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一詞來源于西方藝術學科,傳入我國時間不長,但目前被廣泛運用到教育領域中,且隨著近年來藝術教育改革的持續深化,“設計”概念正為人所熟知。家居設計、產品設計、包裝設計、服裝設計、平面設計等,幾乎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都可以通過“設計”變得更加精致。由于長期受到社會、教育模式以及西方審美理念的影響,當前的美術設計教育依舊面臨諸多挑戰,表現為民族文化藝術傳統與西方審美取向之間的矛盾。如何協調好該矛盾是當前擺在美術設計教育面前的一大難題,這需要不斷探索當代美術與藝術教育的創新路徑,探索新時代下如何打造美術設計教育創新方案。
張偉、李曼妮、魏遷主編的《當代美術與設計教育創新研究》一書,2021 年10 月由北京工業大學出版社出版。全書共分為七個章節,主要內容是當代美術與藝術教育的創新發展路徑,圍繞專業建設、人才培養、美術教育、設計教育以及信息時代下的設計教育創新展開討論和研究,提出了新時代下的當代美術和設計教育創新的路徑。該書一經出版便受到廣泛關注,成為當代美術與藝術教育領域的關注重點。
從書中對當代美術的論述可以發現,人們對于美的追求在新時代發生了改變,更趨向于西方審美,而對于本民族的美的挖掘并不充分,正如作者在書中對當代美術教育的功能和價值的介紹提出,美術教育的目的是讓個體可以發現生活中的美,并對審美本身具有一定的辨識能力。如西方的美和東方的美,兩種美術在藝術表現形式上不同,其蘊含的審美價值也會存在一定的差異,基于不同場景下的解讀也會發生新的變化。當前,美術教育依舊存在“審美西化”的特征,導致學生的審美標準和價值取向不明,無法解析傳統美術的獨特美感和其中傳遞出的文化屬性。為了呈現中國設計教育的發展歷程,作者還在書中對中國設計教育的萌芽、探索和發展階段進行了解讀和分析。不難發現,當前中國設計教育的發展經歷了雄關漫道,并在坎坷和波折中正積極打造屬于自己的風格。事實上,如果避開傳統概念不談,美術設計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從最早的石器磨制到當代美術,其間誕生了諸多美術設計品類,且不同美術設計風格特點雖有差異,但其中的文化屬性不容小覷。以上內容都是美術設計教育的主要內容,既能夠達成美術設計教育的目標,同樣可以展現出美術設計教育的時代性和歷史性。書中理論系統地介紹了當代美術和設計教育的創新發展,也為中國美術設計教育的時代構建奠定堅實理論基礎。
從實踐角度看,書中提出了不同教育層次下的美術教育,包括幼兒、小學、中學以及高校的美術教育,對不同美術教育的創新提出新方案。同時,為了了解美術設計教育創新現狀,基于國際化視野出發提出中外設計教育方案,就美國設計教育、歐洲設計教育、亞洲設計教育的發展進行分析,并分析了中外設計教育的差異。從該研究結果可以看出,中國的美術設計教育進入了新階段。新時代下的現代美術設計教育呈現出新的特點,如書中在第七章重點對信息化時代下的美術與設計教育創新進行了系統論證,認為新時代背景下的美術設計教育進入了全新的階段,要靈活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來表現美術藝術的獨特魅力,讓設計本身更具開放性。
書中闡述了當代美術和設計教育正呈現出新的發展特點。對于美術設計教育而言,要時刻保持與時代進步和發展保持一致步調,如何將民族的傳統美術作為設計教育的構成部分,利用美術設計教育實踐將傳統美術藝術生動詮釋,成為當前美術設計教育實踐亟待解答的問題。站在這個角度上,我認為有必要在美術設計教育的實踐中有選擇性地宣傳西方的美術藝術和設計教育方式,對審美觀念、價值觀念進行剖析,吸收其中的精華部分,并利用美術設計教育宣傳民族傳統文化中的精華,讓民族美術的獨特美通過美術設計教育的方式生動呈現,讓廣大接受美術設計教育的受眾群體成為傳統民族美術的傳播者。使得廣大受教育者了解如何去畫,如何去設計,更重要的是讓受教育者懂得為什么去畫,為什么這樣畫、這樣設計。美術設計教育的核心歸入文化點上,才能夠生動詮釋當代美術和設計教育創新所展現出的效果。
綜上所述,美術設計教育的時代構想要結合當代美術與藝術設計教育的基本情況,從全過程了解當代美術和藝術設計的價值。《當代美術與設計教育創新研究》一書,使我們意識到當代美術與設計教育的創新,根本上還是要以民族傳統文化為支撐和基礎依據,賦予美術設計教育新的思路,為美術設計教育的創新和發展提供支持。對書中內容的解讀,使我對當代美術和設計教育的創新有了新的理解,“設計”一旦被稱為藝術,則勢必會涉及文化,當代美術與設計教育的創新離不開傳統文化,且只有堅持以傳統文化為核心,樹立文化自信,才能夠設計出更多擁有豐富內涵的美術作品,推動中國美術設計教育不斷向前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