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方

實施普通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以下簡稱“綜合素質評價”)是建立中國特色現代教育考試招生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2014年12月,教育部印發《關于加強和改進普通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對綜合素質評價的意義、原則、內容、程序、組織管理等作出了明確的規定。近日,教育部發布《關于做好2022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要求各高校完善綜合素質評價使用辦法,逐步轉變簡單以考試成績為唯一標準的招生模式。自2014年高考改革啟動至今,各地圍繞高考綜合改革中綜合素質評價的實施與運用做了大量具體有效的工作,但在推進過程中也面臨著諸多問題,客觀上說,綜合素質評價的設計構想與育人功能還未充分達成。
綜合素質評價實施中的問題表現分析
認識不到位,對綜合素質評價的價值認識局限于高考錄取,功利性傾向嚴重。部分高中學校存在以高考作為“指揮棒”來組織開展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思維定式,因此是否與高考“硬掛鉤”就成為學校評價一項工作意義與價值的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標準。而綜合素質評價作為高考綜合錄取“兩依據、一參考”中的“參考”,如何參考?是否參考?參考結果怎么表達?相當部分高中學校存在觀望心態。就目前各地的高考改革政策和各高校的招生簡章上看,“參考”的程序、程度和方式還在逐步探索中,現主要應用于實施“強基計劃”的高校招生中,因此高中學校和教師普遍認為綜合素質評價“沒有什么用”,在評價實施中存在嚴重的應付和走過場現象。
實施不到位,對綜合素質評價采取簡單化的量化評價或結果評價方式,評價結果表達力弱。基于對“綜合素質評價在高考中作用不大”的基本認識,部分高中學校在實施綜合素質評價過程中缺乏校本化設計,常態實施不足,采用簡單化方式記錄,學生綜合素質評價與學校工作“兩張皮”。具體表現為評價過程被簡單化處理為評分、填表、寫評語,高中畢業前夕集中開展成長記錄填寫,忽略寫實性評價、展示交流與激勵性評價,對學生綜合素質客觀科學評價、典型材料遴選等方法缺失。因此普遍存在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結果“千人一面”、學生優勢和個性不突出、誠信度不高等問題。
應用不到位,為高考招生服務而評價,評價指導功能弱。部分高中學校和教師認為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僅僅是為少數優生高考升學服務,對相當部分學生而言“沒有作用”。因此部分高中學校未能認識到評價本身并不是綜合素質評價的目的,忽略了為學生提供更豐富、更有選擇性的課程與教育教學活動以促進學生綜合素質提高的根本出發點。具體表現在部分學校評價結果既沒有在學校層面有效指導幫助學生成長,也沒有能夠推動學校課程與教學改革,還很少在高校招生中有效使用,這既影響了學校實施綜合素質評價的積極性,也使綜合素質評價實施遠未達到預期效果。
國內各省市綜合素質評價改革的基本做法
綜合素質評價在政策文本中提出以來,越來越多的理論研究者開始關注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并對其展開了相關理論研究,如學者羅祖兵、程龍、柳夕浪、王殿軍以高中綜合素質評價的內涵、體系建構、問題研究、改進建議、平臺研發等為主題,對已有研究進行了系統的梳理,并提出了加強基本理論研究、重視實施操作研究和深化結果運用等建議。同時,筆者通過分析各省市已經發表的高考綜合改革方案,對綜合素質評價改革的基本做法做了如下歸納——
評價結果強調“三用”。上海、浙江、四川、貴州、海南等省市按照教育部《意見》精神,將普通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結果使用定位在三個方面:用于學生——引導學生積極主動發展;用于高中——促進普通高中學校積極開展素質教育;用于高校——作為高校人才選拔的參考。
評價原則突出“四個堅持”。教育部《意見》將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基本原則確立為“四個堅持”,即堅持方向性、指導性、客觀性和公正性。上海、浙江、四川、貴州、海南等大部分省市在制定“評價原則”時,內容基本相似。浙江省突出了“民主評定”和“簡便實用”,上海市強調了“內容全面”和“體現特色”,海南省增加了“可操作性”的要求。
評價內容既有共性也體現差異。絕大多數省市按照教育部《意見》規定,將普通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內容確定為思想品德、學業水平、身心健康、興趣特長、社會實踐等五個方面,但也略有差異:上海市對評價內容進行了整合調整,浙江省也稍做了調整。同時,主要觀測點表述也不完全相同。各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對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內容的觀測點均做了適當的調整。
評價結果有兩種呈現形式。各省市頒布的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實施方案,均注重寫實記錄,但有材料呈現與等級呈現兩種不同方式。一類按照教育部《意見》要求,強調評價的客觀性,以事實為評價依據,采用寫實記錄的方式進行評價(如上海市);一類強調等級評價,除了采用“客觀記述”外,強調“民主評議”“等級表達”(如浙江省)。
評價材料確保真實。專家學者主張在評價過程中建立公示、責任追究、申訴、監督、承諾等制度,確保綜合素質評價公平、公正。還有專家提出建立校外專家抽查復核制度以及聽證制。國內大多數省市按照教育部《意見》精神,要求健全監督制度,保障評價結果的真實性。如上海市對“建立信譽等級制度”“建立公示與舉報投訴制度”等進行了細化與落實。
網絡管理平臺建設的兩種方式。教育部《意見》要求,以省(區、市)為單位建立綜合素質評價工作電子化管理平臺。目前國內省市已建平臺有兩種不同方式:一種是通過電子檔案,全面記錄學生高中階段成長實例;另一種則是從確保高校錄取招生材料真實性的角度出發,通過系統導入、學校統一記錄等方式,記錄典型性材料(如上海)。
以“素質銀行”建設為載體的探索與實踐
針對我國普通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實施的新情況、新問題與新要求,綜合分析國內外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研究與實踐成果以及上海、浙江等地普通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實施方案,緊扣綜合素質評價實踐運行的基本邏輯,重慶市發布了《重慶市普通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實施方案》,研發了普通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平臺,為學生搭建起成長的“素質銀行”。“素質銀行”是指基于普通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互聯網+”評價模式。其實踐主體是學生,內容即為學生的綜合素質;“銀行”則是一種具有增值、發展、存儲等功能的評價記錄平臺。“素質銀行”旨在通過記錄學生思想品德、學業水平、身心健康、藝術素養和社會實踐等方面的發展過程,對學生多方面的潛能給予發展性評價,促進學生在原有基礎上的成長與發展;開展由學校、社會和家長各方面共同參與的教育質量評價活動,通過多元評價內容全面反映學生成長過程,引導學生發展。
評價內容:“共性+個性”。重慶市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內容,以教育部《意見》中五大維度為基礎,形成評價一級維度,即共性維度;各區縣在此基礎上編制區縣實施方案,各學校在此基礎上形成校本評價細則。高中學校結合本校教育教學實際,將教育教學活動與綜合素質評價有機結合,將相關活動設計與綜合素質評價觀察與記錄要點結合。根據學校、學生實際需求,制定本校學生參與的社會實踐、研究性學習、校本課程、生涯規劃等實施計劃,有序組織學生開展集體性的志愿服務、公益勞動、職業體驗、社會調查等活動。校本評價細則觀測點需突出行為表現,體現客觀性、可觀察性。例如:“道德素養”維度,重點觀察學生參加班級活動、團隊活動、義務勞動等情況,參加的次數、持續的時間等;“身體素質”維度,重點觀察學生體質健康標準達標情況、參加體育運動的次數與效果、體育鍛煉與飲食衛生等;“勞動實踐”維度,重點觀察學生參加社區活動、社會調查、參觀學習等實踐活動的次數及持續時間等;還要注重學生在參加活動中撰寫的感悟以及獲得的證書等“可視化”成果。
評價模式:“過程記錄+寫實評價”。學校應以寫實性記錄為評價基本策略,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以學生自評為主,同時兼顧教師、學生、家長、學校、社區等多元主體在評價中的積極作用。學校還應重視學生的日常行為記錄和積累表現——在日常教育教學活動過程中對學生綜合素質的行為表現進行評價,通過學生成長記錄來實現;高中畢業生綜合素質評價,在學生三年的原始過程素材積累的基礎上,對學生綜合素質進行典型性材料的呈現。過程記錄采用“隨時上傳”與“階段上傳”相結合的方式上傳電子平臺,同時采用數據導入的方式,對學業成績、體質健康測試數據等進行統一導入。
“素質銀行”的校本實施重點。不同學校的發展基礎、辦學特色、辦學理念、辦學目標有一定的差異性。學校綜合素質評價實施要與學校課程建設、學科教學活動等深度融合、緊密結合,有針對性地聚焦學校自身實際問題,同時服務于學生和學校的發展。
首先,處理好素質培養與評價實施的關系。高中學校綜合素質評價制度包含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培養以及評價實施兩個方面,學生素質全面培養是開展綜合素質評價的基礎,而綜合素質評價也將為學校課程體系建構起到導向性作用。可以說,學校課程建設是學生綜合素質評價與學校教育教學實踐一體化銜接與貫通的紐帶。多樣化、豐富性、可選擇的學校課程結構是學生綜合素質發展的基本前提。學校應根據學生綜合素質發展目標和學校特色育人目標,構建富有學校特色的課程群,滿足學生的學科基礎知識和不同的學習需要,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提升與個性化發展。
其次,建立綜合素質評價反饋與結果運用機制。一是用于學生發展指導。綜合素質的評價指標,可以引導學生關注自身發展,發掘自身潛能與特長,引導學生關注同伴發展,實現同伴學習與朋輩激勵;激勵學生積極主動發展自己,幫助家長和學生有計劃地安排學習實踐活動;引導學生結合自身學科優勢、專業志向與興趣愛好,基于不同學生群體設置發展指導重點。二是用于學校管理。學校可通過“素質銀行”,實時關注不同年級、不同班級素質發展水平和特色;基于大數據分析不同學段的學生特點,有針對性地調整該學段學生的課程安排、教學過程與學生活動;利用綜合素質大數據,分析本校優秀學生案例、梳理其成長過程中對其助益較大的活動,確定“高影響力”活動類型等。最后是用于家校實時溝通。“素質銀行”的過程記錄,讓家長實時了解學生表現與學生素質發展情況,從而更好地幫助家長開展家校協同教育。
務實推進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還需要繼續加強教師指導能力研究,進一步利用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大數據,促進學生個性發展、學校辦出特色、教育質量全面提升,破除綜合素質評價“無用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