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策劃 | 李英菁 劉春明 田楊洋
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教育部印發的《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中指出,要“始終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大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培養學生良好思想品德和健全人格為根本,以促進學生形成良好行為習慣為重點”。
隨著中小學生與電子設備的關系越來越親密,“賽博世界”信息的開放與駁雜讓影響學生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形成的因素變得更為多元而難以捕捉。互聯網時代,如何正確、有效引導學生樹立健康的三觀,將德育落到實處,是學校德育工作的難點、重點,本期《教育家》雜志線上圓桌論壇邀請一線中小學校長對此展開討論。
議題一
德育工作如何根據不同年齡、不同學段學生的心理特點,有針對性地展開?
李桂秋:互聯網時代,青少年與網絡的接觸是不可避免的,網絡世界對青少年的影響已經遠超傳統的教育手段。根據不同年齡、不同學段學生的心理特點開展德育活動,適時地加以引導,教會學生正確取舍,煉成辨別是非的能力,德育才能收到實效。為此,烏蘭浩特市愛國一小采取了以下做法。
從日常生活中選擇德育契機,堅持做好小事,使其成為一種品質。學校以習慣養成為突破口,將勞動能力、榜樣示范、道德信念等融入其中,分年段、分階段明確具體目標要求,開展養成好習慣、爭做“5S”活動。
“S”代表事情的“事”,在愛國一小,每個年段都有每天必做的五件事。如,低年級的五件事是上學自己背書包,到校疊好自己的衣物,下課后復位椅子,整理好自己的文具,學會自己掃地。每一件事都與孩子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做好每件事的過程就是對學生價值觀的培養和塑造的過程。高年級學生每天必做的“5S”難度有所增加:每天讀書半小時,用過的物品要復位,認領一項家務,每天堅持跑步,保證十小時睡眠。學校每天進行抽查,強化監督,學生從剛開始被要求必須做到,到能夠自覺做到,拾級而上,逐漸養成了好習慣。
“5S”的內容是不斷變化的。每月我們會加入一個勞動主題,根據學生年齡特點和勞動能力,分學段設計低、中、高三份勞動清單,例如一二年級學會疊衣服,三四年級學會收納小物件,五六年級學會包餃子等。學生要在父母的陪同下,上網查閱并學習疊衣服的方法、收納的小妙招、做家務的小技巧等。在活動中,我們利用多種渠道、多種方式引導孩子們正確使用互聯網,努力成為保護孩子們健康成長的堅實屏障,讓網絡成為孩子們健康成長的輔助動力。當孩子們把時間和精力都投入這些有趣味、有挑戰又有意義的事情,對網絡娛樂功能的依賴自然會降低。
引導家長轉變觀念,讓孩子的課余生活更豐富。家長應該成為過篩互聯網信息的凈化器。“雙減”政策出臺后,學生有了更多閑暇時間,要更好地利用這些時間,家長的陪伴、引導尤為重要。
為此,學校專門為家長開設了“周末德育導航小貼士”,每周進行推送,如:“親愛的家長朋友,在愉快的周末里,請帶著我們的孩子們走出房間,擁抱陽光,一起盡情地玩耍吧!玩是所有孩子的本能,愛玩是孩子的天性。荷蘭的列文虎克在玩鏡片的過程中,發明了顯微鏡,發現了微生物,成為著名的生物學家……‘雙減’也在提醒我們,必須遵循孩子的天性,遵循孩子成長的規律,把‘玩耍’還給孩子,才能讓他們更加茁壯地長大。”一段時間之后,我們發現,帶孩子跳繩的家長多了,指導孩子做家務的家長多了,陪伴孩子閱讀的家長也多了……
與家長達成教育共識,積極發揮家校共育的作用,讓孩子們遠離手機等電子產品,其實很簡單。
祝莉娟:小學階段,學生的年齡增長、身體發育、心理發展跨度比較大,學校教育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年齡特點,有針對性地開展教育活動。北京市海淀區培英小學堅持“智樂教育”理念,以智慧學習、快樂成長為宗旨,分年級、分主題實施德育。
“像保護眼睛一樣呵護孩子的童心”,讓孩子快樂、健康成長是小學階段德育的重任。孩子的童心表現在家庭、學校、社會中的方方面面,我們希望孩子能用心體驗這份快樂和意義,從中汲取成長的養分。基于此,學校以“童心”為主題,劃分六大階梯目標。一年級以“童心系父母”為主題,引導學生感受親子交往的快樂;二年級目標是“童心系生活”,讓學生發現家庭生活的趣味;三年級要“童心系同學”,以純真之心與同學交往;四年級要“童心系學習”,以向上之姿面對日常學習;五年級提升學生的社會責任感,“童心系社會”;六年級以“童心系祖國”為主題,升華赤子之心。
2020年居家抗疫期間,我們結合學生居家時間長、與家長親密接觸機會多的實際情況,開展居家“斷舍離”家本項目,讓家長陪伴孩子一起體驗親子勞動,學會“斷舍離”。一二年級的孩子以收拾自己的玩具為主,三四年級以動手收拾房間及垃圾分類為主,五六年級對自己閱讀的書目進行取舍。同時,學校還推出創建綠色家園的項目,一二年級的孩子把在家吃的瓜果種子種到花盆中,觀察其生長過程;三四年級的孩子學習如何養護家中的綠植;五六年級的孩子走到小區中,觀察小區綠化情況,通過多種方式查閱資料,從小區綠色觀察員的角度為小區設計綠化規劃圖。
貼近學生的內心世界,讓學生以愉悅的心情投入活動,學生才會有真正的收獲。育人要尊重、了解、順應和滿足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需求,真正做到以生為本,這也正是培英小學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育人育到家”的體現。
李紅娃:小學階段,學生的思維比較稚嫩,三觀尚未形成,自我調適能力較弱,學校在進行德育時要細耕慢耘,不能大水漫灌。沈陽市蘇家屯雪松路小學提出“潤澤生命,共享成長”的德育理念,遵循聚焦“微德育”、貫穿“慢德育”、綻放“暖德育”的思路,勾畫出一條“潤澤德育”的路線圖。
在德育內容的選擇上聚焦“微”,“大育化小,小微大作”,扣好學生成長的第一粒扣子。
構建大班委。以崗位為載體,在班級中設立崗位小組,通過崗位招募、崗位培訓、考核及制度建設等環節,引導學生發現自身價值、崗位價值與團隊價值,提升崗位服務意識與民主管理能力,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與現實生活有機融合。
開發微課程。學校搭建“微平臺”,助力“微成長”;組織“微活動”,經歷“微體驗”;培養“微習慣”,促進“微養成”;成立“微分隊”,加強“微督察”;開展“微考核”,給予“微評價”;打造“微文化”,實現“微德潤”;家校“微合育”,釋放“微能量”。真正實現德育落地有聲、潤澤無聲。
在施行德育過程中貫穿“慢”,“牽著一只蝸牛去散步”,細聽生命拔節的聲音。
創新年度大戲。每年開發一個主打活動,形成主題年序列德育課程。整個課程以“一月一題”為主軸縱深推進,與“四季活動”年度敘事相互貫穿,雙軌并進,經緯交織,為學生成長畫出最美的軌跡。
深化“六藝課堂”。豐富社團課程,設置幸福課程超市,相繼開辦武術、足球、阮樂團、京劇、種植等近四十類社團,實行開放式報名、菜單式供課、走班式教學。學校還積極組織成長導師教學競賽,培養“禮、樂、射、御、書、數”六藝學子,成就未來的“諸子百家”。
在德育關系上堅持“暖”,師生間共享溫暖的教育方式,共塑親熟的關愛關系,共建柔潤的德育模式。
點燃班主任節。圍繞“潤澤生命·共享成長”的德育主軸,舉辦節日祝愿卡采集、“師愛·感恩·成長”主題班會、“文化育人·點亮精彩”班主任論壇、我的育人故事4個篇章活動,推動班主任隊伍匯智、生慧、共長,營造班級建設的文化氛圍,帶動尊重班主任、熱愛班主任、感恩班主任的熱潮。
擦亮重要日子。學校召開年度少先隊代表會,表彰最美隊禮,展示最美形象,倡導最美風尚;舉行少先總隊委競選演講、紅領巾提案發布會,彰顯“兒童為本、道德為先、隊建為基、體驗為徑、發展為重”的德育內蘊。
議題二
互聯網時代,學校德育工作如何發揮實效?
張德成:作為一名中職學校的校長,我常常思考:在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背景下,中職生該如何找到自己的職業定位,拓展職業空間,成為一個有價值感、成就感和幸福感的現代公民。為了解決以上問題,我所在的杭州市西湖職業高級中學(以下簡稱“西職”)構建了以“培職教之土,養自信之根,引源頭之水,借他山之石”為四大載體的美好教育生態圈,幫助學生建立合理的自我認知和定位,了解社會和崗位,提升各方面的核心素養。
培職教之土。土壤是植物生長的關鍵要素,西職的小匠苗必須根植于適合的土壤之中。我校德育工作積極發動學生發揮專業優勢,對接區域發展需求,通過組建“禮儀隊”“茶藝表演隊”“餐飲服務隊”等校外服務隊,將實施社會服務作為德育工作的重要路徑。建在學校里的“浙兒點”小吃館與企業合作,由學生自主經營,主要供應住校生的早餐和晚餐,深受學生的好評。小吃館根據崗位要求招聘會計、電商、烹飪等專業的學生參與經營管理活動,組織崗前培訓,明確責任分工,并接受由兩名專業教師組成的雙導師團隊全程跟蹤指導。
養自信之根。我校德育工作的根是自信工程,該工程通過“角色認知—專業形象—職業幸福”三段目標進行推進,以人文情懷滲透、課程生本創新、職業服務體驗為主要策略。學校創設成長導師制,針對不同學生的需求匹配導師,以對學生的關注和陪伴為基礎,設置不同的訓練方案,通過小任務機制幫助學生一步一個腳印地向前走。比如,對專注力不足的學生,采取“規范教育”,設置限時任務,促使學生學會認準目標,保持專心;對自信心不足的學生,則采取“賞識教育”,對其多加鼓勵,幫助他們找回自信。
引源頭之水。一個好的生態圈一定離不開源源不斷的活水。西職的“源頭活水”就是一系列學生活動:運動會、大合唱、藝體節、技能節、心理健康節……在師生共同參與的活動中,每一位西職學子都能展示自己的才華,成就全新自我。其中,廣受好評的青春形象大賽讓學生通過小品、電視直播采訪、朗誦、職業模擬等多種形式體驗自己即將從事的職業,在充分展示自我風采的同時,讓青春與專業相逢,與自信相連。
借他山之石。“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中職學校必須打開校門,將優質資源引入學校。為此,我校構建了以資源整合、溝通橋梁、成長記錄為主要功能的智慧校園管理平臺。創新性的線上、線下融通式職業生涯課程幫助學生樹立職業生涯規劃意識,指導學生科學地進行自我評估,分析周圍環境,進而有層次地設定職業方向、目標,并學會根據實際情況進行相應調整,為自己的整體發展做出規劃。
學生的成長也離不開家長的支持,我校以創建數字化家長學校為契機,利用網絡平臺開發家長學堂系列課程,實現推薦教育學習資源數量20個以上,家長注冊率100%,人均學習不少于4次。家長學堂真正發揮了學校教育指導家庭教育的功能,強化了家校合作,有利于親子關系的和諧。
美好教育生態圈是貫徹學生個人發展始終的指導性構想,不僅關注學生的專業素養,也關注學生的心理素質和綜合素質,幫助學生將目標放長遠,為學生的精彩人生保駕護航。
議題三
如何建立有效的德育成果評價機制?
盧干:手機游戲在學生中普遍受歡迎說明了即時激勵的重要性,有案例表明,經常受到鼓勵與肯定的中職生違紀行為可以下降80%。我們不妨借鑒游戲的段位進階體系,建立中職學生激勵型德育評價系統。
目前,德育評價的問題主要集中在四方面:一是評價功能窄化,對學生進行優、良、中、差的“鑒定”或“分等”,注重結果定性,忽視過程量化評價;二是評價內容片面,學校多采用每學期末由教師撰寫操行評語的傳統方式進行德育評價,或只是統計學生出勤率、紀律、衛生等硬性指標,對學生的品德及素養的考查不全面,壓縮了德育評價內容的廣度和深度;三是評價主體單一,班主任權重大,課任教師和其他主體參與較少;四是評價方法陳舊,未能及時跟上信息化步伐,難以考量學生的實時表現。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東陽市職業教育中心學校不斷探索,建立“德育激勵型評價系統”。我校每個學生的校牌上都有獨特的“二維碼”,可以即時掃碼賦分,賦分值越高,表示生命活力越強,因此也稱之為“生命二維碼”。在此基礎上,學校創設“生命銀行”積分信息化管理平臺,下設“品行支行”“人文支行”“技能支行”“健康支行”四個“支行”,建設德育評價新媒介。
積分設置:以正向“存款積分”為主,負向“透支積分”為輔,根據不同條目對學生個人成長和對集體影響的大小、延續性等因素,設置不同的賦分項目和分值,目前已上線16個子模塊、388個賦分項目。
賦分主體:學校全體教職工和學生干部等成為賦分主體,用手機App掃描或電腦系統登錄,按權限對學生進行積分登記。
權限設置:為保障積分制的有序、公平,學校設立了“權限分級賦分+分級審核+異常反饋”的制度,根據賦分成員的性質、職責對積分錄入權限進行細分,并由各學部負責人和相關處室審核,系統還能自動甄別異常情況,并報告給相應負責人處理,實現信息化、扁平化管理。
保障機制:掃一掃“生命二維碼”信息化校牌即可展示學生的各項積分數據,有賦分權限的教職工、學生干部等還可進行積分錄入;學校先后投入40余萬元開發“生命銀行”系統,現已升級到3.0版本;學校投入60余萬元在每個教學樓門廳和教室門口設置“生命銀行積分查詢與展示平臺”。除此之外,教師、學生和家長可以根據權限登錄網絡平臺,隨時隨地查看學生的成長積分,通過點贊、星級評價、文字和語音等多種方式進行評價。
從2019年5月份試運行以來,“生命銀行”計分次數達464529次,實時賦分、可視化、可積累的特點讓學生每天的進步清晰可見,解決了德育評價內容不全面、激勵手段傳統、激勵機制不健全等問題,使德育評價更具實時性、全面性、客觀性和可操作性。
廖麗霞:建立有效的德育評價機制,首先要改變單一的評價標準,設置合理的、多樣化的德育目標。鳳凰是象征仁、信、德的神鳥,佛山市順德區鳳翔小學坐落于大良鳳城,堅持“讓每個孩子在愛的晴空翱翔”的辦學理念,設計了“鳳凰五德? 君子精神”德育課程,將“文德修身、武德進取、勇德善行、仁德有序、誠實守信”融入學校的基礎型課程、融入型課程和體驗型課程。
基礎型課程以“顯性教育”為支點,嚴格按照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標準,以課堂為主陣地,以培養學生政治思想基本素養為主要目的,直接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法治教育。融入型課程以“隱性教育”為支點,將育人目標滲透到課堂教學中,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引導。體驗型課程以“體驗教育”為支點,在實踐型德育課程中整合資源,確立德育活動的五大主題:理想信念、愛國主義、勞動教育、生態文明、心理健康。
配合多元化的德育目標,鳳翔小學將德育擴展到學校課程之外,將志愿服務等相關活動納入德育評價體系,推動學生多方面能力的鍛煉和社會責任感的培養。在此基礎上,鳳翔小學將結果性評價和過程性評價相結合,突出過程性評價,并實施“績效制”,獎勵表現優秀的學生。
改善德育評價體制,需要學校提高管理水平,制定并不斷完善各項規章制度,使工作有規可依、有章可循。鳳翔小學成立德育課程管理小組,共同設計、開發學校德育課程,監管課程實施中的各項具體工作。每個學期末,學校還會評選德育方面的優秀教師、優秀班主任、進步教師等,鼓勵更多鳳翔教師做好德育工作。