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慧斌
2015年,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和教育部聯合印發《關于深化中小學教師職稱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這是自2009年、2011年兩次頒發試點意見,從3個省份的3個地級市試點擴大至30個省份的109個地級市試點之后,決定于全國推行的審慎之舉。改革不僅設置了“正高級”職稱,而且統一職稱等級,規定了與事業單位相銜接的聘任制度。2018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再次明確強調提高中級、高級教師崗位比例,實現評聘結合。
依據上述意見,各地因地制宜,以提高高級教師職稱比例、合理科學設置評價標準等方式積極推進職稱制度改革。尤其是向鄉村教師傾斜的優惠政策,緩解了鄉村教師、小學教師評高級職稱難的問題,讓不少教師享受到政策紅利,且通過合理的崗位聘用,有效呈現了高級職稱評審結果,調動了廣大教師的積極性。但隨之而來的是,一部分教師評上高級職稱后,不僅不再履職盡責,甚至選擇“躺平”。這違背了中小學教師職稱制度改革的初衷,破壞了評聘銜接的管理生態。為此,各地出臺了一些舉措。如海南省教育廳、省人社廳印發《海南省中小學教師高級專業技術職務聘期管理辦法》,自2022年3月1日起正式施行。該文件旨在破除中小學高級職稱教師“終身制”,激發教師隊伍活力。如何讓高級教師發揮其應有的價值和作用,真正使其“稱職”起來,還需在評價上下功夫。
評什么——明確高級教師合理的評價標準。2015年印發的《中小學教師水平評價基本標準條件》明確提出各級教師應達到的水平,為教師評價指明了方向。其中,針對高級教師的要求可概括為如下四點:在堅持一線教學時較為出色地引導學生健康成長、具備扎實的學科教學理論基礎和個人特色、教育教學研究能力及成果突出、指導和培養年輕教師。對正高級教師的要求更注重上述四點中的卓越性、系統性、引領性和專家性。因此,獲評高級教師決定了其在學校教育教學的使命和責任,核心就在于堅持一線教學、持續理論學習、強化教研能力和指導青年教師。高級教師不僅要做好自身教學工作,更肩負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幫助青年教師成長的重任。
誰來評——實施適切的評價方式。高級教師任教的學校是評價教師水平的責任主體。高級教師水平體現的不同方向決定了由誰來評,其一線教學所承載的是否積極引導學生健康成長的職責,應以學生和家長評價為主;其依據理論提升而帶來的教學業績是否在不斷豐富教學特色,應以同行實踐專家評價為主;其教育教學研究的能力是否不斷提升,應以同儕評價為主;其指導和培養青年教師時是否發揮有效作用,應以青年教師評價為主。在明確由誰來評的基礎上,應符合工作量要求,由高級教師自主選擇上述四項權重,更好地發揮自身優勢。
如何落地——優化薪酬體系的評價保障。評價的結果重在激勵,盡管有多種激勵方式,但薪酬激勵是其他激勵無法取代的、最為重要的方式。薪酬體系的設計和管理,直接決定了激勵制度管理運行的生態環境。因此需要不斷優化高級教師的薪酬體系。合理設定基本工資、工作量工資、獎勵性工資比例等,保障教師生理、心理、安全以及受尊重的需求層次,滿足教師的更高需求層次,使保障性工資和補償性工資均有效發揮作用。在優化薪酬體系的過程中,應注重教育行政管理部門與學校評價有效協同,將學校針對高級教師的評價結果與教師工資實際發放保持一致,保障評價結果有效落地。
對高級教師的評價重在激發教師。這不僅有利于保持良好的職稱制度生態,也有利于高級教師個人增強職業自覺、不斷向好,更有利于提高學校辦學質量,真正實現立德樹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