流程。加大支農再貸款支持力度,在現有的優惠利率上財政貼息,主動引導地方法人銀行機構發展綠色金融信貸。
金融機構要樹立“端盤子”精神,主動下沉農村,向農村企業、個體養殖戶、新型經營主體介紹綠色金融產品,發揮導向作用,主動對接地方各級政府,推動政、銀、企、農合作,以政府為平臺搭建綠色金融信貸投放的橋梁。目前我國農村綠色金融處于探索階段,考核指標設置應科學、合理、循序漸進,過度繁重的考核指標會削弱金融從業人員投放綠色信貸的積極性。金融機構應結合農村經濟發展特點、支柱產業創新綠色金融產品,更好地適配農村主營產業發展,推動產品創新。應致力開發低碳金融相關市場,深挖農村綠色金融的發展潛力,推進鄉村振興與低碳金融相融合。農村法人銀行應完善和豐富農村綠色金融產品的功能及種類,加大低碳金融的科技研發力度,持續增加資金投入。
政府要建立具有權威性的官方認證體系,高效便捷地為綠色產品“賦信背書”,使銀行將綠色信貸支持綠色產品業務由“特殊”到“普通”,實現流水化識別、集團化授信。各級政府環境保護部門應定期向社會公開披露所轄企業的環保評級、環保重大違法違規案件,使金融機構有效甄別不符合綠色標準的企業和項目,將污染性較大的企業逐步移出潛在授信名單。從流轉交易、評估抵押等方式入手,以綠色金融為林權、宅基地等難以流轉的村級資產賦能,盤活村級“沉睡”資產,實現農村經濟良性、可持續發展。
綠色金融與鄉村振興戰略理念一致。良好的農村經濟發展必然是綠色、可持續發展的。面對農村經濟這一片“藍?!保G色金融大有可為。各級政府及金融機構應把握綠色金融的宏觀政策與微觀操作,將綠色金融發展理念真正落地實處,構建完善的綠色產品評估體系,推進鄉村振興戰略深入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